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影像鉴别

合集下载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Me t h o d s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a n d i ma g i n g i f n d i n g s i n 2 1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B L c o n i f r me d b y o p e r a t i o r i 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e x a mi n a t i o n w e r e r e t -
N i n g b o 3 1 5 0 4 0 , Z h e j i a n g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i t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T a n d MR I i f n d i n g s o f t h e p i r ma r y b o n e l y mp h o m a( P B L ) a n d i t s d i f e r e n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 .
关 键 词 :骨 ; 淋 巴瘤 ; 体层摄影术 , x线计算机 ; 磁共振成像 ; 鉴 别 诊 断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3 8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2 2 3 8 ( 2 o 1 5 ) 1 2 — 1 3 4 5 — 0 3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6 - 2 2 3 8 . 2 0 1 5 . 1 2 . 0 1 3
江西医药 2 0 1 5年 1 2月 第 5 O卷 第 1 2期 J i a n  ̄ , x i 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 D e c e m b e r 至 Q , ・

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

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

精选PPT
2
• 胃肠道淋巴瘤起源于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淋巴组 织,沿器官纵向生长,其中 2/3 以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而 霍奇金淋巴瘤极为罕见。
• 临床多见于 50 ~ 70 岁的患者。男∶女 =1.5 ∶ 1 • 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为腹部疼痛,消
化不良,体重下降,贫血,常出现腹部包块和不全性肠梗阻 症状。
精选PPT
14
肠腔内肿块型主要与间质瘤鉴别, 小肠间质瘤较结肠间质瘤 多见, 发现时肿块较大, 表现为肠壁偏心性类圆形肿块, 可向 腔内、腔外或腔内外同时生长, 增强后强化明显, 部分病灶内 可见明显增粗、紊乱的供血血管, 内部可见不规则坏死区, 不
伴肠系膜或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原发性肠道肿块型淋巴瘤主 要表现为腔内肿块, 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 内部可包绕 一支较粗的血管, 但不同于间质瘤明显增粗、紊乱的供血血 管; 并且多伴有肠系膜和( 或) 腹膜后中等均匀强化的肿大淋 巴结, 因此, 认为原发性肠道肿块型淋巴瘤与间质瘤具有较明 显的区别。
• 肠道内的淋巴瘤侵犯到固有层的植物神经丛,这时候会出现 肠壁肌张力降低,引发管腔扩张。
精选PPT
3
胃淋巴瘤的CT表现:
• 病变部位:以累及胃体、胃窦多见,常为多发,少见幽门受累。
• 胃壁增厚及范围:根据胃壁增厚范围,可分为弥漫性、节段性、 局限性增厚。有学者认为胃壁厚度超过10 mm、且向外周累 及大部或全部胃壁者高度提示淋巴瘤。
(3)多发结节型:肠壁局限性增厚,壁外轮廓光整,周围可见增大巴结影 。
(4)溃疡型及混合型:相对少见,常为增厚的肠壁或肿块内发现龛影及肠
系膜受累并腔外肿块,增强扫描时病灶无强化或中等度强化 ,由于

原发性脑淋巴瘤(PLB)的CT、MRI影像特点分析

原发性脑淋巴瘤(PLB)的CT、MRI影像特点分析

原发性脑淋巴瘤(PLB)的CT、MRI影像特点分析目的:通过PLB的CT、MRI影像表现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7例经病理证实的PLB的CT、MRI影像资料综合分析。

结果7例PLB患者半数以上多发(4/7),75%的病灶分布于脑深部中线附近(12/16)。

脑深部肿瘤形态以类圆形结块为主,CT平扫病灶密度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MRI平扫病灶多为等T1或稍长T1信号、等T2或稍长T2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均明显强化。

结论:PLB临床特征无特殊,可以根据典型的CT及MRI影像特征做出初步诊断。

标签:原发性脑淋巴瘤CT MRI原发性脑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 brain,PLB)是一种较少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约占全部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绝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多为B细胞性[1]。

以往多见于50~60岁上老年人,近年发病率尤其是年轻人发病率明显增加。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3月-2009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PLB 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发病年龄19~74岁,平均46.5岁。

临床表现无特殊,包括颅压增高、脊髓压迫、神经麻痹、精神异常等症。

1.2 检查方法全部7例患者行CT平扫、CT增强、MRI平扫或者MRI增强检查。

1例患者增加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及磁共振波普(MRS)检查。

MRI平扫检查包括SE横断面、矢状面或冠状面TlWI、T2WI及FLAIR序列。

MRI增强检查为注射钆剂后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序列扫描。

2 结果2.1 CT、MRI表现2.1 CT、MRI表现①分布:7例患者中半数以上病灶多发(4/7),多数病灶位于脑深部中线附近(12/16)。

多数在幕上(14/16)。

②形态:脑实质内病灶多为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肿块影,水肿及占位效应与肿瘤大小正相关。

累及脑膜显示不均匀增厚。

无明显出血、囊变或钙化征象。

③CT平扫病灶多为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13/16),少量病灶密度不均匀(3/13)[图1],2个病灶累及脑膜,颅骨尚好。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表现为鼻翼、面颊及眼睑部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形成 ➢ 影像表现
鼻腔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形成 密度、信号特点与淋巴瘤相符 瘤细胞可浸润破坏血管而引起坏死 骨质破坏轻微 ➢ 放射或化学治疗,预后相对较差侧鼻腔,呈鼻中隔前部两侧非 对称肿块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 鼻息肉 ➢ 内翻性乳头状瘤 ➢ 恶性肿瘤
鼻腔鼻窦鳞癌 腺样囊性癌 横纹肌肉瘤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鼻息肉 ➢ 由炎性肿胀的鼻窦黏膜增生而成;好发于上颌窦、筛
窦和中鼻道内,可单发,亦可多发 ➢ 鼻腔鼻窦内CT低密度或软组织密度肿块;MR信号混杂 ➢ 增强后多表现周边黏膜强化,而中央常无明显强化 ➢ 无骨质破坏及鼻面部软组织受累
治疗和预后
➢ 早期局限的鼻腔淋巴瘤首选放射治疗,晚期病变则以 化疗为主,中期可采用放化疗联合的方案。
➢ 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较低,仅为30.0%左右 I期Ⅱ期的患者愈后相对较好 Ⅲ期和IV期患者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疗效较差
小结
➢ 好发于中线附近,多见于鼻腔前下部 ➢ 具有沿皮肤或黏膜下淋巴管向周围组织蔓延的趋势,
鉴别诊断
内翻性乳头状瘤 ➢ 来自鼻腔及鼻窦黏膜上皮的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单
侧多见;易复发,可恶变 ➢ 常见于鼻腔中鼻道后部外侧壁,呈分叶状,可蔓延至
周围鼻窦内 ➢ CT表现为等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界较清,密度较均匀,
邻近骨质可吸收、可破坏 ➢ MR上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呈
LOGO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的一种少见类型,约占NHL的2%~10%
➢ 肿瘤细胞大部分来源于成熟的NK细胞,少部分来源于 NK样T细胞,因此称为NK/T细胞淋巴瘤

颈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M,68,左侧牙龈肿痛1月
F,65Y,发现右腭部肿物3月余
右侧上牙槽、硬腭右侧淋巴瘤并骨质破坏
影像表现
喉咽淋巴瘤
➢约占喉咽肿瘤<1% ➢老年多见 ➢多见于声门上区 ➢表面光滑、息肉样、直径1-3cm,表面 光滑 ➢部分可沿粘膜下区浸润性生长,使喉腔 环形狭窄
右侧声门上区淋巴瘤
➢声门上区、声门区、声门下区淋巴瘤 ➢结节状增厚、浸润性生长
鉴别诊断
神经源性肿瘤
➢沿神经走行区分布,绝大多数为单发,边 缘光滑 ➢信号不均,增强后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或 边缘强化 ➢可推移周围结构,而无明显侵犯
鉴别诊断
其他恶性肿瘤(非淋巴瘤)
➢密度/信号较为不均匀 ➢强化方式各异,多较淋巴瘤明显 ➢侵袭性较强,对邻近骨质破坏程度、软组 织侵袭较为明显
小结
鉴别诊断
➢结内淋巴瘤:转移瘤、淋巴结结核 ➢结外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血管源性肿
瘤、各部位恶性肿瘤(非淋巴瘤,鳞癌、 腺癌等)
鉴别诊断
淋巴结转移瘤
➢ 多可见原发恶性肿瘤病灶 ➢ 淋巴结坏死较常见,增强不均匀强化,强
化方式与原发病灶类似 ➢ 部分可融合,境界欠清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
➢以儿童、青年人多见,结核中毒症状 ➢ 单侧,多发、多组淋巴结肿大 ➢ 可见斑点状钙化,中央坏死,环形强化 ➢ 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表现,如肺部、咽部和喉 结核等
➢HL(41%)VS NHL(27%)
分期
➢淋巴瘤分期:临床资料+影像表现+术中所 见
➢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体液检查、 白细胞分类计数、骨髓活检(18%累及骨 髓)
➢影像表现+术中所见:位置、大小、分布、 转移
• CT:颈部、胸部、纵膈、腹部、盆腔 • MR:颅脑、脊椎+脊髓 • 脑部累及患者建议行腰穿检查

小肠腺癌与淋巴瘤影像诊断

小肠腺癌与淋巴瘤影像诊断

小肠腺癌与淋巴瘤的影像诊断I n t e s t i n a l 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 a&Ly m p h o m a•尽管小肠约占胃肠道粘膜表面积的90%,但此处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5%。

•恶性小肠肿瘤有五种主要的组织学亚型:恶性类癌,腺癌,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和胃肠道间质瘤,其中腺癌是第二常见的。

•恶性淋巴瘤腺癌类癌恶性间质瘤•良性腺瘤间质瘤血管瘤脂肪瘤小肠肿概述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腹痛/不适/体重减轻/轻度梗阻/胃肠道出血•小肠位置深,难以显示,无法及时诊断,发现病灶时常常已经是晚期了。

小肠腺癌临床表现•腹部疼痛•恶心和呕吐•体重减轻•虚弱和疲倦•深色大便(肠道出血)•贫血•黄疸病理•来源于小肠粘膜•好发于十二指肠,尤其是壶腹附近,发现了近50%的小肠腺癌,其次是空肠和回肠,空肠比回肠更常见。

•远端较小的小肠腺癌更可能是环形的,十二指肠腺癌倾向于是乳头状或息肉状。

危险因素•克罗恩病•纤维瘤病•口炎性腹泻•黑斑息肉综合征 (Peutz Jeghers syndrome)•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先天性肠重复畸形•回肠造口术或十二指肠/空肠搭桥手术•(1)X线表现:肠腔不规则充盈缺损,伴有不规则龛影,以及边界清晰的管腔狭窄/管壁僵硬,粘膜破坏;钡剂通过受阻及近端管腔扩张为本病的常见征象。

服用对比剂后1小时拍摄的腹部平片,显示空肠近端有一个狭窄点,钡剂通过受阻及近端管腔扩张为本病的常见征象。

CT:•好发于空肠近端与回肠远端,通常癌呈结节样隆起或息肉状凸入肠腔,亦可在肠壁浸润生长成环形狭窄。

•主要表现为局部肠壁的增厚或形成肿块,密度不均,中等及以上强化。

•多伴近侧肠管梗阻/扩张/积液。

•可显示肠腔外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征象。

对比增强的CT腹部图像显示空肠近端扩张,小肠塌陷的过渡点(标记为X)。

大体病理标本显示空肠腺癌的横截面。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L mp o r e r s e tv l n l z d y h ma we e r to p c ie y a ay e .Re u t Th r r e s s wi i g e lso n a e t u t l e sl s e e we e 1 a e t sn l e i n a d 2 c s swi m li e l — 1 h h p
1 资 料 与 方 法
断 面扫描 , 厚 1 mm, 间距 1 rm, 有 患 者 均行 层 0 层 0 a 所 平 扫 及 增 强 扫 描 , 影 剂 为 GdDT A( . mmo/ 造 — P 01 l k ) 另 有 7例 患 者 在 MR 检 查 前 采 用 GE Hip e g, sed C T机行横 断位 平扫及 增 强 扫描 , 造影 剂 为碘 海 醇 , 层
( 州 市 人 民 医院 影 像科 , 泰 江苏 泰 州 2 5 0 ) 23 0
【 要】 目的 分 析 原 发 性 脑 淋 巴瘤 的 C 与 MR 的影 像 学表 现 , 高对 该 病 的诊 断与 鉴 别诊 断 率 。方 法 回顾 摘 T I 提
性分析 1 3例 经病 理证 实 的 原发 性 脑 淋 巴 瘤 的 C 与 MR 影像 学 资料 。结 果 1 T I 3例 患者 中 , 单发 病 灶 l 例 , 1 多发 2例 ; 幕上 1 例 ; 下 1 , 2 2 幕 例 共 O个 病 灶 , 理 类型 均为 B细 胞 型 非 霍 奇金 淋 巴 瘤 , T 多表 现 为 等 密度 或 稍 高 密度 肿 块 , I 病 C MR
14 ・ 4
西部 医 学 2 1 0 1年 1月 第 2 卷 第 1 3 期 Me We t hn , a u r 0 1 V 12 , . dJ s C ia J n ay 2 1 , o . 3 No 1

纵隔淋巴瘤影像表现

纵隔淋巴瘤影像表现
源于胸腺或淋巴结 发病高峰:20-30岁,50岁左右 男性多见 好发于中纵隔 对放化疗敏感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全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等 局部压迫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嘶、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Horner综合征、呃逆、恶心、 呕吐等
多向纵隔两侧生长 坏死、囊变可见,钙化罕见且多出现于放疗后 常伴有纵隔、双侧肺门、腋窝淋巴结及其它区域淋巴结肿 大 推挤或包绕周围大血管、心包、气管 并发症: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炎 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
好发于前纵隔 发病年龄多见于20~40岁 绝大多数为男性 可沿大血管间隙向四周呈浸润性生长 肿块形态不规则,体积常较大 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常有坏死、囊变,钙化极少见 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
发病高峰:20-30岁,50岁左右 中纵隔多见,多向纵隔两侧生长 囊变、坏死可见,钙化罕见 常伴其他区域淋巴结肿大 推挤或包绕周围大血管、心包、气管;可并发胸腔积液、心包 积液、肺炎 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
40岁以上多见,好发于左前上纵隔 常呈卵圆形、分叶状、轮廓不规则 纵隔脂肪或大血管侵犯、胸膜种植 坏死、囊变常见,可伴形态不一的钙化 增强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
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未 见融合 肿大淋巴结多见于主动脉弓旁、隆突下、气管前腔静脉后 间隙 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结节 肺泡内浸润性病变,支气管气像 全身其它部位非干酪性肉芽肿炎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MRI对脑转移瘤和多发性恶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l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一,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

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脑实质内转移瘤的临床及MRI的表现具有以下特点:脑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肺癌是其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他原发肿瘤还包括消化道癌肿、乳腺癌等,脑转移瘤可发生于脑实质、脑膜及脑室,内其中以脑实质最为常见。

脑实质转移瘤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可多发也可单发。

病灶一般体积较小,无包膜,血液供应丰富,易于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

临床表现常随转移瘤所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随之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以及颅内高压表现,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汇2一4J。

MR嚷现为病灶多发,大脑半球或小脑内均可发生,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区或皮质内,呈膨胀性生长,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其外缘较光滑、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一般为2. O一3.ocm,瘤内呈不均匀略长、长或等Tl及长、略长或等TZ信号,均有占位效应及水肿,常有坏死、囊变或出血。

当早期转移,病灶为单发时,肿瘤体积较小。

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性明显或中等度强化。

胶质瘤在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成人以幕上多见,儿童位于幕下较多,但以20一40岁年龄组最常见。

胶质瘤多单发,但多发病例也不少见。

胶质瘤病灶多位于髓质或皮质下区,位置相对较深。

病灶大小不一,一般发现时较大,肿瘤周围水肿相对较轻l5]。

因为星形细胞瘤无包膜,一般呈浸润性生长,致使外壁毛糙不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瘤体中心易发生囊变坏死,从而实质部呈一环状,不规则,环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

2.多发性硬化的MRI特征MS的临床诊断要求具有不同部位神经损害反复发作的特征,即俗称的“2+2”(2个部位, 2次发作),这势必需要包括较长时间的病程随访。

如何在首诊时将怀疑为MS的患者明确诊断或排除诊断是一项很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

对于不具备典型临床特征,如首次发病或仅有1个部位损害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 具有重要意义。

MS典型的头颅MRI表现为多发的分布于大脑半球白质部分的病灶,大小不等,呈边缘整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T2WI高信号影。

病灶也可见于内囊、皮质下、颞叶、脑桥与小脑等部位,严重者可见脑组织变性、萎缩[3]。

本组MS患者头颅MRI的病灶分布大部分集中在侧脑室周围、额、顶叶深部白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有文献[4]报道MS颅内病灶也可累及灰质如丘脑和基底节,在本组患者中也有类似发现。

Kidd[5]研究提出MS可有大量的皮质病灶,但常规MRI却几乎不能显示小病灶,其原因可能是病灶小,病灶与皮质缺乏对比,或与周围脑脊液产生部分容积效应所致,采用对比剂或Flair扫描可有利于显示皮质小病灶。

最近的免疫组化研究[6]证实MS慢性病程患者中也有广泛的灰质脱髓鞘,而灰质病灶的病理改变与白质不同,灰质病灶的炎性表现少,巨嗜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少见,而轴突的横断和神经元的丢失却很显著。

许多研究报道胼胝体为MS的好发部位,并有相对特征性的诊断征象。

Alsia等[7]统计了42例MS患者, 91%胼胝体受累,而对照组127例其他脑室旁白质病变患者中,仅22. 4%累及胼胝体。

MS患者胼胝体受累的特征性表现为矢状位上与侧脑室相连的异常信号灶,似呈放射状突入胼胝体内,致胼胝体边界凹凸不平。

本组患者中10%胼胝体受累,其中1例表现为胼胝体萎缩、1例变薄,明显低于报道的比例。

T2WI正中矢状位扫描,尤其是矢状薄层扫描,是发现胼胝体受累的最佳方法,所以常规行矢状位的MRI扫描可提高胼胝体受累的阳性检出率。

慢性患者反复发作后导致胼胝体组织损害,这可能是其呈现萎缩征象的原因。

MS患者头颅MRI病灶大小不等,多为数毫米到数厘米,甚至可顺延整个侧脑室旁。

病灶形态不规则,多数呈斑点状、斑片状、椭圆形。

幕上病灶中部分呈垂直侧脑室分布(直角脱鞘征象),本组有17例患者(19. 8% )有此征象,其病理基础为MS的髓鞘脱失发生在血管周围,而脑室周围白质内血管走行与侧脑室壁相垂直,此征象有一定特征性。

MS患者头颅MRI病灶信号在T1WI可为低、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多为高信号。

Fazekas等[8]提出急性期T1WI出现低信号灶表示血管源性水肿,而慢性期低信号病灶代表不可逆的组织损伤(脱髓鞘、轴突丢失和细胞外间隙扩大)。

但Li等[9]的研究证实: T1低信号病灶中代谢产物的变化较大,表明T1WI低信号病灶并不代表疾病的最后阶段或静态病理异常。

MS患者头颅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增强,说明其局部血-脑屏障破坏,为活动性病灶。

95%的病灶强化维持时间<8周,强化最初呈均匀一致的结节状,数天至数周后变为环形边缘强化,再经数周强化消失[10]。

由于本组患者处于病程的不同阶段,所以表现为斑片状、斑点状、环形、结节样等多种形态的强化病灶。

本组患者的脊髓MRI病灶集中在颈髓和胸髓,与国内其他文献[3, 4]报道相同。

颈髓、胸髓可单独受累,也可同时受累;脊髓病灶长度从1个到数个椎体不等,形态为条片状、斑片状、斑点状;急性期可见脊髓肿胀或增粗,慢性期或病损严重者可出现脊髓萎缩或变细。

病灶部位多位于脊髓后部和两侧,这与白质在脊髓内的位置有关。

本组患者也发现有病灶位于脊髓中央,灰、白质同时受累,这类患者常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

近年出现的磁化传递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11]等MRI新技术在进行定量研究、监测病程和疗效以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常规MRI检查在诊断MS方面仍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密切结合临床与MRI表现可提高对MS诊断的准确性。

3. 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MRI是MS诊断中最敏感和特异的辅助检查方法,故美国国立MS协会(NMSS)于2001年推出了MS新诊断标准,首次将MRI用于MS的诊断。

判断MS的MRI 标准:下述4项中有3项:①1个Gd强化病灶或9个长T2信号病灶(若无Gd强化病灶);②1个以上幕下病灶;③1个以上邻近皮层的病灶;④3个以上室旁病灶(一个脊髓病灶等于1个脑部病灶)[2]。

MS脑部MRI表现MS多发生在侧脑室旁白质区,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弥漫性的病灶表现为白质变脏征(dirty-appearance white matter)[3]。

病理上脑部MS病灶由血管周围鞘(实质上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沿小静脉浸润所形成)和脱髓鞘性斑块形成。

据报道,室管膜下被称作为“Dot-Dash”征象的不规则条纹,与早期MS有密切关系[4]。

胼胝体病变或者同时合并脊髓受累,高度提示MS的存在[5]。

“Dawson指状征(Dawson’sfinger sign)”或称“直角脱髓鞘征”是指侧脑室旁多发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等或稍长T1长T2病灶, FLAIR上为高信号,并与侧脑室方向垂直分布,被认为是MS的典型征象,其病理基础是病灶沿脑部小静脉方向分布,并与侧脑室垂直。

急性或活动性病灶,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 T1WI呈等或低信号,亦称“黑洞(black hole)”,T2WI及FLAI呈高信号,活动期FLAIR上信号更高,边界模糊,病灶通常呈结节状(急性)或环状(活动性)明显强化,病理上病灶有炎性反应中心、周边水肿、血脑屏障破坏和周围血管受炎性细胞浸润。

慢性或不活动性病灶,动态观察,病灶有所缩小,边界清楚,T1WI信号有所降低,T2WI及FLAIR有时可以看到病灶内部出现小斑片状低信号,病灶通常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

病理上病灶细胞数量减少、胶质细胞增生、髓鞘逐步修复和血脑屏障趋向完整。

4 . 多发性硬化的常见MRI征象分析MS的病变斑块可以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好发部位包括视神经、脑室周围、胼胝体、深部白质、中脑、小脑和脊髓[4]。

MRI上脑内各期病灶的影像表现也有所不同。

①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的斑块多呈卵圆形或圆形,有膨胀感[5],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信号多不均匀,斑块周边多可见等信号成分,周围可见因血浆蛋白渗出的水肿带,称为“煎蛋征”(fried egg sign) (图1)。

MRI增强扫描是检测MS活动性病灶的敏感方法[6]。

静脉注射含钆(Gadolinium, Gd)的对比剂后,病灶可呈结节状强化或环形强化,MS强化的斑块易见到不完全的环形强化,称为“开环征”(open-ringsign)(图2),或称为“弓形征”(arclike sign)[6]。

近年来临床应用较普遍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imaging, DWI)显示,急性期斑块的ADC值常升高,这主要是由于血管源性水肿所致;较少文献报道急性期时MS斑块的ADC值降低[7],急性期MS斑块周边在DWI上可出现环形高信号,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相对减低,可称为“晕环征”(halo sign),考虑为急性期MS 斑块病灶边缘聚集大量巨噬细胞,细胞外间隙缩小,水分子扩散受限(图3),但这种情况在MS的急性期持续的时间不长,会转变为ADC值升高的血管源性水肿,亚急性期的MS斑块ADC值较高。

②慢性静止期的斑块病灶占位效应不明显,多为线条状,长轴多垂直于侧脑室,仍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但DWI 上无“晕环征”,增强后斑块也无异常强化(图4)。

③活动性慢性斑块,影像特点上是上述两种斑块的复杂组合。

胼胝体是MS早期好发的部位之一,MS胼胝体改变的影像学表现也颇具特征。

文献报道了在薄层(2 mm层厚)的矢状位T2 FLAIR序列上可以看到胼胝体下的“条纹征”(subcallosal striation sign)[8]和胼胝体下室管膜的“点线征”(dot-dash sign)[9],均可作为MS早期的征象。

因此矢状位的T2 FLAIR成像也成为评价MS不可缺少的序列。

“条纹征”是指胼胝体下出现垂直于室管膜的条纹状高信号(图5)。

“点线征”的定义是胼胝体下的室管膜出现不规则的圆点与细线相连的高信号(图6)。

这两个征象是MS较敏感的早期征象,可见于脑内未出现经典MS斑块的患者,因此要认识这些重要的征象。

需要提出的是胼胝体下室管膜的类似改变还可见于其他的一些情况,如小血管缺血性病变在胼胝体上的表现,灰质桥等,需要结合患者年龄及病史,仔细观察加以鉴别。

Dawson手指征(Dawson's fingers)是MS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是指MS斑块围绕脑室周围的髓静脉分布的特点,这与其病理上表现的围绕小静脉的炎细胞浸润吻合,呈垂直于侧脑室发散分布的表现,类似于手掌五指张开的表现(图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