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班级:0707 姓名:许晓东学号:JB07204099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方法分析与比较改变成本动因

战略管理成本关联性期间费用应用条件分析实施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相关国内外研究,并指出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和不适应性。在文中将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我国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阐述了我国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对策。

一.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企业经营和生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并不断冲击着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业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的生产方式如弹性制造系统(FMS)和适时制(JIT)等也随之出现,这些方式均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另一方面同时现代制造业间接费用所占比重极大提高,这样也使得传统的将成本分为把产品成本区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项目来进行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不再适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一经提出,便在理论界广受推崇,被视为当代管理会计的重大发展之一。对该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并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将对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1.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对产品或其他成本目标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而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另一种方法,是传统的产量成本计算法,该方法假设间接费用由产品产生,即费用与产品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费用归集到产品,间接费用的变化与产量的变化成正比。因此,产量成本计算法在对产品分配间接费用时,采用诸如产品数量或各产品所耗直接人工、机器小时或直接材料等产量量度作为分配基础。而作业成本法所遵循的原则是产品消耗作业(在组织内从事的某项活动) ,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费用的发生。它以成本作业为核算对象而不是以产品为核算对象,通过对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得出最终产品成本。作业成本计算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核算和传统成本计算并无区别,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制造费用的核算上,增加了分配标准,由按一元成本动因(直接人工或机器小时等) 分配改为按多元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2.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最早由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教

授提出,1941年他在《会计论坛》中首次提出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并将这些概念编入1952年出版的《会计师辞典》中。可可虽然注意到作业成为成本计算对象的可能性,但在理论上并不系统。其后美国会计学者乔治斯托布斯博士在论文《收益的会计概念》中揭开了全面研究“决策有用性目标”的序幕,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去研究作业成本计算法,1971年他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啊、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讨论,这也是首部关于作业会计理论的专著。

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会计实务界普遍感到企业的成本信息与现实脱节,作业成本的观念才开始广受关注。库伯于1987-1989年在《成本管理》上相继发表四篇论文,预言作业成本法的兴起。同时,他与卡普兰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正确计量成本才能做出正确决策》。这些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并带来了一场真正的成本会计的革命。相对于传统成本会计,作业成本法的突破在于:它不像传统成本会计那样仅仅关注成本结果本身,还同时追踪成本发生的原因——成本动因;针对传统的以交易或数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确定分配姐姐费用,对作业成本实施有效控制,从而使传统成本会计中的许多不可控简介费用变得可控。

随后美国众多的大学和公司联系起来,共通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91年詹姆斯布林逊的《作业会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彼得特尼的《ABC的功效:怎样成功地推进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和1992年库伯、卡普兰等的《推进作业基础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等。虽然在20世纪90

年代,一些公司在应用作业成本法后又由于各种原因泛起使用,使得理论界对该方法的正确性、适用性产生一些质疑。但随着作业成本法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行业的应用,特别是作业成本法软件的开发应用,作业成本法近年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2)国内相关研究

1987年作业成本初具雏形,余绪缨教授率先向我国引进了该方法,并在1993-1994年间亲自主持了以作业成本计算和管理为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作为研究成果,余绪缨教授的项目组在《当代财经》上连续发表了篇

论文,全面介绍和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及其框架、内容和内在联系,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1999年王平心等在《会计研究》上发表论文,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及作业管理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到2003年以前,学术界更多的是纯理论的研究。2003年之后,有很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作业成本法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杨燕立(2003)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采油企业的应用,方芳杨(2003)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夏鑫(2006)探讨了煤炭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周晓波(2007)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科技型企业中的应用。

三.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方法的比较

在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下,各项间接性的成本大都以直接人工、机器等因素分配到产品中。对于产品品种数量繁多、差异较大的企业来说,这种分配方法是非常不准确的,它导致了产品成本的错误信息,使企业的成本控制成为无的放矢,难以真正做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运用作业成本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业成本法通过成本动因将产品与实际所使用的作业联系在一起,而作业又与所消耗的资源联系在一起,这样所核算出来的成本就能反映出真实的成本状况。

(一)传统成本方法概述

1.传统成本管理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从传统成本管理法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工业生产比较简单,生产规模不是很大,机器资本的投人不多,原材料加工的程度不深,所以,生产成本只考虑直接原材料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发生额不大,不给予很大重视。传统的成本管理法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两方面。

成本核算分两步第一,将直接人工、直接原材料打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将各项间接资源的消耗归集到制造费用账户第二,再将制造费用以直接人工小时、单位机器小时或产品数量为基础分配至产品。

成本控制的步骤是第一,根据产品需要和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及标准单价确定出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第二,根据以往生产记录和工作的时间研究本公司的工资率,确定出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第三,计算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将制造费用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计算分配率最后,根据分配率可分别计算单位产品的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