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及反思

21.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0~101 内容。

【教学目标】1. 会认 7 个字,会写 8 个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

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二、初读古诗1. 打开课本,请学生自由读诗。

2.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3. 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受。

三、重点品悟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前两句)1. 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 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学生谈体会)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师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 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学生齐读)四、感悟品质1. 走进诗人内心。

(1)(播放雨声音效,出示古诗后两句)师: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指名发言)(2)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3、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4、据题质疑:(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3、检查反馈:(课件)(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

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

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一)配图乐,激学趣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可能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教材中的注释和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析和理解。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法: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2.准备古诗的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理解和查阅。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古诗,并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

5.拓展(10分钟)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语,解释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1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歌景交融( 7 分钟)(一)好语积累:师:出示词语(1) 学生齐读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回答师:出示其他几组生:齐读后回答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生:汇报师:总结并鼓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师:播放歌曲:《渔歌子》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生:汇报看到的内容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生:试着背出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感知品味( 10分钟 )1、解题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唐】张志和)生齐读课题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生:回答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生:学生看书试读师:指名读词学生纷纷读词。

(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师:(出示:多音字:塞指导)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

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

(出示朗读的节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古诗词解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古诗词解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古诗词解读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四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能够接触到许多美丽动人的古诗词作品。

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好情感。

本文将以几首精选的古诗词为例,展开解读。

【才子佳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花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在开放的时候最美丽,最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欣赏。

无论是花朵的美丽,还是生命的精彩,都是短暂而宝贵的。

因此,我们要懂得及时把握机会,珍惜当下的美好,不要等到一切都失去时才后悔。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人生就像花朵一样,要经历的时刻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及时抓住美好的瞬间。

【阳关三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当初春秋两页事,浮生若梦不相违。

古人在这首诗中借用自然景象来抒发对国家、家庭的忧虑之情。

通过“黑云压城”,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忧虑与焦虑,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是一种对希望的期盼与憧憬。

这首诗通过反复的描绘和对比,展现出人生的无常和矛盾,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与安宁,不要错过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破浪,踏遍青山无数。

明月是古人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代表着光明与美好,也象征着追求和梦想。

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对世界的奇妙与美好充满好奇,渴望追寻内心的向往。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自由和冒险精神的追求,鼓励我们勇敢追随自己的梦想,超越困难与阻力,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实现我们的价值。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名篇,他登上了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的鸟巢式建筑物--鹳雀楼,并写下了这首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强烈渴望。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2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和王冕的《墨梅》。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的。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塞下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古诗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句表现出诗人的高尚品格。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每首诗的旁边都有注释,这些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工具和帮手。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旁边的注释,用好注释自己解释诗意。

大部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从而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用好注释。

另外理解诗意时可以逐字翻译,运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二)把握重点诗句,体会人物高尚品格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首诗的后两句是本诗的关键句和主旨句,通过后两句体现诗人的高洁情操,因此学习时应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每首诗的后两句上。

学生可以自己先探讨,老师加以补充,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二、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借用注释法和逐字翻译法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把握重点诗句,体会诗歌主旨。

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发现了诗歌的后两句是诗歌的主旨句,并让学生小组讨论每首诗的后两句的意思,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进行范读,也没有给学生画分节奏,学生读起诗歌节奏来不对,下次应该给学生范读,并画分好诗歌的节奏。

其次,把握重点句方面仅仅看后两句,没有结合上下文,表达的意思就会单一、不丰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正确读写“蚕桑”等词语。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抓住字词,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5、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乡村四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很多有关乡村的古诗,今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过的这些古诗,老师开一个头,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准备好了吗?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同学们记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乡村生活的古诗——《乡村四月》。

(生读课题)
二、自读诗文,初步感知
1、乡村的四月有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看清老师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思考: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2、学生谈感受。

(我们还没学习你就已经读出了这么多东西,真棒!)
3、学生读诗(读诗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看他读的是否准确)师随机指导“了”、“卷”、“蚕桑”等字读音。

4、师教学生写生字“蚕桑”。

(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写一写这两个字)
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6、同学们,诗读得很流利还不行,我们再读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谁想读一读?指名读。

(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他读的节奏)
7、全班齐读。

8、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四月乡村的美景了!下面我们看看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3)在小组内每人负责说一句诗的意思。

(4)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2、时间到。

看哪个小组最勇敢,最先来说?(诗中有没有难到你们小组的地方?你们是怎样分工的?谁来说第一句的意思?)(其他小组有补充吗?)(其他小组还有没有疑问,赶紧提出来,考考他们。


3、你们小组真会合作,请坐!来,让我们带着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想象画面,读出画面。

1、绿原白川图
(1)四月的乡村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从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山原是什么?
师:诗人说:“绿遍山原”,这是怎样的绿啊?
师:就是这样的绿。

我们来到山间,看啊,山间的原野怎么样?——绿了!往山脚下看,怎么样?——绿了!往上看,山腰怎么样?——绿了!再往上看,山顶怎么样?——也绿了!这座小山怎么样?——绿了!那座小山怎么样?——也绿了!这片原野怎么样?——绿了!那片原野怎么样?——也绿了!是啊,一座座小山绿了,一片片原野也绿了。

这就是——绿遍山原!
(2)师:你还能想到哪些与绿色有关的词语?(你们的词语积累的真多啊!)
(3)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诗,用你的朗读,把这绿绿的山原给展示出来?(指名读)(4)师: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诗人还看到了一种耀眼的色彩,那是什么色彩?(白色)(5)诗人说“白满川”。

这里的“川”指的又是什么?(平地——是稻田啊!)
(6)师:农历四月,乡村的人们已经在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了。

水田被天空的亮光映照着,显得怎样?——白茫茫。

(出示课件)看啊,就是这样的白茫茫,诗人称之为“白满川”!
(7)是呀,乡村四月,到处都是青山,到处都是白水。

令人陶醉!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诗?全班读诗。

(课件出示:绿遍山原白满川)
2、子规烟雨图
(1)师: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这样的白水,往往笼罩在绵绵的细雨之中。

(课件出示乡村烟雨)那绵绵的细雨,像什么?
绵绵的细雨,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就是这样的细雨,它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

难怪诗人会说“雨如——(生:烟)”再读轻些,“雨如——烟。


(2)师:这样的乡村,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听(播放子规声),这是什么声音?它在歌唱什么?
(3)师:用连贯的语言吧1、2句的景象说出来。

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师板书景美)(全班读诗)
3、村民农忙图
(1)在美丽的乡村里,人们又在干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四行诗。

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2)从哪里看出人们很忙碌?
(3)师:农历四月人们还会忙些什么呢?
(4)看一下第二首诗,自由朗读古诗,看看人们还在忙些什么?(生读《四时田园杂兴》)(5)师:乡村的人们可以做的事很多很多,那么,我们就学着诗人的样子,试着把这些“忙”写进诗里。

屏幕出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

(6)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小诗人啊!一件接着一件事,真是忙个不停啊!你想对这些忙碌的人们说些什么呢?(师板书人勤)
(7)师:让我们带着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赞美,再读读诗句。

(三、四句)
五、谈感受,背古诗
(1)师:现在再看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带着感受,想象画面,朗读全诗。

(配乐)
(3)试着将诗句背出(同桌互背、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六、介绍作者
师:这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它的作者是谁?翁卷(ppt出示、文字介绍),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乡村的诗人,才能写出如此清新脱俗的诗句,希望大家在课后也能关注美丽的乡村。

七、作业
请大家收集有关乡村生活的诗句、图片、文字资料,下节课谈一谈你对乡村生活的体验、感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景美人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