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原地区-PPT文档共27页
中国历史地理(精美ppt课件)

郡—县(道、邑、侯国) (后期)中央: 王国——县
汉初中央直辖 15 郡,武帝时增至 110 郡国。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 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察 职能。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 外加两个《周礼 •职方》州名,另外 两个不在《禹贡》范围内,合在一 起共 13 个刺史部:冀、兖、青、徐、 扬、荆、豫、凉、益、幽、并、朔 方、交趾。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 尉部。共14个监察区。
第三讲 千古足音
——中国古代交通道路 与军事地理
第一节
一
川陕交通
“关中”的取意与秦统一的战 略进程
函谷关 潼关 蒲津关 武关 嶢关 萧关 散关 金锁关 雍(戎、狄)-→ 栎阳(魏河西之地) -→ 咸阳(天下) 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沿渭河道路
九原郡
雁 门 郡
直 道 咸 阳
蜀中郡
太 原 郡
第一节 分封制 ——分土而治
分封=封建:封邦建国。 天下——国——家 《礼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 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封建制的 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 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大夫以嫡长 子继位,众子为士。 士 →大夫 →诸侯 →天子 封建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 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 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 西晋时期、明初。
常 山 郡
薛郡
蜀 郡
直 道
蒲关道
函谷道
渭北道
武关道
二
蜀道难——川陕交通
(一)秦岭通道: 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 →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 灙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灙水→ 城固→汉中 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 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 县→汉中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李孝聪教授【内容提要】:从中国历史上的地缘政治结构,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地貌与交通线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区域环境的变迁,环境变化的模式与区域社会的互动;自然环境对城乡居民建筑、民间习俗的影响。
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
授课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与山地、内蒙古草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低山丘陵、沿海岛屿、岭南地区等大自然区域,分别讲授区域历史地理。
内容涉及:气候与环境、地貌与水系、交通与城市分布的地带性与形态特征、经济开发、区域文化景观。
本课程是《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的下编,建议学生在学习过上编:历史地理学理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的基础上,连续选修。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或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的"接口"。
为了能够便于理解,以加强地理空间观念,建议听课同学自备地图。
希望这门课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授课大纲】:第一编导论: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概念与基础理论:历史上中国区域的划分:方式、原则、类型与命名;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等级体系;地缘政治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羈縻、联邦制的特点和适应性;三边:边缘、边疆和边界,住民对边缘、边疆和边界的看法。
研究的切入点:当今社会是读图的时代,读图与读书并重。
地理现象在地面上的分布是一种空间关系,"语言是一种经过时间的延续先后相接的表示符号,单以语言表述地理现象,是不适合的。
地图是表示地理现象的最好工具。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名起源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名起源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名起源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中,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地理特征和名称。
这些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名称的简单代称,更是承载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重要符号。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与地名起源的相关内容。
一、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与地名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带,这里孕育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文化遗产。
中原古地名如“涿鹿”、“朝歌”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涿鹿”一词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其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并成为了后来承德地区的代称。
这个地名既反映了当时国家的政治实体,又蕴含了一定的地理特征和历史记忆。
二、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与地名西南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保存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西南古地名如“蜀地”、“滇池”等,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例如,“蜀地”一词即指代了今天的四川盆地,其地理特征以山地和河流众多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和地貌景观。
这个地名在古代不仅代表了地理实体,更是象征了当时蜀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东北地区的历史地理与地名东北地区是中国古代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记录着许多战争与移民的历史故事。
东北古地名如“辽东”、“黑龙江”等,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地理特点。
例如,“辽东”一词即指代了今天的辽宁东部地区,其地理特征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方式。
这个地名不仅代表了地理实体,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四、华南地区的历史地理与地名华南地区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保存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华南古地名如“桂林”、“岭南”等,都有着多元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桂林”一词即指代了今天的广西桂林市,其地理特征以山地和河流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海洋文化塑造了中国人敢于冒险、开放进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沿海地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重视商业、 敢于探索新领域等。
海洋与海外交流
海洋文化在海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频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海洋文化也为中国带来了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影响,丰 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发展 • 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中国地理环境与历史事件 • 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 中国地理环境与国际关系
01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地形地貌
山地高原
丘陵岗地
中国地形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包括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脉 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高原。
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尊重自然、崇尚力量和勇气等。
03
游牧与战争
游牧文化在战争方面也有显著影响,游牧民族凭借马匹和弓箭的优势,
形成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概述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历史悠久。这种文化强调冒险、开放和进取,与内陆文化形成鲜 明对比。
03
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 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农业文化源远流长。 这种文化强调稳定、勤劳和节俭,注重家庭和土地。
农业对价值观的影响
农业文化塑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崇尚节俭和 勤劳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家 庭观念浓厚、重视孝道等。
农业与科技发展
总结词
近现代时期,地理环境对中国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地形课件(1)

05
海岸线与岛屿
海岸线特点与分布
海岸线长度与特点
中国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万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 的国家之一。海岸线曲折且多样,包括岩石海岸、沙滩海 岸、红树林海岸等多种类型。
海岸带地貌
中国海岸带地貌类型丰富,包括海蚀地貌、海积地貌、河 口三角洲、滩涂等。这些地貌的形成与演变受到地质构造 、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形与旅游和资源
开发
地形地貌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地形的差异也影响着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如 山地地区水能资源丰富,适宜开 发水电站。
THANK YOU
天山山脉
位置与范围
01
位于中国西北部,横跨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全长2400公
里。
山峰与特点
02
包括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等高峰,山峰挺拔、景色秀丽。
对气候与生态的影响
03
天山是南北疆的自然分界,北坡属准噶尔盆地南缘,南坡属塔
里木盆地北缘,对气候和生态有明显影响。
青藏高原
01
位置与范围
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和四川、甘肃、新疆、云南部分
平原面积较小
中国平原面积相对较小,且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些平原地 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和人口密集区。
02
主要山脉与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位置与范围
位于中国西南边境,北起帕米尔高原 ,南至印度次大陆,全长2400公里。
对气候与生态的影响
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使中国 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同时形成丰富的 生物多样性。
崇明岛
中国第三大岛,位于长江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岛上地势 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2.中国地理分区(共26张PPT)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河北省置作与为地我形国和钢河铁流产有量着最密多切的的省关份系,,规一划是将分部 分钢铁企业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并布实在施两企种业地合形并类和型技交术界改处造的。冲积扇上,二 (善2)京结津合冀图地2和区文的字大材气料环分境析?,请这各种答调一是特整条分点为。布是什在土么河壤能流肥促中沃进游、河地水北区源省。充钢这足铁些、工地坡业区度发的和展共缓,同。改
(2017·淮南模拟)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
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下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 ℃
时关闭,低于0 ℃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 ℃~8
℃,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 ℃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4~5题。
4A..通正风温管期挡一板直(C处于关) 闭状态
天山、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喜
贺兰山、阴山
马拉雅山
气候与自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 高寒气候,干湿季节明显,降水量由东南向 然景观 减少,由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递减。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农业 生态保护
畜牧业基地:贺兰山以东的牧区、高山 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河谷农
草场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
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麦、豌豆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重建西部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
生态环境
作,造成湿地退化
导航页
该地受西风带影响,①、②、③地都受其影响,但③地地势
(2014·四川文综)下高,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2)长江江苏段_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 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 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
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
地图全部采用古今对照。
本图集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编纂,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干扰,1975年出版了内部版更是错误百出。
1982年起陆续出版了1-8册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资料!目录1简介1. 1.1 内容2. 1.2 底图2作者简介3总编例1. 3.1 概述2. 3.2 若干幅3. 3.3 分幅图4. 3.4 断代年代5. 3.5 结语4书籍历史51996年版1.2.1简介内容内容包括:已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一些部族的分布,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县以上政区(含县)和县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范围,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塞、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及海岸线、岛屿等。
各册都有编例和地名索引,共收地名约7万个。
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
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
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原地区PPT课件

4.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长 治东出安阳、邯郸的要道,今邯长铁路、公路大致依此道而筑。
5.井陉:又名土门关,在河北井陉县井陉山,今有石太铁路、 公路通过。
6.飞狐陉:又名飞狐口、望都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北和蔚县 南,历代都曾设重兵防守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偷袭。
最早形成、使用最频繁的道路是沿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
孟津—怀庆—新乡—彰德—邢台—保定—涿州—北京
平原中部道路:
北京—固安—雄县—河间—清河—馆陶—大名—濮阳—长垣—开封 (唐、五代、宋辽时期北方势力常选择这条道路南下,因此设置了“河 北三关”:雄州瓦桥关、霸州益津关、信安军淤口关,以加强防御)
四、中原的运河
第2页/共28页
1、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
• 由于流水的下切作用,黄土高原在长期的侵蚀下形成了塬、梁、 峁的独特地貌:目前较大的塬有董志塬(庆阳,天下黄土第一塬)、 洛川塬等。梁、峁是陇东、陕北和晋西北最常见的黄土侵蚀地貌。
第3页/共28页
2、黄淮海平原的堆积 • 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在远古时代是一个海湾(海水可抵达今三门峡附
第10页/共28页
第11页/共28页
四.河北
简称冀,源于禹贡之冀州。别称燕赵(大地)。 河北北部为燕山山地,西部为太行山山地,其余基本都属于华 北平原。太行山东麓从北到南,在河流出山处形成北易水、唐河 等洪积扇及滹沱河、漳河等洪积—冲积扇,这里地势比较平缓, 土层深厚,有常年流水的河流,适于发展灌溉农业,因此河北省 境内大多数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和历史较长的城市都分布在太行山 东麓的众多冲积扇上。海拔50m是冲积扇和洪积-冲积平原的结 合部,是潜水溢出带,再向下的平原中部是历史上黄河和各条出 山河流经多次迁徙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间洼地或 湖泊沼泽,在人类早期不适于生存、开辟道路或建造城池,所以 华北平原地区最早形成的南北交通大道基本沿着太行山东麓50m 等高线排列,重要的城市也建址在这条道路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