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简述(先秦时期)
书法发展时间线

书法发展时间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上。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至周代初期留存的一种文字,它的字体形态多样,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而金文是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书体,它的字体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和规范性。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篆书成为主流书体,特别是小篆,它的字形结构规整,巨大质朴,影响到后世的书法发展。
在汉代,隶书的形成对于后代书法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隶书是一种优雅、工整的字体,具有浓重的书法风格。
3.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逐渐发展为楷书,楷书是一种行草书的字体,具有明快的线条和流畅的结构,很好地表现了书法的美感和艺术性。
在这一时期,兰亭集序的出现对于书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草书逐渐成为主流书体,草书是一种隶书的变体,具有很强的速度和动感,表现了书法的潇洒和豪放。
在这一时期,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米芾的《赤壁赋》等名作对于书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 元明清时期(1279年-1911年)元明清时期,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书体的发展日趋完善和多样化,书法风格也趋于多样。
在明清时期,书法成为官方文书和文人雅集的重要载体,书法家们在各种书法风格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6. 近现代时期(1911年至今)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书法也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在这一时期,书法家们对于书法的探索和创新不断进行,开创了新的书法风格和表现形式,使得书法艺术更加充满活力和创意。
第二篇示例:书法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艺术的一种,通常被视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书法从最早的刻画文字的形式开始,逐渐演变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文字的美感和力量。
书法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法发展的时间线。
中国书法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国书法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书写艺术,起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书法不仅是一种表达文字的工具,更是一种绘画艺术,具有美学价值。
先秦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书法最早的形式。
当时的甲骨文主要出现在龟、鸟、兽、人骨骼上,是古代人类用来记录生产、祭祀、战争等信息的一种文字。
甲骨文的形态简单纯粹,笔画直线型,符号清晰明了,而且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战国时期,隶书逐渐兴起,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经典字体,它是通过秦国对六国的征服而形成的。
隶书笔画清晰、结构复杂,气韵恢宏,也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里程碑。
汉朝时期,隶书形式逐渐变得规范,成为一种非常严格的书体,它对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唐代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人,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地位的大师。
他们创造了很多新的书法艺术形式,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这些经典作品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同时也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书法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段历史时期的书法家以张大千、黄宾虹、赵之谦、董其昌、文征明等人为代表,他们都创作出了一系列极具个性和创意的书法作品。
比如,黄宾虹的“颜真卿行书”、张大千的“青砖横匾”,保持了前人的传统,在现代书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0世纪初,中国书法进入了一段新的发展历程。
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士等文化名人,在书法方面也有着极高的造诣,并且创造性地在艺术中融入了西方的艺术元素,使得书法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活力。
当代书法艺术也正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其形式已经由纯粹的汉字书写逐渐向现代艺术领域扩展。
总而言之,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甲骨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体形式,权威大师的杰作都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灵感。
可以说,从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可以窥测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它来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而又相当成熟的书法——先秦书法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而又相当成熟的书法——先秦书法概述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之始当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开始于何时,目前文字学界尚无定论,但曾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则是肯定的。
目前已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的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
这些符号多为几何形符号(如仰韶、马家窑、龙山等原始文化遗迹)和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如大汶口等原始文化陶器)。
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一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性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傅抱石曾经说过:中国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于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绝了姻缘。
中国文字为“线”组成,它的结体,无论笔画繁简,篆隶或其他书体,都可在一个方形的范围内保持常调和而镇静的美的平衡,这是和别的民族文字不同的地方。
试参观一次中国的印刷工厂,一粒一粒大小相同的铅字,这便是中国艺术的原子。
中国人在这相同的范围上面,凝神静观,可以透过与生俱来的欣赏力而对这不同的笔画发生无限的境界、无限的趣味、无限的新意。
中国一切的艺术差不多都是沿着这个方式进展的。
应该说傅抱石的这种艺术审美观,早在甲骨文出现之时就已蕴含于书法之中了。
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距今约3000年至4000年的殷商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而又相当成熟的文字。
秦朝的书法艺术

秦朝的书法艺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
秦朝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就秦朝的书法艺术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秦朝书法的历史背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嬴政打破了诸侯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大陆。
秦始皇即位后实行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其中包括文字的统一。
在秦朝的时期,秦国将不同地区的文字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即小篆。
小篆的出现为后来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秦朝小篆的特点秦朝小篆是秦朝时期形成的一种书写文字,它与以前的文字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秦朝小篆笔画结构简单,线条流畅。
其次,秦朝小篆不同于之前的文字,取消了一些复杂的构造和笔画,使得文字更为简洁明了。
再次,秦朝小篆的字体更加整齐美观,给人带来一种秩序感和稳定感。
总的来说,秦朝小篆在形态上更为统一、规整,为后来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朝书法艺术的发展在秦朝统一文字后,书法艺术也随之蓬勃发展。
秦朝的书法家们不仅整合了各地的书法风格,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
秦朝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书写规范,要求书写规范、字迹工整。
这种书写方式对后来的书法发展影响深远。
四、秦朝书法艺术的影响秦朝书法艺术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秦朝小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文字形式,对后来的篆刻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秦朝书法家们提出了书法要求,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准则。
他们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这种要求在后来的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总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
秦朝小篆的出现为后来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书法家们的要求为后来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基本准则。
秦朝书法艺术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的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仍受到重视和研究。
希望大家在欣赏秦朝书法艺术时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书法简介:先秦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书法简介:先秦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发生于原始的刻画符号,虽然它仅仅是一种不自
觉的朦胧行为,但这已经是一种带有文字性质的言说方式.
以后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均是以契刻或范铸的形式出现,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一种契刻于龟骨和牛胛骨这上的文字,其契刻之精和文字之美国微软公司令后人向往不已,书写者称为贞人后世的一些汉字的书写规则和章法款式在甲骨文中已大体具备.
金文兴盛于周代,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高.
到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石刻比骨契更大方,比范铸更简便,故所有名迹力求能摹勒上石 ,开启了石刻书法的先河.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但周宣王的岐阳石鼓于公元七世纪被人发现,后代书家共称古妙 ,十只鼓形圆石四周刻四言韵文,书法朴浑古.齐整稳定.秦代的六处纪功刻石,将石刻艺术推
向新的高度.现存绎山,泰山,琅 .会稽四种,清杨守敬称: 虽磨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天上神品.。
书法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书法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通过书写文字来表现美感、意境、气势等情感的艺术形式。
书法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体系。
一、书法起源书法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殷商时期贵族们用于卜筮的符号。
甲骨文的笔画粗大、弯曲,勾勒着古人世界的轮廓和面貌。
这种文字起初只是用于卜筮,随着时代的发展,甲骨文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更加优美、完整的文字形态,成为了书法艺术的基础。
二、书法的演变周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追求规范性、韵律性和美感。
西周时期,金文的书写方式比较拙劣,尚未完全发扬,仅能反映实用性和功能性。
到了东周,隶书开始发展,隶书的笔画优美、流畅,逐渐成为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篆书逐渐成为主流,这是一种规矩严谨而又紧凑的文字形态。
到了汉朝,隶书成为了政府规定的秘书隶,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文字形式。
隋唐时期,隶书和楷书逐渐成为了主流,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牢牢奠定了楷书的地位。
各种书法家们在楷书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书法艺术流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每一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风格特点。
唐代的草书、明代的行草、清朝的隶书都是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三、书法艺术的特点书法艺术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形式,它注重意境和白描,强调笔墨的变化,追求均衡和韵律感。
在书法艺术中,每一个笔画都是一种表现手法,每一个字都要求准确、完整、美观。
书法要求书写者在笔的力度、形态、动态上都要有独特的见解和把握,才能达到艺术化的效果。
书法艺术还重视书法家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每一个书法家都能通过自己对技法和艺术性的理解和掌握,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书法作品。
四、书法艺术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书法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分析111先秦时期中国书法

1分析先秦时期中国书法的三种主要文字类型(命名的原因,书体范畴,主要代表作及风格特点)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
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般为二三个字,多为族徽。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秦代的六处经功刻石,将石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现存绎山、泰山、琅琊、会稽四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战国文字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自为政,文字的地方色彩更为浓厚,自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文字异形的现象。
东方六国文字品式多样,风格不一,有很高的艺术性。
简册据文献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简册。
《尚书.多士篇》说周公曾对殷人讲过:“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应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因竹木简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简册目前尚未发现,而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
据记载在汉、晋时期就有简牍的发现。
篆书从线条转化为隶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用笔,而且这种新的体势和风格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帛书战国时期还有一种记事书写材料是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名缯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艺术简述(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
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商、西周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其文字是记录当时占卜的内容,故又称卜辞,是十分成熟的文字。
商代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王懿荣发现的。
至今出土已有15万片以上,其文字属于商代后期。
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周原地区,又出土西周早期甲骨17000多片,除少数有文字外,大都无文字。
商、西周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的,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
龟甲兽骨都很坚硬,上面契刻的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和富有立体感。
有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的感觉。
也有的甲骨文笔画比较粗壮,出现弧形的线条。
甲骨文契刻时的轻重疾徐,在线条上都能细微的反映出来,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
不同时期的商、周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或雄伟俊迈,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
这些风格上的差异,也是甲骨文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那些书写契刻甲骨文的巫史(卜辞中的所谓贞人),无疑是当时的书法家,像著名的《大骨四版》、《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见彩图《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四方风名刻辞》、《宰丰骨匕刻辞》、《鹿头骨纪事刻辞》等甲骨,都是含有艺术素质的精美的书法作品。
【金文】商、西周的金文(旧称钟鼎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资料,在书法上有着与甲骨文不同的艺术特色。
根据《左传》、《墨子》等书记载,中国在夏代已经开始了青铜的冶练和铸造,在商、周两代发展和形成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盛行于西周。
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现在称之为金文。
金文一般是铸,少数是刻。
金文的铸作是先把文字书写在软坯上制成范模,然后用烧熔的铜液浇铸。
在金文刻范和铸的过程中,对原来书写的笔画虽有所损益,但仍能更多地保留和显示书写时的笔意,字画丰腴,体势凝重,有极高的艺术性。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般为二三个字,多为族徽。
这些族徽文字,图画性很强,比甲骨文保留着更为原始的因素。
到商代晚期才出现了几十个字的铭文,但十分罕见。
如《戌嗣子鼎》、《宰甫卣》、《小臣缶方鼎》、《帝辛四祀缶》等。
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
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画肥厚,收笔处时有波磔,直线条较多,圆转的线条较少,行款错落参差,气象雄奇瑰丽。
西周的金文最有代表性。
西周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商代,铭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字数逐渐增多。
出现了长篇巨制的铭文,内容十分广泛,有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及颂先扬祖等。
西周金文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①早期,铭文仍很简短,常为族徽和器主姓名,犹存殷商遗矩。
后来铭文逐渐加长,如武王时期的《天亡簋》、成王时期的《眉县大鼎》、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等。
早期金文,笔画还有显著的波磔,但行款渐趋齐整。
尤其是《大盂鼎》用笔方整,行款茂密,气度宏伟,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典型。
②中期,自穆王始不仅铭文更多长篇,金文的书风也有了变化,笔画已少波磔,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划一,均匀圆润,布局完满,文字十分规整。
如穆王时期的《静簋》柔和隽美,恭王时期的《墙盘》谨严端整,孝王时期的《大克鼎》舒展遒美,都是金文精美的代表作。
西周中期金文字形已有较大的简化和线条化。
③晚期,金文已发展到高峰,夷、厉、宣、幽诸王时期的金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局面。
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字画草率,字形扁平,体势□侧,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
宣王时期的《毛公鼎》用笔纯熟,字迹秀劲,铭文多达490字,皇皇巨制,为西周金文之冠。
另一件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字呈长形,横竖成行,雍容秀丽,疏朗整齐。
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金文的形体,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金文,较之商代的甲骨文,西周早期的金文已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象形的笔意减少。
笔画分布讲究均匀对称,波磔已消失,多用粗细一致,首尾不露锋芒的玉箸线条。
行款已横有列,竖有行,字形多为纵势,与后来的小篆相比,结构仍未完全定型。
一些字的笔画增减,偏旁部首排列的位置,依然还有一定的随意性,有的字结构上显得更为繁复。
所以《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被认为有可能是籀书。
史籀是周宣王时人,他写的一本字书称《史籀篇》,书上的文字,被称作籀书,亦即大篆。
籀书作为当时教学童的识字课本,应是对以前使用的文字有所厘正和变革的新体,是西周金文已臻成熟后的产物。
这种新的体势,必然会影响到当时的金文,并成为王室器物上使用的标准字体,在书法风格上也出现迥异于前的面貌,流风所及深深地影响到秦地的文字和书风。
至于籀书是否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史籀是否为人名或有无其名,现在仍有争议。
但西周晚期金文出现了新的书风,无疑是事实,值得进一步探讨。
春秋、战国时期书法此时王室权力衰落,列国的青铜器物增多,器物制作与西周相比,已趋简率。
铜器上有铭文的较少,无铭文的很多,铭文一般都很简短。
春秋初期的金文与西周晚期金文很相近,从书法风格上有时难以判断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列国间的金文也都相差不远。
春秋末和战国时,齐、晋、秦、楚等国的金文最有特色,并带有地域的色彩。
北方的晋国出现了尖头肥腹的笔形,如《智君子鉴》,很像后世所说的蝌蚪文。
南方江淮一带吴、越、蔡、楚等国的文字,有的笔画多加曲折,或以鸟形和点子作为附加装饰,这种近于图案的文字,多见于兵器上,应是所谓的鸟书。
郭沫若认为: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或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
春秋中晚期出现了错金工艺,并用于错嵌铭文,传世的《栾书缶》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错金铭文器物。
战国时期错金工艺进一步发展,像《鄂君启节》(见彩图鄂君启节(战国))、《曾侯乙墓编钟》和一些兵器上,都有错金铭文,这些铭文圆润秀劲、端严华丽,在金文中别具一格。
在战国中晚期,器物崇尚素面,错金铭文都铸刻在器物的明显位置(与商、西周铭文铸在器物腹内不同),起到了装饰作用。
春秋战国时,铁的发明和铁器的应用,使青铜器上出现了刻的铭文。
刻铭笔画匀称、劲健,兵器上的刻款字迹草率,也是这一时期金文书法的又一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失去了西周时期金文凝重端严、雄奇浑穆的风格,而变得清新秀丽。
突出的特征是文字的形体多为纵式,行笔很长,笔法全用玉箸(粗细划一的线条),圆润柔和,像《功吴王夫差鉴》、《秦公簋》、《齐陈曼□》等,已开秦代小篆的前型。
商代的文字多见于甲骨,西周文字多见于青铜器(吉金),甲骨文、金文都是以附着之物来命名的。
而春秋战国时期则不同,文字的记事材料更为丰富,字体也更为多样,已很难再用文字附着的器物来命名。
战国初年的《墨子·非命下》一书说:“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写照。
【刻石文字】中国古代刻石文字始于何时,尚待考证。
虽然夏、商、周三代都有刻石传世,但都系后代伪造,如《岣嵝碑》、《坛山刻石》等。
目前可信者唯有商代《小臣系簋》断耳铭文、《妇好墓石磬刻文》。
著名的石鼓文的年代,仍有很多争议,现在一般倾向于是战国时物。
此外在河北平山发现的战国刻石《河光刻石》有2行19字,是研究战国刻石书法的珍贵资料。
石鼓文是秦国的石刻文字,内容主要是歌颂田原之美和游猎之盛的四言诗,分别刻在10个鼓形碣石上。
石鼓文的字体被认为是属于籀书系统,是周代金文向秦代小篆过渡的形体。
【墨迹】墨迹是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
春秋、战国之际的盟书是目前发现最为丰富和完整的墨迹,如《沁阳玉简》即是盟书。
1966年在山西侯马,1979年在河南温县又发现了大量的盟书。
盟誓是春秋时盛行的一种政治活动,是诸侯或卿大夫通过盟誓仪式,来缔结具有一定制约作用的联盟。
盟书是用朱色或墨色写在玉片和石片上的,玉石片多呈圭形。
盟书上的字,笔画起笔见方,中肥末锐,笔锋显露,用笔粗细有致,率意自然。
这些盟书上的字,与《魏正始三体石经》上的古文、宋代郭忠恕《□简》一书集录的字体十分相近。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见到了用类似毛笔描绘出的图案。
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从“聿”的字,聿是手执笔的形象。
商代甲骨、玉石和陶片上留下的笔写字迹,都表明中国很早就有了毛笔。
然而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是战国中期在河南信阳、湖南长沙的楚墓中出土的。
长沙左公山楚墓出土的毛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成。
商、周时人们日常书写应该是用毛笔的。
毛笔的弹性能够表现出线条轻重顿曳的变化,提供了汉字无比丰富的造型,是汉字书写转化为艺术的重要因素。
战国文字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自为政,文字的地方色彩更为浓厚,自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文字异形的现象。
一个字的写法,往往齐楚有异,秦燕不同,地域性差别十分明显。
尤其是在竹帛、金石、货币、玺印、陶器等上面出现了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字体。
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中说:“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指出秦与东方六国文字上的差异。
这时东方六国民间通行的文字中却别有一种简略急就的字体,如竹简、帛书、货币、玺印等上的文字,因简化、讹变而造成的歧异现象空前增加。
字形奇诡,写法草率,严谨厚重的书风已不多见了,但东方六国的文字并没有超越商、西周以来的文字体系,而是一脉相承。
东方六国的文字被称作六国古文,因容易与商、西周文字混淆,一般称为战国文字。
东方六国文字品式多样,风格不一,有很高的艺术性。
【简册】据文献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简册。
《尚书.多士篇》说周公曾对殷人讲过:“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应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因竹木简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简册目前尚未发现,而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
据记载在汉、晋时期就有简牍的发现。
1941年以后在湖北随县和江陵、湖南长沙、河南信阳等地的楚墓中出土了不少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内容为遣册、古书和卜筮记录。
近年来在四川青川县郝家坪和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秦木牍和秦简,使得小篆产生前的秦人书写的隶书墨迹展现于世。
青川木牍和云梦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
点面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是考证隶书发展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除了这些秦木牍和秦简之外,在战国文字中那些草率急就的字体和秦《高奴禾石权》中也已蕴含着隶书的因素。
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
篆书从线条转化为隶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用笔,而且这种新的体势和风格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帛书】战国时期还有一种记事书写材料是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名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