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等。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frac{s_总}{t_总}。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物理上册涵盖了多个单元的知识,本文将对这些单元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力、压强与浮力1. 力的概念和单位: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方向。
3. 力的分类:接触力(弹力、摩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
4.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原理和合成力的方向与大小的求解。
5. 压强: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公式为P = F/A。
6. 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二、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直线传播。
2. 碰到物体时的光: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镜面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作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规律(斯涅耳定律)。
5.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直线路径。
三、声的传播与听觉1. 声源和声的传播: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速度是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
2. 聆听声音的条件:声音在合适的频率范围内,声音的强度足够大,达到耳朵的最小可听阈。
3.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联系:不同物体振动的频率与发出的声音有关。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固体传播速度最快。
四、机械能与功率1. 动能和势能:物体的运动能力和位置能力。
2. 动能转化:势能转动能、势能转动能。
3. 动能定理:物体受力做功时,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功。
4. 功率:功与时间的比值。
公式为P = W/t。
五、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和电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3. 电阻和电阻率:物体阻碍电流的程度和导体阻力大小的量度。
4. 串联和并联:电流在电路中的分布方式。
六、电路与图像的形成1. 电池:正负极和电动势。
2. 电流方向:电子流动规定为负电荷方向。
3. 元件的作用:电源、导线、电表、电灯、电阻等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四篇】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四篇】第一章声现象知识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一、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能够用数值来描述的基本量,如长度、面积、时间、速度、质量、力等。
单位是表示物理量大小的标准,如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常用的国际单位制(SI)有长度单位米、时间单位秒、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等。
二、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常用的运动学公式有:平均速度公式v=Δs/Δt,平均加速度公式a=Δv/Δt,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½at²,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at等。
三、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指物体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与它的质量成反比;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相对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功、能量、动能定理功是物体受力使其沿着力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所做的功,功等于力乘以物体移动的距离,即W=Fs。
能量指物体由于位置、状态或其他因素所具有的能够引起物理变化的属性。
动能定理是指物体的动能改变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功,即Ek=½mv²,W=ΔEk。
五、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没有任何内部电、热、磁的机械结构,包括杠杆、轮轴、滑轮等。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大小或形式。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 上物理必备知识点

八年级上物理必备知识点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物理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中学阶段,八年级是物理知识的重要阶段,下面就为大家总结八年级上学期必备的物理知识点。
一、运动和力学相关知识1. 运动的基本概念: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运动速率、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2. 力和牛顿三定律:力的基本概念、质量、重量、弹性变形和胡克定律、滑动摩擦力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3. 机械能和功:机械能的概念、势能与动能、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功率。
二、热学相关知识1. 温度和热量:摄氏温度、热平衡、热量、内能、比热容等基本概念。
2. 相变和热传递:升华、凝固、熔化的特点和条件、热传递的方式、传热的基本规律。
三、光学相关知识1. 光的基本概念:光的产生和传播、光的速度、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
2. 光的成像: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透镜成像、成像规律、物像距离关系、放大率。
四、电学相关知识1. 电学基本概念:电荷、电场、电势等基本概念。
2. 电流和电阻:电流的基本概念、欧姆定律、电阻的概念、电阻的计算、焦耳定律、等效电路。
3. 电学简单应用:串并联电路、电器功率和电能消耗、电学安全等相关知识。
五、力的作用和应用1. 摩擦力的应用: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应用、滑动摩擦力、库仑摩擦力等。
2. 弹性力的应用:胡克定律、应力和应变、杨氏模量的概念和计算、应用范围。
3. 万有引力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应用、地球引力的作用、卫星的问题。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学期必备的物理知识点,大家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来做好每一个物理学习的环节,逐步掌握物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什么是运动1.物体变化位置的过程2.运动的本质是相对的3.参照系的选择二、运动的描述1.位移2.速度3.加速度4.匀速直线运动5.变速直线运动第二章力的大小一、什么是力1.力的基本概念2.测量力的大小3.力和物体的接触与否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平行四边形法则与速度的关系3.力的合成与分解第三章力的效果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惯性的概念3.参照系与惯性4.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二、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2.力和物体的加速度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三、牛顿第三定律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物体的运动状态第四章力的性质一、力的方向1.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2.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方向问题3.斜面上物体的运动4. 挠度与伸展长度二、力的种类1.重力2.弹力3.摩擦力4.浮力5.弯曲力6.张力第五章动能和动能定理一、动能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2.动能与速度的关系3.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二、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的内容2.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3. 牛顿第二定律与动能定理的关系第六章功和功率一、功1.功的概念和计算2.力的方向与功的正负3.功与势能的关系4.功与机械能的转化二、功率1.功率的概念和计算2.功率的物理意义3.功率与能量的关系第七章弹簧力一、弹簧的伸长和缩短1.胡克定律2.损失的弹性力3.用弹簧测力二、形状和位移的关系1.悬挂弹簧的伸长和缩短2.曲线形状的变化第八章静电力和静电场一、静电现象1.电荷的两种状态2.静电感应3.避雷针的原理二、静电场1.电场强度2.电势能和电势差3.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第九章电流和电阻一、电路1.电路的基本概念2.串联和并联电路二、电流和电流强度1.电流的基本概念2.电流强度的计算三、电阻1.电阻的基本概念2.电阻的系列和并联3.电阻和电路的功率以上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并且可以通过这门学科更好地理解世界。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必备16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篇xxx、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xxx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5.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6.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xxx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xxx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5.吸热与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2篇xxx、本节学习指导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
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
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xxx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电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历史与希望1. 古代电学的探索2. 电学的应用领域3. 电学的发展前景第二节基本概念1. 电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2. 电子和离子3. 电荷的守恒定律第三节电路1. 电路的组成和分类2. 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3. 戴维南和伏安定律第四节电阻和电功率1. 电阻的性质和特点2. 电阻和导体的区别3. 电功率的计算第五节原子结构和导电性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金属、非金属和半导体的导电性3. 导体中电荷的移动原理第二章电路中的电学元件第一节电流表和电压表1. 电流表的工作原理2. 电流表的使用方法3. 电压表的工作原理第二节电阻器和电源1. 固定电阻器和可变电阻器的特点2. 并联电阻和串联电阻的计算3. 不同类型电源的特点和用途第三节开关和导线1. 闭合开关和断开开关的作用2. 导线的导电性和电阻特点3. 电路中的串联导线和并联导线第三章电流与电阻的探究第一节电流的影响因素1. 电流大小的决定因素2. 电源电压和电阻大小对电流的影响3. 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电阻与电流的关系1. 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其含义2. 电阻率和电阻的关系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计算第三节发热和热效应1. 电能的转化与发热2. 热效应的计算3. 发热和热效应的应用第四章电能的转化与运用第一节电能到机械能的转化1.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 电动机的种类和应用3. 电动机效率的计算第二节电能到热能的转化1. 电热器的工作原理2. 电热器的种类和应用3. 电热器的能量损耗第三节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1. 电解的概念和分类2. 电解的用途和电解方程式3. 电解产物的探究和应用第五章电流的磁效应第一节电磁铁和磁铁1. 电磁铁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 磁铁的特性和磁场的定义3. 磁铁和电磁铁的应用第二节感应电流和电磁感应 1. 感应电流的产生原理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3.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第三节发电机和电动机1. 直流发电机的原理和构造2. 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3.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区别和应用第六章自然界中的电第一节闪电和静电1. 闪电的形成和原理2. 静电和静电现象的特点3. 静电和闪电的防护方法第二节光电效应和半导体1. 光电效应的发现和基本规律2. 光电效应的应用3. 半导体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第三节声、光、热的传播速度1. 声音、光和热的传播特性2. 声音、光和热的传播速度3. 声音、光和热的应用与探究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知识点2.1动与静1.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通现象。
2.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4.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一看选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5.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不同。
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m(米)2、其他单位: km(千米)、dm(分米)、cm(厘米)、mm(毫米)、μm(微米)、nm(纳米)。
3、换算关系:1km=1000m=103m1m=10dm=100cm=103mm=106µm=109nm换算规律: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大单位,除以进率4、光年是长度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
5、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二、时间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s2、其他单位: h、min、ms、μs。
3、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µs三、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电子表、机械停表:小盘分钟数+大盘秒数)四、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等)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认对”: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对”:放正、紧靠、平行。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对”: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对”: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对”: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一平均: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五、测量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种偏差称为误差。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只能减少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3、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的影响。
4、减少方法:①校准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③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六、长度的特殊测量:①辅助工具法 ②化曲为直法(软线、) ③累积法 ④滚轮法 2.3快与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二、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计算公式: 变形 , 4、速度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m/s ②常用单位:km/h③两者换算关系:1m/s=3.6km/h (m/s →km/h ×3.6)(km/h →m/s ÷3.6)5、解答注意事项:①已知、求、解、答、②在已知中统一单位 ③带单位计算三、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①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均不变。
②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 是恒定不变的,所以速度v 与路程s 无关,与时间t 也无关。
我们只能说s 与t 成正比,但不能说v 与s 成正比、与t 成反比。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变化、运动方向不变。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平均速度不代表某一时刻物体的真实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四、科学探究: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五、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产生: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 实验:音叉碰球,音叉碰水。
(水和球作用:放大微小振动,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方法:转换法)3. 传播:①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真空罩 方法:理想实验法)②声速:v 固体 > v 液体 > v 气体(v 空气=340m/s v 真空=0m/s) 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在空气中,声音以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③回声: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声音的反射。
原理: S=vt/2v s t = t s v= v t s = v s t =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声源离障碍物至少17m。
应用:利用回声测距离3.2声音的特性1.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使人愉快的声音2.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让人心烦的声音。
3.乐音的三个特征: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单位:分贝(dB)还与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
关键词:改变用力大小、音量。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单位:赫兹(Hz)实验:齿轮、伸出桌面的尺子长短、用纸片划过梳子、暖壶倒水、敲击或吹装有不同水的瓶子)关键词:改变长短、粗细、松紧等。
音色: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关键词:辨别补充: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4.噪声等级:用dB(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5.噪声控制:从噪声的发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分别减弱噪声。
即: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3.3超声和次声声波能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1.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20 000 Hz,高于20 000 Hz的声音为超声,低于20 Hz的声音为次声。
2. 超声:传递信息:(1)声呐(超声雷达)探测海底深度、暗礁、鱼群、潜艇等;(2)超声诊断仪(B超) (3)超声金属探伤仪传递能量:体外碎石机、杀菌消毒、洗牙、洗眼镜等。
3. 次声:频率低,次声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极大的破坏力。
应用:①探测核武器试验和导弹发射②预报破坏性很大的海啸、台风等4.1光的反射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2.分类:自然光源(太阳)、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电灯)易错点:正在放映的银幕和月亮、星星都不是光源。
3.条件: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分别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得出)4、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
5、沿直线传播的应用:①影子立竿见影②激光掘进③射击瞄准、站队④日食和月食⑤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
与小孔形状无关,必须足够小)6、光的传播速度:①在真空或空气中为C=3.0×108m/s②水中约为真空中的3/4 ③玻璃约为真空中的2/37、光的反射:①概念: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
②实验中:怎样验证三线共面?将有反射光线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注意:要使三线共面,必须使光屏(纸板)垂直于平面镜。
)③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④种类:镜面反射(光滑)和漫反射(粗糙)。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从各个方向都能看清是漫反射4.2平面镜成像一.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注意事项:不管距离远近,像与物体的大小不变。
①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②像与物大小相同③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三.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注意事项:1.用两支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2.若用平面镜,实验将不能进行,原因是:平面镜不透明,看不到蜡烛B(后面的物体),无法确定像的位置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的特点,便与确定像的位置4.光屏的作用:检验像是实像还是虚像5.使用刻度尺的目的是:确定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6.如果通过玻璃板看到了两个像或者蜡烛的像有重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较厚,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
7.玻璃板和桌面垂直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使后面的物体与像重合。
8.用未点燃的蜡烛不能和点燃蜡烛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没有和桌面垂直9.怎样检验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10.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11.在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12.只用刻度尺测量一组数据就得出实验结论行吗?不行,需要多次数据,寻找科学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
13.为了便于观察到蜡烛的像,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14.我们在玻璃板后看到蜡烛的像是因为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4.3光的折射1. 概念: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
2. 折射规律:(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4)光路可逆(5)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射入时,传播方向不变(直线传播),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3. 应用:①铅笔折断(变弯)②池水变浅③鱼在水里游、瞄准下方叉鱼、④海市蜃楼⑤潜水员看岸上的景物变“高”4.4光的色散1.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称为复色光。
3.有些颜色不能再分解,称为单色光,例如红光、蓝光等。
4.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5.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6.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7.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穿过它的色光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了。
8.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了。
9.白色反射所有色光,黑色吸收所有色光。
4.5凸透镜成像1.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2.凸透镜:①中央比边缘厚的透镜 ②对光有会聚作用 ③两个实焦点 凹透镜:①中央比边缘薄的透镜 ②对光有发散作用 ③两个虚焦点3.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4.光心:凸透镜的中心。
5.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
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凸镜的焦点。
6.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过焦7、凸透镜实验及成像规律①、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