第01章-地貌格局
(完整版)星球版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知识点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第一、二节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经纬网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亚里士多德)→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6371千米;2.千米;赤道周长:约地球的大小:表面积:万5.14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 3.纬线与经线指示方向起点长度形状概念以赤道为起点圆圈在地球仪上,与赤(除极半球:不相等纬线东西方向全球:道平行环绕地球仪度数相同的点外)两条纬线长度相等一周的圆圈所有的经线都相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方向以本初子午线半圆经线为起点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的弧线4.经度与纬度起点度数最小值与最大值北纬南纬东经西经变化规律符号北纬 N 纬度°与90°赤道为赤道以北为北纬 0°从赤道向南向 0 以南为南纬北逐渐增大 S南纬经度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为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 1800°与°东经 E 向西逐渐增大以西为西经西经 W5.重要的经纬线:(1)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只有一条。
(2)180°经线:只有一条(3)20°W和160°E: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4)0°纬线:又称赤道,经过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5)23.5°N与23.5°S: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6)66.5°N与66.5°S:北极圈与南极圈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7.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西经20度向东到东经160度为东半球,西经20°向西到东经160°为西半球。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章 地图

图01-06 1 :50万 、1: 25万、1:10万比例尺地 形图 的分幅与编 号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教程 第1章 概论
1:50万: 经差 3 °、纬差 2°; 1:25万: 经差 1°30′、纬差 1°; 1:10万: 经差 30′、纬差 20′;
3、1:5万、1:2.5万、1:1万地形图的分 幅和编号
9 4
1 :5万
4 1:2 .5万
64
4 1:1万 4 1: 5千
图01-05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系统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教程 第1章 概论
1、1:100万地图的分幅和编号 1:100万采用国际统一的行列式编号
1891年第五届国际地理学会上提出,逐渐统一 规定后制定。
分幅:
单幅: 经差6° ,纬差4°;纬度60°以下 双幅: 经差12°,纬差4°;纬度60°至76° 四幅: 经差24°,纬差4°;纬度76°至88° 纬度88°以上合为一幅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教程 第1章 概论
2、地理要素: 普通地图中:包括水系、地貌、植被等自然 和社会经济内容。 专题地图中:专题要素、底图要素。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教程 第1章 概论
3、图边要素: 图名、图号、图例、说明等。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教程 第1章 概论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教程 第1章 概论
第三节 地图的分类
矩形分幅
不拼接
经纬线分幅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教程 第1章 概论
矩形分幅
拼接分幅:
适用:挂图和大于1:2000的地形图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教程 第1章 概论
不拼接分幅:
适用: 地图集、专题 地图等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教程 第1章 概论
图1-5 拼接分幅图
枞阳县城总体规划

枞阳县城总体规划第⼀章枞阳县概况⼀、地理位置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正东⾯,长江北岸,⼤别⼭之东南麓,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
西以⽩兔湖、菜⼦湖与桐城市共⽔;西南与安庆市区毗邻;北与⽆为、庐江两县接壤;东南与铜陵、池州两市隔江相望。
县城位于枞阳县域西南部。
京台⾼速以及103、229、320、228、227等省道穿境⽽过,沿安(庆)合(肥)公路距合肥市185公⾥,沿长江到芜湖、南京、上海分别为204公⾥、300公⾥、692公⾥,到九江、武汉各为164公⾥、433公⾥。
是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范区及规划铜池城市组群和安庆⼤都市区的重要成员。
⼆、⾏政区划全县辖22个乡(镇)(14个镇、8个乡):枞阳镇、镇、汤沟镇、⽼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镇、官埠桥镇、会宫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社乡、⽩梅乡、⽩湖乡、⾬坛乡,总⾯积⾯积为1808平⽅公⾥。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全县总⼈⼝为969042⼈,其中⾮农⼈⼝110219⼈。
根据全国第六次⼈⼝普查全县常住⼈⼝为838712⼈,⼗年共增加80761⼈,增长10.7%,年平均增长1.02%。
全县户籍⼈⼝为980249⼈,⼗年共增加22114⼈,增长2.3%,年平均增长0.23%。
三、⾃然条件地质地貌。
枞阳县位于扬(州)--铜(陵)断裂带与宿(松)--枞(阳)断裂带交汇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即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县境内断裂带纵横交错,近南北⽅向最为发育;⽕⼭机体(构造)密集,古⽕⼭⼝遍布。
县城境内倚⼭滨江怀湖,地形复杂,地势西北⾼、东南低、腹部低洼。
⾃南向北呈平原-丘陵-⼭地三级阶地,构成五个构造地形区域,即沿江平原,西部丘陵,中部丘陵,西北部岗地和东北部低⼭地。
境内⽆⾼⼤⼭脉,主要⼭峰有三公⼭、柳峰⼭、城⼭、岱鳌⼭、浮⼭等,以海拔674.9⽶的三公⼭为最⾼。
地理必修件时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喀 斯 特 地 貌 03 河 流 地 貌
04 喀 斯 特 地 貌 与 河 流 地 貌 的 比 较
添加章节标题
1
喀斯特地貌
2
形成原因
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石类型 水: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溶蚀、侵蚀等方式作用于石灰岩 气候: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温度、降水等 地壳运动:影响石灰岩分布和形态,从而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资源利用
河流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塑造地形地貌,影响
气候和土壤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提供水资源,影响交
通、农业和城市规划
喀斯特地貌与河流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貌的比较
形成机制的比较
喀斯特地貌:石 灰岩溶解形成, 地表水和地下水 共同作用
河流地貌:流水 侵蚀、沉积、搬 运等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独 特的溶洞、石笋 、钟乳石等景观
举例:中国广西、贵州、 云南等地的喀斯特地貌
特点:石灰岩地区,地表 水侵蚀形成
举例:桂林山水、云南石 林、贵州荔波小七孔等
形成的影响
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岩石类型: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础 地下水:丰富的地下水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形条件:起伏较大的地形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类型和特征
喀斯特地貌类型:峰林、 石笋、石柱、溶洞等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石 灰岩的溶解、侵蚀、堆积
等自然过程
喀斯特地貌特征:石灰岩 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 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地貌
形态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分布于世界各地,如中 国广西、贵州等地,欧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地貌1.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
2.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峰林、洼地、溶洞等。
3.河流地貌主要有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曲流等。
4.风沙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沙丘等。
5.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滩等。
6.观察地貌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7.高度、坡高、坡向等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地质类和自然地理专业大学排名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知识清单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常见的为石灰岩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4.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知识清单二河流地貌1.分段:从源头到河口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2.上游(1)位置: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2)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3.中下游(1)位置: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2)地貌特点: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4.河口段(1)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
(2)地貌特点: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陈效逑 - 自然地理学原理 - 第01章-2

1000 800 600
性之间的作用,如中游水土 流失与下游泥沙沉积、流域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关系等。
300 200 100 0
年降雨量 年径流量
400 200 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五、地球表层系统
(一)定义 地球表层是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 生物、人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开 放系统。 是地球上最有序的部分; 是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剧烈的部分。
(二)边界 上边界:大气对流层的顶部,距地球固体 表面的距离在极地上空约8km,赤道上空约 18km,平均在10km左右。 下边界:岩石圈上部沉积岩层达到的深度,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约4-5km。
地貌的层次
城市景观的层次
(三)自稳定性 系统的结构、功能、状态、行为的恒定 性,即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或抗干扰的 能力。一般来说,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愈复 杂,自稳定性愈高。 开放的稳定:在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 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才能保持。 动态的稳定:稳定不是静止,而是围绕 一个稳定状态的上下波动。
黄河流域降水量与天然径流量变化
(二)系统的类型 1.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 物质交换又没有能量交换,如宇宙。 2.封闭系统:系统在物质交换方面是 封闭的,但在能量交换方面是开放的, 如地球。 3.开放系统:系统在物质和能量交换方 面都是开放的,如地球表层。
太阳能
地球表层 开放系统
水分、气体
Q (U2 U1 ) W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 到低温物体,不能作相反的传递而不引起其 他变化;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不可能从 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全部用来做功而不产生 其他影响。在一切与热有联系的现象中,自 发地实现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 热力学熵:系统能量不可利用性的量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地质构造与地貌-第二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一课时

(2020·合肥重点中学期末)读“庐山及其附近地质剖面图”,回答3~ 4题。 3.庐山属于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解析 据图可知,庐山相对于两侧岩块上升,属于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4.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A.华山 B.日本富士山 C.喜马拉雅山
√D.渭河平原
解析 由图可知,鄱阳湖是岩块相对下降形成的,和渭河平原一样都是 由断层陷落形成的。
构造地貌的形成
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
年 级:高二
学 科:地理(人教版)
学习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认识常见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例,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尺度地表形态的影响。 3.以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为例,认识构造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 地质构造与地貌 2 板块运动与地貌 3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不能。断层地带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 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道路、桥 梁、水库 等工程需 回避断层
地质构造与地貌
小结 地质构造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背斜
隧洞的良好选址
向斜 断层
顶部地带适宜采石
地下水储藏区 常有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道路、桥梁、水库等 工程需回避的地方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
水平挤压
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以一系列
波状弯曲,即褶皱。
褶曲:褶皱的基本单元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
褶皱
类型
背斜
向斜
结构特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构造地貌 山岭 谷地
地理学-第一章

二、地理学的定义
国外定义举例: 《 大英百科全书》:地理学是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 德国赫特纳: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区域差异及其空间上关联的
科学。 法国白兰士:地理学是关于地方的科学。它研究各国的性质及其潜
力,研究与地方差异性相联系的社会多样性。 美国哈特向:地理学是描述和理解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
和 “graphein”(意为“写”)。 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前192)
➢ 英语:geography 源于希腊文的音译。
2、含义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东汉.王充) “地有山、川、原、隰(xi),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唐.孔颖达)
地理:即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 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 管理学;代码: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7070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10 11 12
070703地理信息系统
08学科门类:工 学 0809测绘类 080901测绘工程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 意见稿)
070503 070504
地理科学类
0707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 环境(注:可授理 学或管理学学士学 位)
人文地理与城乡 规划(注:可授理 学或管理学学士学 位)
地理信息科学
070701 地理科学
07070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 划管理(部分)
07070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 划管理(部分)
070703 地理信息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五大连池
山秀、水幽、泉奇、石怪、洞异,是 集生态旅游观光、度假健康疗养、地 质科学考察为一体的高含量、多功能、 综合型风景名胜区。
五大连池火山博物馆
④40
①200 火烧山 1719~1721 ⑤30 ②120 ③70
⑥16
南、北格拉球山
南格拉球山天池(火山口)
火烧山与老黑山(黑龙山)
地槽-地台学说简介
3、致命缺陷:
地壳运动方向错误(垂直为主),驱动力解释 不清,分布解释不清(为什么这里是地槽,那里 是地台等等),缺乏海洋方面资料支持等等。 地槽、地台已沦为地质构造名词而不是大地构
造学说了。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即地壳运动学说): 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 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 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 面完整地解释上述问题,为比较多人接 受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李四光认为,地球表层的各种构造现 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在运动 中存在,必然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 这种力就是地应力。他把各种构造行 迹看作是地应力的结果,建立了不同 型式的构造体系,科学地探索地壳运 动的产生与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地质力学:构造体系
(1)纬向构造体系:主体走向是沿纬线方向延伸的,构造上是剧烈的 挤压带,在大陆上往往表现为东西向的隆起山脉。它们规模较大, 常各自出现在一定的纬度上。如天山-阴山构造带,昆仑-秦岭构造 带,南岭构造带。成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地壳物质发 生由极地向赤道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南北向的挤压力与压性构造 带。 (2)经向构造体系:它们是南北向的强烈构造带,这种构造体系 可能是由于大陆相对于大洋作自东向西运动的结果。按其性质可分 二类:一为巨大的张裂带,如东非裂谷;一为大的压性构造带,如 我国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在地貌上为横断山脉。 (3)扭动构造体系:地壳表面大量存在的构造型式,可分多种类 型,如山字型、多字型、歹字型、帚状、S型、棋盘式等构造型。 它们是受某种扭动力的作用而造成的。 观点:地球自转及其角速度的变化所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是推动 地壳构造变化的主导因素。
火山口(老黑山)
腾冲火山群
腾冲火山群
腾冲火山群位于云南省横断山系两段的高峰贡山西侧,主要集中分布 在和顺、马站一带,为我国西南最典型的第四纪火山。因为地处欧亚 大陆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集火山、地热、温泉、 地震活动为一体。 李根源《烈遗山记》中描述的“腾冲多火山,志载明成化、正德、嘉 靖、万历年间(公元1465-1620年)火山爆发多次”,说明几百年前, 腾冲火山区有过喷发活动。 腾冲火山区是我国活火山区地热显示最显著的地区,如热海地区的水 温都在100℃左右,近年的水热活动似有增强趋势,发生多起水热爆 炸事件。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表明腾冲火山区的热海热田附近上地壳有 明显的低速异常。腾冲火山区位于腾冲火山位于印度板块向北和向东 碰撞带交界的雅鲁藏布大拐弯附近,目前各种构造活动很激烈,这自 然也增加了人们对腾冲火山再次喷发的忧虑。专家认为,腾冲火山有 继续喷发的潜在危险。(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
3)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和地质构造就是由地壳这样的升 降运动所造成。
地槽-地台学说简介
2.构造单元:该学说把地壳分为地槽、地台和过 渡区等; ◆地槽:是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单元,多呈 狭长带状,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沉 积巨厚。地槽的发育,一般经过强烈下降——强 烈上升两个阶段,地球上几乎所有的高大山脉皆 由地槽褶皱上升而成;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多呈 较平坦的巨大地块,以大面积的缓慢升降运动为 主。地台由地槽上升后转化而成,具有两层结构, 下为褶皱基底,上为沉积盖层。
一、中国宏观地貌格局
1.地势格局 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高,高差巨大
地表起伏度大 地势的地理意义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
1.地势格局
思考:地势格局的地理意义 (1)气候水文: (2)水力资源: (3)地势障碍: (4)山地对西北地区的意义:丰富景观多 样性;水资源:河流发源地,绿洲农业 (5)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
板块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 大洋中脊、海沟、大断裂等等)分割成若干块体,这些块 体就是岩石板块,简称板块; 板块的驱动力来自地幔的热对流,每个板块都驮在地幔软 流圈上漂移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 造现象,称为板块构造。
板块的内部是比较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界则是构造活动带。 板块相背运动处,是新海底产生的地方(海底扩张);而 在板块相向运动处,则形成深海沟或山脉(汇聚型边界)。
大同(黄)土林
►思考与对比
河流沉积物剖面特征?
你的观点?
“塬边”、“梁边”、“峁边”。黄土沟间地地
貌主要是塬、梁、峁。它们是黄土高原上平缓地
面经流水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
黄土冲沟
切沟
中国黄土分布
水成说
水成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家发现了许多“风成说” 无法解释的现象。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 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 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不少科学家经过考察发现,黄土的分 布高度有一极限(高度各地不一),超过这一高度极限,黄土就不再 出现了,这就否定了(?)黄土是风带来、由天上落下的假说;同时, 他们也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一砾石层,而这浑圆的砾石层却是典型的 河流沉积物。于是,这些科学家们认为:黄土是水成的,黄河的上源 就是黄土的发源地,是河流把黄土冲刷下来形成的。
2.地貌外营力与气候地貌 多年冻土
3.中国黄土地貌分布与成因
黄土:【loess】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匀的、松散的第四 纪土状堆积物。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 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 特点:它具有多孔隙、透水性强、富含碳酸钙、易塌陷等 特点。【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分布: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 分之一,成东西向,以带状断续的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 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在欧洲和北美分布在 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 各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主要分布在 中国、伊朗、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 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第一章
中国地貌结构
内容提纲
1.1 1.2 1.3 1.4
中国宏观地貌格局 宏观地貌格局的形成 地表组成物质与特殊地貌(气候地貌) 中国的地理特征
1.1 中国宏观地貌格局
一、中国宏观地貌格局 地貌格局—常态地貌形态在宏观上呈现的空间分 布特征。 (1)垂直方向:高低起伏(海拔差异)→地势格 局 (2)水平方向:各地貌形态组合排列→地貌组合
Distribution of major loess deposits on Earth
West Siberian loess-soil outcrop
黄土塬(黄土平台)
黄土梁/黄土峁
黄土沟间地
黄土沟间地是指沟谷之间的地面。它是黄土区的
正地貌。在横剖面上,其两侧以沟坡顶端坡度转 折处为界。即沟谷顶部的谷缘部分,群众称之为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化石记录中,大量的宏观生物化石 是从寒武纪开始出现的。
2)海相沉积:石灰岩/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溶洞)/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三、地表组成物质与特殊地貌形态
1.地表物质地域差异
3)火山岩:火山地貌
Leabharlann 火山岩: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岩石, 多数为岩浆岩组成,质地疏松多孔。 我国火山活动可分为两个带: 东部活动带的火山有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火山、大同 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广东雷琼及安徽、江苏等地区的火 山; 西部活动带的火山包括腾冲火山群、新疆等地区的火山。 中国火山分布在成因上与两大板块边缘有关:一是受太 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形成我国东部大量的火山。另 一是受印度板块碰撞的影响,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 的火山的分布。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
火石寨(宁夏西吉县)
۩ 思考?
东南/西南/西北丹霞地貌特征的异同及其原因?
延伸阅读
三、地表组成物质与特殊地貌形态
1.地表物质地域差异
2)海相沉积:石灰岩
海相沉积:
(1)物质在海洋环境中的沉积.沉积物成分单一,颗粒相差 不大。
(2)由海相沉积形成的地层叫海相地层. (3)海相沉积物分布面积广,层位较稳定,富含化石。常 见的海相动物化石有海绵、珊瑚、有孔虫、腕足类、棘皮
长白山天池
新疆阿什库勒火山
新疆于田县卡尔达西火山
三、地表组成物质与特殊地貌形态
1.地表物质地域差异
4)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风沙物质:风沙地貌 黄土物质:黄土地貌
2.地貌外营力与气候地貌
地貌外营力:水力、风力、冻融作用等 气候地貌:冰川、冻土地貌 、黄土地貌 、 风沙 地貌 、岩溶地貌等 干旱区/风力作用/风沙地貌 思考: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中国气候几个基本分界线: 800mm等降水线 400mm等降水线 湿润区 /水力作用/流水地貌 0℃等温线( 1月)
类等。
(4)沉积物的类型很多,常见者有碎屑岩、粘土岩、铁质 岩、锰质岩、硅质岩及碳酸盐岩等。
2)海相沉积:云南澄江帽天山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代表─云南澄江动物群
澄江动物群是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员于1984 年7月4日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先发现的,它生动、如实 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 特征,并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打破了达尔文 进化理论的局限性,在国内外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很大 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