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故事:爱读书的陶行知_作文素材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的议论作文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的议论作文
陶行知老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读书高手。
他在读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颇有"行知"之谓。
他常说:"读书不在多,用是则行。
"读书不应该囫囵吞枣,贪多嚼不烂,而是要细嚼慢咽,将书中精华吸收透彻。
他还提出"以用为主"的读书方法。
不要把读书当成消遣娱乐,而是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读了书后,要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陶行知高度重视实践,他说过:"书本是死的,实践是活的。
"纸上谈兵远不如身临其境,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丰富。
陶行知还主张"读书要有主见"。
不能人云亦云,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对于书中的观点,要加以分析和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是生吞活剥。
他鼓励学生们阅读前先问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阅读时随手记录思路,阅读后再作总结思考,从中获得启发。
可以说,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典范。
他的读书方法,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独立思考、勤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让我们像陶行知那样读书用书,在知识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陶行知教育故事(通用)

陶行知教育故事(通用)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他的一些教育故事也成为了名言。
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些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陶行知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一天,他向父亲请假,想呆在家里好好读书。
父亲支持了他的想法,但提醒他:“读书也要休息,要有泡茶、晒太阳的时间。
”陶行知听了父亲的话,开始将读书和休息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读书效率,也保证了身体健康。
这也成为了他后来教育学生的一个宗旨:读书、休息、锻炼都要有,才能全面发展。
陶行知曾经去某地考察学校,发现一名小学教师的教学非常精彩,他问这位老师:“你的教学效果这么好,肯定花了很多时间吧?”老师回答:“其实没有,因为我把上课的内容看成自己的闺蜜,想尽一切办法,让她变得更美丽、更动人。
”陶行知深受启发,认为教学就是要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如同对待自己心爱的人一样。
有一次,陶行知到山区去看望一个不听话的小学生,他偷跑出去工作,不读书,老师管也管不住。
陶行知找到这个小学生,问他为什么不愿意上学。
小学生说:“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城里来的,不懂我们的农村文化。
他们教的作文题目都是关于城市的,我不会写。
”陶行知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定下了农村作文题目,例如“我家乡的河”、“我爱我的家乡”等。
从此,学生们写作业很用心,因为作文题目和自己的生活更贴近了。
陶行知在教育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问题。
有一次,他看到学生们上课都特别快乐,很快就完成了学习内容,但对于下课后要做的家庭作业却没有什么兴趣。
陶行知在想:“或许是我不够有耐心给他们讲清楚吧。
”于是他开始仔细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结果,不仅学生们做家庭作业更加认真,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大了。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写一篇作文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写一篇作文
“哎呀,读书有啥用呀,读了那么多书还不是一样!”我气鼓鼓地对妈妈说。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我正为了一道数学难题而苦恼不已。
我觉得读书好枯燥,好无聊呀,那些知识好像离我的生活好远好远。
妈妈看着我,笑着说:“宝贝呀,你可别这么说,你知道教育家陶行知吗?他在《读书与用书》里可是有很深刻的见解呢。
”我好奇地问:“陶行知是谁呀?”妈妈便开始给我讲起陶行知的故事。
妈妈说陶行知特别重视实践和知识的运用,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我听着听着,脑海中仿佛出现了陶行知先生在教室里谆谆教诲的画面。
“那他是不是说读书不能死读呀?”我问道。
妈妈点了点头,说:“对呀,就像你现在,不能只知道读书上的知识,要学会把它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呀。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读书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我不禁想起平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能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那该多有意思呀!就像我们玩过家家,我可以用数学知识来分配食物,用语文知识来编造有趣的故事。
哎呀,原来读书可以这么好玩呀!
我突然觉得,陶行知先生说得太对啦!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就像鸟儿有了翅膀才能飞翔,我们有了知识才能在生活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从那以后,我不再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了,我开始试着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我发现学习变得有趣多了,我也更加热爱读书啦!我知道,这都要感谢陶行知先生,是他让我明白了读书与用书的真谛呀!。
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陶行知的故事篇1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篇2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篇3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周总理称赞这些孩子们说:"一代胜似一代。
名人读书故事

名人读书故事名人读书故事1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就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就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就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就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名人读书故事2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中外名人故事》。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名人,比如:孔子、孙武、韩信、耶稣、唐伯虎、卓别林等。
“王冕决心要学画画,就先从画荷花开始。
没有笔,就拿树枝当笔,用地做纸,面对着湖里的荷花,在地上画,画的荷花该圆不圆,该直的也不直,总也画不像。
他就用脚毁掉,但他一点也不灰心,再画;不行再毁,再画;一遍、两遍……八遍、十遍;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从不像到像,终于能画出一枝荷花了。
”假如王冕他没有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想,他可能不会成为著名的画家。
正因为他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他才成为了著名的的画家,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画画的时候,先从画荷花入手,画荷花对于王冕来说是基础,他有了基础,就画得比较好。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生活中,比如:老师让我们每天连一张卷子,我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我们平时也要打好基础,基础就像一块块砖头一样,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使学习变得扎实。
就像一块块砖头垒在一起,就能垒成一面墙一样。
这篇__告诉我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坚持不懈,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名人读书故事3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时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四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
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____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
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
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
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
‛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____年____月____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____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
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
你放心去吧!‛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二)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
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
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你就学音乐吧!‛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陶先生说:‚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
你到育才学校,为的就是这一天!‛朝鲜革命者的几个孩子,因父母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也被长辈送到了育才学校。
陶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学社会科学吧,这是你们祖国最需要的。
‛____年,失踪的著名新闻记者萨空了,突然在北碚出现,他被剃光了头,在犯人的行列里,被人押解着做苦役。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山东泰安人,中国教育家、革命家,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罗洛教育”、“东方的佛洛依德”。
陶行知先后留学美国和日本,被派往浙江杭州的独立中学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在教学中,他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920年代初,陶行知回到山东创办了自己的学校——泰山独
立学校和泰安职业学校。
他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教育目标,并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
陶行知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文素养,提倡“诚信、公正、自由、勤奋”的校训,并亲自倡导“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
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此外,陶行知还积极参与了民主运动和爱国运动,号召学生们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他在1927年参
与并领导了泰安学生爱国运动,积极参与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1946年,陶行知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享年55岁。
他在短
暂的生命中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陶行知的事迹和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名人事迹的读书初中集锦550字(精选)

关于名人读书事迹的初中作文1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
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
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
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
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
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
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
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
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
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
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
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
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
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
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
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
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
”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
”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关于名人读书事迹的初中作文2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读书故事:爱读书的陶行知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
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
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
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
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
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
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
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
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
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
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
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
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
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
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
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
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
”并说::“杜诗沉郁
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
”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着名的教育家。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着名的教育家。
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
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