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在高考题中的渗透
秘籍01 渗透作用-高考生物抢分秘籍(解析版)

B.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龙胆紫溶液使其着色
C.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D.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可用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答案】A
【解析】
此题是必修一相关知识的综合,台盼蓝只能通过死细胞,A错。染色体可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B对。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后可加速染液进入细胞,C对。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用紫色洋葱鳞茎叶外表皮,有大液泡且液泡为紫色,便于观察,滴加蔗糖可以发生质壁分离,D对。
A. 蔗糖和K+的运输都属于主动运输,但运输动力不同
B. 叶肉细胞保持较低的pH有利于蔗糖分子运出
C. 蔗糖载体和ATP酶功能的差异,根本原因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D. 若将该叶肉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蔗糖和K+的运输都属于主动运输,蔗糖的运输动力依靠的是H+的分子势能,而K+的运输动力依靠的是ATP释放的能量,A对;叶肉细胞保持较低的pH有利于蔗糖分子运出,B对;蔗糖载体和ATP酶功能的差异,本质原因是控制合成它们的基因不同,C错误;若将该叶肉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D对。
B. 柽柳耐盐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有关,与遗传因素无关
C. 柽柳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和吸收水分子的过程相同
D. 冬季气温较低时,柽柳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柽柳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A错误;柽柳耐盐性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有关,B错误;柽柳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吸收水分子方式是自由扩散,C错误;冬季气温较低影响酶的活性,使有氧呼吸强度降低,影响供能,而使柽柳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下降,D对。
渗透作用高三复习题

渗透作用高三复习题渗透作用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半透膜的分隔下,溶剂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移动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生物体内物质交换的基础之一。
在高三复习中,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是十分关键的。
渗透作用的基本原理:1. 半透膜:一种只允许某些分子通过的屏障,通常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
2. 浓度梯度:渗透作用的驱动力是两侧溶液的浓度差。
溶剂分子会从浓度较低的一侧向浓度较高的一侧移动,直至两侧浓度达到平衡。
3. 水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移动的趋势可以用水势来描述。
水势差是渗透作用的直接原因。
渗透作用的生物学意义:1. 细胞内物质的平衡:细胞通过渗透作用维持内部物质的平衡,如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
2. 植物水分的吸收:植物通过根部的渗透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3. 动物体内水分的调节:动物体内的渗透压平衡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渗透作用在医学中的应用:1. 输液治疗:在医疗中,通过调节输液的渗透压,可以治疗脱水或水肿。
2. 透析: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的原理,帮助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
复习题:1. 描述渗透作用的基本条件。
2. 解释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的重要性。
3. 举例说明渗透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4. 简述渗透作用在动物体内水分调节中的作用。
5. 讨论在医疗中如何利用渗透作用进行治疗。
答案提示:1. 渗透作用需要半透膜和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
2. 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对于细胞形态的维持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3. 植物根部的渗透作用可以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矿物质,促进生长。
4. 动物体内的渗透压平衡有助于调节体内水分,维持生命活动。
5. 医疗中可以通过调节输液的渗透压来治疗脱水或水肿,透析技术也是基于渗透作用原理。
通过这些复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
希望这些内容对高三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专题03渗透作用-备战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重难点题型专项突破(解析版)

渗透作用1 .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拟其形态变化.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别离B.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C.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D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答案】C【解析】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但红细胞无细胞壁结构, 故不会发生质壁别离,A选项错误;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水分子进出细胞膜到达动态平衡,而不是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B选项错误;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甚至导致涨破,C选项正确;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扩散, D选项错误.2.撕去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储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里处理,一段时间后外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两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两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两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两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答案】C【解析】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由于甲组细胞用完全营养液处理,乙组细胞用清水处理,所以此时乙组细胞液浓度小于甲组,那么用蔗糖溶液处理后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低.应选Co3 .以下图表示某植物相邻的3个细胞,其细胞液浓度依次为甲>乙>丙,正确表示细胞之间水分子渗透方向的是〔〕【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甲、乙、丙细胞中,甲的浓度最高,渗透压最大,乙、丙细胞中的水分进入甲细胞中,乙、丙细胞之间,乙细胞液的浓度大于丙,水分从丙细胞进入乙.D正确.应选D.4 .以下图装置的玻璃梢中是蒸储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二糖不能通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参加蔗糖与麦芽糖的溶液至管内外液面保持相平, 一段时间后再参加蔗糖酶.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二L基僧水苣械与麦芽糖灌半透膜A .漏斗中液面上升到最高时半透膜内外都会检测到复原糖B.漏斗中液面开始时上升,加酶后,再上升后又下降C.在玻璃梢中会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D .漏斗中液面保持不变时,管内液面比外面高【解析】参加酶后,蔗糖水解为单糖〔葡萄糖和果糖〕,溶液浓度增大,导致继续吸水, 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储水中,漏斗中液面上升到最高时半透膜内外都会检测到复原糖,A正确;由于蔗糖与麦芽糖溶液浓度大于蒸储水,因而开始时漏斗液面上升,参加酶后,蔗糖水解为单糖,溶液浓度增大, 导致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储水中,使外界溶液浓度增大,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减小,从而使液面下降, B正确;蔗糖酶是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在玻璃梢中不能测出蔗糖酶, C错误;漏斗中液面保持不变时,漏斗内的蔗糖酶及麦芽糖不能透过半透膜,维持一定的浓度差,管内液面比外面高,D正确.5 .以下有关实验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当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浓度等于烧杯内溶液浓度B .观察质壁别离及复原现象实验操作流程:取材一滴加质量分数为0.3g/mL的蔗糖溶液-制片一观察一清水换液一观察C.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可用斐林试剂对产物进行检测D.别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中,色素带的宽度反映了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答案】C【解析】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升高是由于漏斗内溶液浓度大于烧杯内溶液浓度, 进入漏斗内的水比渗出的多,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进出漏斗的水相等,但由于压强差的存在,溶液的浓度不相同, A错误;观察质壁别离及复原现象实验操作流程:取材一制片观察正常细胞形态一滴加质量分数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一观察一清水换液一观察,B错误;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所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可用斐林试剂对产物进行检测, C正确;别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中,色素带的宽度反映了色素含量,D错误;应选Co6 .半透膜对淀粉和葡萄糖的通透性不同〔如图1〕,预测图2的实验结果〔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最可能的是〔〕A.图甲中水柱a将持续上升B.图甲中水柱a将保持不变C,图乙中水柱b将保持不变D.图乙中水柱b将先上升后下降【答案】D【解析】甲图中半透膜两侧是清水和淀粉溶液,存在浓度差,发生渗透作用,刚开始导致水柱a升高,到一定高度后,由于液面高度差的存在,导致水柱a不再升高,AB错误;乙图中半透膜两侧是清水和葡萄糖溶液,存在浓度差也发生渗透作用, 刚开始导致水柱b升高,当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到达动态平衡后, 葡萄糖也能透过半透膜,并且也要在半透膜两侧到达动态平衡,所以使水柱b又下降,C错误、D正确.A. X轴为外界蔗糖溶液浓度,Y轴为叶肉细胞渗透失水量,在c点时,用纤维素酶去除细胞壁,K值将不改变B. X轴为氧气分压,Y轴为水稻根细胞对硅的吸收速率,在c点时中耕松土,K值将不变C. X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在c点适当提升CO2浓度,K值将提升D. X轴为时间、Y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c点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K值将提升【答案】D【解析】除细胞壁,细胞不会再失水,K值将不改变,A正确;B、水稻的根细胞对硅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 c点之后限制运输速率的因素为根细胞中载体蛋白的数量,中耕松土之后, K值也不变,B正确;C、在c点后光照增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因素为除光照强度外的其他因素,如CO2浓度、温度等,因此适当提升CO2的浓度,光合作用增强,K值将提升,C正确;D、该曲线可用于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其中c表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 当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改变时,K值将发生变化,但不一定是提升,D错误. 应选D.8.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图〕,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A.甲局于乙8 .乙高于甲C.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D.先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答案】C【解析】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两者均为0. 3g/mL 〕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由于葡萄糖分子小所以甲浓度高于乙,水分子从乙流向甲,液面情况是甲高于乙.由于葡萄糖分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蔗糖分子不能通过,甲的葡萄糖流向乙,乙的蔗糖不能流向甲,一段时间后乙的浓度高于甲,水分子从甲流向乙,液面的情况是乙高于甲.所以C项正确.A、B、D项不正确.9 .如下图,甲是渗透作用装置示意图,乙、丙两曲线图中的横坐标代表时间F列表达不正确的选A.半透膜内外浓度差的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B.水分子由半透膜外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C.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D.到达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想等【答案】D【解析】A、图甲中漏斗内蔗糖溶液浓度大于蒸储水,所以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那么半透膜内溶液A的浓度越来越低,直至平衡,可用曲线乙表示, A正确;B、图甲中漏斗内蔗糖溶液浓度大于蒸储水,所以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那么半透膜内溶液A的浓度越来越低,水分子进入半透膜的速度也越来越低, 直至平衡,可用曲线乙表示,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水分进入半透膜,那么漏斗内的液面越来越高,可以用图丙表示,C正确;D、由于半透膜内侧有蔗糖溶液,而外侧是清水,所以两侧溶液的浓度不可能相等,D错误.应选D.10 .如图为渗透作用实验,开始时如图〔一〕,A代表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过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二〕,漏斗管内液面不再变化,H1、H2表示漏斗管内液面与清水的液面差.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CT .A.图〔二〕中B的浓度等于C的浓度B .图〔一〕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大于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度C.图〔二〕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等于B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度D .图〔一〕中B浓度大于C的浓度【答案】A【解析】AD、根据图2的结果H I>H2可知,图1中B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A错误、D正确;B、由于B的蔗糖溶液的浓度比C的蔗糖浓度高,所以图1中A的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大于A的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度,B正确;C、图2 B中水柱不再上升,所以水分由A进入B和水分由B进入A是相等的,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应选Ao11 .如以下图甲、乙所示是渗透作用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蔗糖分子不能通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图中溶液A、B、a、b均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前其浓度分别用M A、M B、M a、M b表示.一段时间到达平衡后,甲、乙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上升高度分别为h「h2, a、b的浓度分别为M I、M2,那么以下判断B.假设h i>h2, M A=M B,那么M a<M bC,假设M a=M b>M A>M B,那么h i<h2, M I>M2D. 一段时间后, A-^ a-A、B-b与b-B的水分子扩散速率均相等【答案】B【解析】假设hi >h2 ,那么甲中半透膜两侧初始浓度差大,由于MA = MB ,所以Ma >Mb , A正确,B 错误.假设Ma =Mb >MA >MB ,那么甲图中半透膜两侧初始浓度差小,所以hi <h2 ,液柱低那么甲图漏斗内进入的水少,所以M1 >M2 , C正确.一段时间后液面不再变化,水分进出半透膜到达动态平衡,所以A-a与a-A、B—b与b—B的水分子扩散速率均相等, D正确.12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 在实验室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对上表的推断或解释错误的选项是〔〕A. x为质壁别离,由于细胞壁伸缩性弱于原生质层B. y为质壁别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C. 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D.④组无变化是由于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答案】D【解析】由于0.3g?mL -1蔗糖溶液大于细胞液浓度,且细胞壁伸缩性弱于原生质层, 所以x为质壁别离,A正确;由于0.5g?mL -1蔗糖溶液过大,导致细胞失水过多,所以不能发生质壁别离复原,因此y为质壁别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B正确;由于1mol?L -1KNO3溶液中的K离子和NO3离子能通过主运输进入细胞,所以可自动复原,又因有细胞壁的保护,所以滴加清水后,细胞吸水而使得体积稍微增大〔z〕,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C正确;④组中由于参加的是1mol?L -1 醋酸溶液,导致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所以细胞不再发生质壁别离和复原现象,因而观察到的细胞大小无变化,而不是由于细胞渗透吸水量等于失水量,D错误.13 .如图是平衡时的渗透装置,烧杯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m=b-a,在此根底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选项是1,寻疑■庶精溶液til缪情本A.假设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那么平衡时m不变B.假设向漏斗中滴入等浓度的蔗糖溶液,那么平衡时m增大C.假设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平衡时m将增大D.假设向烧杯中参加适量清水,平衡时m将增大【答案】B【解析】A、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由于渗透作用液面会继续上升,上升的时候将漏斗的溶液稀释,渗透压下降,因此m减小,A错误;B、假设向漏斗中滴入适量等浓度的蔗糖溶液,那么漏斗中溶质增多,渗透压增大,那么平衡时m将增大,B正确;C、向漏斗中滴入清水,漏斗内的浓度降低,渗透压下降, m将减小,C错误;D、向烧杯中参加适量清水,那么a液面升高,漏斗中溶质的量不变,渗透压也不变,那么吸收的水量不变,b的高度不变,平衡时m将减小,D错误.应选B.14 .图甲表示一个渗透作用装置,将半透膜袋缚于玻璃管下端,半透膜袋内部装有60mL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图乙表示放置在某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图丙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的过程.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图甲中,假设将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换为质量浓度为0.3g/mL的淀粉溶液,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会降低B.图乙表示的植物细胞在某溶液中处理的10min内发生质壁别离,10min后发生质壁别离复原C.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的吸水水平最强D.图丙中,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答案】B淀粉是多糖,分子质量远大于蔗糖,所以假设将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换为质量浓度为0.3g/mL的淀粉溶液,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会降低, A正确;图乙表示的植物细胞在某溶液中处理的10min内处于质壁别离状态,但从A点细胞的失水量开始减少,说明此时细胞已经开始吸水,到10min时,细胞已经处于复原的状态,B错误;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的吸水水平最强,C正确;分析图可知,图丙中,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D正确.应选B.15 .某同学用形态和生理状况相似的某植物叶片下表皮细胞为材料, 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中相关细胞都保持生理活性,结果如表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选项是A. 6组实验中,表皮细胞都能发生渗透作用,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B.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提升,表皮细胞长度先增长再保持不变最后变短C.实验后,c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大于b组D .细胞在实验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35 ? 0.40g/ml之间【答案】B【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不同的蔗糖溶液浓度,实验前细胞长度/实验后细胞长度不同,说明实验后表皮细胞的体积发生变化,表皮细胞都能发生渗透作用,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A正确;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提升,表皮细胞长度变短,B错误;由实验数据可知,表皮细胞在两组蔗糖溶液中均吸水,且c组蔗糖溶液浓度大于b组,因此c组吸水小于b组,c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大于b组,C正确;由实验数据可知,蔗糖溶液浓度为0.35时,实验前细胞长度/实验后细胞长度小于1;蔗糖溶液浓度为0.40时,实验前细胞长度/实验后细胞长度大于1,因此细胞在实验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35 ? 0.40g/ml之间,D正确.16 .取某一红色花冠的2个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花瓣细胞,将它们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图1,液泡直径的变化如图2,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第4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小于乙溶液B.第4分钟后乙溶液中细胞由于失水过多而死亡C.图2中曲线II和图1中甲溶液中细胞失水量曲线对应D .甲、乙两种溶液的浓度不同,溶质种类也一定不同【答案】C【解析】A、第4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大于乙溶液, A项错误;B、第4分钟后乙溶液中细胞由于吸水发生了质壁别离复原, B项错误;C、分析题图2可知I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II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 C项正确;D、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甲、乙溶液溶质不同,甲溶液中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乙溶液中的溶质可以被细胞吸收,D项错误.应选Co17.将甲、乙两种植物的块茎切成形状、大小相同的细条,分别置于质量浓度为0.3g /mL蔗糖溶液中,绘制的失水量曲线如下.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i i火田本一甲P ,『布温时邮收A.与图相关细胞的原生质层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B.由图推知甲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乙植物细胞液浓度C. 4min时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D. 8min时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根本到达平衡【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甲乙在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失水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因此相关细胞的原生质层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A正确;由图推知,甲的失水量大于乙,说明甲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乙植物细胞液浓度,B正确;4min时,甲乙植物细胞仍然在失水,说明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外界溶液的渗透压,C错误;8min时细胞不再发生变化,说明此时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到达平衡,D正确.18 .为研究甲地某植物能不能移植到乙地生长, 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测定该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他们又测定了乙地土壤溶液浓度,发现乙地土壤溶液的浓度适合该植物生长,那么乙地土壤溶液的浓度最可能是〔〕A. >0.2B. < 0. 2C. <0. 2 D . 0. 15V 土壤溶液浓度<0. 3【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分析,在外界溶液浓度为0.15 mol/L 的时候,质壁别离状况是不别离;而在外界溶液浓度为0.2 mol/L 的时候,质壁别离状况是刚别离,而细胞液浓度范围等于未发生质壁别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别离的外界溶液的浓度范围, 说明细胞液的浓度是O. 15 mol/L <X<0.2 mol/L ,应选C.19 .用2mol - 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 • L -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 观察质壁别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以下图所示.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60 120 ISO 241 5(W时间用A.该细胞不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B. AB段曲线说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C. BC段说明该细胞开始因失水过多而逐渐死亡D.用一定浓度的KNO 3溶液代替乙二醇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答案】C【解析】A、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别离和复原现象, A正确;B、AB段曲线,原生质层的相对体积逐渐减小,说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B 正确;C、BC段细胞原生质层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加,发生了质壁别离复原,说明细胞的活的,C错误;D、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乙二醇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D正确.应选Co20 .将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别离的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 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像如下图,以下有关各细胞液浓度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①实验前B<A<C .②实验前B>A>C③实验后B> A=C④实马^后B<A<C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外界溶液中,会发生渗透作用,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发生质壁别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而发生质壁别离复原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量=吸水量,水分进出细胞到达平衡状态.分析图形可知,当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别离的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后,A、C细胞均发生质壁别离但C细胞的质壁别离现象更加明显,说明实验前AC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小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且C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更低,到达平衡状态后A、C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同;B细胞放入蔗糖溶液前后均处于质壁别离复原状态, 说明B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在实验前应高于蔗糖溶液浓度,实验后大于或等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所以B正确,ACD错误.21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假设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 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搪分子不进出细胞,那么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B.乙的浓度不变是由于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从而导致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答案】D【解析】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生理状态相同的叶片的细胞液浓度是相同的,而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浓度=细胞液浓度,丙浓度〈细胞液浓度,因此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 错误;乙的浓度不变是由于细胞外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水分进出平衡,B错误;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D正确.22 .某实验小组将某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 测量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比值P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以下说法中不正A.外界溶液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溶质分子B .外界溶液可能存在某些不能被细胞吸收的溶质C. t2时刻细胞液浓度是t o时刻细胞液浓度的10倍D .细胞在t i时刻之前已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据图分析,曲线的纵坐标表示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比值,开始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液,后来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外液,说明细胞先失水后自动吸水.开始时由于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水分可以自由的通过原生质层,而有些物质不能,所以细胞失水比值升高,B正确;后来细胞主动吸水,说明后来某些物质进入了细胞液导致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外液, 说明外界溶液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溶质分子,A正确;细胞在t i时刻吸水,说明物质在此之前就开始进入细胞内了,D正确;图中P是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比值,因此只能说明该比值在t2时刻是t0时刻的10倍,C错误.23 .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局部〕的体积变化趋势如下图.以下表达正确啰feas奏法匿时间九A.在0. 5 h时,水分子在细胞原生质层两侧只发生单向运动B. 0? 4 h内,KN03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C. 0? 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D. 0时刻时,KNO3溶液的渗透压大于洋葱细胞液的渗透压【答案】D【解析】在0.5h时,水分子在细胞原生质层两侧发生双向运动,只是出细胞的水分子多于进细胞的水分子,故A错误;0? 4h内,原生质体积先变小后恢复, 说明细胞先失水再吸水,与细胞能主动吸收K+、N03-有关,故B错误;从图示可知:0? 1h内,原生质体相对体积从100%减小到50% ,不断在变小,而细胞体积由于有细胞壁的限制,变化程度不大;0时刻后,细胞开始失水,说明KN0 3溶液的渗透压大于洋葱细胞液的渗透压,故D正确.。
2019年高考生物训练专题: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含答案和解析)

2019年高考生物训练专题: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含答案和解析)专题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1.渗透作用原理(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
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的实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数,导致蔗糖溶液液面上升。
2.动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1)(2)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实验原理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③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2)实验步骤考向一渗透作用的发生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
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参考答案】B易错警示走出渗透作用发生的“4”个误区(1)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多。
(2)实验中观察指标为漏斗内液面变化,但不能用烧杯液面变化作描述指标,因为现象不明显。
(3)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实质是指渗透压。
(4)如果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在达到渗透平衡时,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蔗糖分子则不能。
当渗透达到平衡时,液面差为m。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渗透平衡时,溶液S1的浓度等于溶液S2的浓度B.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平衡时m变小C.达到渗透平衡时,仍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出D.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增大【答案】C项正确;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减小,D项错误。
专题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对搜集到旳四种材料甲、乙、丙和丁进行试验,得到了倒
置漏斗中旳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旳曲线(如图2)。据图分
析,该同学应选择旳膜材料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例题: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旳渗透作用试验装置,试验 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试验开 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旳变化趋势为( )
例题:取一段长5 cm旳葱茎,将其纵切到4 cm处,因为纵切旳
Hale Waihona Puke 葱茎使薄壁旳皮层细胞摆脱了厚壁旳表皮细胞旳束缚,皮层细
胞扩张得更快,从而使葱茎向表皮外弯曲,切后旳形状如图甲
所示,将它作为对照。再取另外四段葱茎做一样旳处理,将它
们分别置于a~d不同浓度旳蔗糖溶液中,30分钟后,葱茎形状 统计如图乙。据此判断蔗糖溶液浓度旳大小为(
A. a>b>c>d
B. a>c>d>b
C. b>d>c>a
D. b>a>c>d
细胞吸水向表皮外弯曲,细胞壁失水向表皮内弯曲
例题: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入清水、0.3 g/mL旳蔗糖溶
液和0.4 g/mL旳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旳体积随时间旳变 化曲线如图所示,则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旳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例题:将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浸润在0.3 g/mL旳蔗糖溶液 中,1分钟后进行显微观察,成果如右图。下列论述错误旳 是( )
A. 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 B. 将视野中旳细胞浸润在清水中,原生质体会逐渐复原 C. 试验阐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明显差别 D.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宜作为该试验旳试验材料
高考化工流程题知识点

高考化工流程题知识点高考化学是考生备战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其中化工流程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化工流程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下面,我们将针对高考化工流程题常见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溶液的制备与浓度计算在化工流程中,溶液的制备是最常见的实验操作之一。
溶液的浓度计算是制备溶液及相关反应的基础。
1. 溶液的制备方法常见的溶液制备方法有溶质溶解法和稀释法。
其中,溶质溶解法是指将溶质直接溶解在溶剂中,如将固体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制备氯化钠溶液。
稀释法是指通过向浓缩溶液中加入溶剂调整其浓度,如将浓硫酸稀释为稀硫酸。
2. 浓度计算溶液的浓度通常用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来表示。
质量浓度指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摩尔浓度指溶质在溶液中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的比值,体积浓度指溶质在溶液中的体积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二、化学反应路径与原理化工流程题常常考察化学反应的途径和原理。
清楚掌握这些知识点,对解题至关重要。
1. 双曲假说双曲假说是指在该化学反应中,每个分子提供一个活化质点。
一般情况下,双曲假说适用于一步反应。
但对于多步反应,双曲假说的适用性需要经过实验证实。
2. 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通常用速率方程来描述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速率常用单位为摩尔/升·秒。
三、实验装置及操作化工流程题的实验装置及操作是考察考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1. 蒸馏蒸馏是根据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利用液体的汽化与冷凝来实现分离纯液体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蒸馏设备有常压蒸馏装置、减压蒸馏装置和分馏塔。
2. 结晶结晶是通过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来进行分离纯固体的实验操作。
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降低,使得其中饱和的溶质逐渐沉淀,从而得到结晶。
3. 蒸发蒸发是将溶液中的溶剂通过加热蒸发掉,从而得到溶质的实验操作。
常见的蒸发设备有蒸发皿和蒸发瓶等。
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专题03 渗透作用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解析版)

专题03 渗透作用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1.洋葱表皮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时,吸水力随质壁分离程度变化的曲线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将洋葱内表皮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也能发生质壁分离B.质膜连同以内部分大幅收缩导致发生质壁分离C.细胞吸水力随着质壁分离程度的增加而增大D.处于A点时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答案】D【解析】洋葱内表皮细胞具有大的液泡,所以将洋葱内表皮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也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所以质膜连同以内部分大幅收缩导致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质壁分离程度越大,说明细胞失水越多,则细胞液浓度越大,所以细胞吸水力随着质壁分离程度的增加而增大,C正确;处于A点时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A点之后继续发生质壁分离,D 错误。
2.下列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叙述错误的是()A.观察植物洋葱外表皮细胞时,能观察到质膜部分紧紧地贴着细胞壁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解离的目的是使果胶层松散,细胞容易分开C.观察经染色的花生子叶临时装片,可能会看到细胞外有油脂滴D.观察黑藻叶片细胞时,用高倍显微镜可清晰观察到叶绿体的双层膜【答案】D【解析】观察植物洋葱外表皮细胞时,能观察到质膜部分紧紧地贴着细胞壁,A正确;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用盐酸和酒精1:1进行解离,目的是使果胶层松散,细胞容易分开,B正确;观察经苏丹Ⅲ染色的花生子叶临时装片,可能会看到细胞外有橘黄色油脂滴,C正确;观察黑藻叶片细胞时,用高倍显微镜可清晰观察到叶绿体,但膜结构看不到,D错误。
3.下图装置的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二糖不能通过。
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加入蔗糖与麦芽糖的溶液至管内外液面保持相平,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漏斗中液面上升到最高时半透膜内外都会检测到还原糖B.漏斗中液面开始时上升,加酶后,再上升后又下降C.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D.漏斗中液面保持不变时,管内液面比外面高【答案】C【解析】加入酶后,蔗糖水解为单糖(葡萄糖和果糖),溶液浓度增大,导致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漏斗中液面上升到最高时半透膜内外都会检测到还原糖,A正确;由于蔗糖与麦芽糖溶液浓度大于蒸馏水,因而开始时漏斗液面上升,加入酶后,蔗糖水解为单糖,溶液浓度增大,导致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使外界溶液浓度增大,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减小,从而使液面下降,B正确;蔗糖酶是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在玻璃槽中不能测出蔗糖酶,C错误;漏斗中液面保持不变时,漏斗内的蔗糖酶及麦芽糖不能透过半透膜,维持一定的浓度差,管内液面比外面高,D正确。
化工原理试题库下册及答案

化工原理试题库下册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在化工生产中,传热过程主要通过哪种方式进行?A. 对流B. 辐射C. 传导D. 蒸发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液体流动阻力的因素?A. 管道长度B. 管道直径C. 流体密度D. 流体粘度答案:C3. 在化工分离过程中,蒸馏操作主要用于分离哪些混合物?A. 固体与固体B. 液体与液体C. 气体与气体D. 液体与固体答案:B二、填空题4. 化工生产中,_______ 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答案:热通量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 \( PV = nRT \),其中 \( P \) 代表_______,\( V \) 代表_______,\( n \) 代表_______,\( R \) 代表_______,\( T \) 代表_______。
答案:压强;体积;摩尔数;气体常数;温度6. 渗透蒸发是一种利用_______ 的分离技术,常用于分离_______。
答案:半透膜;液体混合物三、简答题7. 简述板式塔与填料塔在工业应用中的主要区别。
答案:板式塔和填料塔是两种常见的气液传质设备。
板式塔由一系列平行的塔板组成,每块塔板上有开孔或堰,液体通过这些开口或堰流到下一块塔板上,而气体则通过塔板上升。
板式塔的优点是传质效率高,处理量大,但结构复杂,造价高。
填料塔则由各种形状的填料(如环形、鞍形、波纹形等)组成,气体和液体在填料的空隙中进行传质。
填料塔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适用于处理腐蚀性或高温物料,但传质效率相对较低。
8. 什么是雷诺数?它在化工管道设计中有何作用?答案:雷诺数(Reynolds Number)是一个无量纲数,用于描述流体流动的状态,即它是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
在化工管道设计中,雷诺数用于区分流体流动的类型(层流或湍流),这对于预测管道中的压降、热传递和质量传递特性非常重要。
四、计算题9. 某化工企业需要设计一个换热器,已知热流体的进口温度为150℃,出口温度为120℃,冷流体的进口温度为30℃,出口温度为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原理在高考题中的渗透黄明建高考化学命题“注重测量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考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考试说明》中涉及联系“生产”实际的要求就超过了5处,结果在今年的高考卷中就出现了26、27两道相关的大题。
那么,在高考中,化工原理的相应考点如何呈现?考生如何应对?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高考题中,化工原理的呈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生产流程为基本信息;二是以模拟化工生产的实验装置和过程为基本素材。
考查考生对一些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生产流程、操作方法的理解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例1】2014北京卷26NH 3经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HNO 3和NH 4NO 3,如下图所示。
NH 3NONH 4NO 3NO 2HNO 3I IIIII IV(1)Ⅰ中,NH 3和O 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Ⅱ中,2NO(g) +O 2(g) 2NO 2(g) 。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别测得NO 的平衡转化率在不同压强(p 1、p 2)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右图)。
①比较p 1、p 2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
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平衡常数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
(3)Ⅲ中,将NO 2(g)转化成N 2O 4(l),再制备浓硝酸。
①已知:2NO 2(g)N 2O 4(g) ΔH 1 2NO 2(g) N 2O 4(l) ΔH 2②N2O4与O2、H2O化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Ⅳ中,电解NO制备NH4NO3,其工作原理如右图所示,为使电解产物全部转化为NH4NO3,需补充物质A,A是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硝酸工业生产的主要流程为载体。
联系其主要反应考查了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原理、热化学、电解原理与氧化还原理论的应用。
体现了北京高考化学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试题的选材不在枝节问题上或非主干知识上设置陷阱,突出基础必会知识、主干核心知识和内化的学习能力的考查”。
(1)氨的催化氧化及其方程式是考生所熟悉的,属于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能通过图象分析化学平衡条件(温度和压强)对NO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由于2NO(g) +O2(g) ⇌2NO2(g)是一个气体物质计量数减小的可逆反应,故增大压强有利于提高NO转化率。
再从图象看,当温度一定(如400℃),p2对应的NO转化率比p1高,所以,p2>p1;当压强一定(如p2),N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所以,平衡常数K=c2(NO2) /c2(NO)·c(O2)会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本题间接介绍了硝酸工业中NO氧化的条件:在工业操作条件(800℃~900℃)下,NO不能氧化成NO2(转化率为0)。
只有降温到约150℃以下,才有利于NO的氧化。
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氨的催化氧化”与“NO氧化成NO2”要分别在Ⅰ、Ⅱ两个不同的生产环节完成,而不是在同一环节中进行。
(3)NO2转化为N2O4是一个放热过程(即物质能量降低的过程),这个知识点在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以及2014年北京高考说明中的样题(16)均有明确的要求。
(4)要求考生能将电解原理的知识应用到“电解NO制备NH4NO3”的实际问题中,通过阴、阳极转移电子量相等(或氧化剂、还原剂之间转移的电子数相等的原则),推知从电解槽出来的溶液中含有HNO3,进而得知:需要补充的物质A应该是NH3。
高温【答案】26.(1)4NH3+5O2 =4NO+6H2O (2)①p2> p1②减小(3)①A ②2N2O4+O2+2H2O=4HNO3(4)NH3根据反应:8NO + 7H2O=3NH4NO3 + 2HNO3,电解产生的HNO3。
(或通过电极反应产物中n(NH4+)∶n(NO3-) ∶n(H+) =3∶5∶2,也可以说明。
)【例2】2010上海卷27工业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完成下列填空: (1)粗盐水加入沉淀剂A 、B 除杂质(沉淀剂A 来源于石灰窑厂),写出A 、B 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提纯粗盐的实验操作依次为:取样、_________、沉淀、_________、_________、冷却结晶、__________、烘干。
(3)工业生产纯碱工艺流程中,碳酸化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化时没有析出碳酸钠晶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化后过滤,滤液D 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_ (填写化学式),检验这一成分的阴离子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氨碱法流程中氨是循环使用的,为此,滤液D 加入石灰水产生氨。
加石灰水后所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滤液D 加石灰水前先要加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产品纯碱中含有碳酸氢钠。
如果用加热分解的方法测定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 (注明你的表达式中所用的有关符号的含义)【解析】纯碱生产原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属于常规要求,“粗盐提纯”也属于考生“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不过,本题对相关知识的呈现和考查可谓用心良苦,比较注重化学学科特点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联系。
(1)关于“粗盐提纯”,试题没有像通常命题方式给出杂质的代表物(Mg 2+、Ca 2+等),而是通过“沉淀剂A 来源于石灰窑厂”这一信息暗示其所除杂质离子为Mg 2+,由此可推出沉淀剂应是Ca(OH)2或CaO 。
那么沉淀剂B 是什么,沉淀C 的成分又是什么?这需要考生对化学除杂原则的理解——除去一种杂质,尽量不要引入新的杂质。
既然要生产的是Na 2CO 3,就不能为了除Mg 2+而引入或增加Ca 2+!所以,沉淀剂B 无疑应该是Na 2CO 3,而沉淀C 的主要组成就应该是Mg(OH)2和CaCO 3了。
(2)(3)(4)均属于考生“应知应会”内容。
粗盐水 纯碱(5)要求考生具有统观全局的思维意识,关注生产目的与各生产环节的关系以及生产环节与具体操作的关系,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里,就是要明确向滤液D 中加石灰水的目的是促使氨的循环利用,命题者还试图通过书写相关离子方程式来提醒考生从离子反应的角度理解这一生产环节的目的。
可是,部分考生缺乏这种意识,虽然能写出:NH 4+ +OH -=NH 3↑ + H 2O ,思维却不肯再往前迈一步,完全被习惯性思维所困。
当试题提出问题:“滤液D 加石灰水前先要加热,原因是 。
”许多考生顿时摸不着头脑,即便考后看过试题答案,仍如堕五里雾中。
这主要是考生没有从离子存在形式去认识滤液D 组成的意识,更没有设想“温度的升高对离子存在是否会有什么影响”,对问题的认知始终僵在——滤液D 的主要成分就是NH 4Cl 和NaHCO 3,无论加石灰水前是否加热,Ca(OH)2都不可避免地会与NaHCO 3反应产生CaCO 3,怎么可能如答案所述——通过加热来“防止加石灰水时产生碳酸钙沉淀”呢?其实,如果考生考虑到NH 4Cl 和NaHCO 3都属于强电解质,在滤液中均完全电离,加热时,NH 4+和HCO 3-或CO 32-由于双促水解而难以共存,它们会转化为NH 3和CO 2气体逸出。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加热能有效避免“加石灰水时产生碳酸钙沉淀”。
其实,“加石灰水前先要加热”的益处远不止于此,由于加热消耗了HCO 3-,还可以减小生产中石灰水(注:实际生产中用的是石灰乳)的用量,水解产生的NH 3和CO 2也可以再使用,从而提高了原料的利用价值。
所以“加热”措施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6)该题可利用一定量纯碱产品在加热前的质量m 1与加热后的质量m 2之差推测产品中所含的NaHCO 3质量分数ωNaHCO 3。
难度虽不算大,但由于没有直接提供计算中所需的具体数据,也没有限定物理量,使计算关系式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实际答案应该不是唯一的),这对于部分考生的思维能力来讲也是一个挑战。
不过,该题讨论的“生产纯碱的工艺”是早已被“侯氏制碱法”取代的工艺。
【2010上海卷27答案】(1)Ca(OH)2 或CaO Na 2CO 3(2)溶解 过滤 蒸发 过滤(3)有晶体析出(或出现浑浊) 碳酸钠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大(4)NH 4Cl 取样,加硝酸银,有白色沉淀,该阴离子是氯离子(5)NH 4+ +OH -NH 3↑ + H 2O 防止加石灰水时产生碳酸钙沉淀(6)312NaHCO 184m m 31m (-)=【例3】2013福建卷24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消毒剂。
(1)氯化钠电解法是一种可靠的工业生产ClO2方法。
①用于电解的食盐水需先除去其中的Ca2+、Mg2+、SO42-等杂质。
其次除杂操作时,往粗盐水中先加入过量的________(填化学式),至沉淀不再产生后,再加入过量的Na2CO3和NaOH,充分反应后将沉淀一并滤去。
经检测发现滤液中仍含有一定量的SO42-,其原因是___________[ 已知:K sp(BaSO4)= 1.1 ×10-10、K sp(BaCO3)= 5.1 ×10-9 ]②该法工艺原理如下。
其过程是将食盐水在特定条件下电解得到的氯酸钠(NaClO3)与盐酸反应生成ClO2。
工艺中可以利用的单质有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发生器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
(2)纤维素还原法制ClO2是一种新方法,其原理是:纤维素水解得到的最终产物D与NaClO3反应生成ClO2。
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D)+24NaClO3 + 12H2SO4=□ClO2↑+□CO2↑+18H2O + □_________(3)ClO2和Cl2均能将电镀废水中的CN-氧化为无毒的物质,自身被还原为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