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自动化-冷热源及水系统

合集下载

建筑冷热源 -回复

建筑冷热源 -回复

建筑冷热源是指供应建筑物制冷和供热的系统和设备。

这些系统可以利用不同的能源和技术来提供冷热能,以满足建筑物的舒适和能源需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冷热源的类型:
1. 锅炉系统:锅炉系统是一种常见的供热设备,使用燃气、燃油或其他可燃燃料来产生热能。

它们通过燃烧燃料将水加热为热水或蒸汽,然后将热水或蒸汽通过管道系统分配到建筑物的供热设备中。

2.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用于提供建筑物的制冷需求。

常见的空调系统包括中央空调系统和分体式空调系统。

中央空调系统使用冷水循环或蒸发冷却来提供冷气,而分体式空调系统将冷却剂通过管道分配到各个室内机组。

3. 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的稳定温度来提供供热和制冷。

它们通过地下的地热能源来加热或冷却冷媒,然后将其分发到建筑物的供热或制冷设备中。

4. 太阳能系统:太阳能系统利用太阳能来提供供热和制冷。

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太阳能热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用于加热水。

太阳能空调系统使用太阳能集热器或光伏板来提供制冷或供电。

5. 废热回收系统:废热回收系统利用建筑物内部的废热来供热或制冷。

这种系统可以通过废气回收、余热回收或热泵技术将废热转化为有用的能源。

楼宇自动化6冷热源与供热系统

楼宇自动化6冷热源与供热系统
BAS通过通信协议取得必要信息后,仍然要完成冷 冻站内相应设备的联动控制。
6.1 制冷机组的自动控制
6.1.2 活塞式制冷机组的自动控制与安全保护 1. 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自动控制 (1)蒸发温度(或蒸发压力)的自动控制 (2)冷凝器温度的自动控制 1)水冷式冷凝器冷凝压力的控制 通过用冷却水量调节阀来调节冷凝压力。 2)风冷式冷凝器冷凝压力控制 ① 从制冷剂侧改变制冷剂流经冷凝器的流量; ② 从空气侧控制,即改变冷凝器的空气流量。
当热负荷较大,开度至40%时,还不能匹配,即还 需开大导叶开度时,则要求采取断续开大。因为若进 口导叶打开速度太快,会造成制冷剂在大流量、小压 力比下工作,容易产生与喘振相似的堵塞现象。
6.1 制冷机组的自动控制
离心式压缩机的特性曲线
6.1 制冷机组的自动控制
(2)变转速调节 采用变转速调节可以使制冷量在50~100%范围内进 行无级调节。 当转速变化时,制冷压缩机的进口流量与转速成正 比,而且随着制冷压缩机工作转速的下降,其对应转 速下的制冷压缩机喘振点向小流量方向移动,因此在 小流量时,制冷压缩机仍有较好的工作状况。
6.1 制冷机组的自动控制
6.1 制冷机组的自动控制
6.1 制冷机组的自动控制
6.1.4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能量调节与保护系统 1. 离心式制冷机组能量自动控制 (1)进口导叶调节 进口导叶调节是指通过调节压缩机可调导叶的开度
大小来调节制冷量。通常将调节导叶安装在压缩机进 口处,通过调节导叶的开启度来调节进入压缩机的蒸 汽量。
6.2 冷冻站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2)制冷机的台数控制 1)操作指导控制 根据实测冷负荷,一方面显示记录实际冷负荷;另 一方面由操作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实施制冷 机运行台数及相应联动设备控制。 该方法适用于冷负荷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和对大型机 的起停要求严格的场合。但由于是人工操作,控制过 程慢,实时性差,节能效果受到限制。

建筑设备自动化试题

建筑设备自动化试题

建筑设备自动化试题一、填空题〔20 分〕每空一分1、空调所耗能源几乎占楼宇耗能的50%。

空调系统的能量主要用在热源及输送系统上,据智能楼宇能量使用分析,空调局部占整个楼宇能量消耗的50%,其中冷热源使用能量占40%,输送系统占60%。

2、中心空调系统由冷冻机房设备,末端装置包括空调机、风机和风机盘管组成。

3、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是实现智能楼宇的最根本又最重要的组成局部。

综合布线系统承受双绞线和光缆以及其它部件在建筑物或建筑群内构成一个高速信息网络,共享话音、数据、图像、大厦监控、消防报警以及能源治理信息,它涉及到建筑、计算机与通信三大领域。

4、楼宇自动化系统使用的 DCS 系统的层次分成四级,分别为①直接掌握级,②过程治理级,③分层治理级,④物业治理级。

5、DCS 特点是现场由掌握站进展分散掌握,实时数据通过电缆传输送达掌握室的操作站,实现集中监控治理。

6、高层建筑种存在一个变〔配〕电所,里面有凹凸压配电柜、干式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组和进出线的断路器。

7、对高层建筑的生活用水、消防用水、污水、冷冻水箱等给排水装置进展监测和启停掌握,其中包括压力测量点、液位测量点以及开关量掌握点。

8、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治理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五个子系统构成。

1、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渐渐进展和充实,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 〕、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 〕、计算机技术〔Computer 〕、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 〕、图形显示技术〔Cath0de Ray Tube,CRT〕简称“4C +A”技术,这些技术一起构成了智能建筑进展的技术根底。

2、3A 智能大厦的“3A”指:通信自动化系统〔CA〕、办公自动化系统〔OA〕、大楼自动化系统〔BA〕,假设再把消防自动化设备〔FA〕与安保自动化设备(SA)从BA 中划分出来,则成”5A”智能大厦3、建筑智能化系统组成:可简洁归纳为3A+GCS+BMS,即大楼自动化系统〔BA〕、办公自动化系统〔OA〕、通信自动化系统〔CA〕、综合布线系统〔GCS〕、建筑物治理系统〔BMS〕。

建筑设备自动化-第五章PPT课件

建筑设备自动化-第五章PPT课件
2)监测冷冻水一次供、回水压力。 3)监测冷冻水供水流量,与冷冻水供、回水温差相
结合,可计算出冷量。 4)监测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以了解冷却水的工作
温度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5)监测冷冻水一级循环泵、冷冻水二级循环泵、冷
却水循环泵及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和故障状态。
第20页/共64页
6)监测补水泵的运行和故障状态。补水泵的起停 控制可根据冷媒水供水压力的范围来决定起停 控制。当供水压力超过警戒压力时,关闭补水 泵,当供水压力过小时.起动补水泵。
第15页/共64页
(2)油压保护 油压低于设定值→油压控制器PdS切断压缩机电动机的电源,进行低压保护;油压 回升到该设定值→PdS接通压缩机电动机的电源,重新投入运行。 注意:油压控制器PdS是一个压差控制器。
(3)断水保护 在压缩机水套出水口和冷凝器出水口安装断水保护装置,断水时切断压缩机电动机 电源进行保护,并进行声光报警。
t 1
)
t2
qm
q1 q2
qt 2 21
qt 1 22
q1 q2
第33页/共64页
方案三:
压差旁通管连接在供、回水干管上。 第34页/共64页
方案四:错误的安装方式。
温度传感器和流量变送器测量的是混水温度和混水流量。 第35页/共64页
2.二级泵冷冻水系统
原理:
初级泵克服蒸发器及周围管件 的阻力;次级泵克服用户支路 及相应管道的阻力。
第27页/共64页
压差旁通阀位置控制:
旁通阀的最大 流量为 一台冷 水机组的流量。
•低负荷时,一台冷水机组运行,旁通阀处于某一开 度位置;
•随着负荷增加,旁通阀开度逐渐减小,达到某一负 荷时,旁通阀全关,限位开关闭合,启动第二台冷 水机组及水泵等辅助设备。

智能建筑的冷热源系统(含流量计位置)

智能建筑的冷热源系统(含流量计位置)

第三章 智能建筑的冷热源系统3.1 制冷系统的监控原理3.1.1 制冷系统的基本概念冷冻站监控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对制冷机组、冷却水泵、冷却水塔、冷媒水循环泵台数的控制,在满足室内舒适度或工艺温湿度等参数的条件下,有效地、大幅度地降低冷源设备的能量消耗。

3.1.2 一次泵系统(1)压差控制当空调机组、风机盘管都采用电动两通阀的空调水系统时,用户侧属变流量系统,冷源侧需要定流量运行。

因此,在供、回水管之间需加一旁通阀。

当负荷流量发生变化时,供、回水干管间压差将发生变化,通过压差信号调节旁通阀开度,改变旁通水量,一方面恒定压差,使压力工况稳定,同时也保证了冷源侧的定水量运行。

图2-13一级泵压差控制原理图图2-13为一级泵压差控制原理图。

控制元件由压差传感器、压差控制器PdA 和旁通电动两通阀(简称“旁通阀”)V 组成。

在系统处于设计状况下,所有的设备满负荷运行,压差旁通阀开度为零,压差传感器两端接口处的压差为控制器的设定值0p Δ;当末端负荷变小时后,末端的两通阀关小,供、回水压差p Δ将会提高而超过设定值,在压差控制器的作用下,旁通阀将自动打开,它的开度加大将使总供、回水压差减小直至达到0p Δ时,才停止继续开大。

若冷媒水的旁通量超过了单台冷水循环泵流量时,则自动关闭一台冷水循环泵。

对应的制冷机组、冷却泵及冷却塔也停止运行。

压差传感器的两端接管应尽可能的靠近旁通阀两端并应设于水系统中压力较稳定的地点,以减少水流量的波动,提高控制的精确性。

(2)制冷机的台数控制对于多台机组,其控制方法主要有操作指导控制、压差控制、恒定供回水压差的流量旁通控制法、回水温度控制与冷量控制。

1)操作指导控制。

这种控制方式根据实测冷负荷,一方面显示、记录实际冷负荷;另一方面由操作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实施制冷机运行台数控制及相应联动设备的控制。

这是一种开环控制结构,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灵活,特别适合对于冷负荷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和对大型制冷机的起、停要求严格的场合。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冷热源系统设计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冷热源系统设计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冷热源系统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装配式建筑成为现代建筑领域的热门趋势。

装配式建筑不仅具有快速、高效、灵活等优点,还能节约能源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而冷热源系统作为装配式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设计对于整个建筑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冷热源系统设计进行详细探讨。

一、冷热源系统概述冷热源系统是利用空气或水等媒介传递和调节冷热能量的系统。

在装配式建筑中,常见的冷热源系统包括空调系统、供暖系统以及给排水系统等。

这些系统为室内提供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协助实现节能目标。

二、考虑因素及设计原则1. 效益与可靠性:冷热源系统设计需要兼顾能耗效益和可靠性两方面考虑,确保在满足舒适需求基础上尽量节约能源。

2. 空间利用率:装配式建筑空间有限,因此冷热源系统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空间占用,提高空间利用率。

3. 工艺便捷性: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周期较短,冷热源系统需要考虑工厂化生产和现场快速组装的特点,尽可能提供便捷的系统安装方式。

4. 安全性与环保性:冷热源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安全可靠,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最小负担。

三、冷热源系统设计方案1. 空调系统设计:- 选择适当的制冷剂种类和循环方式,在满足舒适需求的同时尽量降低能耗。

- 合理布置室内机和外机的位置,减小管道长度,降低管道压力损失。

- 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温度、湿度等参数的精确控制,并根据不同使用情况进行调整。

2. 供暖系统设计:- 根据气候条件和建筑结构选择适当的供暖方式,如地暖、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等。

- 优化供暖配管布局,减小热能传输损失,提高供暖效果。

- 结合节能要求选择高效的锅炉和辅助设备,并在控制系统中实现智能化管理。

3. 给排水系统设计:- 合理设置给水和排水设备的布置和数量,确保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和空间占用。

- 采用低流量水龙头和节水洁具等技术手段,降低用水量,实现节约用水目标。

建筑设备自动化

建筑设备自动化

建筑设备自动化引言概述:建筑设备自动化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建筑中的各种设备与系统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的集成管理,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设备自动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建筑设备自动化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定义与发展1.1 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定义:建筑设备自动化是指通过集成各种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设备,实现建筑内部各种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协同工作。

1.2 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控制系统到现代智能化、网络化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创新。

2. 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应用领域2.1 暖通空调系统自动化: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的自动调节,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

2.2 照明系统自动化:利用光感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和色温,节约能源的同时提供舒适的照明环境。

2.3 电力系统自动化:通过智能电力管理系统,实现电力的监控、调度和优化,提高电力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2.4 安防系统自动化:利用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等技术,实现对建筑安全的自动监测和报警,提高安全性。

2.5 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通过集成各种设备和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的集中监控、管理和维护,提高建筑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效率。

3. 建筑设备自动化的优势与挑战3.1 优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提高建筑安全性,减少事故风险;提高室内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

3.2 挑战:技术复杂性,需要专业的设计和施工团队;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系统集成难度大,需要克服各种设备和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4. 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发展趋势4.1 智能化与网络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将越来越智能化和网络化,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协同工作能力。

4.2 多功能一体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将越来越趋向于多功能一体化,实现多个系统的集成管理,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

建筑给排水、采暖、电气、通风与空调、电梯安装及智能建筑系统简要描述

建筑给排水、采暖、电气、通风与空调、电梯安装及智能建筑系统简要描述

建筑给排水、采暖、电气、通风与空调、电梯安装及智能建筑
系统简要描述
建筑给排水系统是指建筑物内外的供水、排水、消防水等系统。

包括自来水供应系统、给水管网、卫生间、厨房的排水系统以及雨水收集系统等。

它们的设计与施工需要考虑水源供应、水质处理、水压控制、管道布置等因素。

采暖系统是指为建筑物提供热量的系统,常见的形式有集中供暖和分户供暖。

集中供暖系统通常使用锅炉或热交换器将热水或蒸汽传输至建筑物内的散热器或地暖系统中。

分户供暖系统一般通过分散式供热设备,如燃气壁挂炉、空气源热泵等,为每个住户或办公室提供独立的采暖设备。

电气系统是指为建筑物提供电力供应的系统。

它包括主电源的接入、电表与配电箱的布置、电缆线路的敷设等。

此外,还涉及建筑物内的照明系统、插座和电器设备供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

通风与空调系统是为建筑物提供新鲜空气、调节室内温度、湿度与空气质量的系统。

通风系统主要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而空调系统则通过制冷设备和空气处理设备来实现温度和湿度调节。

电梯安装是指建筑物内的垂直交通设备的安装,目的是为了方便人员和货物的运输。

电梯的安装需要考虑电力供应、轿厢尺寸、安全措施等因素。

智能建筑系统是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网络等技术实现建筑物自动化管理的系统。

它能够监测和控制建筑内的各种设备,如照明、温度、安防、能源消耗等。

智能建筑系统提供了更高的舒适性、安全性和能效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BAS在对某个制冷机组下达启动命令时,其相关设备 的动作时间顺序应为: 对应冷却水、冷冻水管路上的阀门立即开启; 冷却塔风机、冷却水水泵、冷冻水水泵的启动延迟 2~3min执行; 制冷主机启动延迟3~4min执行。 BAS在对某个制冷机组下达停止命令时,其相关设备 的动作执行时间设为: 立即切断主机电源; 冷却塔水泵、风机,冷冻水水泵延时3~5min停止; 对应的管路阀门延时4~6min后关闭。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空调冷冻水供回水的温差通常在3~5℃范围内。大多数工程 选用的水管温度传感器精度为0.3℃,如PT1000型。有的精 度仅为0.5℃。此项测量的相对误差使可达到6%~15%,加 上流量测量的误差会导致总体测量误差达到15%~25%甚至 更高。使通过Q=CpG(t2-t1)计算出的冷量失去实用意义。因 此,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应在0.1~0.2℃以内,如选用的 PT1000型传感器较为合适。温差范围的提高和传感器的精度 的增加对减少测量误差影响很大。 温度传感器选用时要注意的另一个参数是热响应时间,为保 证测量的真实性必须保证其实时性。温度传感器的热响应时 间应不大于30秒。 在实际工程中,流量传感器出现的问题比温度传感器更多, 它的选用,安装更为复杂 。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这种方式可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简便性, 但是从优化的角度看由于冷冻站的控制还与空 调水系统有关,用冷冻站内的水压以及水温的 变化不能完全反映系统的特性。 把空调水系统与冷冻站分割开来控制难以很好 地实现系统整体的理想的优化控制与调节。不 过这类独立的控制管理系统的节能控制效果仍 然是可观的 。 制冷机组内部的控制系统能够完成启动时的保 护,但还不能完成对冷却水、冷冻水系统的预 先启动,以及停机后的延时运行。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Example: 冷水机组监控系统ISNTM(Integrated Systems Networks): 基本参数的测量; 基本的能量调节 ; 冷冻系统的全面调节与控制 :预设启停时间来 启停机组,冷水机组排序选择 ,联动设备的排 序和控制 ,最优冷水机负荷分配 ,冷冻水温 度重设 ,存储和显示冷水机组的数据、档案记 录和报告 。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2)冷却水系统的监控 冷却水系统由水泵、管道及冷却塔组成。 对它的监控要达到以下目的: 保证冷却塔风机、水泵安全运行。 保证冷冻机组内有足够的冷却水流量。 根据室外气温及冷水机组开启台数,调 整冷却塔运行台数。使冷冻机冷却水进 口处的温度不高于设定温度。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主机的效率还与机组的运行工况有关。运行 工况的外在参数主要是冷却水温度和冷冻水 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冷却水温度越低,冷冻水温度 越高,主机的制冷效率就越高,反之,则下 降。 因此,在机组运行时,希望降低冷却水温度 而提高冷冻水温度。这就是水温的再设控制。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C、BAS与冷热源主机通信。为了解决建筑物各种机电 设备,特别是暖通空调设备的互连问题。 1993年,美国ASHRAE学会(采暖通风空调制冷工程 师学会)就制定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通信协议BACnet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Networks ;Mike Newman—Creator of BACnet and founder of the BACnet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Cornell University )。如果各设备制 造商和控制系统公司都遵守这一协议,则大楼内的 各种机电设备就有望实现无逢的连接 。 1995年成为美国国家标准 ,2003年BACnet成建筑 行业ISO国际标准,标准号:ISO16484-5 。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B、采用主机制造商提供的冷冻站或锅炉房管理系统。 这类管理系统能够把冷冻站或锅炉房内的设备全部 监控起来管理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冷热源监控管 理系统 。 设备厂商推出的冷冻站监控系统,都能与自己的主 机进行通信,实现启停控制、故障检测报警、参数 监视、能量调节与安全保护等等,另外还可实现机 组的群控。冷冻站内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 塔也在系统的控制之内,实现水泵的启停状态,故 障报警,手自动状态的监测以及冷冻机与冷却水泵 冷冻水泵的程序开启控制。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实际工程中,由于温度测量和流量测 量不准确导致控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的案例屡见不鲜。 在台数控制中怎样提高系数测量的准 确性应给予高度重视。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测量点的选定 空调设计时,一般采用图5—30(a)的方式,这 样传感器只能安装在旁通阀前。由于回水管上 已有旁通水量混合,故回水管水量降低,这使 得供回水温差减少。 对同等精度的温度传感器而言,总温差的减少 将使总体测量的相对误差加大。因此,可向空 调设计师建议采用5—30(b)方式设计。传感器 安装在旁通阀之后,以增加供回水温差,这可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相对误差。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冷源及水系统的能耗由制冷机组的电耗及冷却水泵、 冷却塔风机、冷冻水泵的电耗构成。如果冷冻水末 端用户能进行冷量自动调节,那么冷冻机的产冷量 必须与用户的需求相匹配,冷源系统的节能就要通 过恰当地调节主机运行状态,提高其制冷效率(COP) 值,降低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电耗来获得。 当用户末端采用变水量时,冷冻水系统还必须根据 新的运行工况提供新的水量和扬程,以减少流量和 扬程的过盈,减少调节阀的节流损失,并尽能使水 泵在效率最高点运行。 在这些耗电设备中,主机电耗占有最主要的位置, 因为冷冻水泵与冷却水泵的电功率之和也只有主机 电功率的20%~25%。提高主机的效率是节能的关 键。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若单台主机的最大制冷量为qmax运行 台数为N,则当Q<qmaxN时,表明主 机尚有部分余力没有发挥出来,通过 能量调节机构卸载了部分制冷量,使 其与用户所需制冷量相匹配。主机提 供的制冷量与用户实际需求的制冷量 是相等的。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若Q=qmaxN,则表明在运行的主机己全部满负荷工 作。它可能对应着供需双方达到了平衡状态,更可 能是对应着供不应求的局面。 具体是哪种状态需通过系统的其他参数作出判断。 实际运行过程中,常通过冷冻水出水温度测量值与 设定值的差值来判别。 若在一段时间内,出水温度总是高于进水温度设定 值,则表明总制冷量不能满足用户要求。这是由于 供冷量不足导致回水温度过高造成的。可取 t 15~25min。 而为了可靠起见,可将不确定关系的转变点的判别 式由Q=qmaxN改为Q≥0.95qmaxN。


(1)制冷机组的台数控制 台数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使制冷机组提供 的制冷能力与用户所需的制冷景相适应。 因此,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时地 检测当前系统的制冷量,判断用户的制 冷量需求,是确定投入运行主机台数的 前提。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通常工程中都在冷冻水供回水总管上设 置流量和温度件感器,检测冷冻水总流 量和供回水温度。通过Q=CpG(t2-t1)可 计算出单位时刻的总制冷量。这个制冷 量是主机实际提供的,但是它与用户所 需的制冷量是什么关系?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BAS与这类设备目前有三种做法: A、不与冷水机组和锅炉主机的控制器通 信。在冷冻水、冷却水管路上安装水 温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在配电箱中 通过交流接触器辅助触头、热继电器 触点等方式取得这些主机的工作状态 参数,通过端子排或交流接触器控制 设备的启停。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冷热源及水系统



冷热源系统和水系统的监控主要完成以 下两大功能: 基本参数的测量。设备的正常启停与保 护; 能量调节。根据具体的设备及水系统构 造形式,通过合理的调节策略,节省运 行能耗。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1)冷热源主机的监控 冷热源设备自身通常都配有十分完善的计算 机监控系统,能实现对机组各部位的状态参 数的监测,实现故障报警、制冷量、制热量 的自动调节及机组的安全保护。 与外部设备的通信接口一种为RS232/RS485 通信接口,一种为干触点接口。干触点接口 只能接受外部的启停控制,向外输出报警信 号等,功能相对简单。


在冷冻机的冷却水出口管路上安装温 度计是为了判断冷却水系统的水量是 否正常。 当冷冻机的冷凝器由于内部堵塞或管 道系统误操作造成冷却水量过小时, 会使冷凝器的出口水温异常升高,通 过水管温度传感器使可及时发现故障。
冷热源的基本监测与控制
(3)冷水机组启停的连锁控制和群控的序列策略


冷冻站系统通常出冷水机组、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组成。 冷水机组运行时,通过蒸发器个的制冷剂吸收冷冻水的热量,使冷冻水 保持低温。在冷凝器中制冷剂需通过冷却水向大气中排出热气。 在冷水机组开启时,必须首先开启冷却水和冷冻水系统的阀门和水泵、 风机。保证冷凝器和蒸发器中有一定的水量流过,冷水机组才能启动。 否则,会造成制冷机高压超高、低压过低,直接引起电机过流,易造成 对机组的损害。 冷水机组都随机携带有水流开关,需安装在冷却水和冷冻水管上。水流 开关的电气接线要串联在制冷机启动回路上。当水流达到一定流速值, 水流开关吸合,制冷机才能被启动。根据上述工作特性,制冷机停机后, 应延时一段时间(约3~5min),再停止冷却水和冷冻水系统的运行。
能量调节及水系统控制



主机在部分负荷状态下的制冷数总要低于其相同工况 下满载工作的效率,这是因为主机虽然卸载了,消耗 的指示功与卸载率同步减少,但摩擦功却并未减少。 以螺杆式机组为例,尽管卸载率可以从15%~100%, 但卸载率低于50%时,制冷效率就明显下降,运行的 经济性受到了很大影响,对于离心式机组,制冷量低 于50%时易引起机组的喘振。 因此,在多台并联的冷水机组运行时,尽量使机组处 于满载状态运行是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这就是机组 的台数控制,亦称为群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