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4.1河流地貌发育课程教学设计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课标解读课标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分析:通过对比两版课标要求可以发现,相较于实验版的课标,2017 年版的更强调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要求学生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这意味着对地理的教学和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对地理现象,影响因素等的简单分析和解释,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较多包括“河谷的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个部分,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范畴。
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学情,我将“河谷的演变”和“冲积平原的形成”合为一个部分,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学习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对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容的延伸,同时为后续学习“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针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及成因,并通过读“河谷的演变示意图”,学会判断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通过读“冲积平原的组成示意图”掌握冲击平原的三种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理解并区分河流凹岸和凸岸(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分析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影响,树立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成因;河谷、冲积平原的类型;河流凹凸岸的判别。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综合思维运用研学资料,认识河流及河流所形成的地貌对家乡城市分布、形成、规划的影响,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区域认知结合情境,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和发展,理解不同区域流水作用差异的表现以及同一区域不同地点流水作用的不同(凹凸岸),掌握不同河流地貌的分布特征,形成科学的空间观和地理观,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的。
(三)人地协调观运用研学资料,展示研学地点(家乡周边)的相关河流地貌,了解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地理实践力结合相关图片,认识流水侵蚀产生的地貌类型并掌握其特征,探究分析形成该地貌形态的流水作用,培养由果溯因的思维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探究冲积扇沉积物颗粒的分布规律,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会辨识和分析河流的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理解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冲积扇中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过程;聚落分布的自然条件。
三、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为主,情境分析法、问题导向法、列表归纳法为辅。
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操作法。
四、教学媒体教师用口头语言讲解相关知识点;展示相关图像介绍相关地形;展示“小水滴的旅行”动画将整节课的内容连接起来。
本堂课在整个过程需要用到书本、板书、投影仪、视频、计算机、实验器材来完成。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展示河谷、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景观图片,这些景观都是一滴小水滴所见,今天我们与这滴小水滴,一起回忆它的所见所闻,从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河流地貌的发育。
生:观看图片,观察图片所展示的地貌。
设计意图:使用图片导入,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小高潮,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学生接下来的全神贯注打好基础。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
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
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
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
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高中地理_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以《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猜猜我在哪》环节东营导入,突出东营土地的形成与黄河作用的关系,引出河流与河流地貌,以黄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发育初期(1)侵蚀地貌观看黄河源头图片认识河流发育初期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的录像和对比图,分析河流在此时起的主要作用,认识下蚀和溯源侵蚀。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显示的沟谷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黄河上游湟水谷地、刘家峡,让学生认识河流发育初期侵蚀地貌并认识“V形谷”。
过渡:对比实验前后的两幅图片,随着沟谷的加深加长,沟谷中的土去哪里了,导出堆积地貌的影响(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9分析洪(冲)积扇的形成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形成过程中,河流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河流搬运能力与柳树的关系,总结洪(冲)积扇不同区域,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有何规律?为什么?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我们延河流继续向前,来到内蒙古高原,这里我们会看到黄河又是另一番景象。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侵蚀、沉积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影响因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保护,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的图片,如黄河壶口瀑布、长江三峡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河流地貌的壮丽景观。同时,提出问题:“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与河流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掌握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如峡谷、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
3.学习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其他工具,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培养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3.过程:各小组针对讨论话题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展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形成互动。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掌握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能够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2.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视频教学:利用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2.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条件。
学习方法1.课件讲解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态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环境条件;3.学习方法:–课件讲解;–小组讨论;4.拓展:学生查找资料并作报告,介绍全球主要的河流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2.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
学习方法1.视频教学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3.学习方法:–视频教学;–小组讨论。
4.拓展: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三课时: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学习方法1.案例分析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张巧罗士琴一、教学分析1.课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力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河流地貌的发育”,主要涉及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根据课标要求,授课者通过地理实验的形式,以观察流水是否影响地表形态—分析流水如何塑造地表形态—识记河流地貌类型和特点—探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为线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地理现象的能力。
2.教材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知识结构承前启后,主要分为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
前者理论性强,条款式、结论性语言较多,学生理解起来较抽象晦涩,笔者以模拟地理实验、小组探究活动的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分析流水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有效完成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后者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观看2022年全国各地多发的洪涝灾害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深刻影响。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完成了行星地球、大气圈、水圈的学习,就地理思维方法而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地理现象、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对地理知识储备来说,“地球的圈层结构”“自然界的水循环”等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本章内容前两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山地的形成”与本节更有知识上的前后关联性,学习方法可借鉴贯通。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类型,地貌特点;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堆積地貌形成过程和原因;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模拟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的实验,以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成因,应用实验结果为线索,完成以下学习过程:观察流水是否影响地表形态—分析流水如何塑造地表形态—识记河流地貌类型和特点—探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②以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科学认识观为指导,以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分组学习的方式为抓手,以自主研发的App通过移动终端与PC终端交互参与自主活动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载体,使学生快速融入情境、积极参与课堂、自主高效学习。
人教版必修一4.1河流地貌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案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河流地貌是本章第三节内容,它属于外力作用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高一已将以上标准完成,这节复习课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分析高考题的能力,将平时不注意的易混淆点彻底解决。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地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必修一课本本章第三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作为一个小专题。
我的设计目地是结合中国第一长河——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析,来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形成夯实基础,精选最近几年有关该内容的高考题让学生感悟高考,并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对比分析彻底掌握高考难点及概念易混淆点。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作为优化方案的第三个考点。
本节课不做重点阐述。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记忆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并记忆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
3、区分洪积扇与三角洲;清楚认识堆积地貌形成具备的共同条件。
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案例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河流地貌是本章第三节内容,它属于外力作用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高一已将以上标准完成,这节复习课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分析高考题的能力,将平时不注意的易混淆点彻底解决。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地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必修一课本本章第三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作为一个小专题。
我的设计目地是结合中国第一长河——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析,来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形成夯实基础,精选最近几年有关该内容的高考题让学生感悟高考,并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对比分析彻底掌握高考难点及概念易混淆点。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作为优化方案的第三个考点。
本节课不做重点阐述。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记忆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并记忆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
3、区分洪积扇与三角洲;清楚认识堆积地貌形成具备的共同条件。
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差异。
5、掌握河漫滩平原处凹凸岸的分布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结合《优化方案》基础梳理,分析长江上中下游河流作用力及其地貌形态,夯实基础。
2.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桌及前后桌组成的小组讨论易混淆点及难点,教师引导总结等形式突破高考难点及知识易混点
3.高考题与知识交相辉映,建立知识点与考点的联系。
4.通过家乡沁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地理。
5.近三年相关高考题讲解微课的制作以提供给学生课后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
通过对中国河流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三角洲与洪积扇的区别、相关高考题的解析
[学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二:侵蚀地貌高考例题解析
就学生的回答给出指导、补充、或肯定。
并引导学生如何审题、读图、和分析问题。
连接回到总结界面,再来比较堆积地貌中与人类联系非常密切的三角洲及洪积扇的区别(高考常考内容)教师做适当的提醒、最后做总结。
思考讨论给出
答案并说出自
己的思路
学生讨论得出
结论并表达出
来
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提
升读图及分析问题的能
力
易混淆点的对比以得到
更深的认识。
承转:接下来看高考中如何来考察这两个内容环节三:堆积地貌高考例题的解析
一道题考察洪积扇的形成原因,另一道题考察三角洲没有形成的原因,问题相反但思考的角度是一样的。
两道题对比再次加深对这两种地貌的认识。
并引导学生建立解题思路:学生独立思考
或讨论得出结
论并表达出来
通过高考题对比分析再
次加深对此内容内在联
系的认识。
承转:现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两道题
环节四:实战演练并引出凹凸岸
教师板书画图讲解此内容:
提示:
凸岸:河岸凸向河流中心;聚落
凹岸:河岸向着陆地凸起;港口
结尾: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条河流滋润一片土地。
看咱们晋城的“形象大使”——李寨第一湾就是由母亲河——沁河孕育而成。
如果大家觉得今天学到的看到的河流地貌不够过瘾,请课下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今年国庆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大型直播系列报道《江山多娇》学生独立完成
补充笔记
引出高一的难点凹凸岸
进行回顾和梳理
引导学生课下关注生活
中的地理及多样化的学
泥沙沉积
习媒介[板书设计]
上游中游下游
侵蚀: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侧蚀
搬运“V”型谷河谷展宽“ U”型谷
堆积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
[课后作业]:
《优化方案》第89页的题组通关及达标检测。
/u/1115914541
以上内容及近几年高考题相关微课讲解可登录我的个人博客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