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残游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3)第四单元课件:第14课《老残游记》(共31张)

像熨斗熨过 像吃了人参果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像放那东洋烟火
听觉、触觉 听觉、味觉 听觉、视觉 听觉、感觉 听觉、视觉 听觉、视觉
有关“通感”的知识:
钱钟书《谈艺录》:在日常经验里,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 打通或交通。 譬如我们说“光亮” 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 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 一点上不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 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 受,这些就是“通感”。
描写说唱技艺的语段
《口技》:
“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
“伸颈、侧目、微笑、 默 叹”、“无不变色离席、奋 袖出臂、两股战战”
白居易
琵琶行
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达标测试 一、填空 本课的作者( ),现代作家、学
者。《老残游记》是清末中篇小说二、注音 虐( )凌( )嵯( )溜( ) 孑( )熨( )匝( )譬( )
达标测试 三、依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 2、作者引用《老残游记》中的景 物描写作为例证,想说明什么? 3、作者在文末强调学好白描的功 夫要做到那两点才行?
请欣赏音乐,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你的感受
比较探究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的更重 要的观点是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 观点 ,评析《琵琶行(节选)与《《老 残游记》的文学技术》中所举王小玉 例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老残游记》教学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老残游记》教学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老残游记》教学案内容预览:鉴赏·评论《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
【知识拓展】简介:《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
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
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作者生平: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
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
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念。
2.下面引了第十二回里老残的一首诗,仍然不是作者所肯定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答:这叫做从反面着笔,先说什么是不好的。
把不好的原因说清楚:“古体诗拘束太严了,用来写这样不常见的景物是不会满人意的。
”什么叫做不常见的景物呢?作者没有明说,这一点,要到后面才能说清楚。
3.接着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
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答:从中得出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
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
”这里的目的是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
(提示:有了例子,再进行阐释,从对于例子的具体分析中把论点阐释清楚,也是一般的评论文章常用的手法。
)4.为什么说实地考察很重要呢?答:因为要抓住特点。
这是从正面说明其重要性。
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
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
《老残游记》自叙 教案设计

《老残游记》自叙【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点评文章的方法。
3.了解《老残游记》的相关内容,领会古人写作文章的技巧。
【教学分析】1.选取优美语段(如:第十四段、第十七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观点。
3.运用对比的手法评析《琵琶行(节选)》与本文中所举王小玉例运用“比喻”“通感”、“想象”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见解作者及刘鹗、《老残游记》的相关资料。
二、检查预习。
认读生字:溜()虐()政嵯()峨澎湃()孑()熨()斗千仞()周匝()譬()喻三、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初探作者观点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作者评论性的语言(指出有关段落)。
相关段落:第1.2.7.11.15.18段。
2.作者在这些段落中对《老残游记》的写作技巧做了怎样的评价?作者首先提出观点: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词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
然后又从场景的描写、声音的描写、白描手法这三方面来具体论述。
在论述的过程中又指出要写出个性差别。
(二)读课文,把握论证过程1.默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请分别举例说明。
作者在第二至十二段中评论《老残游记》景物描写的优劣,指出景物也有个性差异,应作实地观察;在十三至十五段中,评论《老残游记》的声音描写技巧。
在十六至十八段中赞扬了《老残游记》高超的白描写作技巧。
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的。
(三)读课文,体会《老残游记》的艺术魅力作者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王小玉唱书——加以评价。
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那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选段的好处的分析,可集中在两点。
一是刘鹗运用了“七、八中不同的比喻;二是运用通感的修辞。
这样就把只能听的音乐变成具体可感的心里效果和可见的形象的具体形象来表现。
胡适的分析不太到位,具体说,就是对这七八个比喻缺乏详细地分析。
《〈老残游记〉自叙》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3)

《〈老残游记〉自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老残游记〉自叙》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中第十四课,作者是清末作家刘鹗。
这篇自序是作者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序言。
《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
铁英“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
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常常倾尽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的疾苦。
文学史普遍认为这部小说对社会矛盾开掘深入,敢于直斥酷吏误国,清官害民。
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自序》交代了小说的写作缘起,提出以哭为文的创作观,深刻揭示了文学创作与作家人生经历及情感积淀的关系。
文章见解新颖,立意独到,篇幅虽小但信息量很大,在单元安排中是自读课文,重要性却不容忽视。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作者以哭为文的创作观;3.体会并学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在这篇序言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以哭为文的创作观;2.理解举例论证在这篇序言中的作用,并体会学习诗人积极负责的写作态度。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在课下注释的基础上对课文做详细批注;2.了解刘鹗生平,了解《老残游记》,有可能的话,阅读《老残游记》;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从文论史的角度,可由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关系导入;2.从《老残游记》中的故事导入,如:《老残游记》第十八回《白太守谈笑释奇冤,铁先生风霜访大案》中有这么一句话:“你想,这种奇案,岂是寻常差人能办的事。
不得已,才请教你这个福尔摩斯呢。
”福尔摩斯探案的小说被翻译到中国是在1896年,最初叫“歇洛克呵尔唔斯”,1903年7到10月在《绣像小说》中连载时才被翻译成“福而摩斯”。
同年8月,《老残游记》亦在《绣像小说》上进行连载。
这是东西方文学交汇的神奇时刻!【设计意图】学习小序,从小说内容导入固然最好。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3课件 老残游记课件自叙

《 < 老残游记 > 自叙》
课文导入 人的一生以哭始,以哭终,真可谓以哭贯穿始终。
有此独特见解的刘鹗还将哭进行分类,尤为赞赏文人
学者通过写作来宣泄,发抒胸中郁积,将之称为"不 以哭泣为哭泣"的有力哭泣。今天我们就通过刘鹗 《老游残记》的自叙来窥一斑而知全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
不与焉。”常言道“长歌当哭”,刘鹗所作的《老残游记》就是一 首“长歌”,是以泪来表达自己认识的文字。是把积郁在内心悲哀、
痛苦、愤恨、苦闷、忧伤宣泄出来,以展示他对社会的认识、对生
活的希望,从而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的心志。刘鹗的 “哭泣”展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1、疏通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归纳人“哭泣”由低级到高级的几种方式,分析刘鹗创作《老残游记》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老残游记》所揭示的社会矛盾与今天的社会矛盾有何不同,尝试以不同的
身份来表达对当今某个社会矛盾的看法及解决的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把握“哭泣”的情感意蕴,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儒,科举落第泄胸中积愤于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寄居 荒村寒舍,多年孜孜苦写,追怀昔日的过眼烟云。
作者及作品
他写《老残游记》,十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 写了即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而成佳作。他 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 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揭露 了清末吏治黑暗,涂炭生灵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评论:“
《老残游记》自叙-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老残游记自叙-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老残游记》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2.熟悉文本的结构以及语言特色。
3.掌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理解和解析本文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老残游记》这部文学作品,以及作者莫言的生平事迹。
2.课文解读(40分钟)
从文本结构入手,由浅入深地解析文章的主旨与内涵。
重点分析:
1.文中的“老残”是何人?
2.文中的“游记”指的是什么?
3.文中的“游”是否仅仅是指旅行?
3.语言特色 (20分钟)
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如意象、意境、比喻、对比、语言节奏等,探讨其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4.学习归纳(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全面深入的对作品的理解。
5.拓展延伸(15分钟)
提出与本篇文章相关的问题,开展讨论、辩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文本的理解与思考。
四、课后作业
1.仿写一篇《老残游记》。
2.阅读莫言其他小说作品,并写出对于其中人物、事件、时代背景等方面的感受与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老残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并解析了其主旨和语言特色。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通过解析文本结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掌握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方式,并通过讨论和思考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课程,提高学生鉴别文本、掌握文本核心的能力。
【最新精选】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doc

第二单元鉴赏评论(第三课时)课前预习:1.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2.扫除文字障碍,解决文中生字词。
3.重点阅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
课程标准: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
评价任务:通过阅读全文,能用作者的观点品析文学作品,提高鉴赏文学的能力和水平。
一.导入展示:1、请两位同学讲一讲《老残游记》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2、请两位同学讲一讲阅读《老残游记》的感受。
3、老师补充:《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
小说以一位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
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作者简介:刘鹗,原名梦鹏,后改名鄂,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后寄籍山阳(今淮安)。
出身官僚家庭,其父刘成忠官至布政史,有政声。
鄂虽纵览百家,博学多才,从小有大志;但仕途不得意,遂转而留心经世之学,曾从事数学、医学、水利、机械、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还是我国最早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
他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在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后因治河有功,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自传体的未竞之作,也是他的传世名作。
解放前后国内出版的《老残游记》的版本多达46种,日、英、美、苏等国都有它的译本出版。
二.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讽(fěng)嘲虐(nüè)政陵(líng)嵯峨(cuōé)价(jie)嗤嗤(chī chī)溜(liù)澎湃(péngpaì)孑(jié)熨(yùn)斗千仞(rèn)周匝(zā)譬(pì)喻2、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4课老残游记》课件

老残游记
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从整体上掌控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点评文章的方法。 3、了解《老残游记》的相关内容,领会古人写作文
章的技能。
刘 鹗(铁云)
刘鹗 49岁(1905)于北京
刘鹗(公元1857——1909年),字铁云,原名孟鹏,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 人物。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 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他出身道台公子,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 做过小官,又长时期担负洋务买办,生活奢侈,手面阔绰,从不曾想到要写小 说。既非一个寒儒,科举落第泄胸中积愤于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 寄居荒村寒舍,多年孜孜苦写,追怀往日的过眼烟云。他写《老残游记》,十 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写了即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 而成佳作。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众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 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生字:
认读生字: 溜( ) 虐( )政 嵯( )峨 澎湃( ) 孑( ) 熨( )斗 千仞( ) 周匝( ) 譬( )喻
白妞说书:
“初不甚大”
——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
——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
——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 ——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 ——演唱的结束
叠
山
四
泰
三登
陡 落
精 深
蛇
回 环
二读课文,掌控论证进程 1、默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请分别举例说 明。 作者在第二至十二段中评论《老残游记》景物描写的优劣,指 出景物也有个性差异,应作实地视察;在十三至十五段中,评论 《老残游记》的声音描写技能。在十六至十八段中歌颂了《老残 游记》精深的白描写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残游记》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了解文学常识:
①《老残游记》及作者刘鄂的相关资料。
②胡适的相关资料。
2.写出阅读本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注音。
3.记录遇到的疑惑。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观点。
2.品味比喻、通感修辞的作用。
3.学习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评价任务:
1.预习展示,多层次展示课下预习的成果。
2.自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精读课文,从比喻和通感的角度引导品味语言。
4.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学生根据自己课下预习情况展示自己的成果。
或文学常识或字词或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二、自读课文,从以下几个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在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方面,主要阐释了自己的哪些观点?
明确:
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要写出个性的差别,写出个别性质;描写要有精细的观察作根据;表现无可见形象的音乐,不能不用具体物事作譬喻;赞赏白描。
2.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证。
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
明确:
从中得出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
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
”这里的目的是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
(提示:有了例子,再进行阐释,从对于例子的具体分析中把论点阐释清楚,也是一般的评论文章常用的手法。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明确: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前文那首诗歌和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
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
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
”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
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
三、精读课文节选《老残游记》中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断——王小玉说书,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刘鄂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讨论后明确:
对王小玉声腔音韵的形象描摹。
这是语言运用的艺术美,表现在演唱技艺的具体描绘之中。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里,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构成通感,把无形的声音之美变成了有形的物象之美,写得酣畅淋漓,一波三折,读来栩栩如生,亲切感人。
第一个层次,初唱时的妙境。
第二个层次,曲声的拔尖。
第三个层次,曲声的回环转折。
第四个层次,曲声的千回百折。
第五个层次,曲声的低细。
第六个层次,曲声的忽又扬起。
第七个层次,曲声的并发。
除了听觉之外,作者还把听觉形象变作视觉形象,把王小玉的演唱技艺的精湛美妙的艺术境界刻画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达到了极致的地方。
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听众
的耳朵都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唱到这里,曲声的内容最丰富,最多彩,最漂亮,最引人,作者也写得最生动,最形象,最精彩,最诱人。
不但有很具体的可视性,还有很具体的可听性。
四、比较阅读,用比较阅读方法,进一步体会比喻的作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以胡适的个性差别说,分析《琵琶行》与王小玉例各自表现音乐的特点。
明确:
两篇文章比喻的共同点: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征显得鲜明;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从低到高。
写出事物的个性差别、个别性质,不作笼统、浮泛的描写,这是胡适更为重要的观点。
以此具体分析两篇的比喻如下:
1.《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音乐质地。
2.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低,再从无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调给人的极致感受,因此喻体除了有可见的视觉形象外,主要还呈现了内部感官的反应,而且恰切地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
3.《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写“延
留”。
4.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即“通感”。
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
5.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东洋烟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
五、达标测试
完成《助学》P391-4。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助学》剩余内容。
2.课外阅读《老残游记》,比较自己的感想与胡适观点的异同。
教学反思:
1.运用六步教学法,很系统地整体感知——精读——比较阅读课文。
2.对于比喻和通感,由于没有进行系统讲解,部分学生有点生疏感受。
3.如果提前对“表达交流”提前看一下效果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