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模拟试题答题卡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含解析)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A. 炎黄子孙,华夏一家B. 远古传说,考古佐证C. 天地之中,老家河南D. 殷墟甲骨,汉字之源2. 学者张帆指出,商朝青铜文化不仅出现于殷商统治的中心地区,很多距离较远的方国也都有青铜器出土。
这些青铜器程度不一的表现出一些地域特色,但就主体而言与中原青铜文化存在联系。
这一现象反映出()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B. 华夏文明逐渐四向延伸C. 分封制得以普遍推行D. 诸侯征战推动文化交流3. 吕思勉先生认为,西域是西洋文明传布之地,西洋文明的中心希腊、罗马等,距离中国很远,在古代只有海道的交通,交流不甚密切,西域则与中国陆地相接。
由此可知张骞通西域()A. 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B. 拓展了西汉帝国疆域C. 强化了西域地方管理D.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4. 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是了解唐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以下诗句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的是()A.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5. 下面表格中皇帝名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 军事政变,朝代更替B. 改用汉姓,民族交融C. 北方战乱,政权并立D. 江南开发,经济发展6. 据学者研究,尽管宋朝对图书交易限制很严,但因汉文书籍在北方获利丰厚,所以三令五申仍挡不住各类汉籍的源源北流。
2024山西省中考一模押题预测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山西卷)历史(考试时间:70分钟试卷满分:75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拓片是将刻在不同材质上的文字、符号、图案等拓印下来的纸片,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下列古老文字的拓片,可直接用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是( )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甲骨文D阿拉伯文字2.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下列示意图体现秦朝制度创新的是( )A BC D3.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4.“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
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
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
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
”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养B.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时注重其文化素养C.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诗赋文章的发展D.用考试选拔官员彰显了公平公正原则5.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下面是李华同学用列表归纳的方法整理的部分历史人物事迹,你认为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人物主要事迹北魏孝文帝494年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推行汉化措施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反映了他满腔的爱国情怀林则徐“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民族大义A.岳飞B.戚继光C.郑成功D.郑和6.李华同学进入“云冈石窟全景漫游”平台,截图保存了第20窟造像的图片,并做了相关记录。
新课标人教版中考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中考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2页为选择题,15分;第Ⅱ卷4页为非选择题,35分;共50分。
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第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编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面对春秋时期连绵不断的争霸战争,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韩非D.孙武2.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南北经济交流的是A.都江堰的兴修B.灵渠的建成C.大运河的贯通D.白渠的开凿3.小明从某网站的《历史辨析》栏目中看到了下面四句话,请你帮他找出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一句A.秦朝,文学家用小篆在纸上书写文章B.西汉,活字排版印刷的《伤寒杂病论》面世C.隋朝,普通百姓能够用交子购买景德镇的瓷器D.元朝,皇帝任命的官员到遥远的云南行省任职4.假如你生活在清朝前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A.参加科举考试B.阅读《三国演义》C.食用玉米和甘薯 D.跟随郑和下西洋5.右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鲁迅先生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 鸦片战争的一鞭,促使以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学习、宣传西方的A.军事技术 B.政治制度 C.民主与科学 D.思想文化7.时至今日,报刊杂志仍旧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从《新青年》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A.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宣扬“自强”B.康有为等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C.孙中山创立了同盟会,宣传三民主义D.李大钊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8.如果你要实地考证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有关史实,应该去A.徐州B.锦州C.苏州D.广州9.右图所反映的情景应出现在A.鸦片战争时期B.百日维新中C.洋务运动期间D.辛亥革命后10.“我们都是中国人。
初中历史答题模板

初中历史答题模板一、选择题1、抓住关键词语,找出相关信息。
2、再读选项,找出与题意不符的。
3、注意选项中相似的概念。
4、一题多问时,要考虑题目中所问的多个问题。
5、选项中如果含有“均”等绝对化的词语,要特别注意。
二、列举题1、根据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材料,把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画出来。
2、如果没有给定范围,就仔细阅读材料,把可能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画出来。
3、如果给定了范围,就在给定的范围内画出来。
4、画句子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如“也”、“都”、“还”、“再”、“首先”等。
5、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三、材料解析题1、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关键词语和限制条件。
2、仔细阅读材料,找出与题目相关的信息。
3、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如果问的是对材料的认识或启示,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5、如果问的是史实问题,要在材料中找出答案。
6、如果问的是年代问题,要注意材料的上下文和题目所问的年代范围。
7、如果问的是人物问题,要注意材料的上下文和人物的国籍等信息。
8、如果问的是事件问题,要注意材料的上下文和事件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9、如果问的是意义或影响问题,要注意材料的上下文和事件的意义或影响等信息。
10、如果问的是其他问题,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四、问答题1、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关键词语和限制条件。
2、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要点准确、语言简练。
初中历史答题模板一、选择题1、抓住关键词语,找出相关信息。
2、再读选项,找出与题意不符的。
3、注意选项中相似的概念。
4、一题多问时,要考虑题目中所问的多个问题。
5、选项中如果含有“均”等绝对化的词语,要特别注意。
二、列举题1、根据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材料,把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画出来。
2、如果没有给定范围,就仔细阅读材料,把可能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画出来。
3、如果给定了范围,就在给定的范围内画出来。
人教版九年级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选择题部分共50分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以下博物馆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
这项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2.“典”亮中国,“籍”取力量。
典籍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能在字里行间汲取思想智慧。
我们可以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中汲取的智慧是( ) A.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B.崇尚“自然”,主张“无为”C.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D.反对空谈仁义,强调“法治”3.《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请侯畏惧。
”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B.内容C.过程D.影响4.入选“2019年十大考古发现”的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是目前新疆地区唯一经考古发掘的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城址,也是迄今新疆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汉代军事要塞。
这一遗址的挖掘有助于深入研究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对哪一地区的管辖( )A.西域B.西藏C.台湾D.青海5.某年级举办主题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展览,下面能入选的图片是( )A.张骞出使西域B.《步辇图》C.《清明上河图》D.《盛世滋生图》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以下四个关于科举制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隋文帝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B.唐朝唐太宗创立殿试,亲自来面试考生C.宋朝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D.清朝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格式为八股文7.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处于( )A.12世纪后期B.12世纪70年代C.13世纪初期D.13世纪70年代8.济南市按察司街北起大明湖路,南至泉城路,长790 米。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条街道名字的出现应该不会早于( )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9.“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附详细答案)

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 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其测定的重要依据是()A. 化石B. 灰烬C. 碳屑D. 画像2. 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A. 北京人B. 半坡原始居民C. 元谋人D. 河姆渡原始居民3. 传说中的黄帝已经能制作船只。
如图是1958年陕西省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船形彩陶壶。
这把彩陶壶的出土,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船形交通工具,用实物证实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由此可见()A. 考古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B. 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C. 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D. 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4. 古代有一项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铸造出种类丰富的大型器物。
下面出土文物属于这一项工艺的是()A. B.C. D.5. 下列对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 秦始皇使用“焚书坑儒”这种镇压的方式,达到了统一思想的目的B. 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能实现思想统一C. 《汉代讲经图》中“经”指的是老子的《道德经》D. 秦始皇和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实现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6. 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虽然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中华文明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有()①祖冲之的数学成就②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③著名书法作品《兰亭集序》④建立起中医学基础理论⑤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⑥龙门石窟A. ①③⑤⑥B. ②③④⑤C. ③④⑤⑥D. ①②③④⑤⑥7. 唐朝前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呈现一派盛世繁荣景象。
历史中考模拟试题(有答案)

中考文科综合模拟试卷(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每小题 2 分,共30 分)1.“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
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
”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C)①使用打制石器②种植水稻③会使用火④过定居生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许多成语典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特征。
以下成语能够体现的历史时期特征是(B)①退避之舍②围魏救赵③纸上谈兵A早期国家的建立B春秋战国的纷乱C大变革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下列选项中能提现由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是( C )A“三家分晋”到“秦王扫六和”B“桐叶封弟”到“烽火戏诸侯”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聚邑为县,置令丞”D“废井田,开阡陌”到“车同轨,书同文”4.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必备的重要素养,下列有关年代和时间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A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早期B罗马帝国建立时,中国正值西汉末年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于辛亥年D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国九年5.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三班历史小组准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为主题制作美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D)①五四烽火②国民革命歌③台儿庄战役4遵义会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4 D①②46. 小明班上有位同学自我介绍:“我的祖先曾驱逐过荷兰殖民者,抗击过日本的侵略,经历了与亲人的离别。
我现在盼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位同学来自(A)A.台湾B.西藏C.香港D.澳门7.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面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A)①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②国民政府成立③中华民国成立④日本法西斯在此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⑤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①⑤B.②④C.③④D.③⑤8.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峙——合作”。
2023年陕西中考历史全真模拟测试卷(二)

2023年陕西中考历史全真模拟测试卷(二)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笔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选择题,每题2分,计24分)1.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祭祀方式的变革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2.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A.使出身门第高的人有机会参政 B.缩小了选拔官吏的范围C.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D.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 B.设置通判 C.实行刺史制 D.废除丞相4.《新编中国通史》中这样评价某个条约“这是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中最能体现“清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A.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B.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C.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5.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中出现的主张或口号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是()A.变法图强----“自强”“求富”----“民主”“科学”----民主共和B.“自强”“求富”----变法图强----“民主”“科学”----民主共和C.变法图强----“自强”“求富”----民主共和----“民主”“科学”D.“自强”“求富”----变法图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6.如图反映的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变化,促成这种增长的国内因素是()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B.清末新政中设立了农工商总局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7.下图是《1952年与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对比图》,促使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②实行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④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中国近代国情,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走了一条正确建设道路是()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城市暴动、“阶级斗争为纲”C.工人运动、自力更生 D.“工农武装割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跑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