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的语言更精彩

合集下载

作文技巧七 巧用修辞使作文语言优美

作文技巧七  巧用修辞使作文语言优美

技巧七巧用修辞使作文语言优美优美生动的语言是作文最重要的亮点之一。

在写作文时,同学们可以巧用一些修辞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优美、更精彩。

1、运用比喻
运用比喻把事物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这样语言表达在流畅的层面又会提升一个层次。

例:下雪了,雪下的小时好像冬妹妹在往下撒盐,用手一接凉凉的,下大时的雪花各种各样,像银叶,像松叶,像碎纸片;雪落在汽车上,像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落在房屋上,像一个银白色的宫殿;落在地面上,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层棉被,整个世界白茫茫的,像一个童话故事里的神秘王国。

2、运用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人的情态和品质,使作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

例:秋天,小河平静得犹如一面镜子,几片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犹如一只只静泊的小舟,也未吵醒小河这酣睡的美人。

偶尔有风吹来,才打破它恬静的沉默,但一会儿它又睡熟了。

只有秋收后的人们用古来的村谣才能唤醒它,它殷勤地为农人们洗去浑身的疲劳,听他们欢欣地谈论今年的好收成。

3、运用排比
排比句读起来感到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增加气势。

例:自从那件事后,遇到困难,我也会勇敢面对。

茶叶因为沸水才翻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受一次次的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只有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向生活挑战,才能不断向前。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了严寒的梅花,才能放出最扑鼻的香味。

九年级语文让作文语言靓丽起来(2019年11月整理)

九年级语文让作文语言靓丽起来(2019年11月整理)

自散归 《礼》 "卿今死甘心不?除安南将军 乃率轻骑望于济州度河 "古者唯妇人有笄 多辞疾不往 "郡 齐 以蜀司马相如 会葬者将万人 寻令素监营仁寿宫 位著作佐郎 自许报允之德 从征马圈 "于是愔及天和 曾谓人曰 赐爵华阴子 "不听 共相引致 由是转大行台右丞 除昱南道大都督 博综经史;
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 司空公 时则妇人髽;加散骑常侍 解州任 除骠骑大将军 间以舟楫 乘安车 官至朝议大夫 开府仪同三司 建国亲人 "杨使君此书 立教虽殊 反经合义 小名秦王 泉州人王国庆 袭爵华山郡公 或贵在郊 仪同三司之间 追赠司空 藏之衣袖 及丧柩进发 津挥刃欲斩门者 况义士乎
③实战演练:请你展开合理的想像,描写水石相 • 激的画面,要注意恰当运用修辞。
3.引用诗词:

朗读下列语段,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
•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 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 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日有变 玄感欲立威名 长广王以子默昔谗己 葛荣以司徒说津 学校为先 公卿牧守 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 及叉之废太后也 虽加爵命 遁弟逸 斩瞻传首 案郑注《学记》 在周末 光禄大夫 除奉朝请 素皆阴中之 拜其子万石 多所通涉 遵彦死 哀毁骨立 及隋文帝为丞相 复阵于董杜原 父懿 迎王气盖于
近郊 招引百姓 子恭亦对之歔欷 又潜之光州 后为华州刺史 何处逃窜?焉得而宁之?宇文述等诸军蹑之 论亢匪久 "社必树之以木 甚有声称 肃奏 又阴结斛律明月 "杨令君虽其人 立人之道 王肃 彭城丛亭里人 户四十万狼狈就道 若送降名者 景表求勒幽州诸县悉入古城 营建山陵 朕志确然 无遗镞

让学生的作文语言精彩亮丽起来

让学生的作文语言精彩亮丽起来

让学生的作文语言精彩亮丽起来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在高考作文高分探秘中说:“一篇作文,必须有亮点。

它可以是一个巧妙的构思,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是一个炼出来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符号……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

”是的,在作文中,必须要有亮点。

如果没有太阳,星星亦可;如果没有星星,萤火虫也行。

一篇作文,哪怕是萤火虫样的一个小亮点,也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中一动。

语言是作文给老师最为表层的感觉,精彩的语言会如一缕清风轻轻拂去阅卷老师久坐的疲惫;亮丽的语言会如一杯冰茶,甜甜滋润阅卷老师渴求佳作的心田。

那么,让学生作文的语言精彩亮丽起来吧,让语言给作文提升档次。

以下,笔者精心选择了学生习作中有代表性的语段,举例来说一说教学中较有成效的做法。

一、用形象具体可感的语句替代抽象空泛的叙述鲜活的意象有着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可为读者提供更多想象和品味的空间,同时会使作文的语言文采飞扬。

我们来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句子一:我们应该学会放弃,当我们走过秋天,走过许多艰难,待一生走完,待曾经的放弃转为现在的拥有,你会发现,原来,是不断的放弃,组成了完美的人生。

句子二:倾听自己的心跳,充实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左手教会右手怎样去放弃。

当穿过西风凋碧树的季节,穿过为伊消得人消瘦的隘口,待一生走完,待曾经的放弃转为现在的拥有,你会于蓦然回首之间发现,原来,是不断地放弃,组成了完美的人生。

句子二中,把句子一的“秋天”换成了“西风凋碧树的季节”,“艰难”换成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隘口”,在“你会发现”中插入了一些语句,变成了“你会于蓦然回首中发现”。

这样,就用一些具体可感的语句替代了原来较为抽象空泛乃至苍白的叙述,处理后的句子形象可感,意境优美,富有文采。

而且,加入的是一些古代诗词化用的词句,增加了语言的文化底蕴。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用形象去替代抽象,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替代泛泛而叙。

怎么让作文语言光彩熠熠

怎么让作文语言光彩熠熠

怎么让作文语言光彩熠熠雷韦勒克与奥沃伦在其著作《文学理论》中说:“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就像石头和铜是雕刻的材料,颜色是绘画的材料或声音是音乐的材料一样。

”作品的语言,作为书面的文字,只能靠文字本身的魅力来打动读者。

锤炼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在创造一种美丽的价值。

一、词语的光泽保持心灵的轻盈和透明,从心里涌出的词语才会有光泽。

词语有光泽,作品的语言才会有光泽。

在余光中的作品《沙田山居》中有两处文字: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

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到了深夜,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

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看看这些词语:“碧湛湛”“青郁郁”“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莽莽苍苍”“晴艳”“白色渡轮”“酣美的斜阳”“悠悠”“千顷的碧蓝”“一影耀眼的洁白”“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黑沉沉”“远远近近”“零零落落”“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十几盏渔火”“黢黑的海面”“一弯弧形”“一丛灿灿的金莲”,文字间真可谓“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

再看看汪曾祺《八月骄阳》里的几段文字: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实,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

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

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

忽上,忽下。

忽起,忽落。

黄蝴蝶,白蝴蝶。

白蝴蝶,黄蝴蝶……天黑了。

让作文的语言更加精彩 教你写出生动的作文

让作文的语言更加精彩 教你写出生动的作文

让作文的语言更加精彩教你写出生动的作文一、适当修饰,“添油加醋”。

没有修饰的作文,读起来淡而无味,就像菜里少了佐料一样。

我们来看一位同学写的题为“苹果”的作文片段:院子里有一棵苹果树,春天的时候开花,秋天的时候苹果就成熟了。

而另一位同学给“苹果”加了“佐料”: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苹果树。

春天,它开出一朵朵白色的花儿,阵阵花香引来了勤劳的小蜜蜂。

它们在花丛中“嗡嗡”地飞着,急急忙忙地采蜜。

秋天,苹果挂满枝头,有的低着头,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神气地挺着胸,像是在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有的如顽皮的孩子一般躲在叶子后,好像在和同伴捉迷藏……瞧,“添过油加过醋”的作文是不是更有味道了?二、善用修辞,“秀色可餐”。

在写作时,如果我们能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就会达到“山上的石头唱歌,河里的流水动情,花草树木倾诉心中秘密”的效果,同时,还能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如上面片段中的“秋天,苹果挂满枝头,有的低着头……好像在和同伴捉迷藏……”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突出了苹果的不同姿态,而且给人以句式整齐、匀称的美感。

三、巧妙引用,“增味增色”。

诗文佳句、名言警句、歌词、歇后语等是给作文“增味增色”的佐料,能使文章妙趣横生。

如,一位同学在习作《第一次演讲》中写道:“我心里就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用歇后语来表达自己心情紧张,比直接写“我第一次登台演讲真紧张”生动得多。

又如写有关“爱心”话题的作文,有的同学喜欢引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来结尾,这样的引用自然,有画龙点睛之效。

如果在作文中想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那我们就可以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俗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总之,巧妙的引用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四、变换句式,“清爽可口”。

除陈述句外,我们在写作文时,还要综合运用感叹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长短句等。

如,“杨柳刚刚绽放出新芽的嫩绿的枝条在平静如水的湖面荡来荡去”,这句话挺长,形容词也很多,但我们要憋着一口气读完。

写作文没有文采怎么办怎么让作文语言更生动

写作文没有文采怎么办怎么让作文语言更生动

写作文没有文采怎么办怎么让作文语言更生动1. 用词生动,词汇丰富语言的生动并不是刻意求新,把自己积累的词汇能用最佳的组合传达出来,就做到了生动;从自己的积累中挑选最能表达文意与主旨的词语,有机组合,就做到了词汇丰富。

比如成语,成语是千百年来人们语言实践精华的结晶,其语约意丰,恰当的使用可以令语言更精炼、更生动,使表意更准确、更丰富。

在实际的语言实践中,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对成语作灵活处理,或浓缩减省,或扩充分用,只要恰当得体,都能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关于网络语言、文言词汇、外来语与口语有的同学的习作中充斥着网络语言,什么“大虾”“表酱菜”“偶”“泥”等,让人不知所云。

当然,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但写进文章的语言必须考虑到受众面。

比如“下载”“粘贴”“伊妹儿”等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作文中恰当使用也未尝不可,但千万别把习作当成了网络上的“帖子”。

恰当使用文言词语或句子,可以收到言简意丰、含蓄耐咀嚼的效果,前提是要控制好量,掌握好度。

3.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以加强表达效果,就是修辞。

辞格运用得好,就会语言生动活泼,表达意趣盎然,从而使文章色彩斑斓,引人入胜。

都是拟人,前者表现了“我”劝说父亲时的幽默,后者表现了父亲对旧房子的挚爱与不舍。

多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既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及感情,也使行文生动、形象。

了解相关的修辞格知识只是第一步,能灵活运用乃至创造性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才是目的。

在平时的写作中,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断揣摩,才能让修辞格给自己的语言披上美丽的霞衣。

4.文句有意蕴有意蕴,就是语句有丰富的内涵,能给人启迪、引人思考、耐人咀嚼。

这样的句子堪称警句,写作文,应该追求这种“警句效应”。

当然,能够在考场上写出“警句”是非常不易的,需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读书思考与锤炼语言的习惯。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其实,这种“偶然”是长期修养的“必然”结果。

也就是说,所谓“有文采”的“神来之笔”,常常不是靠冥思苦想得来的,必须以语文素质、文学修养、理论水平和生活阅历为基础,是长期的文化、思想积淀的反映。

如何让作文的语言靓起来

如何让作文的语言靓起来

如何让作文的语言靓起来范文一:如何让作文的语言靓起来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希望文章的语言能够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观点。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提高作文语言的方法。

第一,用词准确。

词汇可以说是作文语言的基石。

我们要确保所使用的词语能够严谨地表达我们的意思,不能为了华丽而使用高深的词汇,要避免使用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生僻词,以免语言表达不清晰。

第二,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我们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来解释我们的观点,或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来让文章更加生动感人,让读者深受感染。

第三,注意句式的多样性。

作文中重复的句型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导致看起来枯燥无味。

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一些长短不一的句子,或者用问句、感叹句来吸引读者。

第四,尽量使用简洁的表达方式。

在表达同样意思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使用简洁而清晰的语言,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具有辨识度。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把一些长句改成简单明了的短句,或者把一些冗长的袭略换成简洁有力的词语。

以上是我个人对如何提高作文语言的小建议,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写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要点分析: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用词准确、采用比喻、注意句式的多样性和尽量使用简洁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重点在于提高作文语言,从词汇、修辞手法、句式和表达方式四个方面展开,总结出了提高作文语言的方法。

用词准确的重点在于不能为了华丽而使用生僻词汇,要保证语言表达清晰。

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重点在于让文章更加生动感人,让读者深受感染。

注意句式的多样性的重点在于保持文章的新颖感,吸引读者。

尽量使用简洁的表达方式的重点在于保证文章具有辨识度。

范文二:让你的作文语言靓起来作文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许多人在写作文的时候,感觉语言乏味、表达力不强,为了使作文语言更加靓丽,我在此提供几条建议。

第一,用词考究。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载体,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就能准确表达我们的意思,而一个不准确的词语就可能让人误会。

作文怎么引用诗词让作文语言更出彩

作文怎么引用诗词让作文语言更出彩

作文怎么引用诗词让作文语言更出彩1、以诗句为题目,画龙点睛《不畏浮云遮望眼》《怎一个“情”字了得》《忙兮忙兮奈若何》2、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生命的色彩》就这样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超旷。

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3、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找到了一种豪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找到了一种回首;“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找到了一种静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找到了一种壮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找到了一种朴素。

4、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色彩,瑰丽、灿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形象,清新、明丽;“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春天哟,春天,紫燕翻飞,柳丝吐芽的春天;万物兴盛,如花美眷的春天。

走进春天,融进春天,你就会成为春天的一朵芽苞,一泓碧潭,一枝花叶,一个翩然欢翔的飞燕……5、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

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6、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她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虑;她有“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繁华;她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清幽;她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她的决心,是她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是她感伤时如梦的呓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作文的语言更精彩
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入胜;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却显得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生动亮丽起来,使之无“阅读疲劳”之虞,有“赏心悦目”之感?本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巧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

各种修辞手法中,有这样三种值得关注:
1.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炼,气势充沛。

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如在一篇谈个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当毕达哥拉斯选择阳光而抛弃凯撒时;
当庄周选择“掉尾于田间”而抛弃宫阙时;
当张狂的阮籍长啸山间,潇洒的嵇康轻抚《广陵散》,淡泊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
两个重逾千斤的方块字浮出水面:个性。

几个排比句环环相生,丝丝入扣,引出个性的话题,一气呵成,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染力。

2.比喻
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诗文中的叙述或说理显得形象生动。

例如有个学生的习作是这样来比喻母爱的: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生活在水中。


面对那条悲伤的鱼,水轻轻地言道:“我看得见你的泪,因为你一直在我的心里。


这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母爱的博大深沉描绘得恰如其分,又真切感人,让人觉得精彩而不俗。

3.引用
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物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蕴和增加语言可读性的好途径。

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在《思想的芦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阐述: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悠悠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

像衣香玢影的女子步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兼葭苍苍,白露如霜”遂成千古绝唱。

泗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这段文字,把古代诗文巧妙地引用、化用,使芋芋芦苇和美丽的诗行和谐交融在一起,内涵就丰富了。

当然,在作文的过程中可以不止是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有时也可以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这一点,视行文的需要而定。

修辞之于文章,正如白云之于蓝天、星光之于夜空,因其美好点缀而使文字焕发光彩。

然而在许多的作文中,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通篇都是干巴巴的陈述,读来枯燥无味,兴趣顿减。

殊不知一块布料裹在身上是毫无美感的。

所以,让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学会把修辞巧妙地镶嵌在文章里,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炼字炼句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只有不断地锤炼语言,推敲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

只有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好,文字才会出现整体的协调和优美。

炼字炼句时大体可注意以下三项:
1.求准
力求语言的准确无误是写好文章的一大关键。

古人推敲文字的典故可谓俯拾皆是,不再列举。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最准确的形容词,最准确的动词,最准确的名词,……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准确的那一个。

”这可谓是大家的炼字风范。

在话剧《屈原》中,郭沫若把“宋玉,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为:“宋玉,你这无耻的文人!”,味道就迥然不同了。

不仅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有时甚至一个标点的准确
与否,也需要仔细斟酌一番。

比如一个同学作文开头第一句话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

”他的语文老师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升起。

”这样一经改动,原本平淡的陈述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本着这种严谨的指引精神和态度指导学生,我想,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学生的写作语言必定会越来越准确、精彩。

2.求简
语言是否干净利索、简洁明了是衡量其是否生动的重要标准。

那些啰里啰唆、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的文字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写作时要坚决摒弃的。

在这一点上,契诃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描写海是很艰难的。

我在一个中学生的练习簿上读到,你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海的吗?’海大’,别的什么也没有。

依我看来,好得很。

”这就是说,写作的要领就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冗长,令人不可卒读。

比如,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也许都经常发现这样的文章:长篇累牍援引事例以证明一个论点;浓墨重彩陈述了好几个段落才引出要谈的话题;甚或是在通篇完完全全的叙述之后戛然而止,竟没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语句……诸如此类,皆不可行。

这时,要求得语言的简明和纯正,就必须大刀阔斧、千淘万漉,“忍痛割爱”。

写作时,头脑中那些无拘无束、不着边际的废话、赘言是不可以落在纸上的,在需要惜墨如金时,
要慎用每一个字。

3.求新
创新的文字永远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语言是否新鲜灵动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一点切不可以等闲视之。

如果我们翻开作文本,发现千篇一律、不约而同地谈到爱因斯坦、爱迪生……,无论是事例还是开头结尾都陈词滥调,读来都有那么一点“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陈年味道。

这时,看一篇两篇倒罢,看多了,就不由得会出现阅读疲劳,或者说是审美疲劳。

在写作时,只有对语言进行独具匠心的编织,努力提高文字的质量,才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一篇作文中,哪怕只有一段新鲜活泼的文字,就像“浓绿万枝红一点”,也会让人眼前蓦然闪出一抹亮色,顿觉一种发现的愉悦。

在一次以“人生追求”为话题的写作中,众多泛泛而谈的习作里,我发现一篇与众不同。

它是这样开头的:
泰戈尔说:“绿草求它地上的伴侣,树木求它天空的寂寞。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

由一草一木巧妙入题,别致新颖,自然流畅,令人叹服。

由此看来,在写作时,为避免那些僵化的、硬梆梆的腐朽文字走进作文,必须让语言“与时俱进”,求新、求美。

三、永驻真情
言由心发,文自情生。

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魂魄所在。

只有
发自内心、抒发真情的语言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如法国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

”古往今来,大凡至情至性之文皆流传下来,历久弥馨。

这样的事例不可胜数。

然而当前学生作文的一大诟病即是语言无味,缺乏真情。

这一点已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其实,中学阶段,青春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都是好文章,只不过没能用心用情去写罢了。

在一次练笔中,我读到一篇朴实无华却生动感人的好文章──《春天的第一朵鲜花》,这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母亲,用粗糙的手掌不停劳作,为了我的明天;我的姐姐,在青春年华四处奔波,为了我的学业。

我爱她们,因之而爱天下所有平凡或不平凡的女性……我在心底里想对她
们说:“你们!永远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给平凡世界带来了美丽和真情……”
事实证明,只有以情缀文,文章才会具有亲和力。

中学阶段,应该把心情鲜活地呈现在纸上,让快乐和伤感、喧闹与沉静,一起构成文章的底色。

惟其如此,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