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秋瑾)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秋瑾(1871年-1907年),清末民主女性活动家。
她的音容笑貌,嫣然一笑,便能吸引人眼球。
但她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的家国情怀,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推动了她一生的奋斗事业。
秋瑾曾经写下许多反清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满江红》。
《满江红》原文塞上黄沙百战地,天下谋定而后动。
战士神舟去长安,万里长征人未还。
更闻坠泪辞九重,剑外忽传收蓟北。
都下文武昭红霄,祖宗遗诏训后人:中华思――千载一时――终忍泪下沾衣!《满江红》译文地势险峻的边疆上,黄沙漫天飞舞,百战不殆。
天下事宜谋定然后作为,士兵们乘着神舟踏上去长安的征途,千里长记,人们盼他们无论胜败都快快归来。
可是后来我们听见了战士哭泣的声音,哭泣着要告别九重天,他们忽然接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都下的文官武将,他们清楚它们的责任是什么:为了凝聚祖宗辈出的梦想,为了满足后代的心愿,他们必须不断地思考往事,思考未来!中华民族啊,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此刻,我们要忍住悲伤,把我们梦中想过的圆梦变为现实吧!《满江红》赏析秋瑾的《满江红》感性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悠久传统的千年的感情认同,深深地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情感。
她用精巧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民族的忧患与衷肠。
文章充满爆发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动人的倾向性。
诗歌第一句“塞上黄沙百战地,天下谋定而后动。
”,语气庄重,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回归,饱含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抗击奴隶主、封建主、帝国主义一切侵略者的革命传统和民族奋斗精神。
第二句“战士神舟去长安,万里长征人未还。
”,突显出了中国人的理性与阅历。
在这里,长征是用理性的方式来表现人的历程。
长征本身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体现了对未来的无限信任与期望。
第三句“更闻坠泪辞九重,剑外忽传收蓟北。
”,深表对民族深情厚爱。
秋瑾通过耐心的讲述,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动情态度。
第四句“都下文武昭红霄,祖宗遗诏训后人:中华思――千载一时――终忍泪下沾衣!”则余音袅袅。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秋瑾原文解释

满江红秋瑾原文解释满江红秋瑾原文的资料,你找到了吗那么,关于满江红秋瑾原文解释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以下就是整理的满江红秋瑾原文解释,一起来看看吧!【原诗】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欣赏】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秋瑾原文

满江红秋瑾原文中华文化广博精湛、积厚流光,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边带来的是满江红秋瑾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江红·小住京华清朝: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周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一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怀谁识我英豪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哪处觅知己青衫湿! (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摧残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间,转瞬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边的菊花都已绽放,秋景明亮,就像刚才擦洗过一般。
四周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打破了家庭的牢笼,现在一个人思索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此生我固然不可以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队列。
可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强。
想一想平常,我的一颗心,常为他人而热。
那些俗人,气度狭小,怎么能懂我呢英豪在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免要经受劫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己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说明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临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景明亮,就像刚才擦洗过一般。
四周歌残终破楚:列强迫近,中国前程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周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幻想着故土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成婚,到作词时恰巧八年。
徒,空,陡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旧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旧。
未,不。
屑,顾惜,介怀。
烈:刚直,不轻易折服。
因人常热:为他人而每每激动。
热,激动。
末路:路程的终点,比喻失落落魄或没有前程的境地。
莽( mǎng):广大。
青衫湿:失落悲伤。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秋瑾满江红赏析

【赏析】
这首《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词的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秋瑾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若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

• 上片: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 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 “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 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 愿望。回顾过往生活.
•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 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 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 衫湿! • 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 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 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 够明白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 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在这个迷茫的社会 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 浸湿了衣裳。
• 下片: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 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 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 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思虑未来前途
• 《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 的诗句 •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 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 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 “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 途的担心和忧虑。
•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 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 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 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却是那么的 憔悴。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泊 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既然我那么痛 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 的!
满江红》近代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 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 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 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 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 知音,青衫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1]秋瑾小住京华[2],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
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5]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6],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7]!算平生肝胆[8],不因人热[9]。
俗子胸襟[10]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11],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2]![1] 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
曾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1907年春,到绍兴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事泄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这首词作于1903年秋词人寓居北京期间。
词中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激越愤慨之情,充溢词间。
[2]京华: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象用布刚擦过一样。
[4]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这里用“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
下句意谓八年来远离故土,只能空想故乡浙江的风味。
[5]八年风味:词人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此词,恰为八年。
[6]苦将侬、强派作娥眉: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
苦,恨、遗撼。
侬,我。
强派,强行指定。
蛾眉:指女子。
[7]烈:刚烈。
[8]肝胆:指真诚的心。
[9]不因人热:不靠人。
因:依靠。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
比喻为人孤僻高傲。
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
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
’灭灶更燃火。
”其他版本亦作“因人常热”,意思是因别人而热,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
[10]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
[11]莽红尘:指尘世。
莽:草木深邃的地方。
红尘:人世间。
[12]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自伤沦落而泪湿青衫,秋瑾于此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一背诵课文。
简要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梳理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
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八年风味徒思浙...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3、何处觅.知音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5.找出词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拓展延伸平生肝胆付蛾眉——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读殷晏梅近代以来,随着传统伦理价值体系的不断摧毁,长期潜伏于“历史地表”(借用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下的女性主体意识,也有了“浮出”的可能。
作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女诗人秋瑾即站在时代前列,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着时代变异的讯息,展现出社会重大变革时期传统女性试图重构自我的心路历程。
光绪二十九年(19o3 年),秋瑾随夫迁居北京,得以接触更多进步思想,视野渐阔。
主体意识的萌发与现实生存的艰难,使其陷入深深的人生焦虑,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词作,以抒胸中郁塞寥落之气: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之音?青衫湿!上阕遵循中国传统文学中近乎类型化的意向对应性原则,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开首“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即点明具体地点和时间。
“小住”喻居住时间短暂,“早又是”则将时光匆匆,岁月流逝的感慨溢于笔端。
既是中秋佳节,景致自然怡人: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高远碧空,篱笆墙下,淡黄的野花随风摇曳,凸显出中秋静谧洁净的特有境界。
然而就是这样明丽的秋色,词人却无意缱绻:祖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外侮侵凌,内容腐败”(秋瑾《如此江山》),忧患之情萦系于心;离家八年,无以为归,思归之意切之于肤。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一度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却终难力挽狂澜,自刎乌江。
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再加词人与丈夫王廷钧感情不睦,特别是“小住京华”后二人冲突激化,更激起其对浙中少女生活的怀念。
“徒思浙”,对故乡思而不得归的无奈中,恰深藏着词人对现实生存状况的深深不满与孤寂无奈的情怀。
国难家愁使其情绪转而低沉,“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为女子,不能救民于水火,不能挣脱传统婚姻的牢笼,面对良辰美景,只能徒增烦恼,一个“苦”字,尽显词人郁闷之情。
下阕起笔笔锋陡转,“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无异于当时妇女主体意识觉醒的宣言书;它脱尽上阕的愁苦相,在铿锵有力的自白中透射着词人不甘于现状的慷慨激情,其中“列”,“烈”两字的鲜明对照,更是词人力图冲破闺阁束缚誓超男子的真实写照。
这种豪爽磊落的个性,使其具有更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救亡意识。
“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本出自《东观汉记》: “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原指梁鸿为人孤傲,洁身自好。
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
惟其如此。
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然而,环顾周遭,祖国“酣眠如故”(《如此江山》),夫妻琴瑟难奏,雄心壮志难酬,曲高和寡,无人能解,便纵有豪情万种,“俗子胸襟谁识我?”由激越跌入落拓之境,英雄失路,无人赏识的落寞中蕴涵着词人四顾茫然,“高处不胜寒”的悲怆情怀,这种情怀与上阕的慷慨豪健形成高反差的情感跌宕,从而共同构成词人孤傲的心理归程。
千种柔情,万般无奈,却无以倾诉,感慨之余,词人只能在“莽红尘,何处觅之音”的呐喊中独立寒秋,潸然泪下。
“青衫湿”借用白居易故事,衬托出词人心灵底层寂寞孤独之情。
江州司马尚能从琵琶女的弹奏中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而自己满腔热血,却只能自悲自叹,此情此景又怎不让人心瘁神伤,黯然伤魂!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发人沉思。
秋瑾“小住京华”在社会解放运动尚处困难阶段,传统氛围依然浓郁的社会环境中,发出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后要求冲破囿于家庭牢笼而不得共鸣的深沉呐喊。
故而,“小住京华”与其说是秋瑾词作的代表作,毋宁说是当时妇女解放运动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在此意义上,这首词作不啻为沉积千年历史河流中一朵愤激的浪花!河中石兽[1] 纪昀沧州[2]南一寺临河干[3],山门圮[4]于河,二石兽并[5]沉焉。
阅[6]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7],竟[8]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9]数小舟,曳铁钯[10],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11]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2],是非木杮[1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14]于沙下,[1]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清代河间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沧(Cānɡ)州:地名,今河北沧州。
[3]河干(ɡān):河边。
[4]圮(pǐ):倒塌。
[5]并:一起。
[6]阅:经过,过了。
[7]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8]竟:终于,到底。
[9]棹(zhào):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10]曳(yè)铁钯(pá):曳,牵引。
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11]设帐:设馆授徒,即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杮,木片。
[14]湮(yān):埋没。
渐沉渐深耳[1]。
沿河求之,不亦颠[2]乎?”众服为确论[3]。
一老河兵[4]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5],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7],遂[8]反溯流[9]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10],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11]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12]欤?一 熟读并背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二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 3.求.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凡.河中失石 6.如.其言 三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1]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2]颠:通“癫”,疯狂。
[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5]失石:丢失的石兽。
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
[6]啮(niè)沙为坎穴:冲走了沙子形成坑穴。
啮,咬。
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坎穴,洞坑。
[7]已:停止。
[8]遂:于是。
[9]溯(s ù)流:逆流。
[10]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
[11]但:只。
[12]据理 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3.比较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