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原文、赏析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赏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
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
所以,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
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
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
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
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年作诗以答。
此诗首联写山城。
戏答元珍、明妃曲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分 析所用艺术手法; (3)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烘托了 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戏答元珍 北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3、“冻雷惊笋欲抽芽”中“欲”字有何表达效果?
明妃曲
王安石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亲人从遥远的家里给她传来消息:你要在匈奴好 好生活,不要惦记故乡;你没看到吗?当年受尽宠幸 的陈皇后现在就被幽闭在离君王一点点远的冷宫长门 宫里,人生要是遇到了失意的时候,是不分地点的。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说 明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 莫能外。 一句话道出了作者对王昭君的无限同情,并揭示 了这种悲剧的普遍性。这才是诗的主题。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生活在封建王朝的宫廷里的妇女,她们的命运总 是特别悲惨;除了听任帝王们玩弄之外,有的时候还 要远嫁到边远少数民族去和亲。王昭君就是其中最著 名的一个。因此,历代诗人不少作品中,对她的遭遇 充满了同情。这一首诗描写细致,立意新鲜,对王昭 君的同情也是深挚的。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戏答元珍》赏析

《戏答元珍》赏析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原作】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古诗今译】我还以为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山城了呢,都已经是二月了,这山城的花儿还未见开放的迹象。
压着残雪的枝头好象还有经过一个冬天仍然没有落下来的橘子,春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嫩的新芽。
夜里,从远方飞来的归雁的叫声,又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带着病迈进新的一年,面对春色不免感叹时光与万物的变化。
我曾经在洛阳的名花丛中饱享过美丽的春光,山城的野花虽然开得迟一些,但也不必为此叹息。
【赏析】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参知政事。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欧阳修因直言论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所作。
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作品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
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
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寒冷,但实际上是暗喻政治环境的恶劣,言外之意该是说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能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呢?“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残雪压枝,仍有柑橘未落;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
意即尽管如此,但远在山城还是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
黄橘与笋芽不惧雪压、雷鸣的顽强精神,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关于《咏雪》的句子

关于《咏雪》的句子
本文是关于关于《咏雪》的句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巍巍暖气吹。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月从雪后皆奇夜,天向梅边有别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玉人浴出新妆洗。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一代文宗欧阳修十讲

欧阳修所作的古诗1.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 《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3. 《秋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4. 《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5.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6.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7.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8.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9.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0.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欧阳修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11.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春笋》课文赏析

《春笋》课⽂赏析 春笋写的是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出,旺盛⽣长的情景,热情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命⼒。
下⾯是店铺整理的《春笋》课⽂赏析,欢迎来参考! 《春笋》课⽂赏析 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在艺术语⾔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切社会都是运动着的。
的确,精⼼提炼的动词往往能更加准确⽣动地传情达意。
因此,⼀些优秀作者常常冥思苦索,⼒求找到合适的动词。
第⼆册《春笋》就提炼了⼀系列动词,精当地表现了春笋破⼟⽽出、奋发向上的旺盛⽣命⼒,纵⼈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以“唤醒”巧作蓄势,领起下⽂描写 ⽵本耐寒,即使严冬来临之后,⽵根深植地下,孕育笋芽,依然充满活⼒,所以古⼈有“冻雷惊笋欲抽芽”的.诗句。
⼀旦春临⼤地,春雪震响,便会唤醒春笋,课⽂中的‘唤醒”⼆字巧妙地为下⽂蓄势——本来充满活⼒的⽵笋被春雷唤醒之后,会怎么样呢?它不再沉睡地下,它要破⼟⽽出,它要领略⽆边的美好春光……这是“唤醒”⼆字所带来的必然趋势,它也启迪我们的丰富联想,经过~冬养精蓄锐的⽵笋,在春回⼤地、春雷震醒之后必有⼀番⼤的作为,⽂章势必顺流直下,展开描写了。
以“冲破”、‘掀翻”、“冒”展⽰⽓势与动态 被春雷“唤醒”了的春笋,冲破泥⼟,掀翻⽯块,冒出地⾯—— “冲破”⼆字显现了春笋具有⼀往⽆前。
不可阻遏的⽓势,厚厚的泥⼟决难限制它前进的步伐,破⼟⽽出是它奋进的⽬标啊! “掀翻”⼆字显⽰了春笋多么巨⼤的威⼒,沉重的⽯块,在充满顽强⽣命⼒的春笋⾯前,逃不脱被彻底掀翻的命运,春笋要战胜⼀切艰难险阻,去迎接那灿烂的春天! “冒”字更加形象逼真地展开了春笋往外透、向上升,毫不迟延,⼗分迅捷,这样⼀种如在⽬前的动态,使我们产⽣了⾝临其境之感。
尤其是“⼀个⼀个”的反复运⽤,不只表明了春笋遍地,⽽且是造成了⼀种你追我赶的热烈氛围,满纸⽣意盎然啊! 值得⼀提的是“冲破”——“掀翻”——“冒”这些动词并⾮孤⽴使⽤的,它们先后有序,连贯⽽来,内在联系⾮常紧密,艺术地画出了春笋破⼟的⾜迹,实在是观察⼊微,匠⼼独运啊! 以“迎”、“笑”、“长”描绘春笋茁壮成长的情景 课⽂先⽤⼀个巧妙的⽐喻,把破⼟⽽出的⽵笋⽐作‘撤⽣⽣的娃娃”,洋溢着前程⽆限的活⼒,⽽后致⼒描绘春笋旺盛成长—— “它们迎着阳光”,⼀个“迎”字既表现了往⽇沉睡地下的春笋对阳光的渴求、喜、亲近,⼜暗⽰了春⽇的阳光温暖和煦,抚爱春笋,怎不使春笋倾⼼向往,主动相迎呢? 春笋“在春风中笑,在春⾥长”,⼀个“笑”,⼀个“长”,采⽤了拟⼈⼿法,使春笋⼈格化了,固然表现了春笋沐浴着春风,沐浴着春⾬,充满了欢乐,旺盛地⽣长,同时也分明地使我们感受到春风轻拂,抚爱有加,春⾬飘洒,润物⽆声,正是这春风化⾬的烂漫春天,酿就了百花竞艳、万卉争妍的⽆边春光,⼀切⽣物如同这春笋⼀样,⽣机蓬勃,活⼒⽆限啊!描绘春笋成长,作者还运⽤了“⼀节,⼀节,⼜⼀节。
【形容鹅毛大雪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形容鹅毛大雪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杜甫《阁夜》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3、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洛桥晚望》4、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阳修《戏答元珍》5、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杜甫《对雪》6、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韩疁《高阳台·除夜》7、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
郑觉齐《扬州慢·琼花》8、江北江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9、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10、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1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1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3、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范成大《霜天晓角·梅》14、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15、溪谷少人家,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16、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罗邺《早发》17、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18、雪花全似梅花萼。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19、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陆游《金错刀行》20、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李商隐《对雪二首》21、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2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对雪》2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4、年年雪地。
常插梅花醉。
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25、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
环山樵《薛宝钗·雪竹》26、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卢梅坡《雪梅·其二》27、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春节古诗词鉴赏

春节古诗词鉴赏春节古诗词鉴赏1《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唐】白居易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唐】白居易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除夜【唐】白居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唐】曹松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江外除夜【唐】曹松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平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除夜【唐】成彦雄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
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
除夜有怀【唐】杜审言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唐】方干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
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
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
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
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唐】李世民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除夜【唐】尚颜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岁除夜【唐】罗隐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戏答元珍》
原文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创作背景:
译文
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
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
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
注释
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
冻雷:寒日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