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分洪工程
减灾防灾学习课件PPT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该项工程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七十三 年来完成,共需造林3560万公顷。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 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 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 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 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 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 到改善。
请同学 们仔细 阅读下 面的几 幅图片
荆江分洪区北闸,即太平口进洪闸
荆江 分洪 工程 南闸
荆江分洪工程分为进洪闸、节制闸、分洪区围堤、荆 江大堤等六项。特别是进洪闸(北闸)是关键工程, 不仅规模巨大,全闸长1054米,54个闸孔,设计流量 达8000立方米/秒。荆江分洪工程主体工程于1952年 4月5日开工,赶在大汛前的6月20日竣工。1954年长 江发生全江性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 分洪量达122.6亿立方米,降低荆江大堤沙市水为约 1.0米,为确保荆江大堤安全渡汛,取得了显著效果 和重大胜利。荆江分洪工程南闸位于湖北省公安县黄 山头镇虎渡河上,毗邻湖南安乡县,是荆江分洪工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闸始建于1952年,为保证荆江分 洪工程的安全,实施加固工程,工程于2000年12月28 日正式开工,2003年4月12日完工,2003年4月29日通 过验收,工程投入使用。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是继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后,我国防护林体系中又一宏伟生态建设工程。 西起青海高原、四川盆地,东到江汉平原、湘赣 丘陵,沿长江两岸140多个县市。建设总目标是 用30~40年时间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增 加森林面积5亿亩,以解决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 问题,防洪抗旱,缓解该地区的农林用材、薪炭、 饲料、肥料的紧张状态,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的发 展。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1989年至 2000年进行,以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为中心,以 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治理范围包括青、甘、陕、 滇、川、黔、鄂、湘、赣九省145个重点县,总 建设规模为一亿亩。2000年以后为二期工程。
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加快工程建设,保证工程质量,根据水利部《堤防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分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条例》、《湖北省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及有关法规,结合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新建、改建和维修分洪区内堤防工程(包括堤基渗控、涵闸改建、堤顶道路)、转移道路、桥梁、安置房、分洪口门、转移码头、水利信息化工程及分洪配套工程。
第三条建设各方必须依据国家、水利部、湖北省颁布的有关建设法规、规程、规范和标准进行工程建设。
第四条工程建设要认真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第五条项目建设必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工程质量接受省水利厅、省防办及相关部门质量监督。
第二章建设管理目标第六条荆江分洪区工程建设管理总体目标是:(一)贯彻落实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颁发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和标准;(二)遵守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按水利工程建设“四制”要求组织项目实施;(三)负责分洪工程建设项目计划实施、资金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指导、监督、检查,保证项目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
(四)按《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7号令)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定。
(五)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杜绝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第三章建设管理机构和职责第七条按照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要求,明确建设项目责任主体,组建项目法人。
项目法人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重要性和技术复杂程度设立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第八条按照《湖北省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省政府194号令),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文件“鄂汛办字[2010]68号”文件批复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荆管局)为荆江分洪区安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履行项目法人职责。
荆江分洪区长江岸线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一期)简介

荆江分洪区长江岸线节点鸟瞰图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支流辐转南北,奔谎不息,自西向东汇入东海。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不仅磁 养了中国的广袤土地,更孕育了悠久璀璨的华夏文明。近现代以来,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生)舌方式的影响,长江经 济带成为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自2016年4月在重庆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到
江岸线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一期),并委托湖北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前期咨询工作。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荆江分洪区北闸至杨家厂长江沿线,以长江大保护系列精神为指引,按照系统性、示范性、
必要性的策划原则,突出用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删草的治理思路,提出长江岸线生态修复、长江支谎河□段综
合治理、皤江片区给排水管网完善、河道型湿地保护与修复、生态防护林建设等治理方向,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
2018年4月视察湖北湖南,再到2020年月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由于荆江河段“九曲回肠”,上游洪水来量远大于河道支全越量,
加之北岸地势低洼,南岸四□淤塞,从而造成荆州历史上水患频繁,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为根治水患,
加北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紧跟“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承接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及环境治理项目,
著名防洪工程——荆江大堤

著名防洪工程——荆江大堤长江流经湖北省荆州地区,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约340km的河段称为荆江。
荆江左岸江堤,上起江陵县枣林岗,下抵监利县城南,长182.35km,称为荆江大堤。
大堤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
如大洪水时荆江大堤溃决还将威胁汉南、汉北两区460万人、860万亩耕地和武汉市以及几条铁路、公路交通干线。
因此,荆江大堤被列为长江防洪重点确保堤。
沿革。
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至兴宁二年间(345~364)。
相传荆州刺史桓温令陈遵沿江陵城筑金堤,为大堤最早记载。
大堤原起自万城附近较高地带。
随着云梦泽淤积演变,沙市以上堤段约成于唐代中期,北宋中期后堤围逐渐向下游发展。
首先是几个堤围,堤围之间有穴向荆北区分泄荆江部分流量。
大堤大致在元代初期已形成。
1542年北岸最后一个分流口──郝穴堵塞,大堤联成一线,全长124km,名万城大堤,又名万安大堤。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长江大水,万城大堤溃决,淹江陵城。
此后遂加强堤防管理制度。
至1918年改名荆江大堤。
1951年将堆金台以上8.35km堤划入荆江大堤。
1954年洪水后将下游50km原有干堤划为荆江大堤的范围。
至此,荆江大堤全长182.35km。
险情与建设。
据有关史志记载自1560~1949年大堤溃决36次,灾情都很严重。
目前堤身高度一般为10~12m,最高达16m。
堤基为沙砾基础,堤背还有历次溃堤所形成的渊塘,堤基覆盖被破坏。
临水面无滩或少滩堤段还有20km 以上,由于人类的活动,生物(白蚁、蛇、獾、鼠等)的破坏,每临较高水位,大堤险情很多,有时还很严重。
1954年大小险情达5000处。
自1949年起针对堤身隐患、堤基渗漏和堤身崩塌三大险情,进行整治和加固,处理各类险患11万多处,计完成土方近1亿m3,护岸石方600万m3以上,荆江大堤已得到初步巩固,三大险情有所减轻。
1954年后历年防汛表明相同高水位的险情逐年减少,但仍未根除。
参加荆江分洪工程施工记

用红军 过草地 的精神战胜 困难 。 头上骄 阳烤着 , 脚下烂泥 中尖硬 石头杂物将手 脚扎得鲜血直流 , 没有 一个人退缩 。 我连有一 个姓 吴 的大个 子 , 别人挑一 担 , 他是把筐 子叠起 来 , 一次挑 四担 , 而且 都是跑 步。他 的事迹传遍 了工地 。 有位记 者采 访他 , 并且计 算他 每天挑土量 , 比一辆卡车一天运土量还要多 , 被誉为“ 赛过 汽车的
前 , 苦的活抢着干 。 艰 工地 E的立功创模活动 更足
把人们 的积 极性充分 调动起来 。 每天一小评 , 天 十
一
火热的工地
由f L 十万大 军聚集在几 处小地 方 。住 吃都 成 了问题 。 住在 刚收 割完芦苇地上 的临时草棚 里 ,
大评 , 有特 殊贡献 的随时记功 受奖 。 团首长 带上
夜三班 倒 。由于是湖 地, 有的地方人下去就 陷入烂 泥 中, 腿不 能 动弹 。烂泥中发 出阵阵恶臭 , 阳一晒 , 太 令人作呕晕倒 。脚迈不
开, 就靠木桶 、 脸盆 、 雨衣 等装 裹着烂泥传递 。大 家互相鼓励 , 要
留 在 记 / I \ 乙
● 陈 明远
我国的粮票历史开始于 2 世 0
历圭 寒的
‘
・1 2 月7 国民 9 年1 日中 航首航 成功 7 纽约 航程1 o ̄ 。 5o 8
2
^
维普资讯
同志一路数来宝 。 什么“ 小同志 , 干得欢 , 下挑走 一座 一‘ 山”“ ,小李真英雄 , 担两百斤 , 一 为了人 民立大功” 等等, 说得你 越
级降 1%, 2 四级 降 1%, 0 五级降 8 入级 降 6 七 %, %,
级降 4 八级 降 2 九至十七 级降 1 %, %, %。于是 , …
荆江分洪

荆江分洪荆江大堤又叫保命堤,守住荆州城。
荆江北岸自荆江大堤连成整体以后,荆江洪水即向南分流。
洞庭湖分洪洞庭湖与荆江四口简介: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地跨湘、鄂两省,全流域集水面积约为25.5万km2,湖区面积18 780 km2,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在长江中游起着重要的滞洪消峰的作用,一方面承蓄四水来洪,另一方面分担了汛期长江干流通过三口分入大量洪水。
1860年和1870年藕池、松滋相继决口以来,即形成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四条河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四条和河连江口)形成四口松滋口、太平口(原名虎渡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8年封堵)分泄长江来水来沙向南分流。
湘、资、沅、澧四水水沙入湖,经湖区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这种江湖关系的自然调节作用,总的来说,对降低荆江河段的洪水位,减少泥沙淤积有积极作用,但却加重了湖区的防洪压力和泥沙淤积)2荆江-洞庭湖关系荆江与洞庭湖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仅水沙出入相连,而且两者的演变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1洞庭湖的来水来沙状况据统计,下荆江裁弯前,三口入湖水量占46.6%,而入湖沙量占85.3%,四水入湖水量占53.4%,而入湖沙量仅占14.7%.裁弯后,三口入湖水量减少,仅占36.4%,而入湖沙量虽有减少,但幅度稍小,仍占77.4%形成的问题:(由三口及四水入湖的泥沙,由城陵矶进入长江的不到1/3,相当大的一部分则淤积在湖区.)1.悬湖:洞庭盆地整体沉降,淤积的速率远大于沉降的速率,每年净淤积约60mm。
而周围的民垸堤防的保护,基本不存在淤积,洪道湖泊的地势抬高,水位高于周围的民垸,形成了悬湖,造成洞庭盆地洪涝灾害。
2.湖泊面积减少:泥沙的大量淤积,使湖区面积和容积缩小;湖区大量的人工围垦和洲滩种植(使湖泊损失的容积占70%以上);2.2下荆江裁弯藕池口至城陵矶称为下荆江。
下荆江河道曲折,为蜿蜒型河道。
裁弯前河长243km,全河道总弯曲系数为3,几个大弯段,弯曲系数均为10。
荆江分洪进洪闸弧形闸门底坎置换防腐施工技术

别为三类。0 5 2 0 年水利部 已批准对北闸实施除险加 固, 其 中对严重腐蚀 的 5 孔闸门全部重新更换 , 国家发展改 4 待
革 委 审批实 施 。
用5年, 8 大大超过 了《 水利建设项 目经济评 价规范》 s (L
相互作用的结果 , 使闸门底坎锈蚀逐年发展和加剧。
4 闸门底坎置换 材料前 后对 比
钢质弧形闸门底坎原有材料为 2 世纪 5 O 0年代苏联 生产的铬钢 , 铬钢 中的高硬度马氏体基体 , 强有力地支承 碳化物颗粒 , 避免闸门运行 中碳化物从磨损表 面脱落, 保 证了材料 的高抗磨性。 铬钢不仅抗磨性好 , 而且大大削弱 了高硬度脆化作用 , 相对锰钢而言有较好 的韧性 , 抗腐蚀 能力强。现在置换的材料为安 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的碳素结构钢热轧角钢 , 为锰钢。它具有较高的耐磨性 、 良好的韧性和经济性。 5 施工 工艺
2 0
蔡
松 / 江分 洪进 洪 闸弧 形 闸门底 坎 置 换 防 腐 施 工技 术 荆
和空气中的氧单纯结合 的结果。 因此 , 金属表面上 的水分
及 金 属 内 的其他 元 素 和杂质 也 是锈 蚀 的 主要原 因。两 者
53 弧形 闸 门底 坎 置换 、 固施 工方 法 I 加 弧形 闸 门底坎 的置换 、 固施工 共进 行 了两 次 , 一 加 第 次 时 间 20 年 3 4 ,第 二次 时 间 2 1 01 ~月 00年 9 1 , ~0月 间 隔 9 。内容 包 括 闸门底坎 更 换 、 坎 加 固。根据 闸 门结 年 底
退 出每个铆钉 , 卸下锈蚀的角钢。
荆江分洪工程三部曲

无 危 险 , 可 减 少 水 害 … …决 定分 洪 工 程 且
15 年武汉人民抗洪情景 94
建
设
察荆江分洪工程 施工现场。 月2 日, 5 4 傅作 义代表 中央召开 了赠授 中央领导人为荆江 分洪工程 所题锦旗 的大会。 毛泽东主席的 题词 是 :“ 为广大 人民的利 益, 取荆江 争
示 :“ 周总理 :( ) 一 同意你 的意见及政 务
院决定 ;( ) 二 请将 你这封信 抄寄 邓子 恢
同 志 。 3 2 日, 恩 来 又 写 信 给 毛 泽 东 ”f 9 周 l
并刘少奇、 朱德、 陈云:“ ……关于荆江分
洪工程 , 经李葆华 与顾 问布可夫去武汉开 会后, 又亲往沙市分洪地 区视察 , 他们均
I -——脚 -
筹
划
J 定 ” 成 立了荆 江分 洪工程委员会及其所 ,
属 机 构。会 议确 定工 程 分两 期进 行 , 第
一
荆江是长江中游 自 湖北枝江 至湖南岳阳 l
城陵矶 的一段河流。 江水 从上游峡谷奔腾而 来, 润泽 了开 阔的荆 楚故地 , 造就 了两岸的
期 以荆江 大堤加固、 太平口泄洪 闸、 黄 山头节制 闸及拦 河坝和南线 大堤 建设为
.
忆 往 ’  ̄l 螂 椭_t t 任
舯 毕
文/韩媛 媛
荆江分洪工程三部曲
有史 以来 , 江河水患一直 是华夏大 地历 I 对长江 、 黄河、 淮河 和海河等 河流 进行治
代统治者和黎民百姓心头萦绕不去的梦魇。 I 理 , 在对长江的治理 规划中, 又以荆江河 场暴雨, 千里劫难 , 一次次江河泛滥使无数 I 段 的治理 为首要任 务。15 年 l月, 9 0 0 在听 百姓流离失所甚至丧命于洪流之中 虽经历代 i 取了时任 中南局 代理 第一书记 邓子恢 的 。 统治者努力, 江河水患依然未除。 新中国成立 I 汇报之后 , 毛泽东与刘少奇、 周恩 来共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闸黄水套升船机滑道局长田方兴介绍,荆江分洪主体工程于1952年建成后,分洪区内又修筑了21个安全区和一些安全台。
1954年分洪前,这些设施发挥了作用。
当时,分洪区有居民接近24万人,除6万多人转移到江北的石首市人民大垸,其余的16万多人都就近移至安全区和安全台。
所谓“安全区”,就是在干堤旁边再做一道围堤,形成独立围垸,以隔离洪水。
安全区面积最大的2.8平方公里,最小的仅0.2平方公里。
目前,分洪区内8个乡镇,除麻豪口镇外,其他乡镇人民政府机关都在安全区。
独特文化,心情随水位涨跌60年来,因“分洪”二字不时在耳边响起,分洪区形成独特的水文化。
百姓普遍关注汛情变化,有些还已成为观察洪水险情的土专家。
“到了汛期,大家看到江水涨得蛮恶,就赶紧把家里东西搬走。
我已搬过好几次了。
”张同举老人告诉记者,1998年特大洪水时,他和乡亲们曾转移到江北,大约1个月才回来。
田方兴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上世纪,农村有了收音机后,老百姓在汛期每天都听水位公报,一听到“涨”心里就紧张——就像关注股市行情的城里人,一听到“跌”就紧张。
不过,那都是上世纪的事情了,近10多年,人们揪着的心慢慢放下了。
经历1998年的洪水考验后,荆江堤防普遍加高加固,又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荆江分洪的概率已大为减少。
2006年,北闸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批为3A级旅游景区。
但警报并没有彻底解除。
“如果长江流域发生1860年、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还需启用荆江分洪区,才能确保长江防洪安全。
”田方兴说。
记者踏访分洪区干堤时,看见水务工作者每天仍在一丝不苟地维护着分洪设施。
比起60年前,这些设施要完备很多,俨然是一座天然的抗洪博物馆。
在麻豪口镇黄水套堤段,有一个在当地也罕有人知的工程——升船机滑道。
一旦分洪发生,长江里的船舶将通过该滑道拖进分洪区,进行打捞救生。
该工程包括北闸、南闸、分洪区南线大堤等。
北闸是一座1054米长、由54孔组成的进洪闸;南闸是一座336米长、由32孔组成的节制闸。
其中,“腰斩黄天湖”是最为艰苦的工程,它是从黄天湖几米深的淤泥里筑起来的巍峨大堤。
当时,劳动大军一个挨一下,硬是用扁担将淤泥像击鼓传花一样“赶”了出去,令现代人不可思议。
1952年11月,荆江分洪二期工程开工,以加固堤防和安全区围堤为主。
建成的荆江分洪区东濒长江,西临虎渡河;北起太平口,与荆州、沙市隔江相望;南达黄山头,与湖南安乡县为邻。
总面积921.34平方公里。
208公里长的分洪区围堤构成一座天然蓄水库,蓄洪容量54亿立方米。
“荆江分洪工程刚刚做好,1954年就派上了用场。
”田方兴说,1998年长江再遇全流域组合型洪水时,分洪区又准备分洪,当时分洪区有居民54万人,已有33万人转移出去,但那年最终没有分洪。
北闸全长1054米,有54孔,于1954年首次启用;巧的是,分洪区蓄洪容积为54亿立方米;到1998年准备分洪时,分洪区居民为54万人……这一系列“54”数字的巧合,让人感到神奇。
北闸建在虎渡河与长江交汇的“太平口”一侧,“54”又谐音“无事”,当地居民认为,这神奇的数字巧合,就寓意着“太平无事”。
荆江分洪工程[日期:2013-05-30] 来源:不详作者:佚名阅读:1591次[字体:大中小]荆江分洪工程(Jingjiang Flood Diversion Project) 位于荆江南岸(右岸)湖北省公安县境,分蓄超过荆江河道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保障荆江大堤安全的防洪工程措施,也称荆江分洪区。
荆江两岸平原区共有耕地约133余万hm2,人口1000余万,是中国著名的农产区,也是历史上长江中下游洪灾最为频繁而严重的河段。
荆江河段的安全泄洪能力与上游频繁而巨大的洪水来量很不适应,上游来量常在60000m3/s以上,最大达110000m3/s,而河道仅能安全通过约60000余m3/s,相当于10年一遇洪水,这样低的防洪能力与荆江区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兴建荆江分洪工程。
1952年4月5日开工,历时75d主体工程(进洪闸、节制闸、移民安全工程、围堤加固工程等)建成,共完成土方890万m3,石方17万m3,混凝土方11.7万m3。
1953年第2期工程完建。
工程组成主要有分洪区围堤工程、分洪闸、分洪工程和节制闸等。
全区面积920km2,南北长约70km,东西宽约30km,四面环堤,有效容积54亿m3(见图)。
围堤及区内工程①围堤。
北面和东面临荆江干流,堤长98km,西临虎渡河,堤长91km,南面南线大堤长22km,全部围堤除黄天湖段数公里为新建堤之外,其余均为旧堤加培而成。
围堤断面一般按长江干堤标准培建,顶宽6m,内外坡1:3,堤顶高程:一部分堤段按江河设计水位超高1.5m,大部按蓄洪水位42m计算风浪加安全超高。
其中南线大堤特别重要,为保蓄洪时洞庭湖圩垸不受溃决的威胁,顶宽5m,内外坡1:3,堤顶以下3m在分区的外侧设有5m宽平台的复式断面,堤顶高程按蓄洪水位42m加安全超高,采用45.2m。
1969年进行第1次全面加培;1995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加固。
该堤段属一级堤。
②防浪工程。
蓄洪水位42m时,分洪区大部水深7m~10m,水面辽阔,风浪高1m~2m。
为了消浪,在区内沿堤一带栽植6排~10排以柳树为主的防浪林共约100万株;堤坡植草防风浪冲刷;对南线大堤除植柳之外,在区内坡面做了糙面干砌块石护坡,能有效地削减爬坡风浪。
③避洪安全措施。
区内有耕地3.6万hm2,人口50余万,沿堤有安全台98处,总面积1.8km2,安全区21个,总面积19.6km2,共计定居人口约17万人;分洪区内有居民约36万人,分洪时需临时转移。
在20世纪60年代曾沿堤建临时移民房950栋,共有使用面积36.86万m2,同时建仓库85栋1.12万m2,为临时转移囤放物资之用。
建设公路300条,共1040km,其中砂石柏油路113条,476km;各类桥梁693座。
当预告分洪时,动用和调入汽车等运输工具,紧急转移。
在分洪区中心辽阔部位,兴建了156栋,面积13.6万m2的高层框架楼房,用于临时避水和保存重要物资。
④排灌工程。
为了发展区内农业,已建成较为完备的排灌系统。
沿长江和虎渡河跨堤兴建灌溉闸10余座,分别引水分片灌溉。
为解决平时排水问题,开辟了纵贯南北的排水主干渠和与之相接的各级排水支渠500多条,集中在南端由排水闸自流人虎渡河。
建有3座电排泵站,用于汛期提排。
一座位于南线大堤泄洪闸的西面,装机容量4800kW,排水流量54m3/s;另两座建在闸口,总装机容量16800kW,设计流量168m3/s。
电灌站3座,装机容量2300kW,设计流量23m3/s。
为适应蓄洪的要求,泵站是封闭式的,保护机电设备蓄洪时不被水淹。
排涝标准约为5年一遇~10年一遇。
过船设施黄水套升船机,位于荆江右岸分洪区围堤,桩号620+401,黄水套安全区下游100m,是荆江分洪区配套工程,1992年夏天建成。
升船机以斜面单绳牵引惯性过堤方式运行。
滑道工程由主滑道、引航道、内外承船池组成。
1993年7月18日成功地进行了试运行,每日可通过30t级船舶35只。
升船机建设的目的是在分洪蓄水后,引船进入分洪区进行救生、打捞,特别是作为高层框架楼房转运人员、物资及其他对外联系的交通枢纽。
分洪闸太平口进洪闸简称北闸,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钢制弧形闸门,54孔,每孔净宽18m,总宽1054m,设同步卷扬式启闭机。
闸高5.5m,闸门高3.78m,闸前设计水位44.78m,最大设计流量8000m3/s。
经1954年分洪运用,证明建筑物是安全的。
1980年确定,荆江大堤沙市保证水位从44.49m提高到45.00m;闸身混凝土部件裂缝很多,经批准,于1987开始进行了全面加高加固;启闭机改为手摇、电动两用,并加电视显示和配套设施,1990年竣工。
泄洪工程分洪区的泄洪有两种情况:①在分洪期间,分洪区蓄水位达41m、预报将超过42m 时,在无量庵扒口泄洪,扒口堤段已作裹头。
②当分洪过程结束,分洪区水位不超过42m。
待江水位下落,首先从无量庵江堤扒口泄人长江,剩余部分约18亿m3水量,由兴建在南线大堤上的两座泄洪闸泄人虎渡河。
该两闸的设计流量为700m3/s,均为钢筋混凝土建筑物。
一座是开敞式,1953年建成,2孔,每孔净宽8.8m,上有胸墙;另一座为箱涵式,建于1970年,3孔,每孔宽5m。
两闸均属泄洪排涝两用。
节制闸黄山头节制闸,简称南闸,位于分洪区南端西侧湖北省公安县境内,横跨虎渡河。
建闸目的是分洪区水位达到42m时,如果分洪区虎渡河东堤下段决口,将增加虎渡河流量,危及黄山头以下两岸圩垸安全时,节制下泄流量不超过3800m3/s。
南闸结构型式与北闸相似,闸总宽344m,32孔,每孔净宽9m,弧形闸门高6m。
1964年作了全面加固,闸底高程分别为35m和36.2m,相互隔开,以便控制运用。
交通工作桥桥面高程44m。
闸底高程36.2m的闸孔上备有胸墙,当闸门关闭时,控制下泄流量。
1979年启闭机改为电动、手摇两用。
运用程序与效果当预报沙市站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时,先转移区内居民,然后根据来水量开北闸分蓄超额洪水;北闸充分利用后,预报沙市站仍将超过保证水位,在腊林洲预定堤段扒口进洪。
1954年长江大水,枝城站洪峰流量约16年一遇,洪量则近100年一遇;荆江防汛特别紧张。
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荆江分洪工程先后开闸3次,共分洪30d。
第3次北闸与腊林洲江堤扒口,合计进流量近10000m3/s,降低沙市水位约1.0m,进洪总量122.6亿m3,超过了分洪区的蓄洪容量。
在分洪过程中,向虎渡河及长江泄放了部分洪水。
此次荆江分洪工程的运用,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荆江及以下河段的水位;还推迟了武汉洪峰水位的出现,为武汉市赢得了临时堤防加高的时间。
问题与展望1954年以后,分洪区未再使用,加之管理上存在问题,区内人口增长了2倍,财富相应快速增加,加大了分洪时的淹没损失和决策的艰难。
有必要建立健全管理法规,做到分洪与发展都有利。
随着荆江堤防加培,裁弯工程等措施的实施,荆江分洪区的运用机会比始建期有所减少。
待到上游三峡水库建成,分洪区运用的频率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由于荆江防洪的特殊地位,荆江分洪工程分洪任务仍然需要保留;另一方面,对三峡枢纽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也非常有利。
分洪区现有的安全区、安全台,为实施“移民建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移民建镇的全面实施,将不仅解除分洪时临时转移的困难,大大减少损失,且为分洪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为此,应积极地做好分洪区移民建镇及其发展规划。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