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变迁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就中秋节的历史演变展开讨论,旨在探究中秋节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起源与古代习俗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
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发现中秋之夜的月亮较圆,认为这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因此,人们开始举行丰收感恩仪式,称之为"月夕"。
这一仪式由于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因此成为农耕社会的重要习俗。
随着社会的演进,中秋节逐渐与古代的祭月习俗相结合。
人们在中秋之夜会在庭院中摆放祭台,供奉水果、糕点和家人的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和吉祥,这一传统被后世子孙广泛延续至今。
诗词赋文的创作与流传古人对于中秋节的热爱和祝福之意也体现在了众多的诗词赋文中。
自唐宋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纷纷在中秋之夜创作了许多描绘月亮、思乡、团圆等主题的佳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这些诗词赋文以其优美的文采和深沉的意境,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促进了中秋节的流传和发展。
人们通过吟诵诗词,增进对于中秋节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使得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现代中秋节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秋节的习俗也随之变迁。
在现代,人们开始将中秋节与其他的文化元素相结合,例如赏月联欢会、月饼品尝派对和灯笼展览等,使得中秋节的庆祝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富有创意。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中秋节也渐渐从传统的家庭节日演变为全民共享的公共节日。
人们不再仅限于家庭团圆,还会与朋友、同事一同庆祝中秋,共同欢度这个传统节日。
结语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从古代习俗到诗词赋文的创作与流传,再到现代中秋节的变迁,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人们对团圆、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应当珍视中秋节这一文化瑰宝,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借此机会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快乐和祝福,共庆团圆的时刻。
中秋节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中秋节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源远流长,承载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变迁的角度,探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的中秋节在古代,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了。
那个时候,人们主要通过祭祀月亮来表达对丰收和家人团聚的期盼。
传统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主要包括“赏月”、“祭月”和“月饼”三个方面。
赏月是人们在这一天晚上仰望明月,欣赏它的美丽和亮度。
祭月则是通过祭拜月亮,以求福祉和安康。
而月饼是中秋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人们相互赠送月饼,寓意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二、中秋节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在近代,饮食文化和商业活动对中秋节的庆祝有了重要影响。
在明清时期,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变得更加热闹和多样化。
人们在赏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活动,如灯笼展览、舞龙舞狮等。
同时,月饼的品种也逐渐增多,出现了各种口味的月饼。
近年来,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更趋多元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方式观赏到各地的中秋晚会和文化节目。
同时,商家也加大了对中秋节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各种中秋促销和限量版月饼层出不穷。
三、当代中秋节的意义尽管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内涵和核心价值依然深入人心。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表达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方式。
人们在这一天不仅仅是团圆,更是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和思念。
此外,中秋节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如孝道、团结和感恩等。
中秋节的延续和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到中国独特的传统节日。
尽管中秋节的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但其核心价值和深刻寓意将永远不变。
总结: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从古代的祭月到现代的多元化庆祝方式,中秋节始终以家人团圆、亲情友情为核心,传承和弘扬着传统文化精髓。
中秋节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变迁

中秋节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变迁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被誉为“月亮之夜”。
这个节日始于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时代变迁三个方面来探讨中秋节的发展。
一、历史渊源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商朝时期。
商朝人崇拜月亮,认为月亮是神圣的。
他们相信月亮可以带来好运和丰收,并在秋天举行仪式以感恩丰收。
因此,中秋节被视为对天地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祭祀仪式。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秋节的形式和庆祝方式发生了变化。
到了唐朝时期,中秋节逐渐演变成人们欣赏月亮、赏诗、赏月饼的传统节日。
唐朝文人常常在这一天赋诗,而寺庙和宫殿则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二、文化内涵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表达了团圆和感恩的价值观。
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如赏月、赏诗、品尝月饼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中,赏月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通常会在月亮最圆的时候,与家人和朋友一起赏月,共度团圆之夜。
这种团圆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了家庭和睦、友情亲情的珍贵。
此外,赏诗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之一。
古代文人常常在中秋之夜以及中秋前后创作诗歌,表达自己对月亮、家庭和整个世界的思考和感慨。
这些诗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智慧,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三、时代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古代,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如今,中秋节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交节日,人们更倾向于与朋友、同事一起庆祝,增强人际关系。
与此同时,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如月饼,也在时代变迁中进行了创新。
现在的月饼口味更加多样化,有传统的豆沙、莲蓉等口味,也有一些新颖的创意口味,例如巧克力、冰淇淋等。
这些新口味既满足了人们对传统味道的追求,也符合了时代的口味需求。
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什么

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什么中秋节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备受喜爱的一个,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寄托。
下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那时,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和崇拜就已经开始,而中秋时节的月圆之夜,因其明亮和圆满,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有在秋季祭祀月亮的习俗,这或许就是中秋节最初的雏形。
到了商周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关于中秋节的记载,但祭祀日月星辰的活动已经颇为常见。
人们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影响着世间万物,通过祭祀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代,中秋的习俗逐渐丰富起来。
在汉代的文献中,有关于中秋拜月、赏月的相关描述。
但此时的中秋节还未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更多的是作为秋季祭祀活动的一部分。
到了唐代,中秋节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们的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
中秋节在这个时期开始成为一个正式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相聚在一起,赏月、饮酒、赋诗。
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关于中秋的诗篇,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明月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代的中秋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文人雅士们展示才华、交流情感的好时机。
宋朝时期,中秋节进一步普及和繁荣。
商业的发展使得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更加多样化,市面上出现了各种与中秋相关的商品。
人们会在这一天互赠月饼,表达祝福。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的表演和活动,如舞龙舞狮、杂剧等,让中秋节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与春节、端午节等同等重要的传统节日。
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极高,庆祝活动也更加隆重。
在宫廷中,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在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赏月、拜月,还有猜灯谜、放天灯等娱乐活动。
此时的月饼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品种繁多,成为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美食。
在中秋节的发展历程中,其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
月亮一直是中秋节的核心象征,它代表着团圆、美好和思念。
中国中秋节变迁历程

中国中秋节变迁历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之一,是农历八月十五日。
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是中国人民团圆、感恩和祭祀月亮的重要时刻。
本文将从中秋节的起源、演变和现代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中秋节的变迁历程。
一、起源与演变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相传,古代中国的人们崇尚自然,将农事与自然现象相结合,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在此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同时,古人还发觉到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时候,月亮最圆最亮,因此将这一天看作是月亮女神嫦娥的寿诞日。
这样,中秋节既有感恩丰收的意义,也有祭月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的演变逐渐与诸多文化和信仰相融合。
自唐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使中秋节正式纳入宗教节日行列。
佛教认为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圆寂日,而道教则视中秋节为南极仙翁的生日。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仙山神榻、月宫玉兔等元素也纷纷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
这些不同的文化和信仰的融合,丰富了中秋节的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习俗与食品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民俗习惯和特色食品。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赛诗会等。
其中,赏月是中秋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
古代文人常在此时登高望月,吟诗作赋,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与月亮相关的活动,如点亮孔明灯、赶火龙等,以示向月亮女神祈求平安和幸福。
中秋节的特色食品当属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节日食品,也是人们表达团圆之情的象征。
月饼有各种各样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如豆沙、莲蓉、五仁等,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柚子、石榴、桂花酒等也是中秋节常见的食物,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三、现代传承与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秋节不断进行着现代化的变革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中秋节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
人们利用互联网与智能技术,通过视频通话与亲友相聚;同时,移民与留学生们也将中秋节带到了世界各地,从而推动了中秋节在国际间的传播。
中秋节的发展与变迁

中秋节的发展与变迁“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们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发展与变迁,欢迎阅读!中秋节的发展与变迁人们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应该是在唐朝。
唐朝是文化发展的巅峰,中秋节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十分盛大的节日。
不仅民间流传甚广,在皇宫之中,也十分重视这一传统节日。
是因为当时大唐名将李靖平定了战役,唐高祖李渊举办欢迎仪式,连民间都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门口摆出了圆饼,让唐高祖大喜,当即写了一句诗:“仲秋”谐音“中秋”,就因为这件事,之后每年都在李靖归来的这一天,也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都开始过“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吃月饼、赏月,共同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也有无数诗人面对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人的想念之情。
中秋节赏月,古人往往会赋予月亮特殊的意义。
这首诗的背景,是张九龄被李林甫诬陷之后,遭遇贬谪,看到海上明月,心中生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悲凉。
想起家乡的亲人,即便我身在远方,但我们仍然可以同赏一轮明月,以此寄托思乡情切,也是一种安慰自己的无奈之举。
到了唐朝的中后期,日本也派来“遣唐使”,以学到唐朝的先进文化为骄傲,而中秋节这一习俗,也是这一时期传到了日本。
至今日本仍有过中秋节的习惯,日本人过中秋节不吃月饼,却学到了唐朝另一种美食,叫做“唐朝团子”,跟现在的大福差不多,在中秋节这天,他们会一起吃团子,祭拜月神。
值得一提的是,中秋节是唯一一个,和中国过节时间一样的节日,都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
中秋节起于唐朝,但是真正兴盛,却是在宋朝。
历史上一直流传“强唐弱宋”的说法,但其实并非如此,宋朝只是军事能力稍弱,但是文化发展,却并不比唐朝时期差。
每年到了中秋节,宋朝人民都会提前准备吃食,有钱人甚至会包下酒楼,在酒楼之上,和亲朋好友一起赏月,不亦乐乎。
宋朝人过中秋,讲究与民同乐,似乎在这一天,人们都能放下所有哀愁,沉浸在中秋佳节赏月的欢喜之中。
中秋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发展

中秋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发展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以团圆、感恩和美好祝福为核心,历经上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变迁、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探讨中秋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发展。
1. 历史变迁:中秋节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它是古代中国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用以庆祝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与崇拜月亮、祭祀神灵等宗教信仰相结合。
在唐朝,这一节日更被确立为官方节日,皇帝会亲自向月亮祭奠,同时百姓也纷纷开展庆祝活动。
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和内涵逐渐发生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一直得到保留。
2. 风俗习惯:中秋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最典型的是赏月,月亮象征团圆与美好,中秋夜人们会聚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喝着清茶,共度美好时光。
此外,点灯、放花灯、猜灯谜等习俗也是中秋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团圆和家庭的情感认同,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文学艺术:中秋节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代文人墨客多以中秋为主题创作诗词歌赋,其中以唐代的《静夜思》和宋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为脍炙人口。
中秋节还常常成为文人雅士酬酢和联谊的重要日子,他们往往以中秋为契机,相互邀请赏月、演出、论诗或聚会,这进一步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4. 现代变革:在现代社会,中秋节的庆祝形式发生了许多变革。
传统的庙会、灯谜和赏月活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赏月变得更加便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或手机App观赏到世界各地的月亮。
同时,中秋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消费化,市场上各种款式的月饼和中秋节的主题商品充斥其中。
然而,无论中秋节经历怎样的变革,其传统的团圆和美好祝福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着。
综上所述,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历史变迁、风俗习惯到文学艺术,它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人们对团圆、感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历史变迁与演变

中秋节的历史变迁与演变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
这一节日的历史变迁与演变,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承,也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庆祝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中秋节的变迁与演变。
一、历史变迁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在周朝时,中秋节是一种祭祀月亮的传统活动,被视为向月神祈求丰收和农业神的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与农耕文化结合,成为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的节日。
在唐朝,中秋节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
据《史记》记载,唐玄宗时期建造的月宫,以及在这一天举行的宫廷游园活动,使得中秋节成为了上层社会享受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而在民间,则演变成了赏月、吃月饼、赠送月饼等传统习俗。
随着中国社会的演变,中秋节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在明清时期,中秋节成为感恩和家庭团聚的时刻。
同时,一些文人雅士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赋诗、写信等,以表达他们对月亮和友谊的向往。
二、传统习俗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保持着深厚的传统色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和拜月。
赏月是中秋节最古老、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郊外或户外空旷的地方,聚集在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行传统的月亮舞龙、舞狮等表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传统的月饼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月饼的制作和食用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区的月饼口味各异,体现了各地的地方特色。
另外,拜月也是中秋节传统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节日的晚上向天空拜月,以表达对月亮的崇敬和祈祷。
这一传统也与古代的祭祀月神习俗有关。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随之发展和改变。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温馨的氛围。
中秋节成为了亲人团聚、互赠礼物、分享欢乐的时刻。
在现代城市中,人们依然保持着对中秋节传统习俗的热爱,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的变迁
篇一:中秋节的变迁
中秋节的变迁
小时候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我们国家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
或许是因为每个家庭孩子少的缘故,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高朋满座,小伙伴们才能聚在一起玩耍;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
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我喜欢过中秋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种意境是其他季节不会享有的。
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
我想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会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
我喜欢中秋节。
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
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
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
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节。
妈妈每年都要给我们买桂顺斋月饼,我特别喜欢百果月饼,里面放些芝麻、青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
月饼柔软可口,特别适合老年人,外焦里嫩,年轻人也是情有独钟,真令人垂涎欲滴! 我喜欢中秋节,每年节日的餐桌可以看到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
的水平变迁。
家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海鲜、阳澄湖大闸蟹成了我家中秋餐桌的必须品。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
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
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现在我们向往的和谐社会已经在中华大地随处可见。
篇二:访谈老者探究中秋节的变迁
访谈老者探究中秋节的变迁
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大节,起源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并包含了家庭团聚的重要习俗。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示近世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其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形成时期,中秋节尚无踪迹。
唐宋时期因时代的关系,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中秋节已经上升为民俗大节。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
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却无心看月的趣俗,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月依旧,人心已非。
一部分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就是一部分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当代社会处在全面变革的过程之中,中西古今各种文化因素错综复
杂,在节俗文化上,同样有着多样化的表现。
传统节日,新型政治节日,外来节日在当代节日习俗中都有一定影响。
比较而言,在广大农村,传统节俗的风气比较浓厚,人们一般仍然过农历的节日。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主要传统节日还有相当的影响。
但主要为商家利用,作为经济活动开展的时机。
毋庸讳言
篇三:中秋节的历史起源
中秋节的历史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民间则称其为“中秋”,因为这一天为满月,象征团圆,故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礼制,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中秋夜迎寒”的活动。
中秋时节正逢秋粮收获,古人答谢神灵护佑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气爽,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
后来祭月便逐渐为赏月所代替,节庆延续下来,并被赋予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不乏诸多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一系列传说使中秋节充满浪漫色彩。
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节日,宴饮赏月颇为盛行。
当时的中秋节仅停留在贵族赏月与玩月阶段,没在民间流行。
宋代以后,中秋节始盛行民间。
明清时期,中秋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并形成了许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烧斗香”
等,使中秋节具有了更多文化内涵。
20XX年5月,中秋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XX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篇四:中秋节意义
“万里无云镜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
”
——中秋节的当代意义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
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寄情明月,这又是情感释放方式。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
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
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
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
当
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中秋节的变迁),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
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4、许愿
再次,该节日也可以成为一个许愿的节日。
当然,这里有一些功利的色彩。
通过在节假日对于月亮许愿,如事业问题、健康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往往也是比较灵验。
当然,我们不应当用这种功利来交换对于祖宗的祭拜吧!当你对祖宗的祭拜是出于真心的话,我相信心诚则灵,那你许的愿望,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必然是能够实现的。
但如果你是怀着虚情假意来祭拜,那必然是好的不灵、坏的灵!你会后悔莫及!
5、人情之美
中秋之夜,从前家家户户于庭中设供桌,摆放月饼、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节令食品祭月。
本世纪初,我到松江农村作民俗调查,村民告诉我,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们都会设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斋月。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
这不是十分难得的么,这不是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共处与和谐的表征么?同时,暂时放却劳作,阖家男女老少,欢聚赏月,一边尝食月饼、节物,一边谈谈家常,这图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与美,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人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