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1500字]

合集下载

《百喻经》的文学阐释

《百喻经》的文学阐释
重点解读 意蕴传达 的手段 , 即譬 喻手法 的运用 。 譬喻就是 比况晓 训之意 , 通 过 形 象 易 知 的 比况 , 使 得 深 奥 难 解 的佛 法 义理 晓 畅 明 白。 善用譬喻 、 乐用譬喻使得讲经者与受经者达到未至真理而心 领神会 , 且使得其文学性增强 , 达到很好的说教 目的 。 丁敏 的《 佛 教譬 喻文学研 究》 分析譬喻时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分为一般l l 生、
本故事 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其文学性阐释的一个重要方 面。文学 性 意味较浓 的《 百喻 经》 意在宣 扬佛 法 , 使众 生获得智 慧 , 不 堕 “ 三毒” 之境 ; 所以它的内容 就具有普遍性 、 通俗性 和可读性 。它
里面所涉及 的事物涵盖面广 。 所讲故 事内容 的故事性强 、 生活化 色彩浓厚 。“ 田夫思王女喻” 是为“ 一厢情 愿” 这个成语做得最好 的阐释 , 从题 目的名 字就可 以预见故 事的情节 ; 而像 “ 愚人食盐 喻” 、 “ 愚人集牛乳喻 ” 、 “ 以梨 打破头喻 ” 等讲 的就 是“ 愚 人” 这 一 类故 事 , 这类明说愚人或暗含愚人的故事 是《 百 喻经 》 的重点 , 以 愚人 可笑 之举警世 间可笑之人 ,解脱无 明之苦 是该 经的根本 旨
有味 , 显而意深。 在 了解 了叙述模式 和四字格式 的语 言后 , 对于《 百喻经 》 文
思考 , 这个故事 与中国传统 的“ 时也 , 命也” 的士不遇主题有某种 契合 , 即“ 凡物须时 , 时未 及 到 , 强设功 力 , 反得苦恼 ” 。所 以这 种 意味的故事赋予 的不仅仅是宗教色彩 ,更 多的是将文学启迪智 慧, 阅读人 生的思考融入 了故事 中。
归。
《 百喻经》 被称为 中国佛经中的《 伊索寓 言》 。它虽是一部佛 经, 但是故事的可读性 、 譬喻的一致性在读者看来就是一个个寓

民间文学复习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复习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复习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文学是指代表普通人民的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人民之间的口头和书面作品。

它是人民创作的深刻反映和体现文化精髓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特征。

本文将从民间文学的特征、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等方面进行复习。

一、民间文学的特征1.口头传承:民间文学以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流传,通过口述、歌唱、咏诵、表演等形式传唱下来,因此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和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

2.集体创作:民间文学是由无数普通人民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同于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融汇了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人民的普遍需求和情感。

3.富有感染力:民间文学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和具体形象的描绘,能够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同感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4.内容多样:民间文学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诗歌、通俗曲艺等,丰富多样。

二、神话神话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起源、宇宙演化等问题的传说和解释。

神话具有以下特点:1.富有想象力:神话以超自然的方式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些人物和事件在神话中被赋予了夸张和神秘的特征。

2.独立的世界观:神话构建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观,包含了人物、景物、事件等各个方面的描绘和描述,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象征意义: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其中一种道德准则、人类智慧或社会价值观念。

三、传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类型,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和事物的传承和演绎。

传说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和虚构性的结合:传说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些神奇的事件和人物,既有真实性,又有富有想象力的虚构成分。

2.流传广泛:传说往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人们讨论和传颂的对象。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民间故事具有以下特征:1.简单明快:民间故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情节进行叙述,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百喻经》里面的故事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百喻经》故事,还有含白话文的,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

妇封锁直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已婿。

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云我巳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巳死。

”夫即往视,信是已妇。

哀哭懊恼。

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白话译文:妇人诈死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而他娶得的妻子却是有张很是漂亮的相貌,虽是如此,两个人也是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后来便开始因为他的妻子不满足于这种俩个人的婚姻生活,悄悄在与其他的男人交往,产生了极厉害的淫邪之心;沉迷在这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之中,于是便开始迷失心智,打算舍掉自己的丈夫与情夫私奔。

于是她秘密的托付一个老太婆,吩咐她秘密离家后,替她去弄一具女死尸,安放在她家里,等其丈夫回来,就告诉气丈夫她已经死了。

老太婆听后便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女死尸停放在他的家里。

并在他丈夫回来后告知他其妻已死。

计划很成功,她丈夫立即跑回屋去看那具尸体,相信自己的妻子真的死了。

于是他极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

他堆积了很多的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成骨灰,并捡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过了一段时间,这跑掉的女人,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又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很久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的解说,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听不到佛正确教义的外教徒一样,听到他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反认为是真理,坚信不疑,且永远都不能放弃这种成见。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传说、神话、民间故事、谜语、歌谣、童谣、顺口溜、谚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形式。

它广泛传播于民众之间,代表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民间性质:民间文学是在民间生活中产生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价值观等。

它与官方文学相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2. 口头传承:民间文学多以口头形式流传,通过口头讲述、歌唱、传唱等方式进行传承。

这种传统的方式使得民间文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间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紧密相连。

通过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4. 多样性: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题材特点。

通过研究不同地方的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5. 价值观倾向:民间文学往往体现了民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分析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可以了解到民众对于善恶、美丑、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和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以及了解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
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

《百喻经》的四则寓言

《百喻经》的四则寓言
下 子 可 近 得 多 了 。 ”
这绝 对 是寓 言 ,道理 太 浅 显 了 :改 了路 标 ,路 步也 没 少啊 !我 们 是不 是也 有 点 太 依 赖 、太 轻 信 、 重 “ 志 ” “ 签 ”之 类的 东 西 ,忽视 了实 物 、; 标 、 标 实质 的东 西 。 “ 志” “ 标 、 标签 ”画上 去 、印上去 、 去 ,未 必靠 得 住 。眼 下 ,市 场 上 这 号玩 意 儿 太 多 了 的是 “ 批准 ”的 ,有的是 “ 自制 ”的 。
故事 一 :
昔 有愚 人 至于 他 家 ,主 人 与食 ,嫌 淡 无味 。 主 人 闻 已 ,更 为益 盐 。 既得 盐 美 ,便 自念言 : “ 以美 者 ,缘 所 有盐 故 。少 有 尚尔 ,况 复 多也 ? ”愚 人 无 智 ,便 空食 盐 ,
食 已 口爽 ,反 为 其 患 。 从 前 有 一 个 人 ,到 朋 友 家里 去 做 客 ,主 人 留他 吃 饭 ,
故事 三 : 有 人将 欲 远行 ,敕 其奴 言 : “ 尔好 守 门并 看 驴 其 主行 后 ,时邻 里 家有 作 乐 者 ,此 奴 欲 听不 能 自安
从 前有 一 个村 庄 ,距 京 城 有 一 百 里 。这 个村 里 的 井 水很 甜 美 ,因此 国王就命 令 这 里 的老 百姓 ,每 天 送 水 到
他嫌 菜没 有味 道 ,主人 就在 菜 中加 了一 些 盐 ,他 吃起 来
味 道 就 觉 得 很 好 了 。 这 个 人 心 里 想 : 菜 的 味 道 好 是 从 盐 中得 来 , 不 多 的 一 撮 就 已 这 样 好 吃 , 那 么 多 加 些 , 味 道

定 格 外 好 了 。 这 样 想 了 以后 , 他 就 向 主 人 索 取 了 一 杯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它是伴随着民众生活的一道生长、发展的,因而它本身蕴含着民间文化的诸多要素,在其形成机制、存在状态及文化功能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作家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民间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一个作品的产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各种劳动号子、锣鼓秧歌不必说,即使最初是由某个人单独创作的作品,一经流传,便自然地归属集体所有。

而且,创作主体、对象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位置常常是可以调换的,今天,他是一个故事的听众;明天,他又成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后天,第三者也许会把前两人一起编进故事里再去传讲。

这样,劳动大众都可以是创作者,但谁也不是某篇具体作品的专利者。

二、创作、流传中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说笑话、唱山歌、猜谜语等,因此,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三、创作、流传中的变异性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特点。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其主要方式。

讲述、传播过程是动态的。

每一次传述,都可能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即使被记录入册,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仍会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民间文学永无定本。

四、创作、流传中的传承性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正因为如此,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便民间文学代相递传,形成传统,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幽默与比喻——论《百喻经》的讲故事艺术

幽默与比喻——论《百喻经》的讲故事艺术


’一
比如 《 比尔 巴尔故事集》和 《 谢赫 ・ 奇里的故
事》 。而《 百喻经》 与之不同的是 , 全以比喻的方 式来体现幽默。
“ 幽默” 一 词 由林 语 堂引 进 。他 认 为汉 语 中
中的愚人 , 并从故事中得到感召、 启发与顿悟 。

c . )
关于《 百喻经》 的“ 比喻” , 已有文章述及 , 然
关键词 : 幽默 ; 比喻 ; 《 百喻经》 ; 讲故事 艺术
中图 分类 号 : B 9 4 8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0 — 6 1 7 6 ( 2 0 1 3 ) 0 3 — 0 0 1 4 — 0 4
迄今为止 , 学界 内发表 的有关《 百喻经》 的 论文篇数 , 仍然仅为少数 , 据 中国知 网检索 , 仅 得1 0 余篇, 关注 的角度分散 而不 同, 有 的从佛 教思想探讨《 百喻经 》 , 如蔡宏 的《 ( 百 喻经 ) 中


山 研

,一

蠡 镥 t
幽 默 与 比 喻
— —


a)


论《 百喻经》 的讲 故事 艺术
郑诗傧


( 华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发表的有关《 百喻经》 的论文篇数 不多, 且 多侧重于探讨《 百喻 经》 的
的, 莫 过 于拒 斥 心 理分 析 的简 洁凝 练 。讲 故 事
的佛学思想》 、 王淑媛 的《 论佛经 的传译 与( 百
喻经 ) 的价值》 等, 也有 的从 比较文学的角度去 分析《 百喻经》 , 如张鸿勋的《 拈花微笑 : 古代 印 度( 百喻经 ) 与民间故事的比较阅读 》 及朝鲜研 究生朴龙杰于2 0 0 7 年发表的硕士论文 《 ( 百喻 经) 与( 伊索寓言) 比较研究》 , 也有的论文侧重 其“ 比喻” 修辞 手法 的运 用分析 , 如 田忠进 的 《 喻( 百喻经) “ 喻” 》 。

民间文学演讲稿范文

民间文学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主题——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它如同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一、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民间文学,顾名思义,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流传的文学形式。

它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戏曲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大多产生于民间,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特点:1. 口头性:民间文学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代代相传。

2. 民族性: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

3. 民间性: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

4. 通俗性:民间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民间文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价值:民间文学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2. 文化价值: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3. 教育价值: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意义,对人们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4.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民间文学的魅力民间文学的魅力无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学以口头创作和流传为主,形式多样,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 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道德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3. 生动的故事情节:民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普及性:民间文学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三、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学呢?1. 加强民间文学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民间文学的保护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
黄晓静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2300)
摘要:《百喻经》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民间故事口头流传,集体特性,体现普通平民社会生活的特点。

关键词:百喻经;民间文学;愚人文学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百喻经》是永明十年中(493年)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将这些比喻合成一部经书。

共有一百件故事。

天竺僧伽斯那集此故事,宣扬大乘佛法教义,专为教
[1] 导人们学习佛理。

“??为新学者撰写此经。


全书应有故事100则,但实际只有98则。

是亡佚与否目前很难考证。

现存《百喻经》共有两种不同的分卷,一种是四卷本,如《高丽藏》三十卷所收,一种是二卷本即民国三年(1914)金陵刻经处由鲁迅先生施资刻印的。

总体上看来,《百喻经》的每则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喻义和故事,喻的部分主要讲从故事中得到的佛理和修行方法等。

故事部分主要是一些有情节的事例。

从叙述方式,叙述内容等多方面看,这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的特点。

[2]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是具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民”在“五四”时期指的是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民众”重点指的是下层平民。

民间文学的重要特性是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一、口头流传的特性。

古时候的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能写字,因此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具有短小、简单、口语化的特点。

因为口头流传,太长会记了前边忘掉后边。

《百喻经》共98则故事,最长的是第65则《五百欢喜丸喻》,这则故事长达800字左右,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一些,起因是妇人荒淫,设计谋害其夫,但久久不能如愿,恰好遇到丈夫出使邻国,妇人就造500个有毒的面团,叫欢喜丸,给丈夫做干粮,想要丈夫路上吃,好毒死他。

可是,这500个欢喜丸在路上被盗贼吃掉了,群贼都死掉了。

国王知道后赞叹他有本事,认为他很勇健,就厚加赏赐。

国中的大臣对他生出妒忌之情,唆使国王让他打狮子。

这个男子不会打狮子,只能爬上树躲避凶险,碰巧刀掉在狮子张开的大口中,狮子死掉了。

国王更加钦佩他的本领。

“时彼国人卒而敬服,咸皆赞叹。

”这则故事情节较曲折生动,主人公的命运有起有落,结局也出人意料。

这个寓言故事是百喻经中最长的了,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情节。

其余的故事都在100字左右。

除去喻的部分,故事内容更短,平均60字左右,故事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

情节就更加的简单如第1则《愚人食盐喻》,讲一个愚蠢的人觉得菜中放盐是美味,于是就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

又如第43则《磨大石喻》“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这则故事只有20字,是短小篇章。

情节复杂会记不住人物的关系,口头流传就容易带一些要讲故事的口头禅。

如“昔有愚人”“昔有一人”“昔时有人”“昔时有一女人”,这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民间文学用这种故事开头。

口头流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些富有特征的语言。

二、集体性,又叫群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