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设计分析

合集下载

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

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

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风格,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形式。

徽派建筑因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世人瞩目,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徽派建筑也逐渐走出了安徽,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着其独特魅力。

在这种背景下,徽派建筑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徽派建筑在建筑风格上注重对称、均衡和规整,建筑结构以木质为主,悬山梁、雕花柱等装饰构件丰富多样,富有装饰性和美感。

而在建筑材料上,徽派建筑以青石、黑瓦为主,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1. 色彩设计:徽派建筑的色彩以自然、素雅为主,主要采用灰、棕、黑、青等色彩,给人以深沉、厚重的感觉。

在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中,应以这些颜色为主导,彰显徽派建筑的独特气质。

2. 图案设计: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图案装饰而闻名,如徽州木雕、徽州砖雕等。

在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中,可以将这些图案元素巧妙融入设计中,既突出了徽派建筑的特色,又增强了视觉效果。

3. 字体设计:徽派建筑的字体设计注重端庄、稳重,一般选用楷书或仿宋体体,字体线条端正、流畅,给人以古朴、厚重的感觉。

在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中,应选用类似的字体,以凸显建筑的独特气质。

4. 标识标志:徽派建筑的标识标志应以建筑的特色元素为主导,如雕花、榫卯等,同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元素,塑造独特的标识形象。

1. 建筑外观:视觉形象系统应用在建筑外观设计中,可根据徽派建筑的特点,采用特色的色彩、图案和字体设计,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象。

2. 室内装饰:视觉形象系统可延伸至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中,为室内增添古朴、典雅的氛围,提升整体的视觉效果。

3. 文化宣传:徽派建筑的视觉形象系统也可以运用到文化宣传中,如宣传画册、展览、文化节庆等,以独特的视觉形象展示徽派建筑的魅力。

徽式建筑的结构与设计特点

徽式建筑的结构与设计特点

徽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风格,它以独特的设计和结构特点著称。

在建筑设计上,徽式建筑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布局:徽式建筑通常以整体布局的形式出现,房屋和院落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
的空间结构。

在平面布局上,徽式建筑追求变化无穷,以规模灵活的布局和自然得体的空间处理见长。

2.材料:徽式建筑主要使用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其中,砖的使用主要是在
墙体和地面上,而木料则用于构成房屋的框架和屋顶。

3.结构:徽式建筑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通常以木梁承重,以砖、石砌护墙。

同时,徽式
建筑还注重内部采光,因此窗户的位置和大小设计得十分合理。

4.装饰:徽式建筑的装饰艺术水平非常高,主要体现在砖雕、木雕和石雕等方面。

这些雕
刻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技艺精湛,是徽式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特色:徽式建筑的特色非常鲜明,最著名的就是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一个重要
特征,其结构随着屋顶坡度层层叠叠,以坡度长度为几档。

同时,墙顶采用三线排檐砖,覆盖小青瓦,并安装各种苏样座头,如鹊尾、印斗、坐吻等。

总的来说,徽式建筑的设计和结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

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

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徽派建筑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是对这一独特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本文将就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做一探讨。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徽派建筑是指建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它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许多特点,如“四合五天井”布局、雕梁画栋、精美木雕、石雕等。

徽派建筑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及室内布局等各个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建筑结构。

徽派建筑的结构多采用四合五天井的格局,即由四面房屋组成一个院落,院内有一个中心天井,整体布局严谨而有序。

2. 精美的建筑装饰。

徽派建筑的门窗、斗拱、檐角等处都有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这些装饰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

3. 高雅的室内布局。

徽派建筑的室内布局讲究简洁大方,注重灶间卧房的功能布局,同时在窗、门、墙等处也有许多精美的装饰。

徽派建筑透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

对徽派建筑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需要将这种文化内涵和特点融入以体现出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二、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徽派建筑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设计师要在传承徽派建筑的经典元素和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和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和提炼,使之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

2. 原汁原味。

设计的视觉形象系统要保持徽派建筑的原始特色和风貌,尽可能还原其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3. 统一性和协调性。

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如标识、色彩、字体等,应该保持统一性和协调性,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风格。

4. 实用性和美观性。

徽派建筑设计理念

徽派建筑设计理念

徽派建筑设计理念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类型,它起源于明朝、发展于清朝,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地区。

徽州建筑的特点是使用黄土、石灰和木材等本地材料,以拱、廊、亭为主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徽派建筑设计理念。

一、功能性设计徽派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在设计上体现了“一进、二院、三楼、四合院”的布局。

由“一进”可进入庭院,“二院”为内院,每个院落都设置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客厅、卧室、书房等。

而“三楼”则是徽州建筑特有的三层建筑结构,分为主楼、厢房和楼阁,每个层次都有独特的功能。

“四合院”是指四个院落组成的封闭式空间,也是家庭的起居之所,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

二、对称性设计徽派建筑注重对称性和平衡感,在设计时特别注意窗户、门窗和屋顶的对称性,以及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

在徽派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对称设计,比如门、窗、飞檐、斗拱、梁架、柱子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增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感和美观感。

三、装饰性设计徽派建筑的装饰性设计非常丰富,包括木雕、砖雕、石雕、泥塑等多种工艺,也有彩绘和壁画,这些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特点。

在徽派建筑中,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案经常被用来装饰建筑物的门框、窗框、墙面、梁柱等处,使整个建筑更具有艺术美感。

四、环保节能设计徽派建筑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环保和节能的问题,采用的材料多为当地自然资源所产生的,比如石灰、黄土和木材等,在施工时也注重节约水、用电等方面。

徽派建筑的墙体厚度一般达到50厘米以上,可以保证房屋内温度的稳定性,使得徽派建筑在冬暖夏凉和防水防潮等方面表现优秀。

以上就是徽派建筑设计理念的介绍,这种古老而美丽的建筑风格,在现代仍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

徽派建筑的历史可上溯至唐朝,但徽派建筑在明朝时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明朝时期,安徽地区出现了大批商人,这些商人返乡建筑自己的家园,从而形成了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

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

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

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风格,它在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特色。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成为国内外建筑爱好者和设计师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徽派建筑正在逐渐走向现代化,并在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与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设计1.1 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以“三雕”为主要表现手法,即徽派建筑含有丰富的木雕、石雕和砖雕。

这些雕刻在建筑中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使得徽派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徽派建筑还在屋檐、挑檐、脊饰等部分采用了复杂而精美的装饰图案,整体建筑线条流畅,构架严谨。

1.2 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的要素针对徽派建筑的特色,视觉形象系统设计需要包含以下要素:(1)建筑外观:包括建筑的线条、形状、颜色等方面的设计,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外观特色。

(2)装饰图案:包括建筑外墙、屋檐、脊饰等部分的装饰图案设计,体现徽派建筑的艺术魅力。

(3)材料选择:包括建筑所采用的木材、石材、砖瓦等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材质质感。

1.3 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的原则(1)突出文化特色: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因此在设计时要突出其文化传统的特色,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

(2)融合现代元素: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使得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达到平衡。

(3)注重实用性: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追求艺术美感,还要注重实用性,使得建筑在功能上也能达到人们的需求。

二、徽派建筑视觉形象系统的应用2.1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使得它在旅游景区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旅游景区中,徽派建筑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能够为景区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2 高端别墅建筑设计在高端别墅建筑设计中,徽派建筑的风格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徽派建筑所具有的独特韵味和文化积淀能够为高端别墅增色不少,使得别墅建筑更具品位和魅力。

徽派建筑分析

徽派建筑分析

传统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

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

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

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

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

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

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

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

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

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

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

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

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

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

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

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

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

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黄山一带的徽州地区为中心,影响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

徽派建筑结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地方风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细腻的雕刻和讲究的布局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下面将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外观徽派建筑的外观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建筑屋顶、墙面和门窗的设计上。

首先,徽派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的屋顶形式,屋顶低矮平展,并且靠近屋顶底部有一条向外伸出的飞檐,可以起到雨水避免流入室内的作用。

其次,徽派建筑的墙面多采用花岗岩砌成,这种石材坚硬,能够很好地抵抗外力的冲击,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

再次,徽派建筑的门窗多采用木质,横梁、窗框和门扇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内部格局徽派建筑讲究内外相分离的原则,所以内部格局更加注重私密性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徽派建筑的内部空间划分明确,一般分为前堂、正厅、后堂和厢房等区域。

前堂是一个开放的大厅,常用于接待客人,并且前堂往往布置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彰显主人的家族荣耀。

正厅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很大程度上也是家族团聚和举办活动的场所。

后堂是主人的私人区域,主要用于休息和居住。

厢房则用于其他功能,如存放物品或作为佣人的居住区域。

这样的布局使得徽派建筑内部空间层次分明,功能分区明确。

三、装饰艺术徽派建筑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讲究舒适、大气、精致的风格。

徽派建筑的雕刻多以龙凤、狮子、花草等纹样为主题。

这些雕刻细腻精美,形象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徽派建筑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喜欢采用红、黑、白、黄等颜色,这些颜色既丰富了建筑的整体效果,又彰显了徽派文化的特点。

徽派建筑的装饰还包括门窗的涂漆、墙面的壁画等,这些精美的装饰使徽派建筑充满了艺术的氛围。

总结起来,徽派建筑风格的特点在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的独特性。

它的建筑外观鲜明、独特,形成了独特的徽派特色。

徽派建筑风格简析

徽派建筑风格简析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

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使其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并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

徽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其涵盖内容之广,涉及理学、朴学、画派、戏曲、篆刻、建筑等诸多方面。

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一门地方学—“徽学”,与藏学和敦煌学被并列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显学。

而在徽文化的众多流派中,建筑无疑是对其最好的传承,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文化,徽派建筑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用材、装饰,都深切透露着古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

唐宋以来,徽州形成了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和街巷,这些村落和街巷既是聚族而居的写照,又是聚族而居的结果。

传统意义上的古徽州就是一个典型的宗族区域社会,在建筑的选址与布局上,也是完全按照宗族族谱,枕山环水,以宗祠为中心而建,讲究的是一种尊卑有序的人伦次序,深刻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价值观。

明清时期,徽商雄起,富甲天下,衣锦还乡之后,大兴土木,建民居,修祠堂,筑牌坊,促进徽派建筑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

二、徽派建筑装饰元素的人文内涵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依山傍水,粉墙黛瓦,集砖、木、石雕于一体,别具一格,是我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建筑体现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通的观念,与人为善、利人睦邻的观念,协调统一的观念,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观念,儒家文化教育观念等,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特色之精华。

例如,“马头墙”,俗称“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是防火功能与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天井”名曰“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结构的一大特色,主要用于老宅的采光,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不论是普通民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广泛地应用,人们戏说是因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上古穴居遗风;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是徽州建筑的装饰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古民居, 受徽派文化传统和优美 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 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 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 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 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 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 调、风格清新曲雅,尤其是装饰在门 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 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 真,栩栩如生。
天井:中国传统建筑中,空间比较 狭小而高的庭院通常称为天井,多 见于南方湿热地区,有利于建筑通 风,排水,透光。
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流外 人田”,体现了徽商聚财、 敛财的思想
徽州三雕
三雕即为木雕、石雕、砖雕(以绩溪、 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
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 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 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是古 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是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 盛。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 70.8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2.3米围,7.8米高的大木料作厅柱; 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宽的大石板作台阶。祠堂的“享堂”、“寝堂”, 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之为“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 厅”,上下堂及庑廊的栏板望柱,满饰雕刻;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 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位于休宁县东洲乡黄村的 进士第,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大门门楼上七层斗拱,脊高12米,进深51米, 通面宽15.5米,前后共四进,依次为门楼、门屋、享堂、寝楼,每进庭院两 侧均有侧廊相连,好似一个雄伟的建筑群。著名祠堂还有棠樾鲍氏祠堂(清懿堂 和敦本堂),黟县敬爱堂,龙川胡氏宗祠,呈坎宝纶阁等。
徽派建筑简介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 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 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 (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 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古民居、古祠庙、古牌坊、 古桥、古亭、古书院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 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 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 游客纷至沓来。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 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 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 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 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 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 和叹服。
徽州古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 建筑物。多屹立在道路之上以及村头。 多为门洞式的石坊、它们虽有不同时代的建筑特点,却又表现了 共同的徽派石雕风格,常见的为“单间两柱三楼”。
宏伟壮观的古牌坊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 “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 不乏人,灿若繁星。为宣扬封 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 孝子义士、节妇烈女等,徽州 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 传显荣光,流芳百世。古牌坊 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 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 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讲究选 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 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 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 也有“一字型”单门和三门的; 有遍饰雕刻、工致华丽,也有 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的,其排 列有纵列七道、四道,也有三 座横列一排。
徽州古民居
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 呈坎、昌溪等。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 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采用徽派三雕,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 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
风格独特的古民居
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 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 等几种类型。一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 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 坐在室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 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 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 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 外流”。有些民居楼上天井周沿,还设 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 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 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 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似有“庭院 深深深几许”之感。走进黟县“小桃 源”(西递),人们可以从尚存的三千五 百多幢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中看到“东方 文化的缩影”。
2)线 线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的造型要素,因为也是建筑师创造建筑形象和表达 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艺术语言。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筑都大量运用线作 为建筑的主要造型元素。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建筑更是形成了线造型的建筑语言。 木结构建筑有极强的结构概念,也就是线的概念,柱、梁、檩、斗拱的组合就是线条 的组合。
徽州民居讲究 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 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 环境的协调,自古有 “无山无水不成居” 之说。徽州古民居大 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 间,依山傍水,与亭、 台、楼、阁、塔、坊 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构成“小桥、流水、 人家”的古朴境界。 黟县宏村,背靠古木 参天的雷岗山,前临 风光旖旎的南湖,傍 依碧水萦回的双溪河, 景色极为秀丽,犹如 “中国画里的乡村”。
寓意:
a.马在众多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 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 语显示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所以将这种封 火墙称之为“马头墙” b.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 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 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声望发达
徽州民居天井
徽派建筑
Huizhou architecture
徽州简介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 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也是 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今徽 州分属安徽省与江西省,并分隔为黄山市、绩 溪县(宣城市)与婺源县(上饶市)。宋徽宗 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 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 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明清 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 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 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黄 山市下属的徽州区长期来一直为歙县地治,歙 县徽城镇古为徽州府城,黄山市成立后,划歙 县岩寺和潜口、呈坎、罗田、西南溪、洽舍、 富溪、杨林以及郑村乡的瑶村置徽州区。
胡 氏 宗 祠
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 威严。著名的祠堂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
休宁溪头三槐堂
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内有木柱182根,其建筑形制、 平面布局、内外部装饰等,反映了明代中期徽派祠堂建筑的特点,民间素有“金銮殿” 之誉。
徽派建筑风格
—— 青砖小瓦马头墙, 灌木回廊绣阁藏 风格特点:
外观上的粉墙黛瓦,四水归堂的天井庭院,错落有致的马头墙, 气宇轩昂的门楼门罩,巧夺天工的雕刻技巧,高大宽敞的楼上 厅堂,临水观赏的飞来椅、美人靠等等
总体布局:
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和谐流畅 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 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 的优美境界。
马头墙
马头翘着谓之“武” 方正者谓之“文”。
形式:
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以三阶、四阶最为常 见。
作用:
a.应对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 发生火灾情况下,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 b,错落有致,黑白辉映,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 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感受 c.高大、封闭、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 而显出一种动态美感 d.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 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
徽州古祠堂
体 ——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载
徽州祠堂是极其“堂皇宏丽”,耸然高出民居的建筑。徽州祠堂有 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因为是祭祖的圣坛,族人会议之所,宗族 执法的公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祠堂多建在村口,祠堂的 规模,气势往往能够折射出这一村、一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多为四合院式的建筑。
平面布局:
规模灵活、变化无穷、紧凑通融 徽派民居在布局上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 边对称地各建房屋,四周有高高的墙围护
空间结构和利用:
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
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
融砖雕、石雕、木雕(徽州三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粉墙黛瓦
在空间结构 和利用上,造型 丰富,讲究韵律 美,以马头墙、 小青瓦最有特色; 在建筑雕刻艺术 的综合运用上, 融石雕、木雕、 砖雕为一体,显 得富丽堂皇。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
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 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 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 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 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 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 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 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 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 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 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 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 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 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 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 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 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 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 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歙县 富碣乡棠樾村东大道 上。共七座,明建三 座,清建四座,是皖 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 处,村内七座牌坊逶 迤成群,古朴典雅, 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 都以“忠、孝、节、 义”为顺序,每一座 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 织的动人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