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串级控制系统
合集下载
(工业过程控制)5.串级控制系统

与模糊控制系统的比较
总结词
数据处理方式
详细描述
模糊控制系统处理的是模糊数据,将输入变量的精确值转换为模糊集合的隶属度;串级控制系统则直接处理输入 变量的精确值。
与模糊控制系统的比较
总结词:适用场景
详细描述:模糊控制系统适用于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性的复杂系统;串级控制系统适用于具有多个重要参数且需要精确 控制的过程。
测量元件是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和变 送器,用于检测系统参数和状态,并 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执行器应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长 寿命等特点,以保证系统控制的准确 性和稳定性。
测量元件的选择与校准对于保证系统 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应 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和校准。
04
串级控制系统的调试与优化
系统调试
调试目的:确保系统正常 运行,满足工艺要求。
调试内容
检查硬件设备是否正常工 作。
测试系统逻辑控制功能。
系统优化பைடு நூலகம்
优化方法
优化目标:提高系统性能, 降低能耗。
01
调整控制参数,提高控制精
度。
02
03
优化控制逻辑,降低误操作 风险。
04
05
改进系统结构,提高响应速 度。
系统维护与升级
01
维护内容
02
定期检查硬件设备。
详细描述:多变量控制系统需要处理多个输入和输出变 量之间的耦合关系,系统复杂性较高;串级控制系统则 通过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来降低复杂性。
详细描述:多变量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协调控制策略,以 实现多个变量之间的优化;串级控制系统则更注重单个 变量的优化和控制。
与模糊控制系统的比较
总结词:控制规则
详细描述:模糊控制系统基于模糊逻辑和模糊集合理论,通过模糊规则进行控制;串级控制系统则基 于经典控制理论,通过PID控制器等进行控制。
简述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简述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串级控制系统是由多个级联连接的控制回路组成的控制系统。
其特点包括:
1. 多级控制:串级控制系统包含多个级联的控制回路,每个回路负责不同的控制任务。
不同的回路负责不同的控制目标,通过相互协调和影响来实现整体的控制效果。
2. 分层结构:串级控制系统的各个级联回路之间具有明确的层级结构,上层回路控制下层回路。
上层回路通常负责整体的控制策略和目标设定,下层回路负责具体的执行和动作控制。
3. 协调和互补:不同级联回路在控制过程中相互协调,上层回路的控制信号会影响下层回路的控制行为,以保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4.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串级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不同的级联回路,使得系统的控制策略和目标可以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和扩展,提高系统的适应性。
5. 鲁棒性和容错性:由于多个回路相互协调和互补,串级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
当某个回路出现故障或失效时,其他回路可以通过重新配置和调整来维持系统的整体性能。
第五章-串级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
3、主、副调节器的选择
控制规律的选择
在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副调节器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主调 节器起定值控制作用,副调节器起随动控制作用,这是选择控 制规律的出发点。 主参数是工艺操作的主要指标,允许波动的范围比较小,一般 要求无余差。因此,主调节器应选PI或PID控制规律。 副参数的设置是为了保证主参数的控制质量,可以在一定范围 内变化,允许有余差,因此副调节器只要选P控制规律。 引入积分控制规律,会延长控制过程,减弱副回路的快速作用 引入微分作用,因副回路本身起着快速作用,再引入微分作用 会使调节阀动作过大,对控制不利。
定量分析:
D2
R1 + Gd2(s) Gv(s) Gp2(s)
过程控制
D1
Gd1(s)
Gc1(s)
R2
Gc2(s)
+ Gp1(s)
Y2
Y1
-
Ym1
-
Ym2
Gm2(s)
Gm1(s)
串级控制系统方框图
Y1 ( s) D2 ( s )
Gd 2 ( s)G p1 ( s) 1 Gc 2 ( s)Gv ( s)G p 2 ( s)Gm 2 ( s ) Gc1 ( s )Gc 2 ( s)Gv ( s)G p 2 ( s)G p1 ( s)Gm1 ( s )
主调节器、副调节器;
主给定值、副给定值;
主对象、副对象;
一次扰动、二次扰动。
三、串级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
1)将原被控对象分解为两个串联的被控对象;
过程控制
2)以连接分解后的两个被控对象的中间变量为副被控量, 构成一个简单控制系统,称为副调节系统或副环 3)以原对象的输出信号为主被控量,即分解后的第二个 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构成一个调节系统,称为主调 节系统或主环。 4)主调节系统中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副调节器的给定值, 副调节器的输出信号作为主被控对象的输入信号。
《串级控制系统》课件

5 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采取措施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如备份控制器、 故障检测和自动切换等。
串级控制系统的实现1Fra bibliotek软件实现
2
串级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包括控制算法
的设计、编程和调试。
3
硬件组成
串级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传感器、 执行器、控制器和通信设备。
实现过程
串级控制系统的实现包括系统设计、参 数调整和系统测试等多个步骤。
串级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
化工工业
串级控制系统在化工 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能够稳定控制各种化 学过程。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中的串级控 制系统能够确保食品 生产过程的高效、稳 定和安全。
制造业
制造业中的串级控制 系统能够提高产品的 质量和生产效率,实 现精细化生产。
冶金工业
冶金工业中的串级控 制系统能够优化冶金 过程,提高冶金产品 的质量和产量。
1 改善系统稳定性
串级控制系统能够减小系统的波动幅度,提 高系统的稳定性。
2 提高系统精度和可靠性
通过串级控制系统,我们能够降低系统的误 差,提高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3 减小控制器的负担
串级控制系统能够分担控制器的负荷,使其 更加高效且稳定。
4 减小设备的故障率
串级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减小设备故障的概率, 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设计原则
1 正确选择控制器
根据系统需求和特点,选 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和参 数。
2 合理设置控制参数
3 统一参考信号
根据系统需求和运行状况, 合理设置控制参数,以达 到最佳控制效果。
将所有控制器的输入信号 统一为相同的参考信号, 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一 致性。
4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
串级控制系统

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
1. 主回路的设计
串级控制系统的主回路是定值控制,其设计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设计类似,设计过程可以按照简单控制系统设计原则进行。这里主要解决串级控制系统中两个回路的协调工作问题。主要包括如何选取副被控参数、确定主、副回路的原则等问题。
2. 副回路的设计
由于副回路是随动系统, 对包含在其中的二次扰动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二次扰动通过主、副回路的调节对主被控量的影响很小,因此在选择副回路时应尽可能把被控过程中变化剧烈、频繁、幅度大的主要扰动包括在副回路中,此外要尽可能包含较多的扰动。
2. 用于克服被控过程的纯滞后
被控过程中存在纯滞后会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使控制系统不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使用串级控制系统,在距离调节阀较近、纯滞后较小的位置构成副回路,把主要扰动包含在副回路中,提高副回路对系统的控制能力,可以减小纯滞后对主被控量的影响。改善控制系统的控制质量。
副调节器作用方式的确定:
首先确定调节阀,出于生产工艺安全考虑,燃料调节阀应选用气开式,这样保证当系统出现故障使调节阀损坏而处于全关状态,防止燃料进入加热炉,确保设备安全,调节阀的 Kv >0 。然后确定副被控过程的Ko2,当调节阀开度增大,燃料量增大,炉膛温度上升,所以 Ko2 >0 。最后确定副调节器,为保证副回路是负反馈,各环节放大系数(即增益)乘积必须为正,所以副调节器 K 2>0 ,副调节器作用方式为反作用方式。
1. 用于克服被控过程较大的容量滞后
在过程控制系统中,被控过程的容量滞后较大,特别是一些被控量是温度等参数时,控制要求较高,如果采用单回路控制系统往往不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利用串级控制系统存在二次回路而改善过程动态特性,提高系统工作频率,合理构造二次回路,减小容量滞后对过程的影响,加快响应速度。在构造二次回路时,应该选择一个滞后较小的副回路,保证快速动作的副回路。
1. 主回路的设计
串级控制系统的主回路是定值控制,其设计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设计类似,设计过程可以按照简单控制系统设计原则进行。这里主要解决串级控制系统中两个回路的协调工作问题。主要包括如何选取副被控参数、确定主、副回路的原则等问题。
2. 副回路的设计
由于副回路是随动系统, 对包含在其中的二次扰动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二次扰动通过主、副回路的调节对主被控量的影响很小,因此在选择副回路时应尽可能把被控过程中变化剧烈、频繁、幅度大的主要扰动包括在副回路中,此外要尽可能包含较多的扰动。
2. 用于克服被控过程的纯滞后
被控过程中存在纯滞后会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使控制系统不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使用串级控制系统,在距离调节阀较近、纯滞后较小的位置构成副回路,把主要扰动包含在副回路中,提高副回路对系统的控制能力,可以减小纯滞后对主被控量的影响。改善控制系统的控制质量。
副调节器作用方式的确定:
首先确定调节阀,出于生产工艺安全考虑,燃料调节阀应选用气开式,这样保证当系统出现故障使调节阀损坏而处于全关状态,防止燃料进入加热炉,确保设备安全,调节阀的 Kv >0 。然后确定副被控过程的Ko2,当调节阀开度增大,燃料量增大,炉膛温度上升,所以 Ko2 >0 。最后确定副调节器,为保证副回路是负反馈,各环节放大系数(即增益)乘积必须为正,所以副调节器 K 2>0 ,副调节器作用方式为反作用方式。
1. 用于克服被控过程较大的容量滞后
在过程控制系统中,被控过程的容量滞后较大,特别是一些被控量是温度等参数时,控制要求较高,如果采用单回路控制系统往往不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利用串级控制系统存在二次回路而改善过程动态特性,提高系统工作频率,合理构造二次回路,减小容量滞后对过程的影响,加快响应速度。在构造二次回路时,应该选择一个滞后较小的副回路,保证快速动作的副回路。
第五章 串级控制系统

y
单回路控制
t
串级控制
调节效果比较
§5-3 串级系统设计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正确合理地设计,才能使串级控制系统发挥其 正确合理地设计, 特点。 特点。 设计包括主、副回路选择, •设计包括主、副回路选择,主、副控制器控制 规律选型和正、反作用的确定。 规律选型和正、反作用的确定。
一、副回路的设计
1、副参数的选择应使副回路时间常数最小,调节通 副参数的选择应使副回路时间常数最小, 道短,反应灵敏。 道短,反应灵敏。 •选择原则主要有: 选择原则主要有: (1)、克服对象的容积滞后和纯延迟。 (1)、克服对象的容积滞后和纯延迟。
x2(t) x1 + - 主控制器 + - 温度变送器2 温度变送器1 θ2(t) 副控制器 调节阀 f3、f4 炉膛 管壁 f1、f2 θ1(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料油
沈阳理工大学
3.干扰同时作用于副回路和主回路 . 主副回路干扰的综合影响有两种情况: 主副回路干扰的综合影响有两种情况: (1)主副回路的干扰影响方向相同。如: )主副回路的干扰影响方向相同。 燃料压力f ↑→炉膛温度↑ →出口温度 ↑→炉膛温度 出口温度↑ 燃料压力 3(t)↑→炉膛温度↑ →出口温度↑ →副控制器开始调节 原油流量f ↓→出口温度↑ ↓→出口温度 原油流量 1(t)↓→出口温度↑→主副控制器共同调节
二次干扰 一次干扰
干扰 给定 + - 主控制器 + - 副变送器 主变送器 副控制器 执行器 副对象 副变量 主对象 主变量
三、串级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沈阳理工大学
1.燃料压力f3(t)、燃料热值 4(t)发生扰动 .燃料压力 发生扰动—— 、燃料热值f 发生扰动 干扰进入副回路 进入副回路的干扰首先影响炉膛温度, 进入副回路的干扰首先影响炉膛温度,副变送 器提前测出,副控制器立即开始控制, 器提前测出,副控制器立即开始控制,控制过程大 为缩短。 为缩短。
单回路控制
t
串级控制
调节效果比较
§5-3 串级系统设计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正确合理地设计,才能使串级控制系统发挥其 正确合理地设计, 特点。 特点。 设计包括主、副回路选择, •设计包括主、副回路选择,主、副控制器控制 规律选型和正、反作用的确定。 规律选型和正、反作用的确定。
一、副回路的设计
1、副参数的选择应使副回路时间常数最小,调节通 副参数的选择应使副回路时间常数最小, 道短,反应灵敏。 道短,反应灵敏。 •选择原则主要有: 选择原则主要有: (1)、克服对象的容积滞后和纯延迟。 (1)、克服对象的容积滞后和纯延迟。
x2(t) x1 + - 主控制器 + - 温度变送器2 温度变送器1 θ2(t) 副控制器 调节阀 f3、f4 炉膛 管壁 f1、f2 θ1(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料油
沈阳理工大学
3.干扰同时作用于副回路和主回路 . 主副回路干扰的综合影响有两种情况: 主副回路干扰的综合影响有两种情况: (1)主副回路的干扰影响方向相同。如: )主副回路的干扰影响方向相同。 燃料压力f ↑→炉膛温度↑ →出口温度 ↑→炉膛温度 出口温度↑ 燃料压力 3(t)↑→炉膛温度↑ →出口温度↑ →副控制器开始调节 原油流量f ↓→出口温度↑ ↓→出口温度 原油流量 1(t)↓→出口温度↑→主副控制器共同调节
二次干扰 一次干扰
干扰 给定 + - 主控制器 + - 副变送器 主变送器 副控制器 执行器 副对象 副变量 主对象 主变量
三、串级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沈阳理工大学
1.燃料压力f3(t)、燃料热值 4(t)发生扰动 .燃料压力 发生扰动—— 、燃料热值f 发生扰动 干扰进入副回路 进入副回路的干扰首先影响炉膛温度, 进入副回路的干扰首先影响炉膛温度,副变送 器提前测出,副控制器立即开始控制, 器提前测出,副控制器立即开始控制,控制过程大 为缩短。 为缩短。
串级控制系统

反作用方向:当环节的输入增加时,输出减少的称 反作用方向 。 测量元件及变送器,其作用方向一般都是正的。
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三个环节的作用 方向。
执行器及被控对象的正、反作用
执行器的作用方向: 1.气开阀是正作用方向。 2.气关阀是反作用方向。 3.气开或气关型式从工艺安全角度来确定。
被控对象的作用方向: 1.被控变量随操纵变量增加而增加的对象是正作 用方向。 2.被控变量随操纵变量的增加而降低的对象是反 作用方向。
串级控制系统中副回路的确定
1.主、副回路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2.副回路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干扰因素;
主要干扰应包含在副回路中;在可能条件下,使副回 路包含较多的次要干扰; 3.注意主、副回路的时间匹配,防止“共振”;
1.主副变量间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1)选择与主变量有一定关系的某一中间变量作为副变量; 管式加热炉的温度串级控制系统中,选择的副变量是燃 料进入量至原料油出口温度通道中间的一个变量,即炉 膛温度。由于它的滞后小、反应快, 可以提前预报主变量 的变化。 2)选择的副变量就是操纵变量本身,这样能及时克服它的 波动,减少对主变量的影响。
管式加热炉串级控制系统
生产实践中,往往根据炉膛温度的变化,先改变燃料量, 然后再根据原料油出口温度与其给定值之差,进一步改 变燃料量,保持原料油出口温度的恒定。
管式加热炉串级控制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粗调”作 用。 “细调”作用。 两个控制器协同工作直到原料油出口温度重 新稳定在给定值。
管式加热炉串级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2. 干扰作用于主对象
某一时刻,由于原料油的进口流量或温度变化,F2不存 在,只有F1作用于温度对象1上。
结论:在串级控制系统中,如果干扰作用于主对象,由 于副回路的存在,可以及时改变副变量的数值,以达到 稳定主变量的目的。
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三个环节的作用 方向。
执行器及被控对象的正、反作用
执行器的作用方向: 1.气开阀是正作用方向。 2.气关阀是反作用方向。 3.气开或气关型式从工艺安全角度来确定。
被控对象的作用方向: 1.被控变量随操纵变量增加而增加的对象是正作 用方向。 2.被控变量随操纵变量的增加而降低的对象是反 作用方向。
串级控制系统中副回路的确定
1.主、副回路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2.副回路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干扰因素;
主要干扰应包含在副回路中;在可能条件下,使副回 路包含较多的次要干扰; 3.注意主、副回路的时间匹配,防止“共振”;
1.主副变量间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1)选择与主变量有一定关系的某一中间变量作为副变量; 管式加热炉的温度串级控制系统中,选择的副变量是燃 料进入量至原料油出口温度通道中间的一个变量,即炉 膛温度。由于它的滞后小、反应快, 可以提前预报主变量 的变化。 2)选择的副变量就是操纵变量本身,这样能及时克服它的 波动,减少对主变量的影响。
管式加热炉串级控制系统
生产实践中,往往根据炉膛温度的变化,先改变燃料量, 然后再根据原料油出口温度与其给定值之差,进一步改 变燃料量,保持原料油出口温度的恒定。
管式加热炉串级控制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粗调”作 用。 “细调”作用。 两个控制器协同工作直到原料油出口温度重 新稳定在给定值。
管式加热炉串级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2. 干扰作用于主对象
某一时刻,由于原料油的进口流量或温度变化,F2不存 在,只有F1作用于温度对象1上。
结论:在串级控制系统中,如果干扰作用于主对象,由 于副回路的存在,可以及时改变副变量的数值,以达到 稳定主变量的目的。
热工控制系统课堂ppt_第五章串级控制系统概要

WT1(S)
X2
WT2(S)
WZ(S)
Wm2(S) Wm1(S)
Wf(S)
WD2(S)
Y2
WD1(S)
Y1
-
-
图5-3
串级控制系统原理方框图
图中Z2是进入副环的扰动,从副回路看,传递函数为:
WD 2 W f S WD 2 S y2 S S z2 S 1 WT 2 S W f S WD 2 S Wm 2 S WZ S
象动态特性,提高系统的工作频率
设对象是惯性环节,其它均为比例环节, 即:
K2 WD 2 S T2 S 1 WT 1 S K T 1 Wz S Kz K1 WD1 S T1 S 1 W f S K f (5-4) K m2
主对象(惰性区):主参数所处的那一部分工艺设备,它的输入 信号为副变量,输出信号为主参数(主变量)。 副对象(导前区):副参数所处的那一部分工艺设备,它的输入 信号为主调节器输出信号,其输出信号为副参数(副变量)。
第二节
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总体上看,串级控制系统仍然是一个定值控制系统,主参数在干 扰作用下的控制过程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过程具有相同的指标和形
(高温段)θ1。(返回例一,返回例二)
副参数(副变量):其给定值随主调节器的输出而变化,能提前
反映主信号数值变化的中间参数称为副参数。这是一个为了提高控
制质量而引进的辅助参数。例一中为锅炉热量Qr ,例二中为蒸汽 温度(低温段)2。 主调节器(主控制器):根据主参数与给定值的偏差而动作,其
输出作为调节器的给定值的那个调节器称为主调节器,如压力调节
(5-2)
(5-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通道----干扰变量对被控变量影响的通道。
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有几个控制变量可选择,通 过分析不同的控制通道和不同的扰动通道对控 制质量的影响给出合理的选择。
操纵变量的选择要考虑对象特性对控制系统的 影响。
5
1.放大系数对控制质量的影响
D( s )
R( s)
Gd ( s)
U ( s)
G0 ( s)
第五章 串级控制系统
5.1 单回路控制系统
单回路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系统。过
程控制系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结构 简单,设计方案的选择及参数整定等对复 杂系统均有见解。
1
简单控制系统(单回路控制系统)
一个被控对象,一个测量变送器,一个控 制器和一个执行机构(控制阀)组成的闭环 控制系统。
干扰D 设定值 偏差 被控变量
3
操纵变量的选择:
从诸多影响被控变量的输入参数中,选择一
个对被控变量影响显著而且可控性能良好的
输入参数作为操纵变量,而其它未被选中的
所有输入量看作系统的干扰,通过改变操纵 变量去克服干扰的影响。
根据过程干扰因素的来源和大小,以被控过
程特性参数对控制质量的影响为依据,正确选 择操纵变量。
4
被控对象的特性可由两条通道来描述: 控制通道----操纵变量对被控变量影响的通道;
控制器
控制阀
对象
检测变送
2
被控变量的选择:
1)选择能直接反映过程产品和质量又易于测
量的参数作为被控变量——直接参数法;
2)选择那些间接反映产品产量和质量又与直
接参数有单值对应关系,易于测量的参数作
为被控变量——间接参数法。
例如:化工生产中精馏塔把混合物分离为较纯组分的产品,系统的要求就是 产品达到规定的纯度,塔顶出物的浓度最能直接反映过程的要求,准确检测? 及时测量?可用塔顶的温度间接作为被控变量。
c s o
D ( s ) 1 / s, 则ess
K d 1 Kc Ko
lim sE(s) lim s 1 G (s)G (s) D(s)
s
6
选择操纵变量时:
1)扰动通道放大倍数越小越好,扰动对被控 变量的影响小,控制精度越高。 2)操纵变量对被控变量的影响显著,控制作 用强,要求控制通道的放大倍数要大些,但 必须以满足工艺生产的合理性为前提条件;
Y (s)
Gc ( s ) K c Gd ( s ) Go ( s ) Kd (T1s 1)(T2 s 1) Ko Ts 1
E ( s)
Gc (s)
Gd ( s ) Y (s) D( s ) 1 Gc ( s )Go ( s ) E (s) ess Gd ( s ) D( s) 1 Gc ( s )Go ( s ) Gd ( s )
Gd ( s) Y ( s) e s D( s) 1 Gc ( s)Go ( s) y(t ) y (t )
扰动通道的纯滞后不会影响控制质量。
9
2)干扰作用位置对控制质量的影响
D1 ( s )
D2 ( s )
D3 ( s )
G01 ( s )
D2 ( s )
G02 ( s) G02 s)
7
2.对象动态特性的影响
1)扰动通道特性的影响
Gd ( s ) K Y (s) 1 d D( s ) 1 Gc ( s )Go ( s ) Td [ s 1 / Td ][1 Gc ( s )Go ( s )]
系统特征方程:
(s
1 )[1 Gc ( s )Go ( s )] 0 Td
根据工艺的具体情况分析,得出应该 的操纵变量。
17
若采用加压空气流量作为操纵变量,空气直接 进入干燥塔,控制通道时滞最小,对干燥温度 的控制作用最灵敏。其它变量构成的干扰通道 相对滞后较大,整个控制系统的品质比较好, 应该选择方案。但是从工艺看,加压空气的作
D3 ( s )
G03 ( s) G03 ( s) G03 ( s) G03 ( s)
Y (s)
D1 ( s )
R( s)
E ( s)
Gc (s)
G01 ( s )
H (s)
G02 ( s)
G03 ( s)
Y (s)
R( s)
E ( s)
Gc (s)
G01 ( s )
G02 ( s)
H (s)
干扰通道具有惯性环节阶数增加,对干扰信号的缓和作用 越强,系统克服它的影响就越容易,控制质量也就越高。
使被控变量的超调量加大,还使过渡
过程震荡加剧,时间也增长,控制质
量变坏。
12
操纵变量的选择原则: (1)构成的控制系统,其控制通道特 性应具有足够大的放大倍数,比较小的 时间常数及尽可能小的纯滞后时间;
(2)系统主要扰动通道特性应该具有 尽可能大的时间常数和尽可能小的放大 系数;
(3)应考虑工艺上的合理性、经济性。
1
系统特征方程发生变化,即在根平面上增加一个 T 的 d 附加极点,随着时间常数Td的增大,其对应的过渡过程 分量的衰减系数减小,过程变慢,过渡过程时间加长; 但其分量的幅值减小到1 / Td 使过程的超调量随Td的增 大而减小,控制质量得到提高。
8
扰动通道的时间常数越大,干扰对被控变量 的影响越缓慢,即对控制质量的影响越小; 扰动通道存在纯滞后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15
被控变量的选择:产品的湿度测量十
分困难,根据工艺分析,产品的湿度
与塔出口温度密切相关,若保证温度
波动小于2-5度,则符合质量要求。
选择干燥塔出口温度作为被控参数
(间接参数)。
16
操纵变量的选择:
影响干燥塔出口温度的主要因素有: 加压空气流量,浆液流量,旁路空气 流量,烟道流量。可有四种变量作为 操纵变量。
操纵变量选择时,应使干扰信号远离被控量点。
10
(2)控制通道的影响 控制通道中时间常数小,反应灵敏,
控制及时,有利于克服干扰的影响,
但时间常数过小,容易引起过渡的振 荡;时间常数过大,控制作用迟缓, 被控变量的超调量加大,过渡过程时 间增长。
11
纯滞后的存在操纵变量对被控变量
的作用推迟,控制作用的推迟,不但
13
加压空气
3 1 干 躁 塔
空气
2
烟道气
4
14
喷雾式干燥塔
碳酸钙浆液干燥过程工艺流程:碳酸钙浆
液与加压空气由底部进入塔内,经喷嘴喷
出呈雾状。另一路空气由鼓风机送至换热
器加热后,与未加热的空气混合后进入干
燥塔内,以蒸发浆液中的水分,成粉状, 并随空气一起送出。经旋风分离器分离, 得到粉状碳酸钙(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