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枣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运用角色扮演和创造性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枣核》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通过讲述枣核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善良,传递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故事情节曲折有趣,人物形象鲜明,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难点:对故事中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文化内涵。

解析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4.2 讲解与解析分段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形象。

解析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5.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3 创造性写作assign学生写一篇关于《枣核》的短文,可以是续写故事、角色评价或感想分享。

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开放性和表达能力。

《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枣核》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

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

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优质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优质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枣核》一文。

文章通过对枣核这一物象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怀念。

详细内容涵盖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讨以及写作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生字词,流利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对家乡情感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词语的积累、文章主题的探讨、朗读技巧的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家乡特产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家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词语积累(5分钟):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文中标注,加强记忆。

3. 课文朗读(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韵律。

4. 内容理解(10分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探讨文章主题。

5. 写作手法分析(10分钟):讲解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章中的应用。

6.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7. 例题讲解(5分钟):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8.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心:枣核2. 两翼:家乡、爱国3. 写作手法:象征、比喻4. 词语积累:X(生字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以“家乡的X”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要求: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组织家乡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对家乡情感的深入理解。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中所传递的亲情、友情、勇敢等正能量价值观。

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优秀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枣核》课文文本。

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课前准备:教师事先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枣核》,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口语表达: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互动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

《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

《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内容为《枣核》一文。

该文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枣核如何帮助其主人解决难题的故事,细致描绘了枣核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

详细内容涵盖课文阅读、生词学习、语法解析、课文大意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枣核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学习机智、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内容主旨的理解,问题解决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大意的把握,枣核形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枣核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其与课文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展示枣核实物,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与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有什么关系?2. 课文阅读与生词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语法。

c. 学生跟读,巩固生字词。

3. 课文解析a. 教师提问:枣核是如何帮助主人解决难题的?b.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详细解析课文。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决问题。

b. 教师示范解题过程,讲解思路。

c. 学生随堂练习,教师辅导。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核2. 生字词:机智、聪明、勇敢、难题3. 课文主旨:聪明才智,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枣核的聪明才智”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以枣核为主线,描述其在故事中展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如何帮助主人解决难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对故事的整体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枣核》2. 生词和短语卡片3. 思维导图模板4. 角色扮演道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枣核》的背景和内容。

(2)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发音和意义。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卡片,学生朗读并记忆。

(2)教师通过例句和实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4. 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枣核、母亲、父亲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5. 课堂小结:(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提出问题和意见。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枣核》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枣核”、“新娘”、“秤砣”等;(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2. 诗歌形式的创作与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全文及注释;3. 相关传统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枣核》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朗读与背诵:(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歌;(2)邀请几位同学上台背诵诗歌;(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家中进行诗歌的背诵。

3. 词语解释:(1)讲解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枣核”、“新娘”、“秤砣”等;(2)学生通过注释和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举例分析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3)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诗歌创作与展示:(1)鼓励学生以《枣核》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2)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3)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2)提供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中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形式和创意等方面。

《枣核》公开课教案设计

《枣核》公开课教案设计

《枣核》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枣核》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对话,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枣核》简介介绍课文《枣核》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强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道德观念。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

着重讨论课文中的对话和描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课文《枣核》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道德观念。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题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枣核》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确保课文文本的质量和平衡性,包括文化背景和语言难度的适中。

5.2 教学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提供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问题讨论指南。

6.2 课堂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公开课)教案
导读:《枣核》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授课班级八(3)班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

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

这是为什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
的-------------。

(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主题句?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明确后齐读)
(5)请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这篇文章记叙了—————————————,表达了————————————————。

(6)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

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品味枣核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

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你认为句中哪些词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师示范:第十段中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

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

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

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