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祠堂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砖雕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主要表现在门楼的柱、梁、翼墙、牌楼、宝顶、匾额、雕窗等部位,其雕刻内容涉及古典文学、历史传说、神话传说、景观人物、动物花鸟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徽派文化特色。
在砖雕的技术上,徽派建筑工匠采用了精湛的雕刻技术和丰富的构图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派风格”,其特点是雕工精致、线条清晰、造型朴实、富有变化。
徽派建筑的砖雕艺术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文化的瑰宝。
这种砖雕艺术不仅展示了徽州的建筑美学,更是徽派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
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给人以端庄、华美、秀丽的感觉,表现出了徽派人的精神风貌和浓郁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徽派建筑砖雕艺术的文化意义在于它展示了徽州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反映了徽州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素质,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砖雕艺术通过建筑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徽州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色,展现了徽州人民精神风貌和文化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徽派建筑砖雕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是继承和发扬徽州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徽州祠堂门楼是徽州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门楼上的砖雕艺术更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中国古代砖雕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
一、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特色徽州祠堂门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通常由门楼、照壁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是徽派建筑的特色之一。
而门楼作为祠堂的入口,是祠堂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而门楼上的砖雕艺术则是徽州祠堂门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在题材上通常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传记等等,内容丰富多样,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在造型上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层次的分明,雕刻出的人物形象或图案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术和惊人的艺术水平。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在风格上注重对称与谐调,整体布局严谨有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不仅在艺术性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建筑文化中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砖雕艺术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雕刻艺术和民俗文化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给当代的启示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是可以启示当代的。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好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代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使文化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徽州祠堂门楼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砖雕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徽州祠堂门楼的历史、砖雕艺术的特点以及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徽州祠堂门楼的历史徽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古城之一。
徽州祠堂门楼是徽派建筑的经典代表,它们多建于明清时期,是当地重要的宗族祭祀场所。
徽州祠堂门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砖雕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
二、徽州祠堂门楼砖雕艺术的特点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艺术形式,而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更是独具特色。
其砖雕在浮雕、阳刻、阴刻等技法方面均有精湛的表现,尤以砖雕的艺术性和雕琢技艺著称。
在徽州祠堂门楼上,砖雕常以花鸟鱼虫、云龙凤鸟、人物故事为题材,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宗族文化,成为当地建筑文化中的瑰宝。
三、砖雕艺术的文化意义1. 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徽州祠堂门楼上的砖雕作品,常常描绘了徽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族传统和历史人物,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这些砖雕作品传承并展现了徽州古老的乡土文化,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生动写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 艺术性的表现徽州祠堂门楼上的砖雕作品在艺术性上表现出非常高的水平,其精湛的雕刻工艺和华丽的装饰效果,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砖雕艺术的典范之一。
这些砖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对后世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建筑文化宝库作为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这些砖雕作品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珍贵成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雕塑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不仅代表了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砖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摘要】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探讨其历史背景、砖雕技艺、题材特点、文化意义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来揭示其重要性、价值和影响。
徽州祠堂门楼作为古代建筑中的精髓之一,其砖雕艺术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审美追求,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徽州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与保护,以便让后人能够继续受到启发和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徽州祠堂门楼、砖雕艺术、文化意义、历史背景、砖雕技艺、砖雕题材、文化意义、传承保护、重要性、价值、影响。
1. 引言1.1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是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古老的砖雕作品不仅是徽州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唐宋时期,经过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这些砖雕作品中融合了雕刻、建筑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徽州地区的历史人物、传统故事、风俗民情等丰富内容,展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在当今社会,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正面临着重要的传承与保护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对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并为后代传承。
2. 正文2.1 徽州祠堂门楼的历史背景徽州祠堂门楼作为徽州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徽州,古代称为歙州,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贸城市和文化名邑。
徽州祠堂门楼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起初是为了供奉祖先和举行家族祭祀活动而建造的。
徽州祠堂的建筑特色试析

徽州祠堂的建筑特色试析徽州祠堂是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本色。
本文在分析徽州祠堂文化源起的基础上以古徽州婺源县俞式祠堂为例,探讨了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
引言祠堂是徽州古村落的重要标志,徽州的强宗大姓历来是聚族而居的,作为宗族象征的祠堂不仅是村落宗族实力和势力的象征,也是“祭祖敬宗” 、“续族谱效法儿孙”、“教育族人”的庙堂,“追源溯本,莫重于祠”。
[1]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的徽州人对自己祖宗功德极为崇拜,一村一族都建有气派宏大的祠堂,尊祖敬宗、崇尚孝道已成为徽州人重要的理念。
作为徽州文化重要载体的祠堂无论从建筑设计、雕刻上、规模上,还是在工艺美术上、装饰上和用料上都居于“三纯”(民居、祠堂和牌坊)建筑之首,成为学者研究的标本。
徽州祠堂建筑始于明代嘉靖之前,清代时期徽州祠堂建筑进入大发展时期,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明清之际徽州“祠堂连云,远近相望” 。
徽州地区“地窄人稠,力不所耕”,这种特殊的消费型社会环境决定了徽州人“学而优则仕多、“仕而优则商”的人生道路,许人在外辛苦拼搏成为富商巨贾之后便回乡建祠堂光宗耀祖。
祠堂作为族权自治的象征最初是由民间祖庙或地方民居发展而来,有宗祠、支祠和家祠等不同类型。
[2]宗祠规模较大,为一族的总祠;支祠是支族祠堂,规模小于宗祠;家祠规模更小,甚至连仪门也没有,只有享堂与宅居相连。
此外,徽州祠堂除了宗祠、支祠和家祠外,还有一些专门祭祀名人的行祠、专门供奉女性神主的女祠、专门祭祀某方面德行显著神主的专祠。
徽州祠堂的文化源起血缘和宗族传统观念是徽州人兴建祠堂的思想基础。
在宗法盛行的中国,按血缘关系形成的家族社会集团既是宗法存在的必备条件,也是宗法家庭制度的社会基础。
拜祭祖先既是宗族明确的生活体系,也是宗族恒久的集体意识。
[3] 封建时期的中国,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为维系亲情,一个家族内部按照不同的秩序、等级,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承担不同的权力和义务,这种传统的宗法制度为徽州人兴建祠堂提供了思想基础。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砖雕是古徽州建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徽派建筑中,门楼被视为徽派文化的象征,它象征着徽州人民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并通过砖雕艺术的表现形式,将这些价值观以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具有丰富的宗教信仰意义。
徽派建筑多以祠堂为主要建筑形式,这些祠堂多为祖祠或宗祠,是供奉祖先或神灵的宗教场所。
而门楼作为祠堂的入口,承载着人们向神灵祈福、祭祖祈福的信仰和仪式。
门楼的砖雕艺术往往以神兽、神话故事和神灵形象为主题,通过象征性的图案和造型,表达对神明神力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门楼上的龙凤、瑞兽等砖雕元素也象征着祥瑞和吉祥,寓意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体现了徽州人民的家族观念和社会身份的象征。
徽州人民非常重视家族观念,祠堂作为家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中心,门楼上的砖雕往往运用家族纹饰和图案,如门楼的上檐柱、墙壁等部分常常绘制家族纹章和家族神兽,标明家族身份和地位。
这些家族纹饰和图案通过精细的砖雕艺术表现,展现出徽派人民对家族和身份的自豪与认同。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还体现了徽州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门楼的砖雕艺术正是徽派建筑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部分之一。
门楼上的各种砖雕元素,如花卉、草虫、藻井等,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而这些砖雕艺术的传承和延续,更是徽州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和表达方式。
徽州古祠堂罗东舒祠建筑文化述略

徽州古祠堂罗东舒祠建筑文化述略徽州古祠堂罗东舒祠是中国上海市西部一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古迹,建筑保存完好,对人们有着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吸引着国内外学者以及游客。
罗东舒祠建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历经几百年,现今保存完好。
它不仅是上海市建筑文化,文物保护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徽州本土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东舒祠共分为两部分,前面的部分是祠坛部分,由祠坛、供桌、香柱等组成,面朝南,宽20米,深21米;后面的部分则是祠堂部分,由祠堂主殿、褒奖殿和正厅组成,此外,还有祠堂东侧的十字形后厅。
祠屋外建筑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内部多为砖混结构,楼顶和墙面采用典型的徽州风格:以龙和虎为装饰主题,用彩绘、刻花等方式表现出来。
同时,楼内墙面和楼顶也多有彩绘、刻花,刻画着神灵护佑之地,传递着古代徽州宗教文化的内涵。
罗东舒祠在上海的历史意义重大,建筑风格独特,曾经经历过元、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孕育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在保存、修缮、活跃宗教场所及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罗东舒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受到学者、艺术家以及游客的欢迎和关注。
罗东舒祠的保护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曾经经历过多次修缮和保护,如1981年进行过两次抗震加固,2014年进行了改造、加固和修缮工作,还为建筑施上了新的护罩和涂料,以防止建筑的受损,一些特殊历史文物也被收藏起来。
罗东舒祠作为一处历史文化古迹珍贵而古朴,是徽州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藏。
它既见证了徽州历史的发展,也传承了徽州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是上海市建筑文化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要资源,更是徽州本土宗教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以增进人们对罗东舒祠的了解,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徽州文化的精髓,参与到徽州文化的保护修复中来,共同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综上所述,罗东舒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曾经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过沧桑的改变,把徽州宗教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下来,通过这些历史文化见证了徽州的发展历程,也为徽州特有的宗教文化做出了贡献,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值得大家珍视、重视和保护。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徽州祠堂门楼是徽派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徽派建筑的代表性元素,被广泛地应用于宗祠和家庙的建筑中。
其中,门楼的砖雕艺术尤其引人注目。
这些门楼砖雕富有地方特色,表现出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通过刻划传统故事、形象和符号来传达一种丰富的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源于徽派建筑的传统文化。
徽州地区素有“砖雕之乡”的美称,这里的砖雕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门楼砖雕是在徽派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在构造上具有实用性,还在艺术上具有美的感染力。
门楼的砖雕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形式来传达文化信息,它们通过丰富多样的图案、主题和风格,将传统文化融入建筑之中。
门楼砖雕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们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门楼上的图案和主题往往寓意深刻,反映出徽派文化的特征和整个古代社会的精神内涵。
例如,门楼上的龙虎斗图案代表着权势的争斗,寓意着一种使徽派文化沿袭下来的力量。
而门楼上的人物形象,则表达了徽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习俗。
在这些丰富的图案和主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徽派社会的传统文化,并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门楼砖雕对于认识徽派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门楼砖雕的历史沿革和风格特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徽派文化的变化和演进。
例如,明代门楼砖雕通常采用简约的线条,强调结构,出现镂空或附饰,但到了清代门楼砖雕就出现了更加细腻华丽的纹饰,技艺日臻成熟和完善。
门楼砖雕的历史变革不仅反映出徽州地区的地方特色,也反映出它们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联系。
门楼砖雕艺术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凝聚力。
徽派建筑的砖雕工艺被大量应用于祠堂门楼的建筑中,它们富有地方特色,反映出徽州地区的文化遗产和艺术风格。
这些门楼砖雕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传承和发展徽派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徽派祠堂和家庙的门楼上,我们可以从精妙的砖雕中发现丰富的文化信息,了解古代徽派文化的传统和精神,这些都让人们感受到道德、文化和历史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徽派建筑
●祠堂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这是古徽州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 历史上,人们认为祠堂为祖宗灵魂的栖息之所。祠堂后寝均都设置有龛座。如呈坎宗祠的中龛便是祀始祖的神主,侑食于旁 者,左为有德祖先,右为有功祖先,支祠类同。如东舒公祠中龛是祀十三世祖罗东舒及其夫人神主,“左右按礼分曹,东西为夹 室,东宗饨,西报有功,手付祠之主序列焉”。郑庄在呈坎《罗氏祠崖记》中记载说:“人本乎祖,物本乎天。族之众尝欲为祠 堂之创,所以为报本之图也。”又说:“《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严。’”由此观之,则一祠之建,非 特为报本反始也,崇爱、敬谨、名分咸于此出。祠堂就是族中祭祀祖先、新年(农历)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 请功名成就者等诸事举行的重要之所。 本文略述一下呈坎罗氏祠堂的一些具体情况。据宗谱等历史记载和调查,前后罗族祠堂祠规中规定族田中有祭田(族田共有 三大类,即祭田、墓田、义田)。朱熹《冢礼》中规定:“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龛取二十之一为祭田……。皆立约闻官,不得 典卖。”前后罗族的族田比较多。不论宗祠和支祠均有祠田(祭田)和山场,数量不等。前后罗族宗祠各有祠田约一、二百亩;山 场各数百亩;前罗族支祠东舒公祠有祭田页亩;一善祠有祭田六、七十亩,两支祠的山场各有近百亩。坐落在本村和外村的山场, 由主管祠堂雇人看管,这些看管人大部分都是安庆籍移民,由他们经营垦植。他们修建房屋需要木竹材料,经主管祠堂人同意, 指定数量,取材砍伐使用。荒山恳植,3-5年免租。在本村四周的山场,族里又执行封山育林,严禁村民乱砍伐。 族田都是实行租佃制和定额租制。绝大部分由支丁承佃,交租的比例是2:1,即佃户占2/3,祠方占1/3。如不是本祠的支 丁承佃比例就是1:1,即对半分成。如属外姓的佃户就不同了,不过,这是少有的情况。前后罗族的祭田收取田租的办法是:稻 谷收割时,佃户向祠堂缴租。稻谷晒干后一次性卖给本祠堂子弟(该子弟大多数是祠堂主管)开设的店铺。作为祠堂一年办货的预 付定金,出卖稻谷的钱,主要用于购买祭品、颁胙等支出。 呈坎前后罗族宗祠和支祠都各雇有祠仆一人,是外姓人,且卖身于祠堂的。祠仆除了打扫祠堂、祠祭时服役等以外,族长、 门长、祠堂主管家的婚、丧等大事,必须前往服役,不过,都要付给报酬,而且数额颇丰。祠仆不能与罗姓通婚。直到民国时期, 解放不久,还有祠仆。负责处理宗族、祠堂所有一切事宜是以族长为核心的祠堂主管、各门、房长的缙绅组织。支祠的祭祀活动 等事宜是门长、房长的职责。祠堂设有两个值年,负责一年的祠方事务处理。值年下有司年,由各门选派支丁担任,负责日常事 务,宗祠和支祠的人数不同。值年和司年都是一年一换。 呈坎前后罗族祠堂的祠祭分春、秋二祭和冬祭两种.如呈坎前后罗族家庙(宗祠)举行冬祭,前罗支祠的东舒公祠、一善祠等是 实行春、秋二祭的场所。要数前后罗族家庙、东舒公祠、一善祠的祠祭最为隆重,都以“少宰馈食之礼”,祭品主要是全猪全羊 各一只(即宰后无肚杂),俗称“猪羊祭”。此外,还有许多祭盆,内盛各种菜肴、水果.祭品由值年、司年筹办,从祭田的租后收 入中开支。
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 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 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 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 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 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装饰艺术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 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 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 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 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 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 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 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 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 徽派建筑
●祠堂
祠堂建筑始于明代中期嘉靖之前,官宦之家只设有家庙,直至夏言上奏朝廷,才建有祠堂。 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 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 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祠堂建筑源于 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这两方面本文就不作祥述)。昔日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徽州人 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 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 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可以说在当时徽商资本 和官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 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尊祖敬宗,崇尚孝道便就成了徽 州人的重要理念和宗旨。然在宗族下的祠堂则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在乡土社会中宗教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需求又总是连 在一起的,它是人们信仰的依托,因此祠堂、庙宇是人们趋吉避凶可信赖的保护点。 旧时徽州各姓宗族都建有祠堂。祠堂建筑有两大类:一类是宗祠,一类是支祠(包括房祠)。 宗祠是指某一姓氏后裔子孙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为宗祠。一个村落的姓氏只有一座宗祠:也有少数姓氏建有两座宗祠的 (就是一个村落的某一姓氏有两个一世祖),但没有三座宗祠的。宗祠的祠名是突出某一姓氏即某氏宗祠,如:程氏宗祠、胡氏宗 祠、汪氏宗祠等等。 支祠是指宗祠下属某一支内为祭祀某一代祖所建的祠堂,它的祠名便是突出某一支内的某一个祖宗,以其名字为署祠名即某 某公祠。房祠同样是支祠下属某一房内为祭祀某一代祖所建的祠堂(又称香火屋)。 支祠和房祠的建筑无定数,呈坎罗姓是一突出的实例。呈坎罗氏有二宗,一世祖罗文昌和罗秋隐俩是堂兄弟,自唐末由江西 南昌柏林迁徙至呈坎,弟文昌居于前村,为前族始祖,曰前罗;兄秋隐居于后村,为后族始祖,日后罗。故呈坎有前罗、后罗之 谓。随着前后罗族的兴旺,也就激发起人们对祖先的崇仰,不仅文昌,秋隐两公后裔分别建起前后罗族两座宗祠,而两族下属各 支内部和小分支(即房)也纷纷建立起支祠和房祠。 呈坎前后罗族两座宗祠同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鉴因呈坎罗氏在宋代就入仕途(最高官是罗氏八代祖罗汝楫为南 宋吏部尚书),故为前、后罗氏家庙,前罗族家庙是十九世祖罗弥四和侄罗震孙捐资率族人所建;后罗族家庙是廿世祖罗正祥捐资 率族人所建。他们都是富比王侯的大贾。又如前罗族支祠的舜臣公祠、贞一公祠、贞二公祠、东峰公祠、长、二、三、四房的四 个房祠等;后罗族支祠的晓山公祠等主持建造的子孙都是腰缠万贯的富豪;前罗一善支祠(即士文公祠),是廿八世祖清代嘉庆年 翰林罗廷梅所建;前罗支祠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即东舒公祠)后寝是廿一世祖明代嘉靖间富比王侯的罗洁宗首创,停建七十年后, 从大堂至棂星门是廿二世祖明代万历间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诰赠嘉议大夫、户部侍郎罗应鹤主持续建。仅从上述几例足以说 明徽商资本和官宦资本是祠堂建筑的经济之基础。呈坎罗族所建祠堂二十余座。从至今保存完整的东舒公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该祠是按文庙建筑格局兴建,为一般祠堂所没有的格局,祠内精美雕刻的青石栏板,及后寝11开间、楼下轩制度的木构雕 刻和精美邮的明代江南彩绘等都是稀世珍宝)建筑的情景,可窥见当年呈坎罗氏祠堂及至徽州祠堂建筑的盛况。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
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
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 徽派建筑
●建筑特点
主体构件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
● 徽派建筑
●祠堂
祠堂举行祠祭时行三馔、三爵和帛文三献礼,族长主祭,有大赞、小赞各一人和16名礼生(子孙),还有乐队伴奏,鞭炮齐鸣,香 烟缭绕,庄严肃穆。 庆新岁,逢新年(农历)初一日,阖族支丁都要到宗祠“庆新岁”。首先谒祖,而后团拜,拜毕领胙,即用面粉制成的“元 宝”,每只半斤,每人一份,印一双。年满60岁加一双,70岁又加一双,80岁加2双,依次递增。为奖学历者,初中毕业加一双, 高中毕业加2双,大学毕业加3双,留学生加4双;秀才、举人、进士、仕宦一律从优领取。宗祠谒祖、团拜、领“元宝”之后, 再到支祠、房祠谒祖、团拜、“领元宝”。另外从正月初七至十七日,许多会组织都在祠堂举行,如“春祈会”,吃“暖灯酒”。 呈坎前后罗族还奖励义行。对好善乐施、热心公益事业者,殁后牌位永远于宗祠十琪嫡亲后代永远享受宗祠优待。对扰乱社 会秩序,盗窃、虐待父母,乱砍树木等不法子孙,经教育不改者,均在祠堂按族规绳之以法,予以处治。 在古徽州某些姓氏家族中还建有女祠。在当时尊敬祖宗、崇尚孝道,尊卑分明的封建社会里,徽州人为了给妇女树碑立传, 所为嘉奖妇女.各姓氏家族中对女姓实行树立“贞节”、“烈女”榜样,为其建造牌坊、立牌匾等形式以流芳百世.除此外,有的 姓氏还为“贞节”、“烈女”者建造女祠堂祭祀。如潭渡黄氏于明末、棠樾鲍氏于清嘉庆间都建有女祠堂。而其女祠是与男祠分 开单独所建,其女祠都是开边门而入。然而呈坎罗氏比他姓开明,族规中规定庶生子足入庙门,而妻姓可登宗谱。妻姓殁后,除 再婚为罗姓的女子外均可入祠堂。族里还为未出嫁的早夭的女儿特单独建了一个罗氏姑姑祠。呈坎的罗姓女祠除姑姑祠外,是男 女同祠,即在祠堂内右侧另置一女祠,且不论大小老婆、三妇四妾死后都可入祠堂,女灵位与男灵位一样由祠堂正门而入。然在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在祠堂内设女祠,为早夭女儿建姑姑祠全国罕见。清嘉庆年间翰林罗迁梅为乃祖建一善祠,其 内设的女祠又改变以前女神龛与男神龛异向为同向,并规定本支女子无论再婚否,死后一律可入祠堂。这一例开,其他祠堂一律 开禁。 至今呈坎在保留的祠堂中仍幸存有三个女祠,即前罗宗祠(毁于1948年战火)女祠(建于明弘治年间)。一善祠女祠(建于清嘉庆 年间)东舒祠女祠(建于明万历年间)。而这三个女祠都比棠樾女祠的年代更久远,这就更具有史料价值。然而今日还末能引起社会 的关注,有不知情者,还以为棠樾女祠是国内绝无仅有的。至今在一个村中还保存有三个女祠全国罕见。这对于研究封建时代徽 州历史文化和妇女的价值、地位、人生观的变化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实例。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上的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义之邦”,绵延两千余年,历代仕贾、俊才济济、 人杰辈出,贾政结合,政儒相通,致使徽州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独树一帜。仅以祠堂这一突出的徽派建筑而言,就可看出, 是集徽州山川锦绣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结构复杂严谨、雕镂精美,玲珑剔透,风格独特,建筑技艺高超精湛。无论是总 体规划构思,还是单体平面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观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光阴茬苒,物换星移,在经历 了风雨冰霜的漫长岁月后,直至今日,徽州各地幸存下来的祠堂这一古建筑,都是些重要史迹,面对国人,是徽州各个家族的荣 光.面对外宾,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是一个古文明大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