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知识讲座

合集下载

防雷知识科普讲座-雷电学原理

防雷知识科普讲座-雷电学原理
▪ 郑国光局长批示: 请守荣同志速带队去重庆市现场检查指导雷击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减
灾工作。减灾司要做好灾害及服务情况的上报工作,并与教育部沟通, 强化中小学的防雷等防灾知识教育,争取进入中小学教材内容。
▪ 随后,中国气象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防雷工作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于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共投入4000万元开展中小学校 防雷示范工程建设。
室内家电雷电灾害事故现场
上海证券交易所雷击事故
▪ 2000年8月18日12点56分,一次闪电造成 上海证券交易所卫星接收站机房遭雷击, 全国上海股票交易(上海地区除外)行情 传输中断58分钟。在国际上造成重大影响。
2007年5月23日下午4:34分,重庆市开县义和镇兴 业村小学突然遭受雷击,造成7人死亡,44人受伤。
▪ 城市建筑物高度和密度不断增加,增加了落雷概率。 ▪ 部分防雷设施年久失修,防雷设施达不到规范要求。 ▪ 人们的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匮乏(尤其在农村)。 ▪ 另外,气候变暖会使暖性灾害性天气增多,如暴雨、
台风、雷暴、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城市的热岛效应 和污染加重也会导致雷电活动的增加。
二、雷电基础知识
2000年武汉航空公司一架客机遭遇雷雨天气坠毁, 机上38名乘客以及4名机组成员无一生还。
2007年10月28日凌晨。从首都机场飞往昆明的国航CA4174次航 班起飞后不久遭到雷击,雷达受损,致使飞机返航。
2002年7月27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发生雷击火 灾,过火面积4万公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森林雷击火灾。
▪ 雷击对象增多。如今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电视塔越来越高、 高压线、储油罐、计算机网络、社会公共服务电子系统、家 用电器、特别是微电子器件等一些低压器件,雷击的目标大 大地增多了。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讲课文档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讲课文档
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500KV/m),开始游 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
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 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 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 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直击雷防护
1754年前后,富兰克林、罗蒙诺索夫等一批欧美学者 用试验证实“雷就是电”,并发明了用金属材料拦截雷闪 (接闪)、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外部防雷装置(LPS)。
250年的实践证明,LPS是迄今唯一有效和广泛使用的 直击雷防护装置。
第四十四页,共86页。
直击雷防护-滚球法
第四十五页,共86页。
③完善的共地措施:首先是由降阻剂、接地棒和铜带的配合使用,达 到更低的地电阻。然后利用地极间的瞬态连接技术,达到电源地、防 雷地、保护地和信号地之间的电位平衡,形成共地系统,防止雷电通 过接地系统对设备的反击。减少感应雷击对弱电设备的感应损坏。
第四十二页,共86页。
基于综合防护的七点防雷措施
④构造“等电位”电位浮岛:在对电子设备的电源、数据、通讯及信号线路进行 感应雷防护时,使用直接电气联结或避雷器进行等电位连接,形成水涨船高式的 等电位浮岛,雷电侵入时,整个系统的电位同时升降。其目的是防止强大雷电流 流经之处的局部高电位与周围设备发生雷电反击(旁侧闪络放电),同时可消除 因地电位骤然升高而产生的“地电位反击”事故。
1000 232
100
10
358.5 56
117 20
401
360.9
142
25 16
经济损失(万)

防雷科普知识讲座

防雷科普知识讲座

防雷科普知识讲座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平均有2000多个雷暴在进行着,平均每秒有100次闪电,每个闪电强度可高达10亿伏,产生的危害很大。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雷电造成的灾害越来越严重,各行业遭受雷电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经济损失也逐年加重,尤其是城市高层建(构)筑物、易燃易爆场所、计算机及其场地等极容易遭受雷电袭击。

现今全球平均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几十亿美元,每年雷击伤亡人数均超过1万,其中死亡3000多人。

一.雷电的危害形式通常雷击有四种形式,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与球形雷二、雷电的基本过程电闪雷鸣究竟是怎么回事,当积雨云云层界面所积累的电荷形成的电位差达到1万伏特时,大气就会发生电离而被击穿,产生放电现象。

由于在十万分之几秒的极短时间里,1万至10万安培的峰值电流在直径仅几厘米的闪电通道内通过,所以闪电通道会迅速增温至几万度,并产生爆炸式膨胀。

闪电通道在以30~50个大气压向外膨胀过程中,形成了冲击波,以5公里/秒的高速度向四周扩散,然后逐渐衰减为声波,这就是我们所听到的隆隆雷声。

此时,炽热的高温使闪电通道内的空气完全电离,发出耀眼的光亮,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电闪。

因为光速快于声速,所以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电闪,后听到雷声。

雷电的基本知识(一)雷电的产生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经过运动,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

这样,同性电荷的汇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时,就形成“云间放电”(即闪电)。

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防雷知识讲座》课件

《防雷知识讲座》课件

02
03
04
在雷电天气下,应立即关闭家 中电源开关,拔掉电器设备的
电源插头。
在雷电天气下,应立即关闭家 中窗户和门,确保家中处于密
闭状态。
在雷电天气下,应立即寻找安 全的地方躲避,如卫生间、钢
筋混凝土墙角等。
在雷电天气下,应立即拨打当 地的防雷服务电话,寻求专业
人员的帮助。
CHAPTER 04
室外防雷知识
防雷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定期检查避雷设施
定期检查避雷针、避雷带等设施是否完好,及时发现并修复损坏 的设施。
保持接地良好
定期检查接地极是否完好,保持接地良好,确保电流能够顺利导入 地下。
定期更换避雷器
避雷器是有寿命的,需要定期更换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同时要选择 质量可靠的避雷器,以确保防雷效果。
CHAPTER 03
THANKS
[ 感谢观看 ]
室外防雷设备的选择与安装
避雷针
选择合格、合规的避雷针,并按照规范进行安装,确保其接地良好 ,能够有效地将雷电引入地下。
避雷带
在建筑物屋顶安装避雷带,以防止雷电直接击中屋顶。同时,避雷 带应与屋顶的金属物体进行连接,以实现等电位连接。
接地极
接地极的安装深度和规格需符合规范要求,以确保雷电电流能够顺利 导入地下。
家庭防雷安全注意事项
01
避免在雷电天气下使用 室外天线、太阳能热水 器等户外设备。
02
避免在雷电天气下在室 外空旷处逗留,应尽快 回到室内。
03
避免在雷电天气下使用 家用电器,如电视、电 脑等,以免造成电击事 故。
04
避免在雷电天气下使用 水龙头等金属管道,以 免造成电击事故。
家庭防雷应急处理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一、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天空中的云团在静电感应作用下,产生电荷并聚集形成雷云,当云层对地面产生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空气电离而导电,形成放电通道,出现闪电和雷鸣现象。

雷电具有极高的能量和电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设施、设备和人身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雷电危害识别雷电危害主要包括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三种形式。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设备和人体等,造成直接损害;感应雷是指雷电放电时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导致设备过热、损坏;雷电波侵入则是指雷电沿输电线路侵入,导致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三、防雷设施与设备防雷设施主要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用于接引雷电并将其引入地下;防雷设备主要包括浪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等,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四、防雷安全措施1. 安装防雷设施:建筑物应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防雷设施,并与地下连接线良好连接。

2. 设备接地:电气设备应进行接地处理,以避免雷电击中设备时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

3. 安装电涌保护器:电子设备应安装浪涌保护器,以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

4. 防雷宣传教育:加强防雷宣传教育,提高员工防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 建立防雷安全制度:建立健全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防雷设施及设备。

五、应急处置与救援在遭遇雷电天气时,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 及时关闭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切断电源和信号线路。

2. 避免在空旷地区停留,尽量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躲避。

3. 不要在树下、金属物体附近停留,避免使用金属雨伞等物品。

4. 如果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雷电天气,应关闭车窗、收音机天线,避免接打手机。

5. 在雷电天气结束后,应尽快离开躲雨的建筑物,以防积水带电伤人。

同时,需要了解基本的救援常识,如心肺复苏术(CPR)等,以便在遭遇意外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

六、防雷安全法规与标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防雷安全法规和标准。

防雷知识普及培训课件

防雷知识普及培训课件
雷电天气发生后的自救互救
如遇雷击事故,应迅速采取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同时呼叫救援,注意保护好事 故现场,以便后续调查和处理。
04
个人防雷安全知识
户外活动防雷
01
避免在雷雨天气下进行 户外活动,尽量寻找室 内避雨场所。
02
如果必须在户外,应远 离大树、电线杆等高耸 物体,避免成为雷电的 目标。
03
在室外活动时,应避免使用金属材质的雨伞、钓鱼工具等物品
,以防成为雷电的导电路径。
室内防雷
室内电器的使用
在雷电天气下,应尽量关闭不必要的电器设备,如电视、电脑、 音响等,以避免雷电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
室内避雷的注意事项
在雷电天气下,应避免使用淋浴、接触金属物品等行为,以防成 为雷电的导电路径。
室内防雷的防护措施
雷电形成的球形或扁球形放电现象, 较为罕见。
感应雷
雷电产生的电磁场使地面物体产生感 应电流和电压。
02
防雷设施与保护措施
建筑物防雷
防雷设备的安装
建筑物应安装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防雷设备,以避免雷击 对建筑物造成损坏。
接地措施
建筑物应有良好的接地措施,确保电流能够安全导入大地,避免对 建筑物内的电器设备和人员造成危害。
加强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查,确保 防雷设计合理有效
启示二
规范防雷设施安装,确保防雷设 施质量
启示一
加强防雷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 全意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应急避雷场所
应急避雷场所的选择
在雷电天气发生时,应选择低洼地带、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密林等作为应急 避雷场所。
应急避雷场所的注意事项
避免站在高处、水域、开阔地带,以及金属物体附近,以免成为雷电袭击的目 标。

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培训讲座PPT

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培训讲座PPT

雷电对电气设备的危害
总结词
雷电对电气设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两个方面。
详细描述
直接雷击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设备或线路,造成设备损坏或引起火灾。感应雷击是指雷电放电时,在附近 的导体上产生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使设备受到损坏。雷电对电气设备的危害还表现在高电位反击和地电位升高, 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
防雷接地系统的原理
01
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或附近时,接 闪器将雷电接收并将其通过引下 线引入接地装置。
02
接地装置将雷电电流引入地下土 壤,并通过大地散流,从而避免 雷电对建筑物、设备和人员的危 害。
02
防雷接地系统的安装与维护
防雷接地系统的安装
01
防雷接地系统的安装是 确保建筑物和设备免受 雷电危害的重要措施。
智能建筑的需求增长
随着智能建筑的普及,对建筑内的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系统的要求 将更加严格和复杂。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增强
加强国际间的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技术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防雷接地系统可以保护电子设 备免受雷电的电磁脉冲和过电 压的危害,从而保证设备的正 常运行。
在电子设备中,应选择合适的 防雷接地系统和采取相应的防 护措施,以确保设备的安全。
06
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的未来 发展
防雷接地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监测
利用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 实时监测雷电活动和接地 系统状态,提高预警和防 范能力。
电力系统是易受雷电攻击的设施之一,因此防雷接地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
防雷接地系统可以保护电力设施免受雷电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 正常运行。

雷电灾害防范讲座

雷电灾害防范讲座

雷电灾害防范讲座
一、雷电灾害概述
1.1 雷电灾害的定义
雷电灾害是指由雷电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雷击、雷电感应和雷电波等,其危害性极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1.2 雷电灾害的特点
雷电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

据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00多人死于雷电灾害,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二、雷电灾害防范知识
2.1 雷电发生原理
雷电是一种大规模的电放电现象,主要由于大气中的水滴、冰晶等粒子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带电粒子。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雷电放电,产生巨大的能量。

2.2 雷电灾害防范措施
1. 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雷电灾害的危害性,增强防范意识,遵循安全规定,避免在雷电天气冒险行动。

2. 避免户外活动:雷电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高地、开阔地带和水面附近,避免成为雷击目标。

3. 安全室内避险:在雷电天气,应尽快进入室内避险,关闭门窗,避免接触金属物体,减少雷电波危害。

4. 正确使用电器:雷电天气应避免使用电器,如必须使用,应确保接地,避免电器损坏和触电事故。

5. 安装防雷设施: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降低雷电灾害风险。

6. 宣传教育:加强雷电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三、总结
雷电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加强雷电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可以有效降低雷电灾害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位能够认真研究和掌握雷电灾害防范知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应起电机制
E 软雹
过冷水滴
冰晶
非感应起电机制: 基于冰的热电效应。当冰雹(霰) 与云滴(冰晶或雪)相碰时,由于碰撞界 面的温差引起的表面接触电位差使大小 粒子间发生电荷转移(约10-14-10- 15℃)。电荷极性取决于环境温度、液 体含水量和极性反转温度,而极性反转 温度是液体含水量的函数。当温度高于 极性反转温度时,非感应起电机制使冰 雹(霰)带正电荷,云滴、冰晶或雪片带 负电荷;当温度低于极性反转温度时, 非感应起电机制使冰雹(霰)带负电荷, 云滴、冰晶或雪片带正电荷。但当液体 含水量很高(>4g/m3)或很低(<0.1g/m3) 时,上述各粒子所带电荷极性则相反。 实验室得到的极性反转温度一般为10℃--20℃。
电离层
大气带净正电荷 ,晴天区平均电 流 密 度 在 3×1012A/m2左右。
电离层
300kV
全 球 大 气 电 路
地球面电荷密度约为10-9Cm-2,晴天区地表 总电荷量约为5×105C。
雷暴云的起电和放电
水滴、冰晶、软雹
雷暴云中正负不同极性 电荷区的形成过程,称为 雷暴云的起电过程。雷暴 云中存在着强烈的上升气 流和各种尺度及不同相态 的水成物粒子,通过扩散 、离子捕获、粒子间的碰 撞分离等过程,使不同尺 度的粒子携带上不同极性 的电荷,在气流和重力作 用下不同极性电荷发生分 离,形成正负不同极性的 电荷区。当雷暴云中局地 电场超过约400(100) kV/m时,就可以产生闪电 放电。
由于我国雷电 灾害调查制度还 不够健全
近年我国雷电灾害发生宗数呈上升趋势
近年我国雷击人员伤亡事故十分严重
从1997年至2006 年,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因雷击造成人 员伤亡达:8527人 ,平均每年达865 人,其中死亡4354 人。 2004年最为 严重,总伤亡人数 1527人。 其中雷 击死亡人数高达: 710人,单月死亡 人数最多的是2004 年7月的225人。
旁侧闪络
跨步电压
2. 球形雷
• 球形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球形雷能从门、 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极其危险。
3.雷电感应
• 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 • 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异 性电荷所致。在雷云与其他部位放电后,凸出物顶部的电荷失去 束缚,以雷电波形式,沿突出物极快地传播。 • 电磁感应是由于雷击后,巨大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 强大磁场所致。这种磁场能在附近的金属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 压,造成对人体的二次放电,从而损坏电气设备。
农村防雷应引起特别关注,雷击 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十分严重
雷电灾害造成的学生和儿童伤亡事故不容忽视
重大雷电灾害事例
1989年黄岛油库因雷击爆炸

2005年重庆市綦江县东溪化工有限公司乳酸车间被雷击引发爆炸,厂房在顷 刻间被夷为平地。事故造成19名工人死亡,13人受伤。
97 年 8 月 22 日 10 时 30 分,广东省高明市合水镇烟花炮竹厂遭雷击
起火爆炸,造成2人死亡,2人重伤,21人轻伤,毁坏车间 16间, 部分损坏车间18间。
• 2007年5月23日下午四时许,重庆开县义和镇兴业村一小学四、 六年级共46名学生被雷电击中,导致该校学生7死39伤,其中19 人为重伤。
3
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
• 从闪电过程的观测结果得知,闪电电源不是一个电压源而是一个 电流源。更严格的说,它是一个电流波,犹如洪水暴发。因此就 防雷保护而言,必须给闪电放电电流提供一条低阻抗的通道,就 好像开一条河道泄放洪水一样,把洪水疏导到大海而不能采取筑 坝堵塞洪水的办法。弗兰克林200多年前发明的避雷针,其功能 正是通过低阻抗的导电通道,把闪电放电电流传导到大地中去, 从而保护地面的建筑物和居住在内的人们。
每天15时~17时是我国 雷电事故高发时段
6-8月是我国雷电灾害 事故高发时期
城市雷电灾害的特征
• 建筑物遭雷击的几率是随着高大建筑物的日益增多而增加。 • 感应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产生的二次雷击使的大量微电子设备遭 雷击损失十分严重。 • 由于城市不断扩展有源线路架空敷设有增无减,雷电造成火灾、 损坏电器设备的现象日趋严重。 • 新建建筑物土建的设计、施工与后续进入建筑物设备安装未能很 好地有机连接。 • 防雷产品民用化程度不够,民用设备、电器的防雷设施欠缺,全 国民用防雷产品的技术规范、设计规范、安装使用规范不健全。 • 由于防雷法律法规不健全、防雷减灾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人为 造成雷击隐患的现象普遍存在。
+ + - - -


0℃
感应起电机制
• 在垂直向下的环境电场作用下,各种不同尺度的降水粒子被 极化,使其上部感应出正电荷,下部感应出负电荷。极化的大粒 子在其下落过程中会追上冰晶和云滴等小粒子,当大小粒子相碰 后,小粒子又弹离降水粒子时,如果它们相碰时的接触时间大于 两粒子间电荷转移所需弛豫时间,则弹离的小粒子将带走正电荷 ,而使大降水粒子携带静负电荷。在重力分离过程中,较轻的带 正电荷的云粒子所上升气流到达云体上部,并逐渐形成正电荷区 ,而携带负电荷的降水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集聚在云体中下部形 成负电荷区。这种自上而下的空间电荷结构又加强了环境电场形 成正反馈。
• (时间短,位置不固定)
• 特例:四川西部高原地闪正地闪比例较高
2
雷电的危害及途径
雷击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 性质的破坏。根据雷电产生和危害特点的不同,雷电可分为以下 四种: 1、直击雷 直击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之间放电形成的。直击雷可在瞬 间击伤击毙人畜。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令在雷击点及其连接 的金属部分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可能直接导致旁侧闪络、接触 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

经过20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现在人们已经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即防雷的基本途径就是提供一条使雷电(包括雷电电磁脉冲辐 射)对地泄放的合理低阻抗路径,而不能让其随机性选择放电通 道。这里面的含义就是要控制雷电能量的泄放与转换,这就是我 们提出的防雷基本原则。
防雷的基本方法
• 接闪 • 等电位连接
• 接地
非感应起电机制
温度, 液态含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软雹
过冷水滴
冰晶
闪电的分类
• 闪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瞬时大电流、高电压、长距离放电 现象。其大多数与雷暴云相联系,偶尔也可在雪暴、沙尘暴、火 山爆发以及核爆炸产生的蘑菇云中观测到。 • 通常情况下,一半以上的闪电放电过程发生在雷暴云内的主 正、负电荷区之间,称作云内放电过程,云内闪电与发生几率相 对较低的云间闪电和云-空气放电一起被称作云闪。 • 另一类闪电则是发生于云体与地面之间的对地放电,称为 地闪。一次完整的地闪过程定义为一次“闪电(flash或 lightning flash)”,其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到1秒钟不等。一 次闪电包括一次或几次大电流脉冲过程,称为“闪击 (stroke)”,其中最强的快变化部分叫“回击(return stroke)” 。闪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几十毫秒。
雷电是如何产生的?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云中,积雨 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 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 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 ),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 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 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 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 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 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 分流
• 屏蔽
• 躲避
接闪
• 接闪就是让一定范围内出现的闪电放电不能任意选择放电通道, 而只能按照人们事先设计的防雷系统的规定通道将能量泄放到大 地中去。所以一个防雷工程设计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我们能不能利用接闪装置,把一定保护范围的闪电放电捕获到, 纳入须先设计的对地泄放的合理途径之中。
直击雷对生命的危害形式
• 直接雷击: 闪电直接击中人畜体,高达几万到上百万安培的雷电流, 从人畜的头部一直通过肢体,最终流入大地,造成伤亡。 • 接触电压:当雷电流通过高大的物体,强大的雷电流会在高大物体上 产生高大几万到几十万伏的电压。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些物体,就会 被物体上的高电压电击,发生触电事故。 • 旁侧闪络:当雷电击中一个物体时,如果人畜当时就在物体附近,雷 电流就会在人畜头顶高度将空气击穿,再经过人畜身体泄放到地,造 成伤亡。 • 跨步电压:当雷电流泄放到大地时,会在地面产生一个电位场。如果 此时,人畜站立的地点电位不同,就会形成电位差,导致雷电流通过 人畜的肢体。距离越大,产生的跨步电压越大。
• 一般负地闪多于正地闪,大约10:1 • 一般负地闪强度低于正地闪,负地闪平均强度16KA,正地闪曾 经观测到超过300KA的强度 •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 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 但是我们还不能有效的利用和储存这些免费的电能。
直击雷对低压架空线的危害
全国雷电灾害地区分布统计图表
雷灾事故集中多发的最大三大地区位于中国东南五省(湘、 赣、浙、闽、粤)、环渤海圈的山东、河北和云南省,雷灾 事故相对发生较少的地区为中国西部地区。雷灾事故发生 频次还与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况和人口密度有关。
随着科技的发 展,办公自动化 、信息网络等弱 电子设备的大量 普及应用,电子 设备很容易因雷 击受到成片的损 坏
防雷知识讲座
前言
• 防雷是一个需要人人都掌握的基本常识 • 现实中大家对防雷知识了解比较少 • 了解防雷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
1
雷电产生的基本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