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华师大版(2016)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48张PPT)

唐太宗 李世民
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 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 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 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成纪乡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 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 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 即位后,统一 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在位期间 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 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位23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 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 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 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编写了著名的 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 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程 李 唐太宗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咬 金
靖
秦 叔 宝
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 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 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 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 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 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 灿烂文化。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
0 0
大臣要廉洁奉公
0
魏征
字玄成,馆陶 (今属河北)人, 以敢于直言著称。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现在的 河北晋州人。小时后家里十分贫困,后来 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末年参加了当时著名 的瓦岗军,李密兵败之后,投降了大唐。 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任太子洗马。太宗即 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 政,封郑国公。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 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 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 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 封建社会中理想的君臣。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详解

明 经 主要测试记诵儒家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2.表现:
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比 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 “贞观之治”。
你知道唐太宗手下的名臣吗?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 高士廉、尉迟敬德等。
谏臣:
魏征
魏 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 ——唐太宗
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 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 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 教材后归纳。
二、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的政绩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扩大统治 基础 3、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发展生产 地位: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 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 建社会里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和 “开元之治”。
从 贞 观 之 治 到 开 元 盛 世
唐朝的建立 与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概念、原因)
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时间: 618年 都城: 长安
李渊(唐高祖) 建立者:
李世民(唐太宗)(626年) 继任者: 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唐太宗发动 玄武门之变 杀死了太子, 迫使唐高祖 传位于他
公元626年,玄 武门之变两个 月后,李世民 即位,627年改 元贞观。
(1)原因: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唐太宗革新措施: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1一、时间、皇帝不同1.贞观是初唐太宗时统治的。
2.开元盛世,或称开元之治,指唐玄宗统治下的唐朝盛世。
二、原因不同1.贞观之治,是因为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造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贞节之治为新世纪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了顶峰。
2、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了局面,使政局为之一新。
唐玄宗统治前期,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饮茶之风也在全国范围盛行。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局面不同1.贞观年间,唐太宗大用人才,不理会可谏,从善如流,营造了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更加开放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唐太宗在国内厉行节约,使人民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2.唐玄宗开元盛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导致了唐朝的伟大统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里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大,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加。
天宝时期,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加繁荣,对外贸易不断增长。
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人云集。
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穿着不同的衣服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唐朝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贞观之治百度百科-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课件共15张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华东师大版
0 0 0 0
0 0 0
0
思考: “这个充满朝气
的、开放的、伟大的 朝代”,是中国历史 上的哪一个时代?
1 2
0 0 0 0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 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2.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 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 原因。
0
0 0
0
【2】温家宝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
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
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 ”之内涵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致( D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0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0 0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0
【3】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 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哪一位皇帝统治前期 的社会状况( A )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武0 则天
0
1、什么是“贞观之治”?出现“贞观之治”的原 因有哪些? 2、唐玄宗和他的祖父唐太宗有哪些相似之处?
0 0 0 0
探究
“贞观之治”
一
什么是“贞观之治”?
Hale Waihona Puke 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
0
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
0 0
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0
探究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有哪些:
0 0
0
0 0
0
答案见本课导学案
探究 开元盛世
二
“玄宗少历民 间,身经迍难, 故即位之初,知 人间疾苦,躬勤 庶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两位皇帝的治理成就,展示了唐朝的繁荣与富强。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的描述,也有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具体成就和意义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两个时期的成就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治理成就,了解唐朝的繁荣与富强。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勤劳、智慧、开放等品质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治理成就。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两个时期的成就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史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实。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高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
3.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4.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通过史料展示两个时期的治理成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深入了解两个时期的成就和意义。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重点内容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1.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1)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著名的谏臣:魏征(2)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
(3)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二、女皇帝武则天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的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作用: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1.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课件

共同点: A、富有才干 B、英武果断 C、勇于创新
不同点: 秦始皇、 创新意识较强, 但比较残暴。
汉武帝: 巩固国防,开拓疆土,但好 大喜功,穷兵黩武,好在能 悬崖勒马。
唐太宗:统治开明,宽容, 虚心纳谏,主张“华夷一家” 尤为可嘉。
• 想一想: • 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C ) •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 •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 B 能覆舟”的是( ) • •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 • c、隋文帝杨坚 d、唐玄宗李隆基 •
讨论回答: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 呢?
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
“ 为 政 之 道 , 惟 在 得 人 。 ”
程 咬 金
李 靖
秦 叔 宝
杜 如 晦
长 孙 无 忌
2.虚心纳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第2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段话是在说谁呢?哪个成语 与此有关?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 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 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 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 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 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 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 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 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 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 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 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 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李渊有关的
开元盛”世局面的
“开元盛世”
1.时期: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
2.出现原因 (1)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得到贤相
姚和崇宋璟的辅佐。
(2)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隋唐五代史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武则天是如何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她的历史 作用。
答案:(2)概括:①重视人才,选贤任能。②重视农业,鼓励发展。历史作用: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或为 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开元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绢一匹,钱二百……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 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棉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 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 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 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 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探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创造贞观之治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626年,李世民继位,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国防,平息边患,改善民族关系。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后唐高宗继位,但大权掌握在武则天手中。
武则天建立了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当政期间延续了太宗的政策,唐朝经济继续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讨论、自学、朗读、划线、互动等教学过程认识并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客观原因:隋亡的鉴戒,社会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主观原因:唐太宗个人丰富的阅历,皇帝个人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等,用人上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并且能居安思危;对待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个人的积极作为对于社会或历史的影响,进一步唤醒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意识。
2、操作程序:
(1)朗读——划线与阐释:本目所有大字内容。
(2)划线——自学——阐释:本目所有小字内容。
二、开元盛世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鼎盛时期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玄宗在位前期开元年间,励精图治,锐意革新,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玄宗晚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自学、划线、互动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武则天当政期间基本延续了贞观年间的政策;唐玄宗本人励精图治,锐意革新;法律上宽简慎刑;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败,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行政效率;用人上重用贤臣,鼓励直言直谏;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唐玄宗个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是重要原因:由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耽于声色,怠问政事,宠信佞臣等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为国家领导人个人的品行及其施政状况,对于江山社稷的重大影响;体会民族政策的施行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
2、操作程序
(1)——
A、自学与归纳性阐释:P57/4/(括弧里的内容),
B、划线与阐释:P57/4。
C、问答或互动:P57/文献选读。
(2)朗读——划线——互动——阐释:P57/3。
(3)划线——朗读——互动——阐释:P58/2。
(4)解读——划线——自学:P58/3。
三、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
1、
(1)李世民有丰富的阅历,又能从隋亡的历史中得到鉴戒,使他善于体察民情。
(2)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
恢复;广招贤才,知人善任,用人不论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术,都委以重任;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经常鼓励臣下敢言直谏,指出皇帝的过错,虚心纳谏,勇于改过;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四、课后反思:(待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