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

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
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是指针对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制定的指导方针。
2023年版的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可能会根据当时的流行病学数据、临床研究和医学进展进行更新和修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回答:
1. 流行病学数据,2023年版的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会考虑当时的流行病学数据,包括传染病的发病率、病原体的变化趋势、传播途径等。
这些数据对于制定诊疗方案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风险因素。
2. 临床研究和医学进展,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进步,新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药物可能会不断涌现。
2023年版的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会考虑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和医学进展,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有效的治疗。
3. 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通常会包括对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
这些指南会根据病原体的特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传染病。
4. 预防控制措施,除了诊断和治疗,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还会包括预防和控制措施,例如疫苗接种、个人防护、隔离和消毒等。
这些措施对于遏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2023年版的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将会综合考虑流行病学数据、临床研究成果和医学进展,制定全面、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传染病形势。
六病防治计划

六病防治计划
标题:六病防治计划
引言概述:六病是指传染性疾病、肺结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和其他重大疾病。
制定科学的六病防治计划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六病防治计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传染性疾病防治计划
1.1 制定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1.2 加强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疫意识。
1.3 建立传染病防治应急响应体系,做好疫情应对工作。
二、肺结核防治计划
2.1 提高肺结核病患者的诊疗率和治愈率。
2.2 加强对肺结核病人的隔离和治疗管理。
2.3 开展肺结核病的防控宣传,提高公众对肺结核的认识。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计划
3.1 加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和康复服务。
3.2 推动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3.3 提高慢性病的防治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四、职业病防治计划
4.1 加强职业病危害的监测和评估。
4.2 完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保障职工权益。
4.3 提高企业对职业病防治的重视,建立健康工作环境。
五、地方病防治计划
5.1 加强地方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5.2 提高地方病的防治技术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5.3 加强地方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方病的认识。
结论:六病防治计划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医疗机构、
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疾病,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希望通过科学的六病防治计划,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1为保障我园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手足口病的监测、报告、调查、处置等工作,我园按照国家、省、市、区防控手足口病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园实际,制定此方案:一、工作目标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或蔓延,确保全园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机构成立城南新区__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组长:__副组长:__成员:__各班班主任三、工作措施1、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
加大管理力度,制定手足口病防控预案,严格落实晨检登记制度,发现手足口病有关症状及时就诊,发现病人及早隔离、治疗,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
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对公共场所、餐具、玩具等坚持定期消毒,以确保健康人群的身体健康。
2、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对广大师生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控水平,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防病知识水平。
我园利用多种形式正面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者接触;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4、疫情期间暂停一切集体活动,家长接送幼儿在门口,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5、加大卫生监督检查。
我园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落实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禁采购和使用不合格的食品和原材料;严格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
四、疫情处置1、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逐级上报相关信息。
2、无论是发生个案还是暴发流行手足口病疫情,我园必须做到手足口病“零”报告,直到疫情结束。
3、发生手足口病暴发流行,依据《省、市卫生局、区教育局关于切实做好托幼机构和小学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托幼机构发生2例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1例以上重症或死亡病例时。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肖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猛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在4℃可存活一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五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解读(六)马尔堡出血热

木 防治指 南 水
《 种输 入 性 传 染 病 预 防控 制 指 南 和 临床 诊 疗 方 案 》 6 解 读 ( )马尔堡出血热 六
陈 炎 ,陈亚蓓 ,陶荣芳
摘要 :本 文就 马尔堡 出血热 的病原学,流行病 学,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及 预防作扼要 阐述 。
关键 词:马尔堡出血热 ;诊断治疗指南
Ke r s M a b r e rh g c fv r Di g o i ; r ame t ywo d : r u g h mo r a i e ; e a n ss T e t n
( )马 尔堡 出血热 六
Vr eo细胞 ,V r 6细胞和 He eoE l a细胞等 。
( 防控制 指南和 临床诊 疗 方案 ) 预
Deat e to dcn,Mi g ag H si lo C A h i2 9 0,C ia ng ag Mu ii l p r n f Meii m e n un opt f T M, n u 3 4 0 hn , Mig u n nc a g a "2 p
Hoptl n u 3 4 0 C ia s i , h i 9 0 , hn) aA 2
2 病原 学
31 传 染源和 宿主 动物 .
迄今 为止 , 毒在 自然界 病
中的储 存宿 主 目前 尚不 明确 。可 能是 非洲 的野生灵 长类 动物 ,近来 发现 非洲 的一些蝙 蝠和 马尔 堡病毒
密切相 关 。
马 尔 堡 病 毒 和 埃 博 拉 病 毒 同 属 丝 状 病 毒 科 ( i vr a ) Fl i de ,为单股 负链 R o i NA病毒 。 毒体 呈多 病 态性 ,有 时呈 分支或 盘绕 状 ,盘绕 成“ 或“ ” U” 6 形状 或环 形 。 毒颗 粒直 径 为 8 r 长 度 7 0 10 n 病 0 m, i 0 ~ 4 0 m, 表 面有 突起 ,有包 膜 。病毒 基 因组 R NA长 约 1k , 9 b 编 码 7种病毒 蛋 白 。马 尔堡病 毒 目前只 发现 一种血 清 型 。该病毒 可在 多种组 织细 胞 中生长 繁殖 ,包括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 (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 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于 2022 年3 月 12 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
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 Flaviviridae ) 黄病毒属( Flavivirus )。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惟独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 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反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
60℃30 分钟可灭活, 70%乙醇、 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殊是发病 5 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 .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者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城市型黄热病: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
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
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近日通知印发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以有效防控这些输入性传染病,并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一.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该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二.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出血等,在某些暴发疫情中病死率可高达20%-40%。
该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在蚊和非人灵长类之间周期性地发生自然感染循环。
三.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
四.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
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后多无症状,少数可有发热、头痛、视网膜炎、出血等表现。
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中东地区也有报道。
五.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感染鸟类、人类和马、牛等哺乳动物。
鸟类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人主要通过带毒蚊虫叮咬而感染。
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多数没有症状,约20%可主要表现为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性脑炎。
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区域逐渐扩大,在北美、欧洲和非洲等地引起流行。
六.马尔堡出血热是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并主要在非洲流行。
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佚名
【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
【年(卷),期】2008(007)009
【摘要】卫生部近日印发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埃博拉出血热、西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现分期将6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摘录如下。
【总页数】1页(P5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马尔堡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摘登①)临床表现和诊断 [J],
2.乙型脑炎病毒与黄热病病毒联合诊断基因芯片的初步实验研究 [J], 张海燕;马文丽;李凌;吴清华;郑文岭
3.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进展 [J], 凌云;卢洪洲
4.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进展 [J], 凌云;卢洪洲;
5.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进展 [J], 凌云;卢洪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不排除该病通过引进动物或通过隐性感染者及病人输入的可能性。1989年及1990年在美国、1992年在意大利、1996年在美国从来自菲律宾的猴子中检出埃博拉病毒。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视国外疫情变化。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ï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ô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ï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ô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不同亚型病毒糖蛋白的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4%-4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
4.流行病学调查
疾控人员接到病例报告后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及时隔离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正确预防,减少恐慌
积极、广泛地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避免疫情发生后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使公众正确对待事件的发生,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
2.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临床早期诊断埃博拉出血热相当困难,因其症状无特殊性,不易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鉴别。可以参考这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流行地区、流行季等进行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2)对病人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粘膜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也可用恰当的消毒剂冲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或洗眼液冲洗,对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评价和追踪观察。搞好医院内消毒隔离,防止医院内感染是预防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的重要环节,应坚持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EBV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4.地理分布
近几十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肯尼亚、利比利亚、中非共和国、喀麦隆等国家也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
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突然暴发大规模出血热流行。刚果埃博拉河岸的小城雅姆布库,共发生病人318例,死亡280例,主要在医院内传播,疾病因此得名埃博拉出血热。同时,在毗邻的苏丹南部共发生284例病人,死亡151例。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在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有咯血,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病后第10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自1976 年在非洲中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暴发流行后,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很高,严重危害疫区人群健康。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一)血清学检测。
患者最早可在症状出现后7-10天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抗体,IgM抗体可维持3个月,IgG抗体可维持很长时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至死也未能检出抗体,故IgG抗体检测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
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是有效控制传染源的关键。卫生部门要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交通等部门的联防,及时发现来自流行地区的输入病例。
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尤其是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和蝙蝠等野生动物的检疫工作。从国外进口动物,特别是从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引进动物,要严格进行卫生检疫。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和动物,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就近掩埋。必须转移处理时,也应在密封容器中进行。需作尸体解剖时,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病人使用过的衣物应进行蒸气消毒或焚化。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有关规定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应减少至需要的最低限度。标本采集应注意个人防护,采集后将标本置于塑料袋中,再置于有清晰标志、坚固的防漏容器中直接送往实验室。注意不要污染容器的外表,并做好相应的消毒。进行检验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病毒分离与培养只能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进行。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二)病原学检测。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与活病毒相关的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
1. 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法应用也很广泛,它可从感染动物肝、脾中检测病毒抗原。
(2)气溶胶传播
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1995年曾有学者报道用恒河猴、猕猴作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实验动物,含有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通过空气传染了正常猴,证实了气溶胶在埃博拉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3)注射途径
以往,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1976年扎伊尔一位疑诊为疟疾的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后一周内,数位在该院住院接受注射治疗的病人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而死亡。
2.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