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荀子文学思想理念

荀子文学思想理念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与文学相互融合,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荀子的文学思想理念可以总结为“天道互补,情感与德行相辅相成”。
荀子的天道互补思想,强调了自然界中万物相互依存的物理规律。
荀子认为,天地之间,万物不断变化,互为依存。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强调了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统一性,人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例如,在《劝学》中,荀子说:“游泳在水中,需借助水力;托举重物,需借助空气之力;箭飞从弓,更要用力量之助。
”这种思想客观地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荀子的情感与德行相辅相成思想,是他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道德和情感是相互关联的,必须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平衡。
荀子把情感看作是一个人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情感和道德是互补的,需相辅相成。
在《性恶篇》中,荀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者,是在于有道德。
”他提出道德是人类认知的根本,在心理层面,性情是道德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这种感情是基于对万物的爱和对义理的追求,是对正义、公正和善良等美德的推崇。
荀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学传统。
在宋代,陆九渊认为:“荀子之言字词简健,动人于纸上,清丽于目前,真情于胸中,语言洒脱,情思风流,语分法梗,不失趣味。
”荀子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具有高度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强烈的良好情感和道德情感。
他的文学理念强调了情感和德行必须相辅相成,注重如何运用文学修炼自己的情感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荀子的文学思想理念强调了天道互补,情感与德行相辅相成。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在现代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荀子的文学思想将为人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探索中国的文化传统。
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于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定义。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摹仿的艺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描绘和表现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摹仿。
他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再现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
这种摹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艺术手段对现实世界进行提炼和加工,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和深刻。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的目标是教育和娱乐。
他认为文学应该同时具有教育和娱乐的功能,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的设计,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智慧、启示和美的享受。
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的媒介是语言和文字。
他认为语言和文字是文学的媒介,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文学能够表达出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了语言和文字的艺术性,认为语言和文字的运用应该符合文法和修辞的原则,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的定义是一种摹仿的艺术,其目标是教育和娱乐,媒介是语言和文字。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化传统中关于文学定义的一个重要基石。
泰戈尔的文学观

泰戈尔的文学观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印度的国宝。
他的
文学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泰戈尔强调文学的力量和作用。
他认为文学是人们表达自
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文字传递深刻的思考和感知。
他
相信诗歌和文学作品可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
通过文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实现人与人之
间的沟通和理解。
其次,泰戈尔关注人类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文学应该服务
于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呼吁文学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进步和改革。
他主张文学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通过作品呼唤人们关
注社会不平等、贫困、不公正等问题,以促进社会的正义和平等。
此外,泰戈尔强调文学的自由和创新。
他主张文学家应该坚持真
实和个人的创作风格,不受传统和规范的束缚。
他赞美那些勇于创新
和突破的文学家,并主张文学创作应该具有新颖和独特的个性,才能
真正打动人心。
最后,泰戈尔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他相信人类与自然应该保
持平衡和和谐的关系,反对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他
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和赞美之情,呼吁人们珍惜
并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泰戈尔的文学观注重文学的力量和作用,关注人类的
整体发展和进步,强调文学的自由和创新,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对后世的文学界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卢梭的哲学与文学

卢梭的哲学与文学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重要哲学家和作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政治、教育和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卢梭的哲学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一、卢梭的哲学思想卢梭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由意志、社会契约和人类本性的观点。
1. 自由意志:卢梭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由意志,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发展的权利。
他反对专制主义和奴役,主张人民应该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秩序。
2. 社会契约: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概念,认为人民通过自愿放弃一部分个人自由来换取整体社会的利益和秩序。
他主张建立以普遍意愿为基础的政府,并强调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3. 人类本性:卢梭对人类本性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但社会的不公平和私欲的膨胀使人们变得堕落。
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真诚的生活,以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幸福。
二、卢梭的文学成就卢梭不仅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回忆录、政治论、小说等。
1. 回忆录:卢梭的回忆录是他个人思想和经历的记录,其中包含了他对自由和平等的思考以及对个体自由的追求。
这些回忆录不仅是他个人生命的自述,也是他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独立见解的表达。
2. 政治论:卢梭的政治论是他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契约论》。
他在这部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社会契约和民主政治的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学和法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小说:卢梭的小说作品如《朱利亚》和《新赫洛伊斯》融合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才华,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呈现他对人性、社会和自由的思考。
这些小说作品展现了卢梭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达到幸福的探索。
三、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卢梭的哲学思想与文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表达和展示方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使其更易于被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
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兼议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

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兼议韦勒克
形式主义文学观
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兼议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是近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涉及作家的艺术创作,而且还涉及文学的本质内涵。
其中最著名的一种观点是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
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是由德国哲学家瓦尔特·韦勒克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独立的表达形式,它是由作家通过独特的表达形式,如文字、语言、结构、艺术等,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可以更好地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文学作品也能够增强人们对社会、历史、自然等问题的认识,提升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能力,从而让人们更好地面对日常生活的挑战。
总之,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提出了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思想,它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从文学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尼采哲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尼采哲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尼采是一位被认为是哲学家、诗人和作家的人物。
他是德国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哲学界,同时对文学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尼采哲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1. 现代文学再现尼采的主题尼采擅长用独特的风格和语言传达他的观点和主题。
他倡导了人类自由意志和个人超越的价值观,并批判了传统道德和宗教的约束。
这些主题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文学中,在文本中被分为多个层面。
这种多层次的文本结构使得很多文学作品具有了更深入的意义和更广泛的阅读价值。
2. 尼采的哲学启发了现代文学的创新尼采具有革命性的哲学思想启发了现代文学的创新。
他的思想包括对权力、文化和文明的批判,为现代文学的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哲学与尼采的哲学思想相似。
文学家能够通过自由创造和表达世界的动态和深刻的主题来实现这种哲学思想。
3. 尼采的语言风格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写作风格尼采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能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展示哲学主题。
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强烈的情感,特别是对人类存在和人类价值观的深思。
这种语言风格影响了现代文学作家的写作风格。
现代文学作家们怀念着这种语言风格,并试图再现这种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他们的作品。
总结:尼采的思想、语言和文学风格对现代文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文学被重塑成为通过隐喻和比喻传达主题的深奥之作。
这种风格与尼采的思想和语言风格相似,使得人们能够通过阅读文本发掘更深刻的主题。
现代文学从尼采的哲学和文学作品中吸取灵感,提供了更高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创新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和诗歌理论家,他对于文学创新的观点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详细论述了他对于文学创新的观点,以及他的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出发,探讨他对文学创新的看法,以及这些观点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一、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一书中,他在这本著作中系统阐述了他对于诗歌、戏剧和史诗的看法,其中包括对于文学创新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一种模拟和表现生活的艺术,它具有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展现故事情节的功能。
在他看来,文学创新不仅仅是追求新奇和创意,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人类生活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二、亚里士多德对文学创新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对文学创新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文学创新要符合真实性和合理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创新不应追求空洞的创意和装饰,而是要符合人类生活的真实和合理。
只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揣摩,创作出符合人性和逻辑的作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创新。
2. 文学创新要注重情感和人物塑造。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的创新不仅仅是在情节和题材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上有所突破。
他强调人物形象要栩栩如生,情感要令人共鸣,这样的创新才能真正打动读者。
3. 文学创新要注重结构和语言的优化。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文学作品的创新还包括对结构和语言的优化。
他主张作品的结构应该紧凑合理,节奏要有张有弛,语言要简练清晰。
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在形式上具有创新的特点。
三、亚里士多德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创新观点对于现代文学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亚里士多德对真实性和合理性的要求,提醒了现代作家不应过分追求创新而忽视了作品的情感共鸣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亚里士多德对情感与人物塑造的重视,也提示现代作家要重视对人性和情感的把握,而非仅仅追求惊艳的情节和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一“、感物道情”与“圣贤气象”正是通过“情”的审美感化上升到“志”之境界。
“感物道情”是中国传统诗学观念,从“诗言志”(《尚书》)到“诗缘情而绮靡”(《文赋》)、“感物吟志”(《文心雕龙》),再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诗品序》),都是强调诗歌之“情”的“感物而动”的性质。
古代文人认为,诗所表现的“情”是创作主体受外界客体的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心灵感触,朱熹继承传统诗学思想,在其理学“性情”理论下,形成了自己的“感物道情”的诗学主张。
“感物道情”可以说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具体来看,诗人所感之物包括自然景物,这是“感物”最主要的内容,在朱熹文论和创作中体现得最为频繁。
《诗集传》和《楚辞集注》中,朱熹对作品中的植物、香草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有时甚至用《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医书中的术语进行考证。
所感之物也包括社会事物,尤其是那些不寻常的社会遭遇与社会事件。
在这方面,朱熹借鉴司马迁“发愤着书”与韩愈“不平则鸣”等思想,并融入“感物道情”,使其理学思想与文艺批评理论更加圆融,主要体现在《楚辞集注》中他对屈原及其辞赋的评价。
从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屈原自己的人生遭遇出发,朱熹得出《离骚》是体现屈原“忠君爱国”之情的结论。
“感物道情”的另一方面是“道情”,在朱熹看来,所道之“情”既可抒发愤懑之情,如《楚辞集注》中对《天问》的品评:“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书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
”(《楚辞集注》卷三)也可抒写男女相悦之情,如他对《诗经》中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只要“出于正”就会给予客观的评价。
当然,另一类诗像《邶风?静女》《卫风?木瓜》《郑风?将仲子》《郑风?有女同车》,朱熹把它们归为“淫奔”之诗,其标准来源于儒家的“思无邪”,也和他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相统一。
但朱熹否定的仅仅是不合于“理”的,没有受到“理”的节制的私语,而不是一切正常的情感,所以朱熹认为情感是合理的存在,它是人性的外观,是不应逾越节制的。
这对于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来说,实属难得。
(一)《楚辞集注》中的“忠君爱国”之“志”朱熹《楚辞集注》的最大功绩,在于他不把《楚辞》仅仅看作是骚人词客吟风弄月、露才扬己之作,其主要目的而是要“发明屈子微意”,挖掘蕴藏在屈,原作品中的高尚人格和“忠君爱国之诚心”。
这一方面与朱熹所处的时代有关.另一方面则源于他对文学“感物道情”的独特见解。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为训,然皆出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
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
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泪呕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楚辞集注》卷首)类似“忠君爱国”这样的表述在《楚辞集注》中随处可见。
如他评价《湘君》:“此篇盖为男主事阴神之词,故其情意曲折尤多,皆以阴寓忠爱于君之意。
”(《楚辞集注》卷二)说《山鬼》是:“至于思公子而徒离忧,则穷极愁怨,而终不能忘君臣之义也。
”(《楚辞集注》卷二)“忠君爱国”不仅体现出《楚辞》的政治和伦理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源于诗歌固有的“道情”这一本质内容,这正是朱熹对楚辞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朱熹哲学体系中,与“情”属于同一层次的还有“意、志、才、气、欲”等范畴,朱熹认为“情又是意的骨子,志与意都属情”(《孟子集注?或问》卷11)。
在儒家“诗言志”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志”又是“情”之最高境界,《楚辞集注》中,朱熹把屈原的“忠君爱国”之“情”转换为“志”的境界。
如他解释《国殇》“霾两轮兮执四马,援玉兮击鸣鼓”说:“援击鼓,言志愈厉,气愈盛也”;(《楚辞集注》卷二)评宋玉的《九辩》:“闵惜其师忠君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楚辞集注》卷八);(评价《山鬼》说“:以其托意君臣之间者而言之,即言其被服之芳者,自明其志行之洁也;言其容色之美者,自见其才能之高也。
”这里的“志”不是“诗言志”的简单继承,也并非司马迁所说的其志可“与日月争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后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是“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朱熹对屈原作《离骚》抒其“志”是持积极的态度,这样的评价正是其“性情”思想的体现。
“性“”情”之间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使“情”具有内在的道德根据,“因情以见性,实际上是情感体验的自我超越,即把人的感性活动提升为道德化的本体存在,这样就提高了人的自我价值”。
屈原志洁,故其情必定是合乎道德标准的,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理学体系中,这种“性情”评价也必定是积极的,所以在朱熹这里,它又回归到了“忠君爱国”之“志”的境界。
张玉奇先生曾把朱熹哲学思想的道德结构划分为“性———情———行”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范畴为“信———诚———忠”。
潘立勇先生解释到“:信是人的本然之性里实有仁义理智之本性,诚是人的情志中实有爱恭宜别之真情实意,忠乃是人的品行上实有恕廉敬豫的真诚态度。
”411朱熹《楚辞集注》称赞屈原“忠君爱国之诚心”,源于其以仁为本体,以情志为功能,以忠为“百行”的人格评价标准,这正是朱熹所追求的完美而纯粹的“圣贤,种“发而中节”、恰如其分的本然之性.气象”之天地境界。
(二)《诗集传》中的“感物而动”与比、兴手法朱熹打破了汉唐诸儒在《诗经》研究中穿凿附会地发掘微言大义的框架,恢复其文学性的本来面目。
他认为:“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有感物道情,吟咏性情,几时尽是讥刺他人?只缘《序》立此例,偏偏要作美刺,将诗人的意思尽穿凿坏了。
”(《语类》卷80)诗歌起于“感物道情”,它所包孕的是一种厚重、深沉、幽微的情感,是“言之所不能尽”的,它要求诗歌要有“自然之音响节奏”与之相辅相成,即声情相配,这就导致诗歌与一般的“文”不同,在形式体制上自有其特色,要通过赋、比、兴,特别是比、兴的手法来表达。
因此,朱熹认为:“圣人有法度之言,如《春秋》《书》《礼》是也,一字皆有理。
如诗,亦要逐字将理去读,便都碍了。
”(《语类》卷80)解读《诗经》不能像读《春秋》《尚书》《礼记》那样,以读经的方法去探究义理,因为《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只有在生动感人的形象与意境之中感发兴起的情感,才能领略人生世事之理。
《诗集传》中“感”字共出现了二十余次,有“感动”“情欲之感”“感伤闭郁”“忧时感世”“感时物之变”“感时而伤悲”“感风雷之变”等,没有一个不关乎“情”的。
实际上,从“物”到“情”的过程也就是体现赋、比、兴等手法的意义的过程。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周南?关雎》)“古人独以为兴于诗者,诗便有感发人底意思。
今读之无所感发,正是被诸儒解杀了。
死着诗义,兴起人善意不得。
”(《语类》卷80)“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包括感物起兴与托物起兴“,然有两例兴:有取所兴为义者,则以上句形容下句之情思,下句指言上句之事类;有全不取其义者,则但取一二字而已。
要之,上句常虚,下句常实,则同也。
”因此,朱熹所说的“兴”,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诗歌特质,它能使人“兴起”,让人沉浸于审美愉悦之中,从而感受生命的律动。
朱熹论“比”也多有精辟见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诗集传?周南?螽斯》)“引物为况者,比也。
”(《语类》卷80)他解释《豳风?鸱》第一章说:“比也,为鸟言以自比也……托为鸟之爱巢者,呼鸱而谓之曰:‘鸱鸱,尔既取我之子矣,无更毁我之室也。
以我情爱之心,笃厚之意,鬻养此子,诚可怜兮,今既取之,其毒甚矣,况又毁我室乎!'”以鸟之口吻,赋予人之情感,写得生动活泼。
朱熹又说:“只因这一件事,又生出一件事,便是感与应。
”(《语类》卷72)朱熹对比兴手法的分析源于古代“物感”说的诗学传统。
《易传?彖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天地万物各种情状,都是相互感应的结果“。
天人合一”观念是其哲学基础。
在《诗集传》中,“感”是天地万物,“应”是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不论是“比”的“以彼物比还是“兴”的“虚实感应”,都是其“感物道情”),螽斯》?周南?《诗集传此物”(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因此,朱熹《楚辞集注》中以“真诚”为基础的对屈原“忠君爱国”之志的评价,以及《诗集传》中对比兴手法的鉴定,体现了朱熹“感物道情”思想,也体现了朱熹对“浑然一理”(《论语集注》卷二)、“心体浑然”(《孟子集注?或问》卷11)的圣人境界,即“天人合一”的“至乐”境界的追求。
在朱熹文学批评体系中,自然万物被赋予人的情感,人也融化于整个自然界中,同时,这种人心之审美体验的“乐”境,又受道德标准的“仁”与真理评价的“(真)诚”之制约,是一种“心统性情之正”的“感物道情”。
二“、涵咏自得”与“诗乐一体”在朱熹文艺思想中,如何实现“感物道情”,便是“涵泳”,换句话说,“感物道情”“吟咏性情”是朱熹“涵泳”诗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涵泳”一词最早大约见于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
唐李善注曰:“涵,沉也……泳,潜行也。
”宋代以后,“涵泳”亦作“涵咏”,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体道明理,达到圣人境界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要求在“从容中道”的过程中“居敬”“省察”,如程颐和朱子所谓的“涵泳义理”。
同时,它也是一种普遍的阅读方法,如朱子所说的“熟读涵泳”。
综观朱熹文学思想,不论是体道之“涵泳”,还是读《诗》之“涵泳”,都是指一种人与物合二为一、在物之中的与物打交道的方式,即“沉浸其中,与之为一,从而取得深入的领会”。
其目的也都是要达到“自得”的境界。
所谓“自得”,基本意思是“自觉得意”“自在“”自己有所得”。
作为美学范畴的“涵咏自得”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把握方式,以及审美主体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以最终实现对主体生命精神境界的提升为目的的”94。
朱熹“涵泳”之目的是为了实现儒家“孔颜乐处”的崇高精神境界。
《诗集传序》云“: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涵濡以体之”作为读《诗》方法(或过程)中的一项(或一个环节),“体”与“涵泳”意义相近。
朱熹主张通过“格物”以“体”道,“格物”的过程便是“虚心涵泳”“熟读玩味”“豁然贯通“”涵咏自得”的过程。
这是朱熹“涵泳”概念所包括的内容,也是“涵泳”作为读书方法的必经程序。
其中“,虚心”与老庄的“虚静”、“心斋”、“坐忘”,荀子的“虚壹而静”思想一脉相承;“豁然贯通”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