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综述2019

合集下载

最新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最新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激励兼容
➢ 初始假设: 1.合同委托者和代理者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2.人不总是诚实的,但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 激励兼容是一种信息激励机制,它通过协调委 托、代理双方的利益,使被激励方主动地公布 自己地真实信息,由不诚实转变为诚实,达到 组织中各成员目标的一致。
➢ 激励兼容约束与经济激励和文化激励共同作用 于组织背景,可以起到提高组织效率的作用。
教育成本:指一个人为完成某一个学习项目,获得 毕业证书所附出的努力成本,不包括学费。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L型劳动者获得文凭的成本函数为:
C(e) e
(1)
H型劳动者获得文凭的成本函数为:
C(e)ke
(2)
e 表示文凭高度;0k1表明H型劳动者获得同样
文凭付出的努力成本较低。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二)教育的门槛水平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产品质量与标准:信号发送
高质量产品的销售者建立声誉,来向购买者传达产品信息, 让购买者相信他们产品的高质量。 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常根据企业声誉作出购买决策。
解企 决业 信 息 不 对 称
当一项生意很难建立或根本没有机会作出 声誉时,“标准化”——生产一种标准化产 品,以连锁经营方式或其他方式提供给顾客, 如麦当劳、肯德基等。
❖ 提议和贯彻属于 “决策管理”;而决策认 可和监督属于决策控制。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实证代理理论——
法马和詹森(1983)
❖ 剩余风险分担、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分离与 否取决于风险分担、决策专业化与代理问题 控制的权衡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实证代理理论——
法马和詹森(1983)
❖ 第一、 将剩余风险分担与决策控制分离出来 将会导致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分离出来。。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李华:委托代理理论综述类别:发表 | 浏览(1544) | 评论(0) 2006-10-31 22:14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specialization)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Hart and Holmstrom,1987)。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S, 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

”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一、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近20多年来,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方法发展迅速。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威尔逊(Wilson,1969),斯宾塞,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1971)和罗斯(Ross,1973)最初使用的“状态空间模型化方法”(Statespace formulation)。

其主要的优点是每种技术关系都很自然地表现出来。

但是,此方法让我们无法得到经济上有信息的解(informative solution)。

一种是由莫里斯(Mirrlees,1974,1976)最初使用,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79)进一步发展的“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Parameterized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可以说已成为标准化方法。

另一种模型化方法是“一般分布方法”(general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最抽象,它虽然对代理人的行动及发生的成本没有很清晰的解释,但是,它让我们得到非常简练的一般化模型。

在对称信息情况下,代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委托人可以根据观测到的代理人行为对其实行奖惩。

此时,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和帕累托最优努力水平都可以达到。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课件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课件

委托代理理论的信息结构
信息结构
1.A 委托代理理论的信息结构包括信息对称性、信 息完备性、信息动态性等因素。
信息对称性
1.B 在完美的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
人可以共享所有的信息和知识,代理人的 行为是可观察和可验证的。
信息完备性
1.C 在完备的信息结构下,所有可能影响收益的 信息都是可观察和可获取的,这有助于委托 人更好地评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和绩效。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
目录
•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 • 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机制设计
目录
• 委托代理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 委托代理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 总结与回顾
0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定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 的关系和行为。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将某些决策权和责任 转让给代理人,以实现特定的目标或任务。
信息动态性
1.D 在动态环境下,信息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这可能影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决策和行为 。
03 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机制设计
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目标一致性
激励机制的设计应确保 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 的目标相一致。
公平性
激励机制应公平对待代 理人,避免产生不合理 的优势或劣势。
激励相容
激励机制应同时满足委 托人和代理人的需求, 实现双赢。
03
目前,委托代理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研究领域 不断拓宽,涉及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
02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01
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探讨的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其 中委托人希望代理人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动,而代理人则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第一篇: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论文标题: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论文作者张跃平/刘荆敏委托—代理问题的激励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委托—代理激励理论中牵涉到人的利益冲突和不对称的信息问题。

随着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令人振奋的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

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经常不一致,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着对工作的详细信息、代理人的能力、品德和偏好的信息不对称,度量代理人业绩的成本昂贵。

所以,除非委托人能有效地约束代理人,否则代理人做出的决策通常不是最优的,这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原则是如何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使代理人的行为有利于委托人的利益。

一、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研究结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科斯的产权理论和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突破,始于科斯、伯利和米恩斯的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理论在近20年取得的迅速发展,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解决代理问题的显性激励方法。

由威尔森(1969)、罗斯(1973)、米尔利斯(1974)、霍姆斯特姆(1979)以及格罗斯曼和哈特(1983)等人开创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应用模型分析,主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他们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提出激励措施,是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按一定的契约财产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将剩余分配与经营绩效挂钩。

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两权分离的公司实行激励经理努力的方法,不同的只是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比例。

1972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团队理论,认为企业采取团队模式进行生产使得每一个成员的努力程度不可能精确度量,这会导致人们“搭便车”式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

为此,需要设立监督者,并以剩余索取权对监督者进行激励。

委托代理理论 ppt课件

委托代理理论  ppt课件

ppt课件
5
委托代理关系
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加者双方掌握的信息 不对称,这种关系即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人 掌握信息较多,具有相对信息优势
委托人
掌握信息较少,处于信息劣势
ppt课件
6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思想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 理人的行动细节并不了解。
法律上,当A授权B代表A从事某种活动时,委托-代理关系 就产生了,A为委托人,B为代理人。
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 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 为委托人。
在这一契约关系中,主动设计契约形式的当事人称为委托 人,被动地接受或拒绝契约形式中的当事人称为代理人。
(2) 委托者的目标和代理人的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偏差 。
(3)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在报酬由委托人支付的情况下,代理 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使自身 效用最大化,并降低自己承担的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 称,双方都可能存在着不道德的欺诈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而监控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又非常高。
18
委托代理信任的重要性
阿罗认为,委托代理的信任构成市场经济的灵魂, 缺乏这种信任是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
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就是委托人与代理 人之间的充分信任,代理人不敢轻易欺骗委托人。
缺乏委托代理信任,导致社会的高交易成本。
在市场经济中,委托代理信任主要体现在:
(1)对委托代理合同的承诺,或对市场规则的承诺与遵守。
证券投资者 经纪人
病人
医生
代理人道德风险所在 廉洁奉公 努力办案 工作努力 风险防范 投资收益与风险防范 诊断质量与节约治疗费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目录
• 引言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 • 委托代理理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委托代理理论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在所有权和控制 权分离的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 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该理论关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 计,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共赢。
激励与监督机制的设计问题
总结词
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促使代理人采取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详细描述
激励和监督机制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代理人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引导代理人采 取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的自利性,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是一项复杂而 艰巨的任务。
通过建立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 的契约关系,降低信息不对称 和代理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
帮助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投资对 象和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 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在政府治理中,委托 代理理论主要应用于 公共部门管理和公共 服务领域。
帮助政府实现更好的 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 公信力。
风险分担
委托代理关系中通常存在风险分担的问题,即代理人承担完成任务所需的风险和责任,而 委托人则承担因代理人决策失误或行为不当所带来的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01
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理论关注代理成本的问题,即由于代理人的存在和其行为决策
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监督成本、谈判成本和风险成本等。
结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代理人 的心理动机、行为决策和激励机制,为优化委托代理关系提供更多思路 和方法。

(完整版)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完整版)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完整版)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完整版)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2019
委托代理理论是财务治理理论,也是公司治理的基础理论,是研究存在于各种层次的管理活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其主要是解释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该理论最初由伯利和米恩斯于年提出,之后由詹森和麦克林以及其它学者加以发展。

这一理论针对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特征,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其目的是指导委托者设计一种最优机制,激励代理人按有利于委托人目标努力工作,即以契约表现的最优规则谋求期望效用的最大化(吴小节等,2017)。

委托代理理论有两个主要假定:其一,所有人均利己的,因此在委托人与代理人出现利害冲突时,代理人会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其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会牺牲委托人利益而扩大自身利益,而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观察。

受上述条件约束,代理人成为剩余索取者,应受到产权的严格约束和充分激励。

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是委托人,而董事会作为代理人运营企业。

这需要股东给予董事会很大授权,而股东了解评价董事会业绩信息确是有限的。

由于股东和董事会两者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董事会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股东的利益。

故由两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成为所有委托代理理论共同研究的中心问题。

代理成本是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
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人的行为而付出代价。

代理成本的产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由于经营者本身不是股东,或持有股份比例较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发生自身受益而股东受损的行为。

代理成本可划分为三部分:一是绑定成本,理性委托人必然会根据代理人行为是否有自利倾向决定对其奖惩,因此代理人必然会发生一定成本以使委托人相信代理人按照委托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事。

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发生损害委托人行为的成本,以及如果釆用了那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诸如自愿内部财务报告披露成本、内部审计成本;二是监督成本,即委托人激励和制约代理人,约束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尽力的成本,诸如外部审计成本、建立管理补偿计划成本;三是剩余损失,是委托人因为代理人代行决策与行为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即在假定与代理人具有相同信息和才能情况下,委托人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与代理人决策之间的差异。

显然,绑定成本和监督成本是制定、实施委托代理契约必然要发生的实际成本,而剩余损失确是在契约最优但又不完全被遵守或执行时的机会成本。

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就是企业财务治理中最重要的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财务治理中,股东享有企业所有权以及对经营者监督权,经营者拥有常财务决策权、执行权。

这实际上就是在信息分布不完全或不对称条件下,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如何对代理人——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以使经营者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经营企业。

所以,财务治理理论离不开委托代理理论
的有效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