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预习作业

合集下载

第二课《繁星》

第二课《繁星》
师评讲纠正
统计正确率
课堂评价小结
课后
作业
配套练习相应内容
教后
反思
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
第一单元(课)第二课《繁星》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
主备人:金鑫鑫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广阔的胸襟、纯真的童心。
2、体会பைடு நூலகம்美的语言。
3、了解修辞的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备课导学案
第一单元(课)第二课《繁星》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
学习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
散文的语言是形象优美的。作者以细微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细腻的文笔,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是本文的重点。
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繁星
二、预习作业展示
1.2学生自主解决
语段阅读答案:1、昏暗2、海很宽阔,星星也就显得很低,船在开,星星也就给人在动的感觉。3、“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着时我忘记了一切。”4、星的怀里5、船在动,形象也似乎在动。6、略
三.预习检测
1、本文是一篇文,作者是现代家,家。
2、选词填空
①星光在我们的眼里虽然(A.弱小B.渺小C.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所不在。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找春天预习整课讲解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找春天预习整课讲解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找春天预习整课讲解
预习整课讲解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查阅两句唐诗,能通过脱口诵读感知春天的气息;
3、通过视听材料来体会春天的喜悦;
4、能够说出自己的喜悦方式。

二、学习内容:
1、学习课文《春天的梦》:
课文搭配图片,学生朗读课文,知识点归纳:初春、温暖、梦、喜悦;
2、查阅两句唐诗:
【《江南春》】
江南好,春来到。

我们一起喝酒,醉卧沙洲边。

【《与郎君(初春宫怨)》】
初春偏怜郎君,我思故我不言。

著鞋上清溪去,细草微风岸。

3、观看视听材料:
视频为千里江陵一叶舟,大家一起朗读唐诗,体会春天的气息;
4、交流分享:
让大家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悦方式,比如:看春景、踏青旅行、看樱花等;
三、学习方式:
1、多模式输入:
通过“看、听、闻、说、做”等模式,来多渠道学习课文,加深理解;
2、小组合作:
学生分成小组,两人一组,一人负责读课文,一人记录,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体验式学习: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做法分享,通过这种体验来加深印象;
4、艺术性感知:
通过视频与唐诗的朗诵,让学生有艺术感悟,感受春天的喜悦;
四、学习结果:
1、掌握课文大意;
2、掌握两句唐诗,并能朗诵;
3、运用现象解写作内涵;
4、体验春天的喜悦,能够说出自己的喜悦方式;。

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上)1-8单元新课预习手册

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上)1-8单元新课预习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1-8单元新课预习手册统编教材六上第1单元新课预习手册1.《草原》(1)背诵片段(2)作者: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剧本《龙须沟》《茶馆》等(3)文体:●叙事散文(4)主题: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5)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6)特点: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以作者的行踪为主线,文章最后用诗句结束全文。

(7)生字(2)要掌握的生字德鹊蝉(2)了解诗人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辛弃疾:号稼轩居士,与苏轼并称“苏辛”。

(3)课后习题■《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答:两首古诗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但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答: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今天又挨批评了,爸爸说我不认真,做什么事情都粗心得不行!我很不开心。

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变成了一只蚯蚓!我是一只蚯蚓,一只有很伟大自豪名字“earthwarm”的蚯蚓。

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因为我的家就住在土地里,我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翻翻土壤。

我不用叠被子,不用打扫房间。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是一家人》每课预习清单 预习计划建议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是一家人》每课预习清单 预习计划建议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是一家人》预习计划第一课《读懂彼此的心》(共2课时)第一课时一、预学目标1、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生的变化,认识自己与家人之间在一些方面的不同,学会透过家人各种不同爱的方式,体会背后浓浓的爱意, 理解家人的心。

2、学生能够意识到家人之间产生一些小矛盾是正常的,并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方法,主动沟通并化解。

二、预学重点难点1、学会透过家人各种不同爱的方式,体会背后浓浓的爱意,理解家人的心;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方法,主动沟通并化解矛盾。

2、面对家庭冲突和矛盾时如何理解家人?三、预学内容1、请听音乐《我爱我的家》。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里有我们的亲人。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他(她)会和我们一起分享;当我们烦恼的时候,他(她)会听我们倾诉衷肠。

家人给我们慰藉和爱心,我们将在家人的关爱下度过童年,渐渐长大。

同学们,请打开从小到大的相册照片,回顾一下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吧。

虽然我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们并不是很了解。

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爸爸妈妈的心吧!2、实话实说(1)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温馨实话实说的家!爸爸妈妈用深情呵护着我们,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舌头也有被牙齿咬的时候,在生活中,你对爸爸妈妈的某些行为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说说你的心里话。

如果不想说出来,也可以把心里话写在本子上。

(2)看来你们对爸爸妈妈不理解的地方还真不少,你能说说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吗?3、听听父母的心声(1)爸爸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把对你的爱表达得明显一点,有些父母则隐藏着这份爱。

让我们走进父母,去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吧!(2)趁着这个特殊的假期,我们和爸爸妈妈敞开心扉,好好的说说心里话吧,并且将它们录制下来,上传班级群。

只要我们的是生活中多一些尊重,孩子尊重家长的建议,父母能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的家庭就更加和睦。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0的认识》说课课件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0的认识》说课课件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学生:4个。教师:这4个信封装的什么东西呢?我们请4个同学打开看 一看。抽4个同学打开信封。教师:装的什么?学生曱:硬币。教师:有多 少枚?学生曱:枚。学生乙:我这个信封里是2枚。学生丙:我这个信封里 是1枚。教师:不管是3枚、2枚还是1枚,你们的信封里都有硬币。(问学
生丁)你的信封里呢?学生丁:我的信封里一枚也没有。教师:一枚也没 有,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0”。板书:0的认 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呀?0表示什么呢?写0的时候要注意些什 么?你还知道什么,给大家介绍一下。
七、课堂练习 1.填一填。
有( )只小动物,每只有( )只耳朵。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表示。
3.直尺上的0表示( ),温度计上的0表示(
)。
4.写一写。
5.通过预习,知道0表示(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 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1.知道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能认、读、写0,知道0能表示起点。 2.让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能认、读、写0,知道0能表 示起点。
【教学难点】:
在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播放例1的动画。提问:请同学们视察这幅图,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师:这个小朋友手中拿着2个气球时,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全部放飞以后 呢? 师:这和我们前面的硬币一样,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0”,并告知学生0的读法,引导学生读两遍。 师:下面请同学观看动画(小鸟),提问:鸟窝里有几只小鸟?用数字几表示 ?小鸟全部飞走了,用什么表示?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课练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课练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课练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数一数课前预习:1、小朋友一只手有个手指头()那一双手有几根呢 ( )你能列出算式吗课堂练习:一、先横着数,在竖着数,列算式并计算。

(1)有多少个圆圈加法算式:————————或—————————二、我会计算。

2+2+2+2+2=3+3+3+3=6+6+6=5+5+5+5=课前预习:2+2+2+2= 3+3+3+3+3= 5+5+5+5= 6+6+6=课堂练习: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4+4+4= 2+2+2+26+6+6+6= 3+3+3+3+3+3=2、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3个3相加() 6个2相加()3和6相乘() 4乘4()课后作业:1. 5乘3写作();3乘2写作()。

2.两个乘数都是4,写成乘法式子是(),表示()个()相加,写成加法式子是()。

3. 一个乘数是2,另一个乘数是6,这个式子写作(),读作()。

4. 3个人吃饭,需要( )双筷子;4辆三轮车,有()个车轮。

课前预习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3+3+3+2 5+5+5+3 4+4+4+4 6+6+5课堂练习一、我会判断。

1、 7+3=7x3 ()2、6+6+6+=6x3 ()3、4个7相加写成算式7+4 ( )4、5+5+5+5=5x4 ()二、我会连。

2+2+2 9x24+4+4+4+4 8x39+9 4x58+8+8 2x3课后作业:一共有几面旗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第四课时 动物聚会 课前预习:在算是的后面写出得数6x3 5x4 3x2 6x7 4x3 5x5 课堂练习题: 一、我会看图填空。

()个()或二、我会填。

(在圆圈里填“>”“<”或“=”) 三、想一想算一算3+3+33= 4+4+4= 8+8+8+8= 10+10+10+10= 拓展延伸:(帮小狗想找家)3x6 4x3 5x23+3+3+3 3+3+3+3+3+3 2+2+2+2+2 4+4+4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一课时数松果课前预习:4个2相加是多少5加6等于多少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预习导航

二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预习导航

二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预习导航一、课文预览1.《小蝌蚪找妈妈》o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变成青蛙的故事。

o预习时,可以思考: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发生了什么变化?2.《我是什么》o这篇课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描述了水的多种形态和变化。

o预习时,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水,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在太阳下会变成水蒸气,在冷空气中会变成冰等。

3.《植物妈妈有办法》o课文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o预习时,可以观察身边的植物,看看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种子的。

二、生字词预习1.《小蝌蚪找妈妈》o生字:塘、捕、灰、迎、教等。

o词语:肚皮、头顶、孩子等。

2.《我是什么》o生字:奔、毁、漫、跃、晒、梅等。

o词语:作业、傍晚、海洋、大海等。

3.《植物妈妈有办法》o生字:植、旅、察、粗、离、炸、得、为等。

o词语:脚步、冷却、牛毛、手心等。

三、思考问题1.在《小蝌蚪找妈妈》中,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2.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我是什么》中的水,你最想变成什么形态?为什么?3.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为什么?四、朗读与背诵•朗读每篇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尝试背诵一些优美的句子或段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五、拓展活动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和传播种子的方式。

2.动手做一个关于水的形态变化的小实验,比如用冰块观察水的凝固过程。

3.创作一个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小故事,可以画出来或者写下来。

通过以上预习步骤,相信你对二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上课时,你可以更加专注地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作业设计

三年级小学数学学科第一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综述:《时、分、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

主要是让学生们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让学生了解计算的经过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会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通过观察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遵守、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单元的要求是:“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二、单元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三、单元知识1.秒的认识(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2.时分秒的换算、比较和计算测量很短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时间用分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时间用时作单位。

(1)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比较时,先化成同个单位再计较。

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半时=30分 30分=半时一刻钟=15分(2)计算公式、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经过的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时间=开始的时间+经过的时间要重点理解:提前、延迟、晚点计算方法加法:时加时,分加分,超过60分,要向前1位进1;比如 5时40分+40分=6时20分减法:时减时,分减分,分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当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二课预习作业
阅读《“滴水”真的能够“穿石”吗?》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请看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成语滴水穿石告诉我们:一滴水虽小,但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年深月久,就能将顽石滴穿。

对于滴水能穿石,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根本没有事实依据,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根本不足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发表你的意见与见解。

下面《“滴水”真的能够“穿石”吗》是一篇考场作文,请看:
“滴水”真的能够“穿石”吗?
滴水穿石的成语至少也有千年历史了,人们对它坚信不疑,代代相传。

(历史悠久)短短四个字早已成为激励人们尤其是鼓励年轻人不懈奋斗的强大思想力量。

(巨大贡献)诚然,尽管力量微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很多人是可以创造条件把本来很难办到的事情办好。

(让步肯定,有限度地肯定其合理成分)历史上很多名人就是受到这个成语的激励而奋发努力,专心奋斗,最终创造出优异成绩的。

我们充分肯定这个成语的历史贡献。

(让步肯定,有限度地肯定其历史贡献)
不过,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要盲从;哪怕是千年沉淀的“真理”,也的认真思考一番,看看其间是否经得起推敲。

(提出哲学理论,作为前提)就说“滴水穿石”吧,人人都信,我就不信!(提出中心论点)
“滴水”真能“穿石”吗?我们的回答是:否!为什么?(提出问题,引发下文)
理由之一,事实上不存在。

(分论点一)地球已有千万年历史,全国全球的旅游景点千千万万,全球全国的滴水岩多得不可胜数,但有谁看见过听说过哪一块石头是被滴水穿透的?(从客观事实方面作出分析)毫无疑问,根本不存在。

这个成语来自于宋代一个县官审判小偷时“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判词,完全是比喻性质的,并无事实依据,何以足信?(从源头分析没有根据)
理由之二,道理上难解释。

(分论点二)客观上,“滴水”根本就无法“穿石”:假定一块石头一米见方,滴水真的把它的正中间打出一个5厘米深的凹坑——水滴下来,凹坑必然装满水,再往下滴的水只能打在水面上,那细细微微的力量只能溅出水花,而根本无法作用于石头的凹坑底部,又怎能将它穿透呢?(从一般事理方面作出分析)有人说是水与石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穿透石头。

(设立对立面)这是无稽之谈。

果如所言,世界上还有石头吗?河里还有鹅卵石吗?纵然如此,也不是水滴的功劳。

(从三个方面反驳对立面)理由之三,逻辑上说不通。

(分论点三)“滴水”与“穿石”是何逻辑关系?无疑,“滴水”是“穿石”的条件,那么是什么条件关系呢?在三种假言判断中,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两种假言判断均不可能,剩下的只能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即只要“滴水”,就能“穿石”,或者如果“滴水”,就能“穿石”;换句话说,有“滴水”存在,“穿石”必然存在——“滴水”是“穿石”的充分条件。

可是,仅靠“滴水”根本就无法“穿石”,因为正向例证一个也没有,反向例证要多少有多少。

(从逻辑关系方面作出阐释)
滴水穿石,千年成语;人人信奉,全是盲从。

(总结全文,强调论点)
思考题:
一、你赞成本文的观点吗?你认为应该把“滴水穿石”这个成语拿掉吗?为什么?
二、本文的论点与《自信》有何不同?
三、本文说理的方法与《自信》有哪些区别?
四、这是一篇阐明文,你能概括出它的基本特点吗?
五、填写下面表格。

课文及结构示意图可以下载打印,以便上课时更方便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