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一
中国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各类地域文化,所谓:“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
”—《史记》。
一、地域文化:1、方言:不同地域方言不同,甚至同一个地域中口音又各异,我国汉民族虽然文字是统一的,但各地口音绝对不一致,就说我们东北,沈长哈大四个城市就不一样,一听就能听出来,而同是沈阳人,说话口音也不一样。
南方方言就更复杂了,上海、苏州、南京、扬州很近,却互相听不懂。
2、饮食:如南甜北咸西辣,中国各地饮食绝对不一样,我在江苏一带生活了一年,那边的饮食几乎洋样菜都放糖,连麻辣豆腐都放,吃几口就腻住了,上饭店吃饭得先告诉别加糖。
3、信仰:中国宗教信仰非常淡薄,但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但各地信仰绝对不同,如有蝗灾的地方盛行供刘猛将军,丝绸之乡供蚕丝娘娘,南方供奉妈祖。
4、民居:如陕西住窑洞、北京为四合院,上海为石库门,南方有住竹楼的。
二、地域文化形成原因1、自然地理环境:古代交通不便,无机械化设施,便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地域,形成了众多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古代为了消除这种地域差别,统治者曾经做了努力,如元朝统治者将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划给陕西,清朝统治者将明朝的首都特区纵向划分为安徽、江苏两省。
这些省都有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组成,但这些地域时至今日仍然分界明显,如陕南的汉中绝对跟陕北不一样,汉中更接近四川等南方地区。
同样苏北与苏南、皖北与皖南无论经济文化简直相差太大了。
同样饮食、信仰、民居等项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如陕西缺乏木材,黄土层厚,适宜住窑洞,沿海地区地表潮湿,只能高搭底座。
汉武帝时曾让福建人移民至江淮一带种植水稻,成功了,后又移民一批至黄河一带,就无功而返。
同样的,南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后,曾下令杭州一带种植小麦,也未成功。
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重大影响。
2、移民:我国历史上有多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但对现代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项:湖广填四川:经过明末战乱,四川所剩人口不多,因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湖广一带大量移民拥入四川,而湖广还有部分移民是更早期从江西移民过去的。
中国地域文化解析

中国地域文化解析中国地域文化是指中国不同地区因为地理、历史、民族特点等原因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地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差异开始解析。
北方地区的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北方人民勤劳朴实,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北方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面条、包子等,同时也有独特的小吃文化,如烤鸭、炸酱面等。
北方地区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北京的京剧、天津的滑稽戏等。
南方地区的文化则以粤、闽、浙、苏等地的文化为代表。
南方人民热情好客,善于交际,注重人际关系。
南方人的饮食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苏菜等,同时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
南方地区也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广东的粤剧、福建的木偶戏等。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从东部和西部的文化差异来解析。
东部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这些地方的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东部地区的文化以商业文化为主导,注重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东部地区的饮食以海鲜为主,如上海的小笼包、杭州的西湖醋鱼等。
东部地区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上海的外滩、苏州的园林等。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多样,民族多元。
西部地区的文化以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注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
西部地区的饮食以辣味为主,如四川的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等。
西部地区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民间艺术,如西藏的藏戏、云南的彝族舞蹈等。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从中部和边疆地区的文化差异来解析。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等地,这些地方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
中部地区的文化以农耕文化和重视教育为主导,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和谐。
中部地区的饮食以辣味为主,如湖北的热干面、湖南的辣椒等。
中部地区还有独特的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河南的太极拳、湖北的楚剧等。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地域文化简介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各地方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综合体。
中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可以从历史、宗教、社会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历史上,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综合体。
宗教上,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宗教文化的综合体。
社会习俗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习俗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
语言上,中国的地域文化以汉语为主,但也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形成了多元语言文化的综合体。
文学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传统文学,如古典文学、民间文学、诗歌文学等,这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文化。
艺术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雕塑等,这些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多元而丰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中国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古典文学、书法、国画、雕塑等,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民间文学有许多传统文学,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学文化。
民间艺术有许多传统艺术,如剪纸、绣花、刺绣等,这些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
民间音乐有许多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乐曲等,这些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
中国地域亚文化1

齐鲁文化
孔子 泰山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黄河
儒学在山东有着广泛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亍春秋时 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 而深厚的社会基础, 继往开来,而丏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 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丌 东人的性格。比如, 同程度的传播发展。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客观上为儒学的进一步走出山东创造了 山东人淳朴厚道,不 时机。但是,儒学复古和崇尚仁义的思 人为善,任劳任怨, 想观点幵丌被崇尚法制、与权的秦始皇 顾大局,重实干。但 所重视,反而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文 史劫难。直至西汉,齐鲁的儒生 们才 是在另一方面,山东 得以施展才干抱负。汉武帝在位时采纳 人的性格中又包含着 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固步自封、循规蹈矩、 儒术”,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偏执狭隘的特点
岭南文化——构成元素
三是南迁的中原文化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 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强 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海”,席卷珠江,进而构 成岭南文化的主体。
四是舶来的域外文化
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 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 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 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河洛文化——传统节日
3)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祭拜月亮,至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 这个习俗。祭拜月亮的物品除了月饼、点心外,农村还要蒸枣糕。 祭拜月亮时有一个规矩,主祭的必须是家庭妇女,但在腊月二十 三,老灶爷升天时主祭的却是男人。据说玉皇大帝派到每家一个 老灶爷,要他了解每家的情况,到腊月二十三时上天汇报。老灶 爷上天时,各家都要祭灶,祭灶仪式由男人主持。为了让老灶爷 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家家都要供上“祭灶糖”,希望用甜甜的黏 黏的蜜糖粘住老灶爷的嘴。普通老百姓当然拿不出大礼,只好用 这点小小的“糖衣炮弹”来“公关”了。
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名词解释
1、 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先秦时期少数民族在河套地区活动的时期。这一时期活动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有山戎、猃狁、鬼方、林胡、楼烦等。
先秦时期活动在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诸奴隶制王朝的接触主要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的,而与南方地区的楚国婚姻关系的存在则说明当时河套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的社会影响力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这也显现出河套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即少数民族占据河套文化发展的主动地位。
9、 河套文化:产生于河套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其地域范围以今天的河套地区为中心,向西可以抵达银川一带,向东与山西省接壤,南跨黄河包括今鄂尔多斯,北依阴山山脉。河套文化包括河套地区所产生的一切社会人文现象。河套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共同构建起胡汉交融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具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特点。
3、 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中国地域文化概观

中国地域文化概观近日,北京日报记者李庆英邀请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葛剑雄,山东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德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海中,就中国地域文化一题进行了访谈。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者: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究竟什么样的文化才可以称为“地域文化”呢?葛剑雄: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特点的文化类型,这一文化类型和周围的其它区域有着明显的差异。
我们可以将中国文化划分为比较大的文化区,如“华夏(汉)文化区”、“西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等。
也可细分为若干个亚文化区,即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下面再根据文化类型分为更小的区域,如“西北文化区”下可分为“秦文化区”、“陇文化区”等。
地域文化一般包括比较大的空间范围。
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需要较长的年代,也有很长的延续性,目前常说的地域文化往往能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如秦文化、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地域文化的个性记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和界定某种具体的地域文化呢?葛剑雄:地域文化的表现,是指这一区域中特有的,最有特色的,而不是普遍现象,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其一,方言。
不同的方言会造成不同的文化心态,而同一方言又是同一区域人群交往的媒介,是地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因素,成为区别不同文化区的重要标准。
其二,饮食。
主要是指民间的日常饮食。
其三,婚丧礼俗、民风民俗、节庆。
维持一种风俗或礼仪需要物质条件和经济实力,平时往往难以保持,但每逢婚丧喜事或节庆,就会不惜工本,即使下层贫民也会尽力而为,因而最能显示地方特色。
其四,民间信仰。
中国人的宗教观念相当淡薄,而民间信仰非常强烈。
民间崇拜的对象一般都与当地的利益有密切关系,因而长盛不衰。
其五,民居。
官房建筑、公共建筑、祭祀性建筑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不惜工本,但民居既要适合当地环境,又能为平民所接受,因而必定是有强烈的地方性。
《中国地域文化》课件

东方文化
中国东部的地域文化
中国东部地域文化独具风情, 包括沿海城市文化和江南水 乡文化等。
东北、华东、华南文化 的异同点
东北、华东和华南地域文化 在气候、饮食和建筑风格等 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共通之处。
与日韩地域文化的对比
与日本和韩国的地域文化相 比,中国东方文化有其独特 的特色和表现形式。
结语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了 解并尊重地域文化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游览各地景点、品尝当地美食和参与民俗活动 等方式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地域文化。
愿本课件能够帮助您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谢谢!
历史文化背景
北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诸如北京故宫和 长城等。
民俗风情
北方民俗风情独具魅力,如春节的庙会和元 宵节的灯笼节庆活动。
南方文化
气候与自然环境
历史文化背景
南方地区温暖湿润,拥有美丽的山水与稻田景观。 南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村落和寺庙。
饮食文化
南方饮食以粤菜、潮汕菜和客家菜等为代表, 口味清淡微甜,注重食材。
中国地域文化
欢迎来到《中国地域文化》PPT课件。本课件将带您全面了解中国各地的文 化特点和独特之处。
概述
中国地域文化是各地在气候、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饮食、民俗风情等 方面所形成的独特文化风貌。
北方文化
气候与自然环境
北方地区的寒冷气候和辽阔平原给予了北方 文化独特的气息。
饮食文化
北方饮食以面食、烤鸭和炸酱面等为代表, 口味香醇独特。
民俗风情
南方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和 中秋节的赏月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葛剑雄教授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葛剑雄教授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
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
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
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
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
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
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
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
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
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
全文:(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
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您走遍中国疆域,为您讲述中国的地域文化。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将的是关于地域文化。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
比方说咱们北京,可能就说北京文化,你到天津,人家就说是天津文化。
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
所谓它的特点,就要求它跟周围,跟其他地方有不同的。
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
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
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他那个时候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他讲的谚语就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老话了。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
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
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
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
那个俗,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
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
所以这两个词,你们看很形象,一个风一阵风一样这么吹,吹过去又一种风又来了,所以流行是经常变换的,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
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你看俗是人字旁的,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
我们今天讲有的文化,有的追踪下来,有的可能存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比如燕赵文化,为什么叫燕赵文化呢?(燕赵文化就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形成的。
这种地域文化是依托于战国七雄中最靠北的两个诸侯国而产生的。
其地域范围包括:北起今内蒙古南部,辽宁南部,东至渤海,西起山西东部和北部,南至黄河的广大地区。
历来人们多用“慷慨悲歌”来概括燕赵文化的特点。
此说的形成,与燕末发生的荆轲刺秦王有直接的关系。
易水送别那悲壮的一幕和秦王殿上那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足以憾人心魄。
所以至今人们对之难以忘怀。
)所以它一般都要有很长的时间积淀下来,不是那么一下子来个什么风,就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了。
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地域文化,首先一般要了解它的历史。
我们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最近的研究证明,可能五千年还不止。
特别有些发达的地方还更长。
那么这个文明史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整个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在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区。
所以我们整个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它不是完全一样,是由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明构成的。
所以每一种地域文明、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都有它特有的意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地域文化呢?(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其中方言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
正如唐代的贺知章诗中所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可见方言将会伴随着人的一生。
可是有的人,比如清朝的大太监李莲英和同治、光绪皇帝的两朝帝师翁同和,却都不会说自己的乡音了。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第一个地域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方言。
中国到底有多少方言,我看很难(统计)。
我请教过方言学家,他说没有办法弄清楚,什么道理呢?看你怎么分,你分大的有那么几种,那么你再分细的,每一种方言又有很多种小的,他说到底有多少,我们不要去讲数量,就是非常多。
那么特别是中国的南方,我们也会感觉在北方,你出去尽管他讲土话,大致还差不多,大家都能听懂,至少可以交流。
但是你到南方去,我自己南方人,我是浙江人,但是浙江话,浙江南部、中部很多话我都听不懂。
不要说一个省听不懂,就有的时候一个县里面,城里人听不懂乡下人的话,平原的人听不懂山区的话,有的隔一个村讲话就不同了。
那么这个方言,那可是地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平时讲话,我们大家有个感觉,特别是碰到同乡,自己同一方言的人,我一说这种话,那么很自然地就增加人跟人之间一种共同的感情,好象用这种话交流特别亲切,而且的确很多意思好象不用自己的方言就表达不清楚的。
那么,什么道理呢?因为中国就是,我们文字虽然是统一的,大家写的一样,但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因为一直不统一的话,那么各种方言就成为人际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媒介。
那么这个媒介的范围又是固定的。
所以(方言)应该讲是中国地域文化最有特色的一个因素。
这样的话,就往往我们长期以来很多就根据方言来处理人际关系,历史上也是这样。
我远的没有办法说,至少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当时已经存在着不同的方言,并且这个不同的方言还在历史书上都有记录。
那么因为这个方言的关系,所以我们历史上面很多政治势力、政治集团,也就根据方言作为媒介。
我们中国人讲的同乡,有大同乡有小同乡,大的同乡往往是祖籍在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大的省的,就叫做同乡。
但是小同乡绝对有共同的特点,就一定是讲同样方言的,感情就特别亲切。
那么到了进行什么政治活动,往往这些讲同一方言的人,他们就组成一个集团,这倒不是一定说统治者多自私,这比较方便。
他们利益比较容易一致。
当然他也不一定全是自己这个方言的人,但是这个方言的确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比如汉高祖刘邦,刘邦的老家应该是在今天江苏的沛县。
他自己其实真正的祖先是在沛县丰邑这个地方,所以只要是讲这带话的,所谓他的丰沛故人,就是丰沛一带的老乡,就往往得到重用。
那么他起家的时候一帮人都是这个地方的人,所以在汉朝初年,朝廷里丰沛的故人,就是丰沛这一带老家的人就成为很得势的这样一个集团。
那么这种情况呢,以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基本都找得到。
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据说他有一个规定,说这个丞相不能用南人,南方人不行,都一定要北人。
所以宋朝经常有政治上,有南人和北人之间的冲突。
当然这里一方面是政治利益冲突,但是有一个理由,他们讲什么理由呢?南方人讲话他们听不懂,有福建人要做大官,北方人就反对,说他讲话像鸟叫一样,不行啊。
就是这个方言,当然我们透过方言,背后是有政治斗争的,这我们不否认。
但是方言的确起到一个文化中间冲突的作用。
我祖籍是浙江绍兴,有一次我翻绍兴的名人录,一看看见慈禧太后下边大太监李莲英说他绍兴人。
我开始不相信,后来一查,果然他祖籍是绍兴人,但他自己绝对不会说绍兴话。
要他说绍兴的话,,老佛爷怎么让他在身边,怎么听得懂。
所以从明朝开始,凡是要进宫做太监的人,基本上都是北京附近的直隶,就是河北这一带的人,而且都集中几个地方,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讲话宫里的人都听得懂。
如果不是怎么办呢?那小孩子小的太监就要放在老太监的家里养着调教他,让他讲话讲得标准,就是当时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才能够到宫里侍侯。
所以我想李莲英不管他祖籍哪里人,他自己肯定讲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
要不然老佛爷怎么会把他放在身边。
又比如我们知道清朝有个大官,就是戊戌变法的时候,大家可能知道这个名字,就是所谓两朝帝师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
翁同和哪里人呢?常熟人。
江苏常熟,这个地方虽然离开我们上海一百公里,但是我到那里要真正他跟我讲常熟土话的话,我至少有一半是听不懂的。
翁同和是常熟人,他怎么能够做皇帝的老师呢?原来我们再仔细一看,翁同和他并不是生在常熟,因为他家做大官,长期住在北京,实际上他北京长大的。
所以有这个条件,他才能够去做皇帝的老师。
你看翁同和从祖籍来讲,他应该是江苏人,但实际上从地域文化圈来讲,他已经从属于北京这一带的地域文化了。
所以他没有什么语言的障碍。
(我们的先祖曾说过,民以食为天。
所以要想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除了方言之外,了解饮食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讲究吃的国家之一,比如见面打招呼都问,您吃了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八大菜系更可以说是丰富多彩。
另外,宫廷玉膳、风味小吃,也是各有千秋。
这些丰富的饮食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呢?什么样的饮食才最能代表地域文化呢?)第二种因素是什么呢?是饮食。
而且特别是民间的饮食,这有什么道理呢?你说饮食山珍海味的话,它可以运输的。
那么老百姓不能这样,比如我们现在到哪儿都是生猛海鲜,什么广东菜、潮州菜,你说这个是不是就是这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像北京我们以前潮州菜,现在又是上海菜、杭州菜,这个菜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它不能代表地域文化,能够代表地域文化就是北京的老百姓日常他吃的什么,有什么特色,这个才是能够代表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