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影像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MRI对脑转移瘤和多发性恶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l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一,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脑实质内转移瘤的临床及MRI的表现具有以下特点:脑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肺癌是其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他原发肿瘤还包括消化道癌肿、乳腺癌等,脑转移瘤可发生于脑实质、脑膜及脑室,内其中以脑实质最为常见。脑实质转移瘤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可多发也可单发。病灶一般体积较小,无包膜,血液供应丰富,易于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临床表现常随转移瘤所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随之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以及颅内高压表现,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汇2一4J。MR嚷现为病灶多发,大脑半球或小脑内均可发生,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区或皮质内,呈膨胀性生长,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其外缘较光滑、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一般为2. O一3.ocm,瘤内呈不均匀略长、长或等Tl及长、略长或等TZ信号,均有占位效应及水肿,常有坏死、囊变或出血。当早期转移,病灶为单发时,肿瘤体积较小。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性明显或中等度强化。

胶质瘤在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成人以幕上多见,儿童位于幕下较多,但以20一40岁年龄组最常见。胶质瘤多单发,但多发病例也不少见。胶质瘤病灶多位于髓质或皮质下区,位置相对较深。病灶大小不一,一般发现时较大,肿瘤周围水肿相对较轻l5]。因为星形细胞瘤无包膜,一般呈浸润性生长,致使外壁毛糙不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瘤体中心易发生囊变坏死,从而实质部呈一环状,不规则,环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

2.多发性硬化的MRI特征

MS的临床诊断要求具有不同部位神经损害反复发作的特征,即俗称的“2+2”(2个部位, 2次发作),这势必需要包括较长时间的病程随访。如何在首诊时将怀疑为MS的患者明确诊断或排除诊断是一项很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对于不具备典型临床特征,如首次发病或仅有1个部位损害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 具有重要意义。MS典型的头颅MRI表现为多发的分布于大脑半球白质部分的病灶,大小不等,呈边缘整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T2WI高信号影。病灶也可见于内囊、皮质下、颞叶、脑桥与小脑等部位,严重者可见脑组织变性、萎缩[3]。本组MS患者头颅MRI的病灶分布大部分集中在侧脑室周围、额、顶叶深部白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文献[4]报道MS颅内病灶也可累及灰质如丘脑和基底节,在本组患者中也有类似发现。Kidd[5]研究提出MS可有大量的皮质病灶,但常规MRI却几乎不能显示小病灶,其原因可能是病灶小,病灶与皮质缺乏对比,或与周围脑脊液产生部分容积效应所致,采用对比剂或Flair扫描可有利于显示皮质小病灶。最近的免疫组化研究[6]证实MS慢性病程患者中也有广泛的灰质脱髓鞘,而灰质病灶的病理改变与白质不同,灰质病灶的炎性表现少,巨嗜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少见,而轴突的横断和神经元的丢失却很显著。许多研究报道胼胝体为MS的好发部位,并有相对特征性的诊断征象。Alsia等[7]统计了42

例MS患者, 91%胼胝体受累,而对照组127例其他脑室旁白质病变患者中,仅22. 4%累及胼胝体。MS患者胼胝体受累的特征性表现为矢状位上与侧脑室相连的异常信号灶,似呈放射状突入胼胝体内,致胼胝体边界凹凸不平。本组患者中10%胼胝体受累,其中1例表现为胼胝体萎缩、1例变薄,明显低于报道的比例。T2WI正中矢状位扫描,尤其是矢状薄层扫描,是发现胼胝体受累的最佳方法,所以常规行矢状位的MRI扫描可提高胼胝体受累的阳性检出率。慢性患者反复发作后导致胼胝体组织损害,这可能是其呈现萎缩征象的原因。MS患者头颅MRI病灶大小不等,多为数毫米到数厘米,甚至可顺延整个侧脑室旁。病灶形态不规则,多数呈斑点状、斑片状、椭圆形。幕上病灶中部分呈垂直侧脑室分布(直角脱鞘征象),本组有17例患者(19. 8% )有此征象,其病理基础为MS的髓鞘脱失发生在血管周围,而脑室周围白质内血管走行与侧脑室壁相垂直,此征象有一定特征性。MS患者头颅MRI病灶信号在T1WI可为低、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多为高信号。Fazekas等[8]提出急性期T1WI出现低信号灶表示血管源性水肿,而慢性期低信号病灶代表不可逆的组织损伤(脱髓鞘、轴突丢失和细胞外间隙扩大)。但Li等[9]的研究证实: T1低信号病灶中代谢产物的变化较大,表明T1WI低信号病灶并不代表疾病的最后阶段或静态病理异常。MS患者头颅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增强,说明其局部血-脑屏障破坏,为活动性病灶。95%的病灶强化维持时间<8周,强化最初呈均匀一致的结节状,数天至数周后变为环形边缘强化,再经数周强化消失[10]。由于本组患者处于病程的不同阶段,所以表现为斑片状、斑点状、环形、结节样等多种形态的强化病灶。本组患者的脊髓MRI病灶集中在颈髓和胸髓,与国内其他文献[3, 4]报道相同。颈髓、胸髓可单独受累,也可同时受累;脊髓病灶长度从1个到数个椎体不等,形态为条片状、斑片状、斑点状;急性期可见脊髓肿胀或增粗,慢性期或病损严重者可出现脊髓萎缩或变细。病灶部位多位于脊髓后部和两侧,这与白质在脊髓内的位置有关。本组患者也发现有病灶位于脊髓中央,灰、白质同时受累,这类患者常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近年出现的磁化传递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11]等MRI新技术在进行定量研究、监测病程和疗效以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常规MRI检查在诊断MS方面仍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密切结合临床与MRI表现可提高对MS诊断的准确性。

3. 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MRI是MS诊断中最敏感和特异的辅助检查方法,故美国国立MS协会(NMSS)于2001年推出了MS新诊断标准,首次将MRI用于MS的诊断。判断MS的MRI 标准:下述4项中有3项:①1个Gd强化病灶或9个长T2信号病灶(若无Gd强化病灶);②1个以上幕下病灶;③1个以上邻近皮层的病灶;④3个以上室旁病灶(一个脊髓病灶等于1个脑部病灶)[2]。

MS脑部MRI表现MS多发生在侧脑室旁白质区,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弥漫性的病灶表现为白质变脏征(dirty-appearance white matter)[3]。病理上脑部MS病灶由血管周围鞘(实质上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沿小静脉浸润所形成)和脱髓鞘性斑块形成。据报道,室管膜下被称作为“Dot-Dash”征象的不规则条纹,与早期MS有密切关系[4]。胼胝体病变或者同时合并脊髓受累,高度提示MS的存在[5]。“Dawson指状征(Dawson’sfinger sign)”或称“直角脱髓鞘征”是指侧脑室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