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鉴赏应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鉴赏——中西方神话故事差异

中西文化鉴赏——中西方神话故事差异
西方创世神话最明显的特点是创世神有很强的系统性,各神在主神宙斯的领导下各司其政,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分工各异的创世神体系。
中国的创世神是零落分散、不成体系的,不但几十个民族的创世神构不成系统,而且从单个民族的创世神也难以寻出个完整系统来。
古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
这种故事结构与神话完整的神系相适应,显示了古希腊神话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比之下,中国神话的审美内涵远远不如古希腊神话那样充分。
中国神话尽管神多,却缺少像古希腊神话那样完整的神系和完美的故事。
在古希腊神话中诸神除了少数几个之外大多数更具人性,他们虽然超越凡人,权力大于人类,但却有着人的形体,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甚至相互族妒,在血缘、思想、行为等方面与人没有太大区别。
而中国的神往往庄严、伟大、完美,充满创造力而又至高无上。
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和古希腊神话因都产生于人类的初始时代,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而又因为中西方的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色。
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大综合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挖掘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且要把眼光延及全世界,不仅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进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The Aesth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中西方艺术分别代表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独特风貌,由于历史、宗教、哲学、社会制度的不同,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审美观。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特点和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根本差异在于审美观念的不同。
西方审美注重形式美和规则美,讲究对画面、音符、文字的构图、色彩、比例的精准处理,追求对观念的准确表达和情感的真挚体现。
而东方审美则更加注重意境美和内涵美,倡导以意境和情感去感染观者,陶冶心性,反对单一的形式与约束。
因此导致了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上的不同取向。
首先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谈谈中西方的审美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画家们追求精准的透视和光影,力求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
这一追求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巅峰,代表人物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是精确细致的写实画。
而在东方绘画中,中国的山水画和中国画艺术更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画家们通过笔墨和构图来表现物我之间的融合,尽情展现内心情感和趣味。
尤其是中国的山水画是在细腻的笔墨中表现出天地山水的壮阔和内在精神的哲理。
音乐艺术也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体现之一。
西方音乐取向于和声和旋律的华丽、富有节奏变化、重视和声结构和层次感,如巴赫的管风琴曲、莫扎特的交响乐都是西方音乐的代表作。
而东方音乐则更注重情感内涵和意境的营造,如中国的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和印度的坦普拉、斑塔姆等民族乐器,它们都以婉转悠扬、情绪绵延、抒发情感为主要特征。
诗歌艺术也是中西方审美观念的体现之一。
西方诗歌通常重视格律、节奏、押韵等形式要素,追求用简练的语言传达思想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拜伦的英雄史诗等都是西方诗歌的代表。
而东方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情感的营造,喜欢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来表现意境的深远,例如中国古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的诗作就是中国诗歌的杰作。
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

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第一章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的概念艺术品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旨在理解和欣赏艺术品的过程。
在中西方文化中,艺术品鉴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基础,其视角也有所区别。
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需要综合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理论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的影响因素中西方文化视角对艺术品鉴赏的影响因素包括观念、文化背景、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理论等方面。
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给艺术品鉴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艺术品鉴赏通常强调的是“境界”,遵循“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强调的是形式与审美感受。
第三章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传统艺术品的鉴赏在传统艺术品的鉴赏方面,中西方文化视角的影响也很明显。
在中国文化中,传统艺术品的鉴赏注重对流派和风格的了解与传承,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西方文化中,传统艺术品的鉴赏更加强调的是艺术表现的形式和技法,并且在艺术理论上更加强调的是创新和前卫。
第四章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在现代艺术的鉴赏方面,中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也很明显。
中国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更加注重的是价值观和社会观念,而西方艺术则更加关注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和审美感受的变化。
在中国艺术中,现代艺术的鉴赏需要关注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和社会意义,而在西方艺术中,现代艺术的鉴赏需要关注作品的创新性和风格上的新颖与独特。
第五章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的未来展望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
未来,艺术品鉴赏需要更加注重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强调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包容,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艺术发展与沟通。
同时,也需要对现代艺术的鉴赏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推动艺术创新、艺术理论的进步和艺术品鉴赏的提升。
结语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对于艺术的传承、发展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视角和文化背景为艺术品鉴赏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对于艺术品的评价和理解提供了不同的依据和思考方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
: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不仅有差异,而且有大量共性,它们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文化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可以成为一项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一方面,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西方文化更加偏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重视个体力量。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社会关系网络,重视群体关系和责任,强调平衡和统一的社会价值观。
另一方面,阅读中的文化差异也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全面的了解和阅读体验,尤其当读者读到两种文化差异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根源。
比如,在看到一本关于家庭聚会的书时,中国人看到的可能是一种热闹欢乐的场景,而西方人看到的可能是家庭间的负担和紧张的关系。
同样的,针对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人可能会关注的更多的是社会背景及其延续的影响,而西方人可能更侧重追求个人主义的实践,甚至是要求的价值观。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差异,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更为深刻的思想。
总之,文化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是一个充满价值的研究课题,它能帮助读者以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看待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文化见解,拓宽其视野,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
中西方文化鉴赏

中西方文化鉴赏
中西方文化鉴赏是一种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方法。
它涉及对中西方文化特点、价值观、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观察。
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很多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西方文化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
中西方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语音特点。
中文以汉字为基础,表达方式注重含蓄和象征性;而西方语言则以拉丁字母为主,注重直接表达和逻辑性。
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是主流宗教,对个人道德和社会规范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也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饮食习俗是中西方文化鉴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味道和色彩,讲究食物的营养和平衡。
西方文化中,餐桌礼仪更加正式,强调用刀叉等工具进食。
此外,中西方还有不同的传统节日和庆典,这些活动既体现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也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
中西方文化鉴赏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学习和体验中西方文化,人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和应对能力。
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鉴赏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阅读理解能力差异探究

中西方阅读理解能力差异探究近年来,中西方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互动。
阅读理解能力作为一个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面,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中西方阅读理解能力差异入手,探究其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中西方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1.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也影响了其人民的思想和认知方式。
中华文化注重“义理”,即强调情感和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强调“形式”,即逻辑和实证证据。
这导致两个文化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文章或对话中,中文更注重情感色彩和概括性的描述,而英语更注重细节和客观描述。
2.语言地位及使用习惯的影响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被广泛使用和传播。
而中文只在少数亚洲国家和地区使用,其使用范围有限。
这也导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更加普遍,而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则比较少见。
此外,英语的语法和拼写规则较为简单,使得非母语使用者更容易掌握。
反之,中文的笔画繁复,使用起来更具挑战性。
3.教育系统及文化传统的影响中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统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国家,学校更注重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现有知识。
而在中国,学校更注重学生的记忆和重现能力,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和按部就班。
这导致中西方国家的学生对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
西方学生更注重理解和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而中国学生更注重掌握和重现书本上的内容。
二、中西方阅读理解能力差异的影响1.教育和就业境况的差异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教育和就业中,阅读能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中西方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异,个体在教育和就业方面也会受到影响。
在中国,学生在应对中考、高考等考试中需要死记硬背大量的知识点,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在高考或SAT等考试中需要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导致中国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切实可行的思路,而西方学生在学校学习之外的领域更加活跃和敢于创新。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字都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因此,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但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

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
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旨在探讨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并深入理解两种文学传统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对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的详细阐述:
历史和背景差异: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社会背景存在差异。
东方文学常常受到宗教、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内在的思想和感情表达,而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的人性和现实主义描写。
文学风格和结构:东西方文学在风格和结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东方文学常常采用象征主义、意境和抒情的手法,注重情绪的表达和意蕴的深远,而西方文学较为注重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倾向于通过冲突、对话和对人性的探索来推动故事。
人物形象和价值观:东西方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所传达的价值观也有区别。
东方文学中的人物往往被赋予神秘、超凡或象征性的特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西方文学中的人物更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矛盾,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冲突。
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东西方文学在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上有所不同。
东方文学常常运用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意象,借助对自然、动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写来传达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而西方文学则更倾向于运用具体的历史、宗教或社会事件来体现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传统的美学观点、思想观念和创作方式。
这种对比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学视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同时,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
增进人类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鉴赏应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011年我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中,在阅读与鉴赏部分,继2010年考查了刘心武的小说《偷父》之后又考到了小说《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不同的是这是一篇外国小说。
小说主要围绕中考考纲规定的知识点命题,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及对情节的把握。
两年的考题共性是都考到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011年的小说及考题如下: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美]凯瑟琳·比恩洪帆译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
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
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
‘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
”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
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
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
“忘了它吧,儿子。
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
”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
”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
”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全都买齐了。
“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
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
”他的眼睛盯着我。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
“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
”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
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
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
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
参与缝制。
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
我讲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
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
四天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
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
“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
”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选自《齐鲁晚报》2010年4月12日,有删改)13.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3分)
□□——□□——□□
14.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4分)15.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4分)
16.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2010年的小说《偷父》,要求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对于沐浴在东方文化中成长的中学生而言,经过分析情节,“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的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像,竟因此冒险入室偷盗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
但是在今年的考题中,考查的是对一个与我们存在着较大文化差异的外国同龄青少年形象认识,导致不少考生在分析安东尼这个形象时缺乏辩证分析,导致答案的片面性。
考生容易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去套现安东尼这个形象,认为他太冲动、叛逆、固执、盲目追星而忽视了其实在外国文化中,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自立、自强、遇事的冲劲与热情。
从而导致丢分。
由此可见,不仅在中考复习阶段应该注重知识点的全面复习,即时在日常学习中也应该引导、强调学生在鉴赏外国文学作品时要充分认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从而避免知识点的遗漏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