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教案
高一生物《植物的水分代谢》教案(2)

高一生物《植物的水分代谢》教案(2)4.1 蒸腾作用及其生理意义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通过植物表面的蒸发以气体形式散失到空气中,这个过程称为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
蒸腾作用是植物的重要代谢之一,它除了受一些物理因素如空气温度和湿度等的影响外,还受到植物因素如叶片结构等的调节。
蒸腾作用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蒸腾作用所产生的水势梯度导致的蒸腾拉力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植物被动吸水和水分运输中的主要动力;(2)蒸腾作用能够降低植物体和叶片温度。
叶片在吸收光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热量,通过蒸腾作用散热,可防止叶片温度过高,避免受害。
(3)蒸腾作用引起水溶液从根部向上部的叶子流动,能够增加根部吸收无机离子的种类和数量,促进根中合成的有机物快速转运到植物体的各部分,满足生命活动需要。
(4)蒸腾作用正常进行时,气孔是开放的,有利于CO2的吸收和同化。
4.2蒸腾作用的过程4.2.1 蒸腾部位当植物幼小的时候,暴露在地面上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木本植物长大以后,茎枝上的皮孔可以蒸腾,称之为皮孔蒸腾(lenticuler transpiration)。
植物的蒸腾作用绝大部分是靠叶片的蒸腾。
叶片的蒸腾有两种方式:(1)通过角质层的蒸腾叫角质蒸腾(cuticular transpiration);(2)通过气孔的蒸腾叫气孔蒸腾(stomatal transpiration)。
角质层本身不透水,但角质层在形成过程中有些区域夹杂有果胶,同时角质层也有孔隙,可使水汽通过。
一般植物的成熟叶片,角质蒸腾仅占总蒸腾量的5%~10%。
因此,气孔蒸腾是植物叶片蒸腾的主要形式。
4.2.2 蒸腾作用的测定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蒸腾的水量称为蒸腾速率,又称蒸腾强度,常用H2Og/dm2/h表示。
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 ratio):植物每消耗1kg水所生产干物质的克数,或者说,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干物质的累积量与同期所消耗的水量之比称为蒸腾比率或蒸腾效率。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导学案》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导学案一、导入水是植物发展发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在植物体内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影响着植物的发展和发育。
本节课将重点探讨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过程,以及水对植物发展的重要性。
二、目标1. 了解水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吸收过程。
2. 掌握水在植物体内的代谢途径。
3. 理解水对植物发展发育的影响。
三、导入问题1. 植物体内的水是如何被吸收和运输的?2. 植物体内的水参与了哪些代谢途径?3. 水在植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四、进修内容1. 植物体内水的吸收和运输-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主要通过根毛吸收。
-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主要依靠蒸腾作用和毛细管作用。
2. 植物体内水的代谢途径- 水参与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光合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还参与了植物体内的细胞割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等发展发育过程。
3. 水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水是植物发展发育的基础,缺水会导致植物发展受限。
- 水的供应充足可以增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案例分析某田地的作物发展不良,经过检测发现土壤干旱,植物缺水严重。
请分析缺水对植物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六、讨论与总结1. 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和吸收如此重要?2. 水在植物体内的代谢途径有哪些重要作用?3. 如何合理供水可以增进植物发展发育?七、作业钻研一种植物的发展过程,分析其水分的吸收和运输途径,以及水对其发展的影响。
八、拓展延伸探究植物体内其他重要元素的代谢途径,例如氮、磷等元素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植物的水分代谢和调控教案

植物的水分代谢和调控教案植物的水分代谢和调控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对于植物的生存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植物的水分代谢和调控的原理和机制,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1. 水分的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水分的吸收主要依赖于根毛的存在,根毛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增加水分的吸收面积。
同时,根毛还能分泌根毛毡,增加土壤颗粒的粘附性,促进水分的吸附。
植物水分的吸收还受到土壤水分含量、温度和根系的生长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2. 水分的运输植物通过根系的吸收,将水分经过茎、叶等细胞间的空隙运输到地上部分。
水分的运输主要依赖于细胞间的间隙、导管和细胞壁。
导管中的水分运动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即根部的吸引力和茎部的蒸腾作用。
根部吸引力使得水分向上移动,而蒸腾作用产生的负压则促使水分从叶片中蒸腾出来。
3. 水分的利用水分在植物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参与了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同时,水分还能够扩大细胞的体积,维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二、植物的水分调控1. 植物的水分平衡植物需要保持水分平衡,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植物通过开启和关闭气孔来调节蒸腾作用,以控制水分的损失。
当植物处于水分充足的环境中,气孔开启,促进蒸腾作用,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和导管的传输。
而当植物面临干旱环境时,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以降低水分的损失。
2. 植物的适应机制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植物通过一系列的适应机制来应对水分的变化。
例如,当植物遭受干旱胁迫时,会产生一种称为脱水蛋白的物质,可以保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强植物对干旱的抵抗力。
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增加根系的生长来增加水分的吸收面积,提高植物的耐旱性。
三、应用植物水分代谢和调控的知识1. 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利用植物水分调控的原理,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合理灌溉,降低水分蒸发等措施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具有较强抗旱性的植物品种,来适应干旱环境。
4.2《水在植物中的代谢》教案

《2 水在食物中的代谢》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
重点难点1、重点: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渗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水分的吸收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根。
根尖的结构组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2、吸水方式: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
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茎叶细胞、根冠细胞;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如:干燥的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
3、吸水的原理(1)吸胀吸水的原理:亲水性物质与水发生结合。
(2)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通过原生质层发生渗透作用。
A、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B、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理由是:细胞壁——全透性,水和溶质都可以透过。
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间的细胞质——选择透过性——可看作一层半透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通常具有浓度差。
所以: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细胞图分析、讲述实验)。
(1)30%的蔗糖溶液——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清水或低液——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所以: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可用质壁分离实验验证。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可用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验证。
(4)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复原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
教学设计2: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
解释气孔开闭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实验
(1)、教师制作好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并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
学生预习课本《观察叶表皮的气孔》实验。
(2)、教师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表皮的气孔》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3)、教师准备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导学案一、导入水是植物发展发育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是植物体内的主要成分,还参与了植物体内的许多代谢过程。
本节课将盘绕着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展开,帮助同砚们深入了解水在植物发展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1. 了解水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方式。
2. 掌握水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传导机制。
3. 理解水在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在植物发展中的作用。
三、观点诠释1. 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学物质。
2.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对水分子产生的压力。
3. 导管:植物体内用于水分和养分传导的组织。
4. 水分蒸腾:植物体通过叶片气孔蒸发水分的过程。
四、知识讲解1. 植物体内水分的来源: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并通过导管系统向上输送。
2. 植物体内水分的分布:大部分水分存在于细胞内,少部分水分存在于细胞外。
3.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方式:通过根压、毛细管作用和蒸腾拉力等方式进行水分的运输。
4. 植物体内水分的代谢过程:水分参与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营养物质运输等代谢过程。
五、进修任务1. 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水在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2. 观察实验现象,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
3. 分组讨论,总结水在植物发展发育中的作用。
六、思维拓展1. 你认为水在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对植物发展有何影响?2. 除了水分,植物体内还有哪些重要的代谢物质?3. 如果植物体内水分吸收不足,会对植物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七、教室实践1. 实地考察植物的发展环境,观察植物的叶片气孔和水分吸收情况。
2. 进行水分蒸腾实验,观察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3.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水分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八、课后作业1. 思考水在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水资源在举世范围内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3.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水在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水在植物体内的代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植物发展发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教案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2.掌握绿色植物与水分的关系;3.能够正确使用科学实验方法观察绿色植物生长过程中与水分的变化。
二、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生物》;2.实验器材:种子、花盆、浇水壶、水、测量杯、放大镜等。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需要水?学生们可以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进一步解释绿色植物与水分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对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进行讲解。
包括以下内容: - 植物的组成部分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细胞主要由水分构成; - 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并通过茎部和叶片分布给整个植物; - 水分可以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帮助植物进行物质运输。
3. 实验操作(20分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与水分的变化: 1. 将种子均匀地分别种植在两个花盆中; 2. 每天给其中一个花盆浇适量的水,另一个花盆则不浇水;3. 每天观察两个花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植物的高度和颜色变化;4. 实验进行一周,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4. 结果分析(10分钟)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学生们可以对实验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1. 有没有给植物浇水的花盆的植物生长得更好?为什么? 2. 植物的颜色和高度有什么变化?是否与水分有关?5. 巩固练习(10分钟)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章节进行讲解和练习,检验学生对绿色植物与水分关系的理解程度。
6. 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总结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并复习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既然学生们通过实验、讨论和练习等方式进行了知识的深入学习,那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 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获取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 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解答问题、练习等形式的评价; -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展示,评价是否正确理解了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
高二生物教案-植物的水分代谢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一.水分代谢教学目的.掌握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的全过程.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质壁分离及实验验证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植物根尖纵切面挂图;渗透作用示意图;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图水分代谢课件教学过程:复习:细胞的组成物质(成分)包括哪些?──包括水、无机盐和各种有机物动植物的新陈代谢有相同和不同之处,我们首先学习植物的新陈代谢。
植物新陈代谢的内容就是包括上述物质的吸收、利用、合成、分解、排出等具体来说植物的新陈代谢包括:(1)水分代谢──吸收、运输、利用、散失(2)矿质代谢──吸收、运输和利用(3)有机物和能量的代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必须先吸收无机物才能合成有机物,因此,植物的新陈代谢先讲无机物的代谢.一.水分代谢(一)水分的吸收1.吸收水分的器官──根(最活跃的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细胞即是在成熟区细胞)结合根尖结构图简要介绍根尖四个部分的结构及其功能根冠──保护; 分生区(生长点)──具分裂能力伸长区──细胞迅速伸长成熟区(根毛区)──吸收水和无机盐.吸水的主要方式()吸胀作用吸水:未形成液泡前(条件),因有亲水性物质(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实例:根尖分生区、干种子(细胞内都是结合水);另外还有茎尖生长点、茎中形成层等。
()渗透作用吸水:形成大液泡以后,即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是这种方式吸水,例如根毛区表皮细胞.渗透吸水预备知识:半透膜;溶液、溶质浓度与溶剂浓度;扩散(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问:与自由扩散有什么区别?二者有交集,主要是自由扩散包括渗透作用) 回忆生活中一些现象用盐或糖腌菜萎蔫菜叶泡在清水里恢复硬挺初一做过的萝卜渗透吸水实验(绘简图表示)由此可见水的流动方向,实际上就是水分从水相对多的地方向水相对少的地方扩散——即水从溶液浓度低处向无机盐溶液浓度高处运动,因为植物细胞中含有一定的无机盐和糖分等可溶性物质.那么,渗透作用的原理是什么?无论气体还是液体,都有一种尽可能分散开来的趋势,叫“熵增”,即物质分子尽可能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由集中向分散发展.例如: 形管渗透作用实验(右一半为蔗糖溶液,左一半为清水,绘简图),在相同的单位体积内,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的量不同,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那么单位时间内水分子向对侧扩散的速度不同,导致形管右侧液面开始上升,左侧下降.演示课件实验装置(讲解)问:水面的上升是否永无止境?到平衡为止(解释)在上实验可知:在一个渗透系统中就会发生渗透作用(再次小结定义)组成渗透系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组成渗透系统的条件: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浓度差渗透的方向:[溶质]低 [溶质]高()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溶液中,亦组成一个渗透系统①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间的原生质组成)有一些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外面的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壁)②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与细胞外溶液形成浓度差因此,成熟植物细胞置于溶液中,会发生渗透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原理;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理解蒸腾作用对植物的作用。
2.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探索细胞渗透吸水的方法,巩固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通过分析细胞的吸水原理和探索细胞吸水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探索细胞吸水原理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研究该课题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同时对学生进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渗透吸水原理,是本课题的重点。
因为:(1)渗透吸水是植物吸水的主要方式,学生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的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理解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的吸收和散失原理。
(2)渗透吸收不仅是植物细胞同时也是动物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因此,学生理解渗透吸水原理,对理解动物细胞与外环境、动物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水分交换等有重要意义。
(3)在渗透吸水的教学中,可以较好地渗透细胞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
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是本课题的又一重点。
因为:(1)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是使学生理解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的关键。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2)通过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可以巩固学生制作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技能需要不断重复练习才能掌握,通过该实验,可以巩固第一章学的制作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3)该实验是研究细胞吸水的基础实验。
它不仅能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运用该实验的设计思想,可以设计测定细胞水势、验证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验证细胞的死活等一系列的生理实验。
通过该实验,可以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展解决问题的方法。
3.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也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
因为:(1)蒸腾作用是植物体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也是植物体水分的利用和散失的主要方式。
只有引导学生分析蒸腾途径、蒸腾方式以及与水分吸收和运输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蒸腾作用在水分代谢中的地位,理解它对植物体的重要生理意义。
(2)蒸腾作用的强弱,是植物体水分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
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植物水分代谢状况,还可以判断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与影响蒸腾作用有关,在此可以联系。
4.分析渗透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从水分子密度高的一侧向密度低的一侧运动,由于在细胞中水是溶液的溶剂,因此从溶液的角度来说,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另外,细胞壁和细胞膜在通透性上的区别以及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学生理解也有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2.关于教学过程的说明:(1)课前选取完整的新鲜的小型草本植物体,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30%蔗糖溶液的烧杯或广口瓶中,在清水中的植物体直立挺拔,蔗糖液中的植物体缺水萎蔫。
把实验装置摆放在实验桌上,供学生观察。
(2)在指导学生观察正常和水分亏缺植物出现的萎蔫现象的基础上,指出植物体只有在水分代谢平衡的基础上,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
水分缺乏或过多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因此,研究植物水分代谢是农业生产的理论课题。
植物是如何吸水的?植物体的水分代谢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由此引入课题。
(3)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分析实验中引起植物萎蔫的原因。
在学生简短讨论后,教师指出实验处理。
在学生了解在高浓度蔗糖液中的植物出现萎蔫的现象后,教师进一步提出在蔗糖液中的植物体为什么会缺水萎蔫?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体吸水是细胞吸水的结果。
细胞在清水和30%的蔗糖液会发生什么现象?由此引入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4)实验前教师介绍实验过程设计和操作方法,如时间许可,也可让学生简短讨论或让学生在看实验指导的基础上操作。
为了获得较好的观察效果,在实验准备和指导学生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用紫色洋葱作实验材料时,如果颜色太浅,可将洋葱放在向阳处一段时间,待鳞片叶变为深紫色后再用。
②为了节约实验材料,可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小块,分发给学生。
如果学生未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教师可用板图或投影片图示撕取洋葱表皮的方法和大小。
③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要先用低倍镜找到单层、无气泡且清晰的细胞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如果细胞较大,可不必用高倍镜。
④观察后应让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分析细胞在清水和蔗糖液中的水分进出状况和形态结构表现,分析影响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解释植物体在蔗糖液中出现萎蔫的原因。
教师可出示画好的洋葱表皮细胞图(一幅正常,一幅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图示其现象。
(5)在学生获得细胞在高浓度的蔗糖液中会失水,在清水中会吸水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环境溶液的浓度为什么会影响细胞的吸水?细胞的哪些结构特点和吸水有关?下面借助与细胞相似的渗透模型来分析。
由此引出渗透模型,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在此应介绍渗透装置和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①在介绍渗透模型装置时,特别要注意说明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很难通过。
②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a.为什么漏斗中的蔗糖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引导学生说出,单位体积清水的水分子数目,比单位体积的蔗糖液中的水分子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扩散入漏斗内的数量,多于水分子由漏斗进入烧杯内的数量。
因此漏斗内的液面上升了。
并指出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b.什么结构维持着这种渗透作用?如果破坏了半透膜结果会怎样?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关键。
c.如果学生条件好,可以进一步提出:渗透装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会不断持续上升吗?为什么?(或:漏斗内的蔗糖液的浓度总是高于烧杯内清水浓度,那么水分会不断进入漏斗吗?为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漏斗中的液柱向下的压力,可加速漏斗内的水分子向烧杯中渗透,当液柱的重量等于烧杯水分子向漏斗内渗透的力时,水分子向膜两侧的渗透会出现平衡,液面停止上升。
③在以上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出,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a.半透膜的存在,b.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水分渗透的趋势是:水分子由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渗透。
④对渗透模型分析后,再转移到对细胞渗透作用的分析上来。
提出: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细胞液泡内有细胞液,环境中有细胞外液。
细胞液和环境溶液间是否存在半透膜呢?细胞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失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说明蔗糖分子未透过细胞膜等原生质层,否则细胞内外就不存在溶液的浓度差,水分不会向外渗透。
但蔗糖分子透过了细胞壁,否则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是清水,水分子会迅速渗入细胞而使细胞膨胀而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由此说明细胞壁是全透的,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等原生质层是半透膜。
因此,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⑤总结细胞渗透吸水原理。
成熟植物细胞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a.具有半透膜(原生质层)。
b.膜内外有溶液即细胞液和环境溶液。
c.当细胞液大于环境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会从环境中吸水,反之细胞会失水。
(6)根据细胞吸水原理,联系日常生活与此有关的内容。
如有时间,对自然情况下,影响细胞液和环境溶液浓度的因素进行适当分析。
三、第二课时: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复习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条件引出无液泡的细胞是怎样吸水的?受哪些因素影响?观察干种子的吸水实验,分析细胞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的区别。
从细胞的吸水引出植物体的吸水,并讨论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总结水分代谢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的复习题,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明:(1)上课前一天,称取同等重量的大豆和花生种子各两份,把其中各一份用水浸泡,待种子充分吸水后,再称量其重量,并计算出它们各自的吸水量(大豆种子的吸水量会明显多于花生种子)备用。
(2)第二课时的开始,可以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关于细胞渗透吸水的有关内容。
提出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渗透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细胞从环境溶液中吸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接着提出,有些植物细胞无大的液泡,如干种子中的细胞、植物根、茎、芽内分生组织的细胞等,它们是如何吸水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由此引出观察于种子的吸水实验。
(3)出示干的大豆和花生种子,教师可简单介绍这些干种子是有生活力的,含水量差不多,放在水中可迅速吸水。
接着提出这两种种子吸水能力一样吗?让学生讨论。
然后取出另一组浸泡过的种子,指导学生观察结果,对比两种种子的吸水量的差异。
分析种子主要靠什么方式吸水?为什么大豆种子的吸水量比花生种子多。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①种子内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有很强的亲水能力,在干种子和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内,这些物质的亲水能力未被饱和,此时细胞吸水主要靠这种方式吸水,即吸胀吸水。
②大豆种子内蛋白质等亲水物质的量多于花生种子,而花生种子内脂肪等疏水物质含量多于大豆种子。
因此大豆种子的吸胀吸水能力强于花生种子。
③一般成熟细胞内,大分子的亲水物质的束缚水的能力已被耗尽,且有大量的水分贮存于液泡内,因此,吸水方式转为以渗透吸水为主了。
(4)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可利用教材中的图,分析以下几点:①土壤溶液的浓度,一般比根尖根毛(成熟)区细胞细胞液的浓度低,这样土壤溶液中的水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毛区的表皮细胞中。
按渗透作用原理,表皮细胞中的水分,可以向内部细胞层层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在此应联系一些有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如盐碱地中植物为什么更易缺水,为什么一次施肥不宜过多等等。
②根、茎、叶等导管是连通的,导管中的水分会渗入植物体其它部位的细胞。
一部分水分参与光合作用等各项生理活动,留在植物体内;但大部分水分,通过叶片等蒸腾作用散失了,这样就形成了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代谢通路。
③通过例举植物需水量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是植物体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通过联想动物散热的方式,说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温的作用和适应环境的意义。
在此可联系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点。
(5)最后可按下图(图2-2)所示的思路总结水分代谢:四、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如果把质壁分离和复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与研究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结合起来用,应在第一章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使学生掌握好装片制作和使用显微镜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