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昧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药性——四气五味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法除病邪,消除病固;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治疗作用,乃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药物性能的认识和论定,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创造和逐步发展了中药基本理论。
是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气和五味: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
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
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 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 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 用药提供依据。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 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 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 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 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 厥阴肝经等。
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 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
时 火。
珍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
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
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
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
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
(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
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
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 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
润下之品。 )、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本科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本科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药学中“四气”指的是:A. 寒、热、温、凉B. 酸、苦、甘、辛C. 风、寒、暑、湿D. 金、木、水、火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五味”?A. 酸B. 苦C. 甘D. 涩答案:D3. 中药学中“归经”是指:A. 中药的产地B. 中药的采收时间C. 中药的药效作用部位D. 中药的炮制方法答案:C4.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的炮制方法?A. 炒B. 炙C. 蒸D. 煎答案:D5. 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中,“沉”代表的是:A. 作用于上部B. 作用于下部C. 作用于内部D. 作用于外部答案:B6. 中药配伍中“相须”指的是:A. 两种药物相辅相成B. 两种药物相克C. 两种药物相畏D. 两种药物相使答案:A7.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七情”?A. 相须B. 相使C. 相杀D. 相冲答案:D8. 中药的“十八反”中,下列哪两种药物不宜同用?A. 甘草与黄连B. 人参与黄芪C. 乌头与贝母D. 当归与川芎答案:C9. 中药学中“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君”指的是:A. 主药B. 辅药C. 引药D. 佐药答案:A10.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四性”?A. 寒B. 热C. 温D. 干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药学中,________是指药物的寒热性质。
2. “五味”中,________味能收敛,有止汗、止泻的作用。
3. 中药的“归经”理论认为,药物的作用可以________。
4. 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中,“升”代表药物的作用趋向________。
5. 中药配伍中,“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________。
6. 中药的“七情”配伍中,________是指两种药物合用后毒性增加。
7. 中药的“十八反”中,________与________同用会导致毒性增加。
8. “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臣”指的是________。
(精)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习题集:中药的性能(有答案)

(精)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习题集:中药的性能(有答案)一、最佳选择题1、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A、薄荷B、蝉衣C、防风D、蔓荆子E、升麻2、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不选用下列药性升浮的A、薄荷B、蝉衣C、紫苏D、蔓荆子E、升麻3、甘温药多能A、发散风寒B、清热解毒C、降气止咳D、补气或助阳E、补火助阳4、苦寒药多能A、清热解毒B、补气助阳C、散寒发表D、敛肺涩肠E、补脾益气5、辛凉药多能A、发散风寒B、清热解毒C、发散风热D、利水渗湿E、补气助阳6、涩味所示的效应是A、清热泻火B、温里散寒C、收敛固涩D、和中缓急E、利水渗湿7、既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又指药物偏性的性能是A、毒性B、四气C、五味D、归经E、七情8、羌活散风寒,主治风寒湿邪客于足太阳经,其主归A、大肠经B、心包经C、膀胱经D、脾胃经E、三焦经9、安神药主归A、脾经B、心经C、肺经D、胃经E、肾经10、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的药性是A、五味B、归经C、升降浮沉D、有毒无毒E、四气11、清泄的含义A、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B、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C、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D、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E、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又疏透消散,为疮家圣药12、四气是指A、药物具有升降浮沉四种药性B、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C、药物具有阴阳虚实四种药性D、药物具有心气、脾气、肺气、肝气的四种药性E、药物具有营、卫、气、血的四种药性13、下列哪些不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A、药物的效用B、药物的性味C、药物的气味厚薄D、药物的质地轻重E、疾病的部位14、下列哪项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A、病人性别B、整体是否有毒C、个体差异D、给药的途径E、药物的剂型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否含有毒成分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B、病人的性别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C、给药的途径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D、用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E、整体是否有毒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16、下列哪个不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A、病人的体质B、药物的配伍C、药物的用量D、药物的加工炮制E、病人的情绪17、指出下列错误的说法A、“毒”指药物的偏性B、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C、药物的偏性能治疗疾病,而不毒害人体D、副作用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能消失E、毒性反应因过用而致,对人体危害较大18、找出下列句子中错误的是A、中药学中“毒”的含义为药物总称B、“毒”指药物的副作用C、“毒”指药物的毒性D、“毒”指药物的偏性E、“毒”指药物的四气五味19、指出下列错误的说法A、归经,指药物作用的归属B、脏象学说是归经的理论基础C、药物疗效是归经的确定依据D、药物特性是归经的确定依据E、经络学说不是归经的理论基础20、影响药物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A、炮制和配伍B、药物的效用C、药物的性味D、药物的质地轻重E、药物的气味厚薄21、指出下列错误的A、芒硝、天花粉主升浮B、桂枝主升浮C、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D、凡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E、药物的性味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之一22、指出下列正确的A、药物的性味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之一B、气味薄者主沉降C、苏叶、银花主沉降D、气味厚者主升浮E、熟地、大黄主升浮23、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桑叶、天花粉主升浮B、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之一是药物的质地轻重C、凡花叶类及质轻者多主升浮D、果实及质重的矿物贝类药物多主沉降E、苏子、枳实主沉降24、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A、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与病位相反B、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病位相反C、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病位相同D、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与病位相同E、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无关,与病位有关25、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A、病势趋向B、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C、用药量D、药物的质地轻重E、疾病的部位特征26、下面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B、升浮属阳,沉降属阴C、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D、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定位E、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27、下列哪种说法有错A、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B、气味相同,功能相近C、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D、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E、气偏于定能,味偏于定性28、指出下列正确的A、辛、甘、酸属阳,咸、苦、淡属阴B、辛、甘、咸属阳,酸、苦、淡属阴C、辛、淡、咸属阳,酸、苦、甘属阴D、辛、酸、成属阳,甘、苦、淡属阴E、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29、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辛味药大多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B、涩味与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C、坚阴,即坚厚肠胃之意D、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也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E、淡味药能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30、咸味药的功效包括A、活血破瘀B、利水通淋C、泻下通肠D、养阴润燥E、理气散结31、降泄的含义A、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B、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C、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为疮家圣药D、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E、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32、通泄的含义A、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B、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C、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D、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E、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33、苦燥的含义A、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B、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C、苍术、厚朴味苦,能燥湿,治疗寒湿;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善治湿热D、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E、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34、苦泄的含义包括A、通泄B、引气C、渗泄D、泄漏E、散结35、苦坚的含义包括A、清热解毒B、活血祛瘀C、利水消肿D、泻肺平喘E、泻火存阴36、苦的效用包括A、能收B、能行C、能坚E、能和37、指出下列不宜用酸味药收敛之性治疗的是A、大汗虚脱B、遗精、滑泄C、外感表虚汗出D、崩漏经多E、自汗盗汗38、关于酸味,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善治热毒泻痢初期B、能生津安蛔C、邪未尽时慎用D、能收能涩E、能收敛邪气39、酸的作用有A、解表散寒B、活血行气C、清热利湿D、平肝息风E、收敛固涩40、关于甘味,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补虚C、缓急D、调和药性E、活血41、甘的作用有A、泻下通肠B、收敛同涩C、行气活血D、补虚、缓急E、发散解表42、关于辛味药,要注意A、多耗气伤阴B、多收敛邪气C、多腻膈碍胃D、大伤元气E、气滞血瘀43、辛的作用有A、缓急、和中B、软坚散结C、行气活血D、养阴生津E、收敛止血44、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发表行散多辛味B、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C、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D、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E、软坚散结的药多苦味45、关于五味,下列哪是错误的A、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味B、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C、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D、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E、药味即药物的滋味46、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B、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C、真寒假热者,治以寒药D、药性确定以病证寒热为基准E、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47、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寒凉性应用不当,有伤阳助寒之弊B、温热性应用不当,有伤阴助火之害C、石膏属凉性药物D、温热属阳E、寒凉属阴48、药性的确定以什么为基准A、药物的气味B、药物的质地C、病证寒热D、药物的形状E、药物的滋味49、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不包括A、中药的四气B、中药的五味C、中药的升降浮沉D、中药的疏密E、中药的归经50、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中药的性状是指中药的形状、颜色、滋味、质地等B、中药的性状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C、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D、中药的性能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E、中药的性状即中药的性能51、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A、中药的偏性B、中药的药性C、中药的副作用D、中药的毒性反应E、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52、中药的治疗效用,又称A、中药的治疗效用B、中药的功效C、中药的不良反应D、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E、中药的药性理论53、中药的性能是指A、中药的功效B、中药的性状C、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D、中药的基本作用E、中药的四气五味二、配伍选择题1、A.四气B.归经C.五味D.有毒无毒E.升降浮沉<1> 、依据病势选药的药性是A、B、C、D、E、<2> 、依据病位选药的药性是A、B、C、D、E、<3> 、依据病性选药的药性是A、B、C、D、E、2、A.伤阳B.腻膈C.敛邪D.伤津<1> 、酸味的不良效应是A、B、C、D、E、<2> 、苦味的不良效应是A、B、C、D、E、<3> 、辛味的不良效应是A、B、C、D、E、3、A.渗利B.活血C.燥湿E.和中<1> 、辛味的作用是A、B、C、D、E、<2> 、咸味的作用是A、B、C、D、E、<3> 、甘味的作用是A、B、C、D、E、4、A.黄连B.生姜D.乌梅E.芒硝<1> 、味辛A、B、C、D、E、<2> 、味酸A、B、C、D、E、<3> 、味咸A、B、C、D、E、<4> 、味甘A、B、C、D、E、5、A.真热假寒B.假热真寒C.寒热错杂D.反佐药E.四气<1> 、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A、B、C、D、E、<2> 、真热假寒A、B、C、D、E、<3> 、寒热并用A、B、C、D、E、<4> 、用寒药A、B、C、D、E、6、A.寒病B.中寒腹痛C.热病D.亡阳欲脱E.气分高热<1> 、煨姜A、B、C、D、E、<2> 、投热药A、B、C、D、E、<3> 、投附子、甘姜A、B、C、D、E、<4> 、投石膏、知母A、B、C、D、E、7、A.四气B.药性确定依据C.药性确定的基准D.寒凉不当E.温热不当<1> 、用药反应A、B、C、D、E、<2> 、病证寒热A、B、C、D、E、<3>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A、B、C、D、E、<4> 、伤阴助火A、C、D、E、8、A.中药的性状B.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C.中药相反的含义D.中药的性能E.中药相畏的含义<1> 、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A、B、C、D、E、<2> 、以人体为观察别象A、B、C、D、E、<3> 、包括有毒无毒B、C、D、E、<4> 、包括药物的轻重坚软A、B、C、D、E、9、A.中药的性能B.中药对机体的作用C.中药的性状D.中药的不良反应E.中药的质地<1> 、副作用和毒性反应A、B、C、D、E、<2>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A、B、C、D、E、<3> 、中药的轻重,疏密,坚软等A、B、C、D、E、<4> 、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A、B、C、D、E、三、多项选择题1、沉降类药物所示效用有A、消积导滞B、降逆平喘C、固表止汗D、止呕止呃E、息风止痉2、使用有毒中药应当注意的事项有A、识别过敏者B、用药合理C、归经多少D、采制严格E、用量适当3、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有A、药味多少B、含不含有毒成分C、用量是否适当D、整体是否有毒E、归经的多少4、关于五味,下列哪是正确的A、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B、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C、是所有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D、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味E、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5、温热药的作用有A、补火B、助阳C、回阳D、泻火E、温里6、指出下面正确的A、酒炒则升B、姜汁炒则收敛C、醋炒则散D、盐水炒则下行E、盐水炒则发散7、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B、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C、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D、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定位E、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8、指出下列味同为辛,而气相异的A、桂枝发表散寒B、薄荷发表散热C、附子补火助阳D、石膏清热泻火E、瓜萎清肺化痰9、指出下列气同为温,而味相异的A、麻黄发表散寒B、杏仁降气止咳C、五味子敛肺止泻D、大枣补脾益气E、肉苁蓉补肾助阳10、气味相同,功能相近的有A、辛温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B、辛凉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C、苦寒药多能清热解毒,如黄连、黄芩D、甘温药多能补气或温阳,如黄芪、锁阳E、甘寒多能养阴或补血,如熟地、鳖甲11、气味配合规律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或多味C、气味不均一D、一味二气或多气E、二气二味12、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并非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气味相异,功能不同C、一药中味只能有一,而气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D、味越多,其作用并非越广泛E、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13、指出下列正确的A、淡味药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B、咸味药能渗、能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C、坚阴,即泻火存阴之意D、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也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E、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14、关于苦味,指出下面正确的A、苦能坚阴,如黄柏,知母即是B、苦味药多伤津败胃,津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C、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D、苦味药多腻膈碍胃,湿阻中满者慎用E、苦味药多收敛邪气,邪未尽之证当慎用15、关于苦燥的含义A、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善治湿热B、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又疏透消散。
执业药师中药学练习题

执业药师中药学练习题一、单选题1.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的“四气”?A. 寒B. 热C. 温D. 凉E. 酸2. 中药的“五味”指的是?A. 酸、苦、甘、辛、咸B. 酸、甜、苦、辣、咸C. 酸、苦、甘、辛、淡D. 酸、甘、辛、咸、涩3. 以下哪味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A. 黄芩B. 人参C. 当归D. 黄芪E. 甘草4. 中药的“归经”是指:A. 中药的产地B. 中药的炮制方法C. 中药的性味D. 中药作用的经络E. 中药的采收季节5. 以下哪项是中药的“升降沉浮”理论?A. 药物的升降沉浮与药效无关B. 药物的升降沉浮与药效有直接关系C. 药物的升降沉浮与药物的性味有关D. 药物的升降沉浮与药物的归经有关E. 药物的升降沉浮与药物的炮制方法有关二、多选题1. 中药的配伍禁忌包括以下哪些?A. 相须B. 相使C. 相恶D. 相反E. 相畏2. 以下哪些中药具有补血作用?A. 红枣B. 当归C. 黄芪D. 丹参E. 黄精3. 中药的“十八反”是指:A. 甘草反甘遂B. 乌头反贝母C. 地黄反藜芦D. 人参反五灵脂E. 附子反黄连4. 以下哪些药物属于“三焦”中的上焦?A. 麻黄B. 桂枝C. 黄连D. 黄芩E. 石膏5. 中药的“十九畏”中,以下哪些药物配伍时需要特别注意?A. 半夏畏附子B. 细辛畏五灵脂C. 甘草畏黄芩D. 地黄畏藜芦E. 人参畏五灵脂三、判断题1. 中药的“五味”中,辛味具有发散作用,适用于表证。
(对/错)2. 中药的“升降沉浮”理论中,沉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上部疾病。
(对/错)3. 中药的“归经”理论认为,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经络,与全身的经络系统无关。
(对/错)4. 中药的“十八反”是指十八种药物相互之间不能同时使用。
(对/错)5. 中药的“十九畏”是指十九种药物相互之间需要特别小心配伍,以防产生不良反应。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中药的“四气”和“五味”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 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
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
作用的定向概念。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 沉——向内收敛,作用趋势向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 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⑵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 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 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
⑶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
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 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含义: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 括,是依据用药前后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归纳出来 的;中药的性状是描述药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性。
2、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 沉降——属阴 疾病的病势:向上(呕吐、呃逆、喘息),向下 (脱肛、遗尿、崩漏),向外(自汗、盗汗),向 内(表证未解而入里); 疾病的病位:在表(外感表证),在里(里实便 秘),在上(目赤肿痛),在下(腹水、尿闭); 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 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昧

《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一一四气和五昧四气和五昧一、 A1型题(1)中药的作用包括:A .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B .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治疗作用D .药物的不良反应E.以上均不是答案A(2)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 A .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B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C.功效与不良反应D .药物的偏性E.气味、归经答案B⑶中药的性能是:• A .中药治病的原理■B .中药的偏性'C.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D .每味药的功效特点E.以上都不答案C(4)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A .用药部位B .用药后的反应■C.药物的加工方法D .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E.以上都不是答案B(5)药性理论的基础是:■A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B.脏象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脏腑、经络学说_ D .阴阳,脏腑、经络学说E.以上都不是答案D(6)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A .消除病因B .扶正祛邪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D .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E.以上都不是答案E(7)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A .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 .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 .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答案T"(8)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A.热性B.温性C.平性D .寒、凉之性E.温、热之性答案D(9)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A.温性BT热性C.平性D .温、热之性E.寒、凉之性答案D(10)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A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 .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答案E(11)五味是指药物的:A.最基本的滋味B.五类基本作用C.全部味道D.五种不同的滋味E.部分味道答案A (12L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二组;A .辛、甘、酸B .辛、甘、淡C.甘、淡、苦 D .辛、苦、酸 E.酸、苦、咸答案B(12)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A .辛、甘、咸B .辛、甘、厂C.酸、苦、淡D .酸、苦、咸E.甘、淡、酸答案 D '(13)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A.行气、活血B.收敛、固涩C.补益、缓急D .软坚、散纟—E.燥湿、通泄J答案A(13) 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A.行气、活血B.收敛、固涩IC.补益、缓急A.软坚、散帚E.燥湿、通泄答案 C(14)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A.温中止痛B .活血止痛—IC. 缓急止痛D . 祛风止痛IE.行气止痛答案C ■(15)淡味药物能:A.软坚散结B .利水渗湿C.活血祛瘀D.泻下通便E.疏肝理气答案B.(16)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A.收敛、固涩B.收敛、补虚C.收敛、清热D.收敛、软坚E.收敛、温中答案A(17L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B.辛味C.咸味D.甘味IE.涩味答案E(18)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A.行气、活血B.软坚、泻下C.和中、缓急D .收敛、固涩IE.通泄、降厂答案E(19)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B(20)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A.清热泻火B.引血下行」C.降逆止呕D .利水渗湿1E.软坚泻下答案E I(21)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B(22)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A.淡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A(23)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E 二、B1型题A .发汗、解表、行气、活血B .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C.收敛固涩D.软坚散结、泻下通便E.渗湿利水、利尿通淋'(1)甘味药的作用是:(2)辛味药的作用是:答案(1)B__(2j A-A .苦B .甘C.辛D .咸E.酸(3)五味中能缓、能和的是(4)五味中能燥、能泄的是:答案(3)B (4)AA•通泄作用B .发散作用C.升提作用D .收敛作用E.补益作用(5)苦味药的作用是:(6)酸味药的作用是:答案(36) A (37) DA .能散、能行B .辟秽、化湿、开窍C.能燥、能泄D .能缓、能和E.能软坚、润下(7)咸味药的作用为:(8)甘味药的作用为:答案(7) E (8) DA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B .十九畏C.中药“七情”D .十八反E.配伍(9)中药的性能包括:(10)单行属于:答案A B CA .发散B .固精C.生津D .降火E.降气(11)涩味药的作用为:(12)辛味药的作用为: 答案(11) B (12) A(11)五味是指药物的:A.最基本的滋味B .五类基本作用__C.全部味道D.五种不同的滋味E.部分味道答案A (1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A .辛、甘、酸B .辛、甘、淡C.甘、淡、苦D .辛、苦、酸E.酸、苦、咸答案B '(12) 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A .辛、甘、咸B .辛、甘、淡 C.酸、苦、淡 D .酸、苦、咸E.甘、淡、酸—答案D (13)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A.行气、活血B.收敛、固涩C.补益、缓急D.软坚、散结E.燥湿、通泄答案A(13)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A.行气、活血B.收敛、固涩C.补益、缓急A.软坚、散结■E.燥湿、通泄答案C(14)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A.温中止痛B.活血止痛C.缓急止痛D . 祛风止痛IE.行气止痛答案C(15)淡味药物能:~A.软坚散结B .利水渗湿C.活血祛瘀D •泻下通便IE.疏肝理气答案B .(16)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答案A(17)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A.苦味B .辛味IC .咸味D .甘味E.涩味答案E(18)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答案E(19)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A.甘味B •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B(20)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A.清热泻火B.引血下行C.降逆止呕D.利水渗旷E.软坚泻下答案E ■(21)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A.甘味B.苦味I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B(22)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A.淡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A I(23)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E。
临床中药学十一五配套习题

临床中药学十一五配套习题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昧A1 型题1 中药的作用包括: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B.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治疗作用D.药物的不良反应E.以上均不是答案 A2 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C.功效与不良反应D.药物的偏性E.气味、归经答案 B3 中药的性能是: A.中药治病的原理 B.中药的偏性 C.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D.每味药的功效特点 E.以上都不答案 C4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 A.用药部位 B.用药后的反应C.药物的加工方法 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 E.以上都不是答案 B 5药性理论的基础是:A.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B. 脏象理论C.脏腑、经络学说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E.以上都不是答案 D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 A.消除病因 B.扶正祛邪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E.以上都不是答案 E7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答案 D8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热性温性平性D.寒、凉之性E.温、热之性答案 D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温性热性平性D.温、热之性E.寒、凉之性答案 D10 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答案 E11 五味是指药物的:最基本的滋味五类基本作用C.全部味道D.五种不同的滋味E.部分味道答案 A12 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A.辛、甘、酸B.辛、甘、淡C.甘、淡、苦D.辛、苦、酸E.酸、苦、咸答案 B12 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A.辛、甘、咸B.辛、甘、淡酸、苦、淡酸、苦、咸 E.甘、淡、酸答案 D13 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行气、活血收敛、固涩补益、缓急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答案 A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A行气、活血B.收敛、固涩C补益、缓急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答案 C 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温中止痛活血止痛缓急止痛祛风止痛 E.行气止痛答案 C15 淡味药物能:A软坚散结B.利水渗湿C.活血祛瘀D.泻下通便 E疏肝理气答案 B.16 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收敛、固涩收敛、补虚收敛、清热收敛、软坚 E.收敛、温中答案 A17 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 苦味辛味咸味甘味 E.涩味答案 E18 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行气、活血软坚、泻下和中、缓急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答案 E19 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甘味苦味咸味酸味 E.辛味答案 B20 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清热泻火引血下行降逆止呕利水渗湿 E. 软坚泻下答案 E21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答案 B22 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淡味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答案 A23 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A. 甘味B. 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答案 E二、B1型题 A.发汗、解表、行气、活血 B.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E.渗湿利水、利尿通淋 1 甘味药的作用是: 2 辛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 1B2A A.苦 B.甘 C.辛 D.咸E.酸五味中能缓、能和的是: 4 五味中能燥、能泄的是: 答案 3B 4A A.通泄作用B.发散作用 C.升提作用D.收敛作用E.补益作用 5 苦味药的作用是: 6 酸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 36 A 37 D A.能散、能行 B.辟秽、化湿、开窍 C.能燥、能泄D.能缓、能和E.能软坚、润下 7 咸味药的作用为: 8 甘味药的作用为:答案 7 E 8 D A.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B.十九畏 C.中药“七情”D.十八反配伍9 中药的性能包括:10 单行属于:答案 A B C A.发散 B.固精 C.生津 D.降火E.降气 11 涩味药的作用为: 12 辛味药的作用为:答案 11 B 12 A归经一、 A1 型题(1).中药归经指的是: A.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B.药物寒热温凉四性C.药物的五种滋味D.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答案 A(2).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阴阳学说B.寒热温凉四性C.脏腑经络学说D.药物的四气五味E.药物质地轻重升降浮沉趋向答案 C(3).归经的依据是:A.脏腑经络学说B.所治的具体病证C.辛甘酸苦咸五味D.炮制所用的辅料E.寒热温凉四气答案 B(4).酸枣仁具有较好的安神功效,能治失眠、心悸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归心经归肾经归脾经E. 归肺经答案 B(5).麻黄能发汗、平喘,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归心经归肾经归脾经E.归肺经答案 E(6).柴胡能疏肝解郁,用以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归心经归肾经归脾经E.归肺经答案 A(7).白术能补气健脾,用以治疗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归心经归肾经归脾经E.归肺经答案 D(8) 善治少阴头痛的药是: A.羌活 B.柴胡 C.细辛 D.吴茱萸 E.白芷答案 C(8) 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是: A.独活 B.柴胡 C.细辛 D.吴茱萸 E.白芷答案 E(9) 善治厥阴肝经头痛的药是: A.独活 B.羌活 C.藁本 D.吴茱萸 E.白芷答案D升降浮沉一、 A1 型题(1)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A. 药物有无毒副作用B. 作用部位的选择性C. 作用趋向性D. 药物有无补泻作用药物作用的峻猛与否答案:C.(2) 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 E酸、咸,热答案:C.(3) 作用趋向于沉降的药物气味多是: A.苦、甘,温B.酸、苦,寒C.辛、苦,热D.甘、咸,温E.辛、甘,寒答案:B4 酒炙药物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有收敛作用 B.有降下作用 C.有升提作用 D.有下行作用E.无影响答案 C5 醋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有收敛作用 B.有降下作用C.有升提作用D.有下行作用E.无影响答案 A5 盐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A.升提B.下行C.发散D.收敛E.无影响答案 B6升浮药的作用趋向是: A.向上、向外 B.向下、向里 C.向气、向血 D.向阴、向阳 E.以上都不是答案 A(7) 沉降药的作用趋向是: A.表示发散、上升 B.表示能降逆、泄利 C.表示向气、向血 D.表示向阴、向阳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B (8) 病变在上在外在表时一般宜选用药性属( )者: A.沉B.降 C.升浮 D.沉降 E.以上都不是答案 C 9 肝火上炎时宜选用药性属( )者: A.上浮 B.发散 C.降逆 D.升提 E.以上都不宜答案 C (10) 病势下陷者宜选用药性属( )者: A.凉 B.寒C.降D.升 E.以上均不宜答案 D 11 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 A,明朝时代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金元时代 E.宋朝时代答案 D二、B1型题A.病势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呃逆B.病势表现为向下,如泄利、脱肛、子宫下垂 C.病势表现为向外,如自汗、盗汗 D.病势表现为向内,如表证不解 E.以上均不是 1 具有降的作用趋向的药物能治疗: 2 具有升的作用趋向的药物能治疗: 答案 1A 2B A.病变在上在表的疾病,如头痛、头晕 B.病变在下在里的疾病,如腹痛、腹泻 C.病势逆上者,如肝火上炎头痛、目赤 D.病势陷下者,如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 E.以上都不是 3 升浮药可治: 4 沉降药可治:答案 3 D 4 C中药配伍一、 A1 型题1 中药配伍中的相畏指的是:A.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配伍应用B.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C.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降低的配伍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功效降低或丧失的配伍E.以上都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昧四气和五昧
一、 A1 型题
(1) 中药的作用包括:
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B.药物的副作用
C.药物的治疗作用
D.药物的不良反应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A
(2) 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
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C.功效与不良反应
D.药物的偏性
E.气味、归经
答案 B
(3) 中药的性能是:
A.中药治病的原理
B.中药的偏性
C.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D.每味药的功效特点
E.以上都不
答案 C
(4) 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
A.用药部位
B.用药后的反应
C.药物的加工方法
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5) 药性理论的基础是:
A.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B.脏象理论
C.脏腑、经络学说
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6) 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
A.消除病因
B.扶正祛邪
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E
(7) 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答案 D
(8)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
A.热性
B.温性
C.平性
D.寒、凉之性
E.温、热之性
答案 D
(9)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
A. 温性
B. 热性
C. 平性
D.温、热之性
E.寒、凉之性
答案 D
(10) 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
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答案 E
(11) 五味是指药物的:
A.最基本的滋味
B.五类基本作用
C.全部味道
D.五种不同的滋味
E.部分味道
答案 A
(12) 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
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答案 B
(12) 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
A.辛、甘、咸
B.辛、甘、淡
C.酸、苦、淡
D.酸、苦、咸
E.甘、淡、酸
答案 D
(13) 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 A
(13) 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 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 补益、缓急
A. 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 C
(14) 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
A.温中止痛
B.活血止痛
C.缓急止痛
D.祛风止痛
E.行气止痛
答案 C
(15) 淡味药物能:
A. 软坚散结
B.利水渗湿
C.活血祛瘀
D.泻下通便
E. 疏肝理气
答案 B.
(16) 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
B.收敛、补虚
C.收敛、清热
D.收敛、软坚
E.收敛、温中
答案 A
(17) 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 A.苦味
C.咸味
D.甘味
E.涩味
答案 E
(18) 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A.行气、活血
B.软坚、泻下
C.和中、缓急
D.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
答案 E
(19) 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 B
(20) 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
A.清热泻火
B.引血下行
C.降逆止呕
D.利水渗湿
E.软坚泻下
答案 E
(21)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 甘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
E.辛味
答案 B
(22) 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 淡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
E.辛味
答案 A
(23) 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 甘味
B. 苦味
C. 咸味
E.辛味
答案 E
二、B1型题
A.发汗、解表、行气、活血
B.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E.渗湿利水、利尿通淋
(1) 甘味药的作用是:
(2) 辛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 (1)B (2)A
A.苦
B.甘
C.辛
D.咸
E.酸
(3) 五味中能缓、能和的是:
(4) 五味中能燥、能泄的是:
答案 (3)B (4)A
A.通泄作用
B.发散作用
C.升提作用
D.收敛作用
E.补益作用
(5) 苦味药的作用是:
(6) 酸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 (36) A (37) D
A.能散、能行
B.辟秽、化湿、开窍
C.能燥、能泄
D.能缓、能和
E.能软坚、润下
(7) 咸味药的作用为:
(8) 甘味药的作用为:
答案 (7) E (8) D
A.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B.十九畏
C.中药“七情”
D.十八反
E.配伍
(9) 中药的性能包括:
(10) 单行属于:
答案 A B C
A.发散
B.固精
C.生津
D.降火
E.降气
(11) 涩味药的作用为:
(12) 辛味药的作用为:
答案 (11) B (12) A
(11) 五味是指药物的:
A.最基本的滋味
B.五类基本作用
C.全部味道
D.五种不同的滋味
E.部分味道
答案 A
(12) 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答案 B
(12) 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A.辛、甘、咸
B.辛、甘、淡
C.酸、苦、淡
D.酸、苦、咸
E.甘、淡、酸
答案 D
(13) 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 A
(13) 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 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 补益、缓急
A. 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 C
(14) 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
A.温中止痛
B.活血止痛
C.缓急止痛
D.祛风止痛
E.行气止痛
答案 C
(15) 淡味药物能:
A. 软坚散结
B.利水渗湿
C.活血祛瘀
D.泻下通便
E. 疏肝理气
答案 B.
(16) 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
B.收敛、补虚
C.收敛、清热
D.收敛、软坚
E.收敛、温中
答案 A
(17) 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 A.苦味
B.辛味
C.咸味
D.甘味
E.涩味
答案 E
(18) 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A.行气、活血
B.软坚、泻下
C.和中、缓急
D.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
答案 E
(19) 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 B
(20) 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
A.清热泻火
B.引血下行
C.降逆止呕
D.利水渗湿
E.软坚泻下
答案 E
(21)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 甘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
E.辛味
答案 B
(22) 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 淡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
E.辛味
答案 A
(23) 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 甘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
E.辛味
答案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