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同步课时作业(共12课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同步课时作业(共12课含答案)课时作业1[基础演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百舸孟轲沉疴枝柯B.怅惘蚊帐苌弘伥鬼c.峥嵘狰狞挣扎风筝D.寥廓城郭敦厚淳厚解析:A项,“舸”读“ɡě”,其余都读“ē”;B项,读音依次为“chànɡ”“zhànɡ”“chánɡ”“chānɡ”;c项,都读“zhēnɡ”;D项,读音依次为“uò”“ɡuō”“dūn”“ch ún”。
答案:c.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挥斥方遒怅寥廓漫江B.浪遏飞舟主沉浮鹰击长空c.百侣激扬万户侯D.击水峥嵘岁月稠解析: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
“怅”在这里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c项,“万户侯”在本词中指大军阀、大官僚。
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诗人在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
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高中必修一语文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必修一语文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必修一语文练习题及讲解#### 一、阅读理解题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诗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分别象征着什么?3.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2. “明月光”象征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地上霜”则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渴望。
3.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 二、文言文翻译题题目: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经常复习它,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三、作文题题目: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作文示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在我眼中,春天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当春风拂过,大地便披上了一层嫩绿的新装。
柳树抽出了嫩芽,小草探出了头,花儿也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春天的田野是忙碌的。
农民伯伯开始播种,希望的种子在泥土中沉睡,等待着发芽。
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风筝,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旷的田野上,给春天增添了无限生机。
春天的河流是欢快的。
冰雪融化,河水潺潺,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弋。
河边的垂柳随风摇曳,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在我眼中,春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它更是一种心情,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每当春天来临,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期待,仿佛所有的美好都在这个季节里悄然绽放。
#### 四、古诗词鉴赏题题目: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象鲜明:诗中的“白日”、“黄河”等意象,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及高考核心考点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小星星》。
2. 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歌曲的演唱。
2. 节奏感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歌曲的音准把握。
2. 节奏感的准确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歌曲伴奏音乐。
3. 乐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小星星》歌曲,让学生聆听,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曲《小星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新歌教学1. 教师出示乐谱,讲解歌曲的基本信息,如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等。
2.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注意音节的准确性。
3. 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4.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节奏练习1. 教师播放歌曲伴奏,学生跟随音乐做拍手、跺脚等动作,感受歌曲的节奏。
2.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如:打拍子、敲击节奏等。
3.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练习,教师评选出节奏感最强的组。
四、歌曲演唱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注意音准和节奏。
2. 学生分组进行合唱,教师评选出演唱最出色的组。
3. 全班进行大合唱,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讲稿: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经典的儿童歌曲——《小星星》。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欢快,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它的旋律和节奏。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聆听。
(播放歌曲)听完了这首歌曲,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请举手发言。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好的,接下来,我们将学习这首歌曲。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首歌曲的基本信息。
它是一首二段体歌曲,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节奏比较简单。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必修一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必修一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必修一)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谪戍(zhé shù)箕畚(jī běn)踯躅(zhí zhú)B. 踌躇(chóu chú)徜徉(cháng yáng)蹉跎(cuō tuó)C.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黝黑(yǒu hēi)峥嵘(zhēng róng)D. 恣意(zì yì)踟躕(chí chú)缱绻(qiǎn quǎn)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C.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能力很强。
D.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填空题3. 请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
”4.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三、简答题5.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理解题6.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1)文章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文章中“他”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五、作文题7. 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二、填空题3. “秋水共长天一色”4. 孔子的意思是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三、简答题5. 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聪明伶俐,但同时也有些孤傲和悲观。
四、阅读理解题6. (1)文章中的“他”是一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人。
(2)他的行为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五、作文题7. (略,考生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发挥)结束语:本次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必修一)旨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册答案必备的

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册答案必备的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册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沁园春长沙》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霜天"即___________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
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2."记"领起的下文是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一、1.满江秋天2.看3.山、林、江、舸、鹰、鱼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盛衰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
仰视:“”;俯瞰:“”。
总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再别康桥》(徐志摩)《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1.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3.4.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9.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
《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鲁迅)1.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3.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
5.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再别康桥》(徐志摩)《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1.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3.4.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9.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鲁迅)1.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5.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后练习题及详解(始得西山宴游记)

课后巩固检查我的基础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惴栗.()斫.榛莽()茅茷.()攒蹙.()引觞.()颓.然()答案:lì zhuófá cù shāng tuí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2)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3)觉.而起,起而归()(4)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答案:(1)通“趋”,往,赴(2)尽(3)睡醒(4)游览,文中指用眼睛看3.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加标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答案:然后知……特立,不与……类。
悠悠……俱,而莫……涯;洋洋……游,而不知……穷。
4.翻译下列各句。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3)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4)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答案:(1)自己认为在永州之内,凡是有特色的山水名胜,我都到过看过了。
(2)周围几州的山川田野,全都在自己身边。
(3)有空闲时,就慢慢地、无拘无束地各处游览。
(4)一直到看不见东西还是不愿回去。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2)到则.披草而坐()(3)望西山,始.指异之()(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5)游于是..乎始()答案:(1)第一人称代词,我(2)就(3)才(4)以前,先前(5)从此剖析精彩文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3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复习,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
仰视:“”;俯瞰:“”。
总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再别康桥》(徐志摩)《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及答案
筑基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憔悴惶惑
提示:此题主要检查对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
答案:xǐqiáo cuìhuáng
2.根据注音写汉字。
xí击按nà不住颠bǒ温xīn
提示:字形靠记忆。
答案:袭捺簸馨
3.下列对课文文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心归去》:“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一句是说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
B.《乡土情结》:“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这里作者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能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才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
C.《前方》:“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里的“家”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类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D.《前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一句,是本文的文眼,这里的“离家”实质上是一种理想的召唤,也可以理解为对家的背叛与放弃。
提示:D项,最后一句分析有误。
答案:D
4.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
2慈母手中线,。
,。
,。
3国家兴亡,。
4苟利国家生死以,。
5日暮乡关何处是? 。
提示:名句要记牢。
答案: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匹夫有责
4岂因祸福避趋之
5烟波江上使人愁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
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
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
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
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5.解释“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中加点字的含义。
提示:联系“抽象化”考虑。
参考答案:“旅途”虽有不同含义,但此处指人生历程。
6.说说“真是一番苦旅”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上文有暗示,“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表明苦在精神。
参考答案:点出苦旅之苦在于精神之苦,即“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7.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提示:中心句往往在段首。
参考答案: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二、语言运用
8.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
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提示:原文首句陈述的主体是“南天门”,A、C两项开头就改变了叙述角度,说“元代石刻”如何,B、D两项开头一句一样,都与上句陈述主体一致,D项的后一句改换了
陈述角度,侧重谈“对联”,B项则仍然围绕“门”作陈述,B项衔接最好。
纵观全句,
先交代“南天门”,再说“门外”“门两旁”,陈述角度一致,衔接自然、紧密。
答案:B
9.下面一段话是解释海啸产生的原因,请把打乱的次序调整过来。
只填序号。
①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②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③海
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
震引起。
④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正像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提示:连贯题目的答题技巧因题而异,有时要注意时间顺序,有时需注意空间顺序,有时得注意逻辑顺序。
这一题重要的是注意逻辑思维。
当人们一接触“海啸”一词,头脑
中最先反应的是“什么是海啸”,接下来可能考虑的是什么情况下可能引起海啸,海啸发
生后的情形怎样。
按这样的逻辑进行思索,我们的大致思路就可能出现:③①,②和④谁
先谁后,只要抓住④中的“震荡波”“不断扩大”和②中的“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即可推断④在②之前。
因此有关解释海啸产生原因的正确顺序为③①④②。
答案:③①④②
三、写作训练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1年底印度洋海啸短时间内便夺去了十多万无辜的生命。
此次重灾区之一的泰国谱吉岛上,10岁的英国小女孩蒂莉•史密斯在沙滩上嬉戏时发现,在大海远处突然涌现一波
白色的巨浪,将海天明显地隔成两半。
在学校就热衷于地理课程的蒂莉意识到这是一个不
祥之兆——就在圣诞节前,她刚刚研究过“巨浪”“海啸”的有关知识。
于是她告诉父母,让他们动员这片海滩上的游客立即撤离。
将信将疑的百余名游客刚刚抵达高地,海啸就吞
噬了这片海滩,这是谱吉岛上唯一一处没有伤亡的海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