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核能及相关研究调研报告
核污染调研报告

核污染调研报告核污染调研报告一、引言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然而,核能事故以及核电站的运行不当可能会导致核污染问题。
本调研报告将就核污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二、核污染的影响1. 环境影响核污染会对周围的土壤、水域和空气造成严重损害。
核辐射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动物死亡,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此外,污染物进入水源会影响人类的饮用水和农业灌溉,对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2. 人类健康影响核辐射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
它可能导致白血病、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
此外,核污染也会引起基因突变,导致后代的遗传问题。
核辐射造成的健康问题往往是长期积累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负担。
三、核污染应对措施1. 预防为主核污染的应对措施首先应该是预防为主。
核电站等核能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应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合规要求进行,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发生。
此外,应制定严格的核能安全政策和法规,并加强对核能设施的监督和检查。
2. 危机管理当核事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危机管理,减少辐射泄漏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这包括疏散人员、控制辐射泄漏、提供防护设备等。
同时,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布信息,向公众提供准确的情况说明和防护措施,在危机中保持透明度和公民参与。
3. 治理和修复对核污染地区进行及时的治理和修复工作,以确保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长期可持续性。
这包括清理核污染物、修复土壤、净化水域等工作。
此外,还需要对受污染区域进行监测和评估,随时调整治理和修复策略。
四、案例分析: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它给乌克兰以及周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破坏。
事故发生后,当时的苏联政府未能及时公开信息,导致核辐射范围扩大,给无数生命和健康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教训是,政府应该及时公开信息,加强监督和管理,以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五、结论核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核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核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全球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严重的情况下,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关注点。
在清洁能源中,核能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巨大利益的选择。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核电站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旨在对核电站进行可行性研究,以探讨其在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核电站在清洁能源中的地位和作用;2、评估核电站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3、探讨核电站建设和运营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探讨核电站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进行了深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对核电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掌握了核电站可行性的全貌。
四、研究内容1、核电站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对核电站的技术成熟度、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分析其在清洁能源生产中的技术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
2、核电站的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核电站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收益进行评估,分析其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方案。
3、核电站的环境效益分析评估核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多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环境保护方案。
4、核电站的社会效益分析对核电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的社会管理和公众参与方案。
五、研究结论通过对核电站可行性研究的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核电站是一种清洁能源生产的重要选择,在技术、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2、核电站建设和运营需要面对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加强管理和监测;3、核电站在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也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参与和公众关注。
六、研究建议1、加强核电站技术研发,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建立健全的核电站管理体系,并加强对核电站的监测和检测;3、加强核电站的环保工作,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社会对核电站的接受度。
2024年核电主管道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核电主管道市场调研报告一、引言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核电主管道作为核电站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在核电行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核电主管道市场的调研,了解目前的市场格局以及潜在的发展机遇,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二、市场概况1. 核电主管道定义及分类核电主管道是指核电站内负责输送气体、液体等原料和产品的管道系统。
按照管道用途可以分为:冷却剂管道、润滑油管道、供气管道等。
随着核电行业的发展,核电主管道市场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
2. 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目前,全球核电主管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xx亿美元。
预计未来几年内,核电主管道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核电行业的发展、能源需求的增加、技术进步等。
三、竞争格局与主要厂商分析1. 竞争格局分析目前,核电主管道市场存在着一些主要的竞争企业。
这些企业在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2. 主要厂商分析•公司A:作为核电主管道市场的领导者,公司A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其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公司B:公司B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研发,在核电主管道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尽管规模较小,但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C:公司C是新进入核电主管道市场的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市场拓展能力,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四、市场机遇与挑战1. 市场机遇•核电行业快速发展,带动核电主管道市场需求增长;•新能源政策的出台,为核电主管道市场提供发展空间;•技术进步,使得核电主管道设备更加先进、高效。
2. 市场挑战•技术壁垒较高,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提升核心竞争力;•安全性要求严格,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发展建议与展望1. 发展建议•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加强创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加强市场拓展,发掘更多的合作机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确保产品符合核电行业的严格要求。
2023年核电站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核电站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能源安全的追求,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核电站作为核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对于世界上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探究全球核电站行业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提供相关企业在市场拓展、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范围主要涵盖了全球主要核能国家,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
通过多种手段采集市场信息,对核电站行业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三、市场现状1、全球核电站数量和装机容量现状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440余座核电站,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400GW,其中中国核电站数量和装机容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从国别分布情况来看,目前世界上核电站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法国,占据全球核电站数近三分之一。
2、核电站技术现状全球核电站技术主要有三种:加拿大重水型、俄罗斯快中子型、美国和欧洲轻水型。
目前,轻水反应堆技术是世界上最主流的核电站技术,其优势在于成熟稳定、安全性能高、低耗燃料等。
同时,还有新一代核电站技术在研发,如加拿大锂电池型反应堆、美国白金色电池型反应堆等。
3、市场竞争现状核电站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等核能大国。
在全球核电站数量和装机容量方面,中国一直稳居全球第一,目前拥有58座核电站,核电装机容量3600万千瓦。
四、市场趋势1、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未来,随着新一代核电站技术的应用,核电站将成为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技术和设备智能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智能化越来越成熟,核电站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核电站将更加注重技术的优化和设备的智能化,提高安全性、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核能研究报告

核能研究报告核能是利用核燃料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物理反应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产生能量,可以被转化为物质,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治疗。
核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最经济、最环保的能源。
在当前世界能源紧张,核能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核技术发展,已明确表示将在21世纪初启动“核能战略”的研究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核电站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大量建设核电站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需要的核电站也越来越多,对核能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也需要先进的核电站来提高我国核技术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科技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一、我国目前的情况世界上第一座核电机组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建设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国陆续研制出了一些先进的核电站,如法国、美国、俄罗斯等。
在核燃料方面,各国通过自行设计和改进,研制出了各种新型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来改进了核反应堆。
中国核电站从1960年第一座采用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开始建设,至今已有60年历史。
虽然经过60年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核电站产业体系,但国内大型核电站设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大型核电站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技术问题。
此外,目前国内用于民用目的的核电站主要是在沿海地区用于发电用核电站、以及用于民用的非核电站。
民用核电站基本上采用了国外成熟技术而国内尚属空白。
二、国外的发展现状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核能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发展核工业是实现能源自给,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障人类健康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
因此,把发展核电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能源产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核能余热利用调研报告

核能余热利用调研报告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但其核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余热,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简要介绍核能余热利用的调研报告。
首先,核能余热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利用余热发电。
核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可以通过蒸汽循环系统转化为电能。
这种方式能够将核能的利用效率从30%提高到40%以上,进一步提高了核电厂的经济性。
另外一种常见的余热利用方式是供热。
核电厂产生的大量余热可以用于供应城市的供热系统,为民众提供取暖、热水等服务。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减少其他能源的消耗,还能够解决城市供暖面临的问题。
此外,核能余热还可以通过直接使用的方式进行利用。
核电厂周围的农田和温室可以利用余热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此外,余热还可以用于制冷、脱盐和工业生产等领域,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核能余热利用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核能余热的高温和辐射特点使得利用过程中需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增加了成本和技术难度。
另一方面,余热利用需要与核反应的运行有机结合,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这就要求核能厂商在设计和运营过程中,兼顾余热利用和核反应的协同发展。
最后,核能余热利用在各国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日本的核电厂在地震和福岛核事故后利用余热进行供热,帮助居民恢复正常生活。
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核能余热利用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建设示范项目,积累经验并加快技术创新。
综上所述,核能余热利用是提高核能利用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
尽管存在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但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核能余热的利用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希望各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核能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国外新型核武器研究与发展调研报告

国外新型核武器研究与发展调研报告
在国外新型核武器研究与发展方面,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各国在核武
器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几个国家在新型核武器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首先,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军事强国,一直处于核武器研究与发展的前沿。
近
年来,美国加大了对核武器现代化的投入,致力于开发更加先进、精确的核武器系统。
例如,美国已经研发出了低当量核武器,以及激光武器等新型核武器技术。
这些新技术的研发不仅提升了美国的核威慑力,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在全球核武器领域的地位。
其次,俄罗斯作为另一个核大国,也在新型核武器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与发展
成果。
俄罗斯近年来加大了对核武器的投入,致力于提升核武器的精确度和杀伤力。
俄罗斯已经研发出了具有超高速飞行能力的高超音速核武器,以及具有核动力的巡航导弹等新型核武器系统。
这些新技术的研发为俄罗斯在核武器领域的实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另外,中国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之一,也在新型核武器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
与发展成果。
中国在核武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直在努力前行,致力于提升核武器的精确度和打击力。
中国已经研发出了多弹头导弹和核潜艇等新型核武器系统,为中国的核武器实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国外在新型核武器研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各国在核
武器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随着核武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核武器的威慑力和杀伤力也在不断提升。
因此,各国应该加强国际核武器的管控与监督,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愿核武器永远不被使用,让和平成为永恒的主题。
核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核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核电厂的建设对于满足能源需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对建设核电厂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二、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能源供应方式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诸多挑战。
核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运行稳定、温室气体排放少等优点。
在当前能源形势下,建设核电厂成为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三、市场需求分析(一)能源需求预测通过对当地经济发展趋势、人口增长、工业用电等因素的分析,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能源需求。
结果表明,能源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现有的能源供应方式难以满足需求。
(二)电力市场分析对当地电力市场的结构、供需状况、电价水平等进行调研。
发现电力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在高峰时段,电力供应紧张,这为核电厂的建设提供了市场空间。
四、厂址选择(一)选址原则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气象、交通运输、人口分布、环境保护等因素,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选址。
(二)候选厂址评估对多个候选厂址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评估。
最终选定的厂址具有稳定的地质结构、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以及远离人口密集区等优势,能够满足核电厂建设和运行的要求。
五、技术方案(一)反应堆类型选择根据当地的能源需求、技术水平和安全要求,选择合适的反应堆类型。
目前,先进的压水堆技术在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被确定为本次项目的首选反应堆类型。
(二)核燃料供应与可靠的核燃料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核燃料的稳定供应。
同时,制定核燃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案,保证核燃料的安全管理。
(三)废物处理设计完善的核废物处理和处置方案,严格遵守国家和国际的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核废物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最小化。
六、环境保护(一)环境影响评估对核电厂建设和运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放射性物质排放、热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核能及相关研究调研报告梅龙伟一、德国能源结构现状二、德国核电发展历史及现状三、德国核相关机构四、钍、熔盐核能相关研究历史及现状一、德国能源结构现状德国电力结构比较均衡,2009年核电占德总电力的23%;占基本负荷电力(由于风电和太阳能没有相应电力储存设备而必须由持续电力供电的部分)的48%;每年可减少1亿至1.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德国汽车年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德国上网电价(Feed-in tariff)补贴制度也是许多国家学习的典范,大大促进了风电、光伏发电以及生活垃圾发电产业的发展,优化了能源结构,保护了生态环境。
2009年上网电价从低到高分别是:褐煤电2.4分∕千瓦时、核电2.65分∕千瓦时、硬煤电3.35分∕千瓦时、水电4.3分∕千瓦时、天然气气电4.9分∕千瓦时、风电9分∕千瓦时、光伏电54分∕千瓦时。
由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和福岛核事故,德国政府针对核电发展有过三次较大的调整,分别是2001年、2010年和2011年【1】。
表1给出了2010年~2012年德国的电力结构,由于2011年关闭了数座核电站,使得核电比例大幅下降,目前德国在役核电站有9座,其总装机容量为12.7GWe,但是鉴于替代方案有限以及电力供应紧张,在未来的10年核电将继续发挥作用。
【1】/info/Country-Profiles/Countries-G-N/Germany/https://www.destatis.de/EN/FactsFigures/EconomicSectors/Energy/Production/Tables/GrossElec tricityProduction.html二、德国核电发展历史及现状德国核能研究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但是真正利用核能发电则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
德国第一座核电站是位于Kahl的沸水堆VAK。
德国并网发电的反应堆有多种类型,其核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反应堆有压水堆(PWR)20座,沸水堆(BWR)11座,高温气冷堆(HTGR)2座,快堆(FBR)1座,重水慢化二氧化碳冷却(HWGCR)一座,加压重水堆(PHWR)1座。
目前共有9座核电站在运行,其中7座压水堆,2座沸水堆。
表4给出了德国核电史上所有在役和退役的核电站,可以发现有的核电站在不同时期,其堆型是不同的,比如PHILIPPSBURG-1是沸水堆而PHILIPPSBURG-2则是压水堆;KNK I是压水堆而KNK II是快堆等。
表3. 德国退役核电站/info/encyclopedia/n/nuclear-power-plant-germany.htm 表4. 德国所有核电站/pris/CountryStatistics/CountryDetails.aspx?current=DENuclear Power Plants in Germany:/nuclear-germany.htm三、德国核相关研究机构1.四大研究机构(学会)德国有三百多所大学和四大国家科研团队。
按照它们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是: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弗朗霍夫学会、莱布尼兹学会。
马普学会(MPG,全名马克思普朗克学会),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威廉皇家学会,于1948年改现名,是最具德国特色的科研机构。
二战前,德国工业大量吸纳科学资源,进展神速,取代英法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发展了很多目前在整个科学界推广的组织方法,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
马普学会下属81个研究所,以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为主,泰晤士报2013年科研实力排名马普学会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美国的AT&T和阿贡实验室。
亥姆霍兹学会前身是“大科学中心联合会”,于2001年改为现名,在德国四大国立科研机构中规模最大。
二战后为了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和加强科研与国家需求的联系,德国建立了一大批科学研究中心,从事大科学装置和高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整合建立了亥姆赫兹联合会。
亥姆赫兹联合会下属15个国际研究中心,以大科学为主,比如能源、聚变、加速器、海洋、航天、材料等。
德国核能研究机构也集中在亥姆赫兹学会,分别是于利希研究中心(FZJ)、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原名卡尔斯鲁厄研究所FZK)、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
亥姆赫兹学会于2004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弗朗霍夫学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成立于1949年,以面向企业的应用开发研究为主,是公助、公益、非营利的科研机构,总部位于慕尼黑。
弗朗霍夫学会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协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世界上第一台MP3即诞生于此。
弗朗霍夫学会于1991年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
莱布尼茨联合会是原东德经过评价后保留下来的研究所,以后又增加了一些西部研究所。
莱布尼茨协会定位于问题导向的研究,同时提供咨询与服务。
研究所分为人文与教育、经济、生命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与工程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
许多莱布尼茨研究所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成立的,这些研究所的实力体现在研究课题的多样性和研究科目交叉性上,因此与前面三个学会的功能有部分重叠。
2.德国核能相关研究机构德国裂变核能研究机构主要有三个:于利希研究中心(FZJ)、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原名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FZK)、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
于利希研究中心于利希研究中心(Research-Centre Juelich,德语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成立于1956年,位于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州(North Rhine-Westphalia)。
于利希研究中心曾经建造过两个反应堆,分别是FRJ-2高通量堆和A VR球床堆。
FRJ-2研究堆是一个高通量反应堆,与英国DIDO反应堆类似,用于中子散射实验。
该堆由研究堆中心(Central Research Reactors Division, ZFR)管理,是亥姆赫兹学会下属的最强的中子源。
FRJ-2在运行44年后于2006年关闭,拆卸后运到慕尼黑附近的FRM-II研究堆去了。
由于FRJ-2关闭,没有了中子源,于利希研究中心于2006年建立了于利希中子科学中心(JCNS, Jülich Centre for Neutron Science),JCNS有多个中子相关仪器设备,可以方便利用国际上一流中子源。
(http://www.fz-juelich.de/jcns/EN/Home/home_node.html)A VR 反应堆(A rbeitsgemeinschaft V ersuchs r eaktor)是一个氦气冷却球床堆。
1960年开始建造,1967年并网,1988年退役。
反应堆热功率46MW,电功率15MW,氦气出口温度950℃。
由于反应堆运行温度非常不稳定,局部温度远高于运行温度,整个反应堆容被Cs-137和Sr-90严重污染(另见EM2相关调研遇到的问题:铯在堆芯中为什么会被燃烧?),该反应堆于1988年关闭。
同时由于A VR中beta污染严重,在A VR地下土壤和水中也发现了污染,德国政府于2008年把A VR填装水泥来防止放射性尘埃外泄。
由于于利希两座反应堆都关闭,加上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于利希研究所决定放弃核能研究,大部分核能相关研究人员或转行或到其他机构任职,还有少数人在从事基础性质的诸如计算、安全等方面研究。
A VR 大部分设施、软硬件工具,文献资料等基本转移到清华HTR-10中。
德国国内THTR-300核电站是基于AVR气冷球床堆技术,但是使用了钍燃料。
目前两座反应堆都退役,于利希关于核能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中子科学、相关材料科学以及反应堆相关模拟计算方面。
关于反应堆计算,较早有VSOP程序用于球床堆物理和热工水力,基于VSOP开发了TINTE程序,目前最新的是MGT3D,于利希和亚琛工大合作较多,学生学位由亚琛工大颁发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由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FZK)和卡尔斯鲁厄大学于2006年合并而成,KIT的目标是成为MIT那样的世界顶级大学和研究机构。
两个单位合并之前,FZK于卡尔斯鲁厄大学就有紧密合作,科研人员相互任职,卡大授予FZK学生学位等。
FZK 建立与1956年,当时作为反应堆运营公司存在,最初研究领域集中在核能方面,Forschungsreaktor 2(FR2) 和der Brutreaktor-Prototyp KNK两个反应堆在这里被建造运营。
FR2反应堆是德国第二座反应堆,建于1955年,1988年关闭,2004年拆除堆芯。
KNK-I 是压水堆,KNK-II是快堆,在第一部分的德国核电发展历史中已经提到了。
伴随着德国退出核能的步伐,研究中心成为集合成科技,环境科学,能源以及物理学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研究中心。
从此更名为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2002年归属于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
KIT下属聚变与反应堆技术研究所(IFRT)和核与能源技术研究所(IKET)负责研究核能各方向。
IFRT其中下辖新型核能系统部(Div. Innovative and Nuclear System)和聚变与反应堆技术部(Div. Fusion and Reactor Technology)两个研究部门,前者主要针对各种新型反应堆研究,包括SWCR、HTR、LFR、SFR、ADS、GFR等;后者主要针对聚变和反应堆动力学以及安全(RDS)开展研究。
新型核系统部针对新型核能系统研究方向包括中子物理、动力学、反应堆系统设计、废物处理、辐射防护等,德籍华人××在该部门,与××交大合作较多。
INS拥有热工水力测试平台(Thermal-Hydraulic Test Plant KIMOF)和核工程模拟实验室。
RDS可以针对堆芯和回路系统开展动力学和安全研究IKET的核能方面的研究方向包括反应堆安全、第四代堆技术、紧急事故场外实时在线决策、加速器驱动核废料嬗变、液态金属技术、流动模型及计算等。
德籍华人×××供职于该研究所,与××交大合作较多。
该部门针对熔盐堆和快堆安全计算的SIMMER程序可以用于我们熔盐堆计算。
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 HZDR)气前身是原东德于1956年成立的国立核研究所,1992年改为现名。
中心拥有大型加速器、高功率激光、强磁场等大型装置,曾经建造过罗森多夫研究堆(Rossendorf Research Re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