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案 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案 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之小船创作1.概念:区域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划分目的: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3.特征:(1)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

(2)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如各级行政区的边界;有些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如干旱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边界。

1.常用划分方法(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①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②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2)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①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

②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大尺度区域:一般指全球或全大陆。

(2)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3)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1.热带雨林区与热带草原区有明确的界线( )2.“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 )3.华北平原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

( )5.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联系性D.开放性提示:1.×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属于自然区,二者之间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ד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3.√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的人文区域。

5.D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区域的含义及划分试验区总体方案。

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千米,涵盖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区。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备课组届学科二次备课教师课题认识区域上课时间课时 2 集体备课内容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区域差异比较的有关项目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3、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4、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定性的方法2、定量的方法3、综合的方法三、活动事例——长江三角洲不同区域的差异1、搜集资料2、整理、分析活动(一)贵州湖北上海区位条件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北部,位于西部地区长江中游,跨长江、汉江位于中部地区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腹地广,劳动力素质高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资源匮乏人均2855.8 7803.0 37393.0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15.9321.4 2068.8活动(二)绘制三省市的总量柱状图绘制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 能够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地图和实际景观,识别和描述区域特征;-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区域的定义和特点;2. 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3. 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

教学难点: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2. 对区域特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2. 实际区域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区域图片,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区域的看法和理解。

二、区域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介绍区域的概念,包括区域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区域特征。

三、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15分钟)1. 教师教授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搜索、放大、缩小、标记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练习,完成指定任务。

四、区域分析案例(10分钟)1. 教师提供实际区域案例资料,如城市规划、乡村发展、工业区布局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描述和解释区域特征。

五、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区域特征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区域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区域分析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政府部门人员,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的讲座或实地考察;2. 组织学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的竞赛或项目研究。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建筑物高大密集,白 天人流和车流不息, 经济活动繁忙
人口昼夜 差别大
以商务和服务活 动为主
二、区域空间结构
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 空间分布形式。
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按经济活动类型分)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大 地域范围 小

村 农业 生产活动 非农业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二、三产业比重大
2、区域产业结构时间差异
B
在某国上次产业比重图中,A点B点分别代表该国 1975年和1995年三次产业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完成下表要求:
年份 一产(%) 二产(%)三产(%)
1975 35 1995 20
45
20
50
30
年份 1975 1995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 Region ): 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 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 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二、区域的基本特征
人 为 划 定 的 管 理 区
1、具有一定的域界线(明确和模糊)
2、 区域内部: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差异性。


基础和依托


带动作用

二、区域空间结构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
农业 交通运输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区
点状 线状和网络状
面状 岛状
⑴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特点 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 中期: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大 晚期:交通网络密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第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核基心础考自点主
技能专项
真题重组集
(1)图中甲为该国关键经济区,经过a→b→c阶段旳发展,下
列现象可能出现旳是
( )。
A.空间范围逐渐扩大
B.城市数量逐渐增大
C.关键区地位有所下降
D.一直为人口迁入区
(2)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国最可能是
( )。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巴西
核基心础考自点主
技能专项
联络大幅度增强
自给自足
核基心础考自点主
技能专项
真题重组集
措施技巧 1.图像归纳法认识区域旳主要特征
2.关联图记忆区域空间构造
核基心础考自点主
技能专项
真题重组集
易错辨析 区别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种国家(或地域)旳领土内, 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 价值旳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表达一国(或地域)在一定时期内全部 部门生产旳社会产品和纯收入旳总和。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本 国(或地域)投在国外旳资本和服务旳收入后,就是国内生产 总值。
核基心础考自点主
技能专项
真题重组集
核基心础考自点主
技能专项
真题重组集
考点二 区域发展阶段——以美国东北部地域发展为例 【图解考点】 匹兹堡旳发展,经历了“钢都”匹兹堡→“五大湖”工业带 →“知识城”匹兹堡旳转型与升华,反应了区域从以老式农 业为主体旳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旳综合发展阶段 旳发展过程。
技能专项
真题重组集
4.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要素 农业 交通运送线路 形式 面状 线状和_网__络__状_
城市和 工业

地理1-1区域基本含义

地理1-1区域基本含义

活动一:
在下表的4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哪两 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 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活动二:
农业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分散
面状 以第一产业 为主 不太密切 小
从交通运输、城 市发展的角度说明 该区域空间结构的 变化。
结 论
• 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交通 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区域发展中期,交通运 输线路更加密集;区域发展晚期,交通运输 线路形成网络并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
•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为乡村 地域;区域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 地域,农业用地变少;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晚期,城市 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知识点导航

3. 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 B ) A. 显著的差异性 B. 明显的相似性 C. 基本的不连续性 D. 完全的相同性
4. 长城是中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哪 些现象的分布以此为界( A ) A.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 B. 大陆性气候与季风气候 C. 小麦与水稻 D. 内流区与外流区
区域的基本含义 / / 区域产业结构
自主探究 :
区域的产业结构 • 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 比例关系 。 • 区域产业结构指标差异:三次产业分别 占 国内生产总值 、 三次产业的就业 的比 重、 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等。 农业 区域 、 工业 区域和发 • 空间差异: 展水平较高区域的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
案例探究:
分析湖南省 人口和产业空 间分布变化及 其原因,并谈 谈导致这些变 化的主要动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上课)

区域的基本含义(上课)

区 地


寒冷
高寒
秦岭—淮河线
南 方 地区
湿热
特征三、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旅游区有自然景 观和文化景观 特色。
中心商务区有商 业和服务功能
特征四: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北方沙尘南下空袭长三角 上海遭遇7年来最严重浮尘天气
2007年3月7日,来自中国北部地区的沙尘星期一覆盖了 日本和韩国的部分地区,导致一些学校关闭,商家也受 到影响。
区域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进工业化的区域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大 第一产业比重小,是不是农业不发达吗?
【易错警示】 第一产业比重小,不能说明农业不发达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 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 但农业发达。
P7活动参与1
(1)A地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最高经济发达。
(2)A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高。
(3)CD农业经济占有比重较大,因为第 一产业产值最高,人均GDP最低。
(4)D经济相对落后,因为第一产业产值 最高,人均GDP最低。
农业地区 P7活动2 人口分布 第一产业人口 特点 占绝对优势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 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交通方式单一 线路较少 乡村地域广
出现铁路,交 通运输线密集
乡村地域减少 城市区域扩大
交通网络密集 线路四通八达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非城市用地减少
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动力:
生产力的推进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理解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区域的概念、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四幅图片,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高山冰雪四种不同的景观,每种景观都占据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这就是区域。

我们熟知的区域有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等,那么区域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国界、省界——明确的;气候区——模糊的。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南方景观和北方景观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桂林山水具有突出的旅游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黄河上游的变化会影响黄河下游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等)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小组合作探讨下面3个问题:
(1)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2)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
(3)按地域空间分布形式,一个区域空间结构各个组成部分有哪些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的?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城市、工业——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网络状;农业区域——面状。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4.区域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服务产业。

从空间上说:
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大;
工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大;
发展水平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大。

从时间上说:
区域发展前期:第一产业比重大;
工业化推进:第二产业迅速上升;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呈现“三二一”的格局。

思考一:在下表的4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A地区城市化水平高,A、B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C、D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D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根据三次产业的比重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判断。

思考二:完成表格。

5.课堂训练:
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

据图回答:
(1)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A.①B.③
C.②D.④
(2)有关上面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
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