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激发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 作品现实主义特色和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的深入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让学生注意作品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朗读、默读、速读训练:(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默读、速读训练。
(2)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6.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写一篇短文。
3. 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朗读、默读、速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祝福》教学教案

《祝福》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理解《祝福》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基本内容。
分析并讨论小说中的主题、象征手法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其人文素养。
教学准备:课文《祝福》的复印件或电子书。
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播放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话题: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引出“祝福”的概念。
提问激发兴趣:你们对“祝福”有什么理解?在什么场合下会给予或接受祝福?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二、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主人公是谁?她的命运如何?三、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分析:分组讨论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命运及其成因。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人物(如鲁四老爷、柳妈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的主题,如封建礼教的压迫、人性的冷漠与麻木等。
分析作者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想要表达的社会批判意义。
文学手法分析: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祝福”的双重含义。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环境描写、对话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
四、拓展延伸观看与《祝福》相关的视频片段或电影改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讨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以祥林嫂或其他人物的视角重写故事片段。
五、总结归纳归纳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以及阅读文学作品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文学评论,表达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深刻体会作者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时代背景。
2.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阐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阐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
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
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
梳理课文,完成下表: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
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
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明确:并无夸张。
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祝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祝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1《祝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祝福》,这篇小说以批判社会为主题,作者用小说来揭示社会的丑恶,对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控诉,道出了民众的疾苦和愤怒,强调了人类的价值观,对我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上文下理,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辨意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思作品丰富的内涵与人性基本规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理解与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了解《祝福》这篇小说作品在文学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小说初读时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角色等要素,学生有助于初步理解小说的重要性;能学会询问题、观察细致、回归正文等方法进行读后剖析,进一步掌握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 科研精神、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学生可以发扬科研探究的精神,深入探究文学作品中暗示出的思想、人物、情节的含义与关系,进一步拓展阅读思维,增强文学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思考的能力,可以能很好的开发创意,从而更好的拓展个人阅读领域和提升文学素养。
3. 社会责任、多元文化和全球意识:本课的课堂思维和文化价值是促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的重要元素,能够通过比较和引导学生厘清中外知识背景、文化脉络和道德准则等,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影响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小说中的社会主题,析解作者生平、文学成就,形成对鲁迅先生的文学品评;深化读后感性认识,并能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
2. 难点:对社会主题进行思辨和探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梳理出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并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深化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创新设计教学目标: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1 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2 教学形式多样化;3 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4 五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一、导入本单元特点。
学习鉴赏小说方法指导。
方法: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情节:熟悉内容,了解特征。
人物:性格特征,塑造方法。
环境:特征,作用。
二、阅读课文三、理清情节明确:情节内容序幕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开端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四、了解倒叙的作用明确: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五、作业:1.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2.编年谱;3.写小传;(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
)4.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祥林嫂形象一、导入文学是人学,在我们熟悉了《祝福》的故事情节之后,今天我们开始分析小说主人翁祥林嫂的形象。
二、了解祥林嫂悲剧的一生。
1.请学生读《祥林嫂年谱》参考:祥林嫂年(年龄)谱(一)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
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
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
祭祠时很闲,只烧火。
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
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祥林嫂年谱(二)到鲁镇以前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
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
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
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衔去。
秋天到鲁镇。
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秋天捐门槛。
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问我三个问题。
死亡。
2.请学生读《祥林嫂小传》参考:样林嫂小传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比他大十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
每月工钱500文。
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
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原来,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
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
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
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
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
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
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
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
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
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
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
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
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
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
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这伤疤取笑她。
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
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
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
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
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
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三、分析形象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2.学习其他有关文字思考:祥林嫂是如何对待他人或社会所横加给她的种种摧残、压迫或歧视、冷漠的?(通过此问,认识祥林嫂反抗的二重性,或悲剧性的反抗)明确:逃出婆家,反抗买卖婚姻——转嫁希望被卖改嫁,奋力以死相拼——从一而终他人歧视,给以无言抗争——自认有罪询问“灵魂”,怀疑迷信真假——未知迷信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做过反抗,至少对当时的秩序起过捣乱作用,说明她是一个不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妇女。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反抗不是一直自觉性的,而是带有封建礼教和迷信色彩的。
逃出婆家,来到鲁四老爷家,以为就可以找到幸福的归宿,这只是一种转嫁希望的一相情愿式的念头,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她只是转变生存的地点,并没有提升生存的价值。
(在鲁四老爷家仍然遭受剥削,我们可以为她算一笔经济帐。
)被卖改嫁,奋力以死相拼的原因是什么?卫老婆子说是……(见课文),对吗?实际是出于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
在旧社会,礼教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认为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其余分析略)3.小结:(略)四、作业一、二两组同学做原告的律师,任务是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事实列出自己认定的被告,确立被告的主犯与次犯的顺序,并写出有理有据、文情并茂的诉讼状,为身遭不幸的“母亲”讨回公道进行申诉和答辩;第三、四组同学担当被告及其律师,其任务是估测课文中的哪些人可能成为原告眼中的被告,并尽量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事实依据或情理依据为自己辩论。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探讨祥林嫂死因一、导入祥林嫂是一个温顺善良、安分勤快的农村妇女,在旧社会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被这个社会所吞噬。
那么,祥林嫂的死因到底是什么?二、讨论下面是实录: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
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
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生2:鲁四老爷呗!生3:还有四婶。
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
(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
(又笑)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
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
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
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师:如何理解文中的两处“可恶”和“然而”(分析略)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分析第二段有关文字)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
“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生13:感叹句。
师:好。
这是从语气上说。
从语序上说呢?生14:倒装句。
师:对了。
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
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
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
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
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
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生:(点头)生19:“我”不是凶手。
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
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什么?生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
师:很好。
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生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生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
好,你说说你的观点。
生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生:(一片哗然)师:讲讲道理。
生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生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