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3课《蜡烛》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两句诗(词)句:
小说及人物或战役:
学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3、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
学习
重点
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学习
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4)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
(5)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讯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加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匍匐
更夫揣在怀里烧灼偷袭迫击炮精疲力竭
2、解释下列词语。
名副其实:
②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③、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请在文中标注出来。说说作者主要写哪次背影呢?
2.正音.释义:
琐屑xiè颓唐tuí差使chāi交卸xiè奔丧sāng狼籍jí簌簌sù
蹒跚pānshān迂腐yū触目伤怀chù不能自己jǐ变卖典质zhì赋闲fùXiān惟一wēi举箸zhù橘子jú妥贴tuǒ栅栏zhà拭干shì晶莹jīngyíng情郁于中yù
三、问题探究
①作者为何写此文?(可用最后一节中的话回答)
二、自主学习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13《某某园林》当堂测试一、基础部分1.给下列字注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pú )匐( fú )腋(yè )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wēi )巍(wēi)育乞(qǐ)西契(qì)柯(kē)拉耶(yē )夫舀(yǎo)鞠(jū )躬(gōng)2.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围巾的颜色有何意味?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课蜡烛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课蜡烛导学案

3 * 蜡烛【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预习导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鞠躬()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学习研讨4、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5、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拓展学习6、体验感悟: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7、课外延伸: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8、拓展阅读: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初二语文导学案-3蜡烛导学案及答案

初二语文导学案-3蜡烛导学案及答案

第 3 课 蜡 烛【学习目标】1.能记住并正确书写“拂晓、瓦砾、地窖、鞠躬、匍匐”等词语。

2.能够找出文章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物展开的细节描写,并能批注出描写的作用。

3.能体会并写出老妇人强烈的内心感受,以及她对战争的态度。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积累知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 瓦砾.( ) 地窖.( ) 鞠.躬( ) 颤.巍巍( ) 匍匐..( ) 间.歇( ) 舀.水( )2.细读文本:本文用一根蜡烛寄托着南斯拉夫的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种深切的情感。

例:文中多次出现“炮火”,要读出炮火中的那种紧张窒息的气氛,可重读。

再比如说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冷、静,没有其他”突出环境的恶劣,朗读的时候可放低语气,轻声读出这种宁静却恐怖的感觉。

新知探究探究一.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请在文中划记出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法指导: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探究二.文章最后两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话有何深意?(学法指导:这里的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呢?为什么是不会熄灭的?永垂不朽意味着什么呢?)边读边划记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喔!综合提升如果有一场关于这次战争的控诉会,你认为老妇人会声泪俱下说些什么?请用你的笔写出来好吗?200字左右。

【当堂检测】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找出其中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学习反思】我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79)前苏联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体介绍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砾)精疲力jié(竭)fú(拂)晓地窖(jiào)揣(chuāi)在怀里颤(chàn)巍巍鞠躬(jū) 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导学目标】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课时计划】1课时,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观看反映“二战”的影视等。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人们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契.(qì) 柯.(kē) 地窖.(jiào)匍匐..(pú fú) 精疲力竭.(jié) 永垂不朽.(xiǔ)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课前自学(一)文学常识通讯是记叙文体的一种实用文体,包括、事件通讯等,是报道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要求真人真事,以为主,兼有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

(二) 积累字词,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烧灼()瓦砾()fú( )晓地窖()jū()躬颤()wēiwēi( ) ()pú()fú( ) 更()夫肃mū( )2、解释词语永垂不朽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4、你的阅读疑问?三、课文研讨与练习1、划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将“提示”补充完整)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让你想到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艰难,让你想到老妇人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让你想到老妇人彻夜守坟,陪伴烈士,让你想到老妇人2、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①②③3、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分析品味,直接在书上做批注。

四、自主测评1、字词练习完成作业本P6第1、2、3题。

2、揣摩语句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2)老妇人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有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这句提到老妇人几个动作,有什么表达效果)3、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徐秀形。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蜡烛【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 1915-1980 ),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 年加入共产党。

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 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 年1 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 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 年6 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 年5 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I 1()精疲力ji e()f d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______ 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_________ 。

A 、闪耀闪烁B •闪耀闪耀C 、闪烁闪烁D •闪烁闪耀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_______________ 之苦的老妇人,__________________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 ,讴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深厚感情。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合作探究】5、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6、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7、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8、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精读精练】阅读“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回答问题。

9、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10、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11、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12、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主题阅读】生存的地方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

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

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

”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

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

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

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老友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

尤其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

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

”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3、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14、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15、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6、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17、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二)生死攸关的烛光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⑵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方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一一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⑶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⑷ 轻松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 他说。

⑸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 ..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

此时此刻,那烛光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⑹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⑺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8、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_____ (A.严谨B.严峻C.严密D.严厉)的搜查。

19、第⑸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1)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 1)“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______(2)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 ______ 的态度。

21、(1)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_ 和 ______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夫人此时既____________ 又______ 的复杂心理。

(2)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A、态度之蛮横凶恶B 、态度十分友善C、表情十分可笑滑稽D、眼神十分专注执著22、概括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女口: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①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23、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优秀品质。

【能力提升】24、揣摩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25、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教(学)后记】第三课1、砾竭拂chu oi ch cn j u2、A3、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

4、(1)表现了战争间歇时短暂的寂静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2)“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 “爬”突出了老妇人动作的迟缓,年龄的衰老。

这几个动词的使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妇人身上特殊的勇气,使人产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5、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一次描写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