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与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个人防护装备图例
精选ppt
安全注射---使用安全的注射用具
safety-engineered devices 带安全设计的装置
conventional devices 传统型装置
A New Generation of Protective Devices
新一代的保护装置
精选ppt
(二)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精选ppt
症状体征
精选ppt
一、防控基本要求
精选ppt
❖ (一)结合实际,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 程。
❖ (二)标准预防+接触隔离+飞沫隔离。 ❖ (三)开展临床医务人员培训,掌握诊断标准、医院感染
控制相关知识和技术。 ❖ (四)对发热病人做好预检分诊工作,对留观、疑似和确
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 (五)隔离区域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 (六)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所需物资准备。 ❖ (七)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消毒。 ❖ (八)建立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专人、专车
精选ppt
标本包装和运输
u 院内转运,标本应该放置在耐用的、防渗透的二级容器中进行转 运。为减少任何标本破、漏的风险,不要使用任何气动传输系统 来转运任何可能疑似的患者标本。
u 转运至CDC的Ebola标本应该充分包裹,转运时不能开盖或是分装 标本。标本转运应该是符合三重包装系统要求:内层是主要的容 器(一个可密封的标本袋缠绕以可吸收材料),二层是是防水、 防渗漏的容器;另外是外层用于转运的包装。
接触患者前后;接触可能污染 物品前后;穿脱个人防护用品(包 括手套)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 ,推荐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如果发 现手部有明显可见污染时,使用皂 液洗手,而不要单纯使用快速手消 毒剂。未戴手套严禁接触患者或患 者的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物品。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传染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达50%至90%。
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提供支持性治疗、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
下面就埃博拉出血热的诊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诊断2.隔离与防止传播一旦确诊患有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需要立即隔离。
由于埃博拉病毒高度传染,且存在飞沫传播,医疗机构需要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包括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患者与其他人员不接触。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清洁消毒,确保病毒传播的风险最小化。
3.支持性治疗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埃博拉出血热,因此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的方式,包括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体温、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等。
补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治疗措施,失水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并监测水电解质的平衡情况。
4.控制症状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常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这会导致体重丢失、营养不良。
因此,要进行积极的症状控制,例如给予退热药物控制发热,给予抗恶心呕吐药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同时,还要注意护理患者的口腔卫生,补充营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5.防止并发症埃博拉出血热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休克、急性肾衰竭等。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对于出血的患者,要小心处理,避免二次感染的发生。
对于休克患者,要及时补液,维持循环稳定。
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要进行适当的肾脏支持治疗,如补液、利尿等。
6.康复阶段对于幸存者来说,康复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同时,还需要进行长期随访,监测是否存在后遗症及潜在传染性。
总之,埃博拉出血热的诊疗方案主要是通过隔离患者、支持性治疗、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来进行。
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通过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降低病死率。
同时,加强埃博拉病毒的监测、预防与控制,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最新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Virus Disease EVD)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
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必须探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定点医院可设置视频探视装置。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1.医疗机构应加强分诊筛查。
预检分诊点发现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询问流行病学史,对符合“留观、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立即提供口罩,并指导正确佩戴,按照指定路径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诊室,经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留观或疑似病例,隔离在临时隔离场所,及时按照规定上报患者信息,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和措施课件

四、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
隔离和保护措施也应该采取,以避 免病毒传播。
五、如何应对 埃博拉出血热
的爆发
五、如何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爆发
及时报告疫情,加强监测和追 踪病例。 提供公众教育,宣传疫情预防 和控制的知识。
五、如何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爆发
加强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系统 的建设,提高对疫情的响应能 力。
二、埃博拉出 血热的症状
二、埃博拉出血热的症状
发热 头痛
二、埃博拉出血热的症状
肌肉疼痛 呕吐
二、埃博拉出血热的症状
腹泻 出血症状(如出血眼结膜、鼻 出血等)ຫໍສະໝຸດ 三、预防埃博 拉出血热的措
施
三、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措施
避免接触感染的动物,如猴子、果 蝠等。 避免接触感染的人体液,如血液、 尿液、粪便等。
埃博拉出血热 预防和措施课
件
目录 一、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 ? 二、埃博拉出血热的症状 三、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 措施 四、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 五、如何应对埃博拉出血 热的爆发 六、总结
一、什么是埃 博拉出血热?
一、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 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病毒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被感染 人类的体液(如血液、尿液、粪便 等)传播。
六、总结
六、总结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 染病,应注意加强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感染的动物和人体液 ,经常洗手并采取安全性行为 。
六、总结
及时治疗病患,并加强疫情的监测 和控制。 建立良好的公共卫生设施与医疗保 健系统,提升应对疫情的能力。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三、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措施
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其他 人或物品之前。 使用安全套等避孕措施,以减 少性传播的风险。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与感染者的体液接触传播,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和预防。
因此,制订和严格执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对于减少疫情传播和管理疫情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的一些建议:1.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媒体、社区宣传以及医疗机构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埃博拉病毒的认识和理解,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包括病毒传播途径、症状和急救措施等。
2.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并完善疫情监测系统,包括早期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疫情数据。
3.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培训医务人员,提高他们对埃博拉病毒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确保医疗机构具备足够的防护装备、隔离设施和处理工具,并制订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
4.提高个人保护措施:向医务人员和疫情高风险人群宣传个人保护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定期洗手,不触摸面部和开放性伤口,避免与有病症的人密切接触。
5.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或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隔离设施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隔离条件,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进行接触。
6.加强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正确处理和储存患者体液和样品。
建立高效的废物处理系统,确保所有与埃博拉病毒相关的废弃物得到适当的处理。
7.旅行健康建议:向旅行者提供有关埃博拉疫情的信息和建议,尤其是前往疫情暴发地区的人群。
建议旅行者避免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病例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尽量避免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
8.国际合作与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支持,包括分享疫情信息、药物研发和疫苗研制等方面的合作。
同时,国际社会应提供支持和援助,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能力的建设。
总之,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技术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技术方案为做好我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指导和防范我区可能发生的输入疫情风险,规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处臵,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扩散,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期下发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臵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等文件以及上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防控工作的要求,制订本技术方案。
一、目的(一)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处臵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二)规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发生后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以及院内感染控制。
(三)科学指导全区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处臵。
二、病例发现和转运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早期发现并隔离传染源和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一)病例发现机制1.各级医疗机构要组织人员,主动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普及公众健康防护知识,一方面提高归国人员主动申报暴露情况,另一方面避免一旦疫情出现后导致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2.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外事、教育、交通、劳务派遣机构等部门的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来自疫区(非洲、尤其是西非四国)的入境人员信息以及辖区出国、归国人员情况,及时动态掌握辖区内疫区归国人员的信息。
(二)病例发现策略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加强口岸检疫,做好埃博拉疫情的监测工作,提高发现输入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敏感性。
重点对来自非洲、尤其是西非四国的入境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工作和随访联系,对旅居疫区的辖区内出国归国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对来自疫区的归国人员,做好登记和暴露风险评估,对低暴露风险者要求其进行自我医学观察至离开疫区21天,观察期间如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其流行病学史。
组织对高暴露风险者(观察对象)的随访,发现可疑症状或疑似病例,要立即采取医学措施,采集标本和隔离治疗。
附1: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五、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制度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
(一)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二)预防与控制措施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
2.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3.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等措施所需物质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规定。
4.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要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要探视时,应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个人防护。
(三)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1.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实行单间隔离;医院应当及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2.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小面积污染等建议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吸湿材料覆盖并吸收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较大范围污染的,首选漂白粉覆盖,待液体吸收后清理,倒入污水处理系统。
3.隔离病房的消毒工作应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
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4.病房物体表面如床头柜、水龙头、门把手以及各种台面等,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它符合要求的表面消毒剂(如醇类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使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消毒。
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该病毒的死亡率极高,因此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 加强卫生防护
在医疗机构、实验室或疫区工作的人员,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这包括:•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服、防护眼镜等。
•经常洗手,特别是接触病人后。
•使用正确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如一次性采血针等。
此外,公众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2. 加强疫情监测
要及时发现病例,控制疫情扩散,需要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监测,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
如果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需及时上报并进行隔离治疗。
3. 加强科学研究
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生态学特性,加强抗原和药物的研发,都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的重要手段。
此外,应建立起相应的传染病监测和应急系统,以应对突发疫情。
4. 宣传教育
公众教育是预防和控制疫情的重要一环。
加强对公众和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应对能力,有利于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
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卫生防护、加强疫情监测和加强科学研究,才能尽早控制疫情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
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
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
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ï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ô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
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
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ï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ô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
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
不同亚型病毒糖蛋白的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4%-4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
EBV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
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
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
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2. 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2)气溶胶传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
1995年曾有学者报道用恒河猴、猕猴作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实验动物,含有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通过空气传染了正常猴,证实了气溶胶在埃博拉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3)注射途径以往,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1976年扎伊尔一位疑诊为疟疾的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后一周内,数位在该院住院接受注射治疗的病人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而死亡。
(4)性传播:在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后第39天、第61天、甚至第101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主要是因为成年人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有关。
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长期观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4.地理分布近几十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肯尼亚、利比利亚、中非共和国、喀麦隆等国家也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
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突然暴发大规模出血热流行。
刚果埃博拉河岸的小城雅姆布库,共发生病人318例,死亡280例,主要在医院内传播,疾病因此得名埃博拉出血热。
同时,在毗邻的苏丹南部共发生284例病人,死亡151例。
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出现于1995年,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基科维特市,为典型的院内感染造成的流行,共发生315例病人,其中医护人员43人,总病死率为81%。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不排除该病通过引进动物或通过隐性感染者及病人输入的可能性。
1989年及1990年在美国、1992年在意大利、1996年在美国从来自菲律宾的猴子中检出埃博拉病毒。
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视国外疫情变化。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
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
病后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
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有咯血,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病后第10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
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
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
在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
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临床早期诊断埃博拉出血热相当困难,因其症状无特殊性,不易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鉴别。
可以参考这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等进行鉴别。
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以下实验室结果均可确诊: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一)血清学检测。
患者最早可在症状出现后7-10天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抗体,IgM 抗体可维持3个月,IgG抗体可维持很长时间。
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至死也未能检出抗体,故IgG抗体检测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二)病原学检测。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与活病毒相关的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
1. 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免疫荧光法应用也很广泛,它可从感染动物肝、脾中检测病毒抗原。
2.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
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四、预防控制措施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控制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1.加强输入性埃博拉出血热的监控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是有效控制传染源的关键。
卫生部门要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交通等部门的联防,及时发现来自流行地区的输入病例。
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尤其是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和蝙蝠等野生动物的检疫工作。
从国外进口动物,特别是从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引进动物,要严格进行卫生检疫。
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和动物,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
2.对前往非洲疫区的旅游者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防病知识的宣教,使其避免接触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在医院接触病人时要提高警惕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3.密切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动态加强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尤其要高度关注曾出现过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的地区,如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和南非等国家的疫情情况。
(二)疫情控制措施。
1.病例和接触者管理各级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使卫生行政和疾控部门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及其接触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流行。
2.医院内感染控制①.一般病人护理在诊疗和护理所有患者时,不管患者现在是否已出现症状和体征,都要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措施(附录1)。
这一点尤其关键,因为出血热的早期症状并不特异。
手卫生是最重要措施。
接触血液或体液时一定要戴手套。
有任何血液、体液喷溅到面部可能性时就应该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面罩。
清洁被污染的表面也是至关重要的。
②.直接病人护理(疑似或确诊的出血热患者)a.病人安置:疑似或确诊患者要被安置到单独的隔离病房,同时要配有专用厕所、淋浴、带有自来水的水槽、肥皂、一次性毛巾、含酒精的手消液、个人防护用品、药物等,同时隔离房间要保证通风良好、窗户掩蔽、房门紧闭、限制人员进入。
如果没有隔离病房,将这些患者安置在特定的封闭区域内,同时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分开安置,并保证以上所列举的隔离病房所需的物品和条件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