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枣核》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
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
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
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
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枣核教案十篇

枣核教案十篇枣核教案十篇枣核教案篇1 枣核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教学课时:一教时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仍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冲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介绍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____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蹊跷山坳胡同揣掀起镶嵌衣兜嫣红玛瑙国籍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考虑全文的线索是:【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二.深化探究画出文中可以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长进,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____小节】【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三.拓展延伸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朋友不好意思】【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中所传递的亲情、友情、勇敢等正能量价值观。
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优秀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枣核》课文文本。
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课前准备:教师事先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枣核》,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口语表达: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互动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关于枣核教案3篇

关于枣核教案3篇枣核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三、教学难点: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活动内容及过程(一)导语: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1、给下列文字注音蹊(qi)跷(qiao)掐(qia)嫣(yan)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乾(qian)喏(nuo)2、词语解释: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师生订正,齐读两遍)(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明确:枣核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明确: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__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
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
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枣核》教案三篇

《枣核》教案三篇《枣核》教案三篇《枣核》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构造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详细化。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月之故土》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假设(tǎng) 山坳(ào) 镶嵌(qiàn)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分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化研读,体会情感“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详细感人。
请大家齐读课文,考虑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1、学生读课文2、老师示范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思乡之情是高级住宅、满意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关键词】:^p 句:“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表达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
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
四、打破难点,拓展延伸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最新3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最新3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
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生—牲(牲口)—胜(胜利)(2)多音字。
折zhē:折腾、折跟头zhé:折断、损兵折将shé:折本、枝折花落涨zhàng:涨红、头昏脑涨zhǎng:涨价、水涨船高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枣核教学设计优秀9篇

枣核教学设计优秀9篇枣核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情感,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三、教学难点: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活动内容及过程(一)导语: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1、给下列文字注音蹊(qi)跷(qiao)掐(qia)嫣(yan)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乾(qian)喏(nuo)2、词语解释: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师生订正,齐读两遍)(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明确:枣核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明确: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
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
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聪明的品质。
(3)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任务驱动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枣核》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生字词卡片4. 学习任务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枣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要介绍枣核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解决生字词和学习难点。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 实践环节(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
【教学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2、3、4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举目无亲,周围的环境是生疏的。
人们的面孔是陌生的,只有天边那飘过的云与家乡的云是完全一样的,它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样的亲切。
天边的云,勾起了人们的思乡之情,其实,何止是故乡的云会勾起思乡之情呢?一句乡音,一张照片,一轮圆月,一颗枣核。
它们都会被游子当作故乡的象征。
可以说,思念家乡、眷恋故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之感,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民族之情。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思念家乡、眷恋故土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枣核》。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蹊( qī)跷(qiāo )掐(qiā)指殷(yīn)切
玛(mǎ) nǎo(瑙)山坳(ào)嫣红(yān)
2.思考探究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②那么,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点主题(11)
三、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⑴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
作者是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将枣核的用途告诉我们呢?这是什么写法?
设置悬念
⑵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友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思乡的心理活动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
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四个“想”字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苦。
2、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⑴同学们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回家一次,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打电话、写日记、写信、找人倾诉……)
(2)在安顿好我住的房间之后,友人首先带我去了哪里?她为什么劈头就问我花园有没有家乡的味道呢?
(后花园,急切地向我倾诉思乡之苦。
)
在友人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她做了些什么?她还急切地想做什么?(读8——10段后回答)
这位友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⑶友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友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友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友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友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3、揣测语言,体会浓浓乡情。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
感受枣核的力量,显得珍惜。
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
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
这里再次设下悬念。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缺点什么,指难以弥补的远离故土的缺憾,缺少家乡的温暖。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你能不能用“一……就……”的句式造一两个句子?)
4、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用文中的话回答:找出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板书:思乡之意爱国之情)
四、探究写法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以小小枣核来写大主题:思乡爱国之情,这是以小见大,反映生活,表达情感,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学习的方法。
2、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提示: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明要枣核的原因?为什么要在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作者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五、小结
小小的枣核,深深的思乡爱国情。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也必将如此深沉地依恋与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吧!因为“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六作业布置:
拓展课文,升华情感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
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
我们在课内外一定还读到过其它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说一说,并写出三首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到作业本上。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板书设计
索枣核
(以小见大)枣见枣核思乡之意
(设置悬念)核说枣核爱国之情
点主题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