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重点难点指导

合集下载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第一章生命的特征与起源1.生命的基本特征★★★(9条p7-p9)①生命是以核酸与蛋白质为主导的自然物质体系②生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功能结构体系③生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本运动形式的自我更新体系④生命是以精密的信号转导通路网络维持的自主调节体系⑤生命是以生长发育为表现形式的“质”“量”转换体系⑥生命是通过生殖繁衍实现的物质能量守恒体系⑦生命是以遗传变异规律为枢纽的综合决定体系⑧生命是具有高度时空顺序性的物质运动演化体系⑨生命是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共存体系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1.细胞的发现(时间、人物)(P10)1665年,英国物理科学家胡克。

2.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4条)p13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②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③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④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3.细胞的基本定义(4条)p14①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一切有机体均由细胞构成(病毒为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除外);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在有机体的一切代谢活动与执行功能过程中,细胞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有序的、自动控制性很强的独立代谢体系;③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生物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积的增长与细胞的分化来实现的。

绝大多数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最初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过程发育而来的;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人体内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都是相同的,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他们之所以表现功能不同是有于基因选择性开放和表达的结果。

4.细胞体积守恒定律(p14)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这种关系有人称为“细胞体积守恒定律”。

5.细胞的主要共性(3条)①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②细胞都具有遗传物质③细胞都具有核糖体6.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表2-1)7.质粒的定义(P15)很多细菌出了基因组DNA外,还有一些小的环形DNA分子称为质粒。

《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

《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

《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一、糖类的生理功用:①氧化供能: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占全部供能物质供能量的70%;与供能有关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前者为运输和供能形式,后者为贮存形式。

②作为结构成分:糖类可与脂类形成糖脂,或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糖脂和糖蛋白均可参与构成生物膜、神经组织等。

③作为核酸类化合物的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苷酸,DNA,RNA等。

④转变为其他物质:糖类可经代谢而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等化合物。

二、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无氧酵解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其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活化(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1,6-双磷酸果糖(FBP),即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F-1,6-BP)。

这一阶段需消耗两分子ATP,己糖激酶(肝中为葡萄糖激酶)和6-磷酸果糖激酶-1是关键酶。

2.裂解(磷酸丙糖的生成):一分子F-1,6-BP裂解为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包括两步反应:F-1,6-BP→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3.放能(丙酮酸的生成):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五步反应: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此阶段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放能反应,共可生成2×2=4分子ATP。

丙酮酸激酶为关键酶。

4.还原(乳酸的生成):利用丙酮酸接受酵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ADH,使NADH重新氧化为NAD+。

即丙酮酸→乳酸。

三、糖无氧酵解的调节:主要是对三个关键酶,即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进行调节。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大一医学生物学期末考试要点

大一医学生物学期末考试要点

大一医学生物学期末考试要点
一、细胞结构和功能
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
2.细胞的功能:维持生命活动、传递遗传信息、合成物质等
3.细胞的代谢:酶作用、能量代谢、物质运输等
4.细胞分裂与遗传: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遗传等
二、生物大分子
1.蛋白质:结构、功能、合成、降解等
2.核酸:DNA和RNA的结构、功能、复制等
3.碳水化合物:结构、功能、产能等
4.脂质:结构、功能、代谢等
三、酶与酶促反应
1.酶的特点:催化作用、酶促反应速率等
2.酶的分类及特性: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脱羧酶等
3.酶促反应的速率影响因素:底物浓度、温度、pH值等
四、能量代谢
1.ATP的合成与分解:ATP的结构、能量释放等
2.糖类代谢:糖的分解、糖原和葡萄糖的合成等
3.脂肪代谢:三酰甘油的分解、酮体的合成等
4.蛋白质代谢:氨基酸的分解与合成等
五、细胞信号传导
1.细胞膜受体:离子通道、酪氨酸激酶受体、GCPR等
2.第二信使:cAMP、cGMP、钙离子等
3.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酶促反应级联、信号转导等
六、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的组成:淋巴器官、免疫细胞等
2.免疫应答: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3.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等
七、遗传与进化
1.传代与变异:基因的遗传与突变等
2.遗传性疾病与基因治疗:遗传病的发生与预防等
3.进化论:进化的机制、证据及应用等
以上是大一医学生物学期末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总结性重点:1.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哪些3.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总结4.重要的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分类,并列明细菌需要记忆的重点。

6.与口腔相关的厌氧菌:【1】脆弱类【2】放线菌1. 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见,而需要借助光学乃至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有益,少数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1.营养作用:产生人类必须的一些营养物质,如VitK2.生物拮抗:人体正常菌群占据人类表皮和黏膜,使得致病菌难以粘附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人类免疫力的基础4.抗衰老作用:乳酸杆菌等在胃肠道的大量存在与长寿有明显对应性。

**科赫法则:1.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健康人中不存在2. 该特殊致病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3.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4.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中能重新分离出该致病菌纯培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定义: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对细菌的形态观察时机: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原因:细菌在不利不环境或者衰老时产生形状多形性,亦称衰退型。

1.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组成的差异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三类,分别是球菌、杆菌、螺形菌。

补充:【1】肽聚糖组成区别4.L型细菌的特点及医学意义。

【1】由来:当某些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等)破坏或抑制了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发生部分或完全缺损,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2】分类: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仅剩一层细胞膜原生质球:G-菌因有外膜保护,且胞内渗透压较低,对低渗环境仍有一定抵抗力【2】特性:1.产生因素:青霉素、溶菌酶、胆汁、抗体、补体等2.形态:大小不一,高度多形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3.培养特性:高渗低琼脂培养基,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荷包蛋样菌落4.致病性:引发慢性感染【3】医学意义:1.L型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尤其在使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2.在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时,L型细菌往往被漏检而造成病原菌感染的漏诊。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医学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从分子、细胞到个体、群体等多个层次,对于理解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医学生物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细胞生物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医学生物学至关重要。

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中包含了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负责产生能量;内质网分为糙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前者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后者参与脂质的合成等。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了遗传物质DNA,DNA 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数量,而细胞分化则使细胞形成不同的类型和功能,例如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特定的细胞类型。

二、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DNA 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遗传信息传递和复制的基础。

基因是 DNA 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片段,它们通过表达产生蛋白质来发挥作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十分密切。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了其高级结构,而高级结构又决定了其功能。

例如,血红蛋白的结构变化会导致其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疾病。

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从 DNA 到 RNA 再到蛋白质的流动过程。

但也存在一些例外,如某些病毒可以以 RNA 为遗传物质,并通过逆转录过程将 RNA 信息转化为 DNA。

三、遗传学遗传学研究基因的遗传和变异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这些定律解释了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的异常会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

例如,唐氏综合征是由于第 21 号染色体多了一条。

基因突变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它可能导致新的性状出现,也可能引发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就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

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重点参考讲解

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重点参考讲解

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一级:氨基酸经肽键连成的多肽链。

二级:α-螺旋和β-片层,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稳定三级: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于氨基酸残基侧链相互作用而使多肽链进一步盘旋折叠而形成不规则的特定构象。

氢键,盐键,二硫键。

四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域或功能域相互作用聚合而成更复杂的空间构象。

疏水键2.核酸的基本结构、分类核酸可分为DNA和RNA,RNA可分为mRNA,tRNA,rRNA,snRNA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即DNA有两条走向相反的互补核苷酸链构成,一条为3′到5′,另一条为5′到3′两条链均按同一中心轴呈右手螺旋。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主要是靠碱基间的氢键RNA的结构:大多数RNA是单链,但其分子可通过自身回折而形成许多短的双股螺旋区,在这些区域内A与U,G与C配对形成氢键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核膜、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细胞骨架、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都有。

原核细胞仅有一条DNA,DNA裸露不与组蛋白但与类组蛋白结合、量少,呈环状。

基因结构无内含子,无大量的DNA重复序列,转录与翻译同时在胞质内进行,转录与翻译后无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

真核:有2个以上DNA分子,DNA分子与组蛋白部分酸性蛋白结合,以核小体及各级结构构成染色质或染色体,DNA量多,呈线状。

基因有内含子和大量的DNA 重复序列,核内转录,胞质内翻译,转录与翻译后有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

4.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 3.5nm 的电子致密度低得中间层。

5.内膜系统: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6.膜性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过氧化氢酶体7.非膜性结构: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8.细胞膜的化学组成①脂质:磷脂(最多)、胆固醇、糖脂——双亲媒性分子②蛋白质:1°镶嵌蛋白: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70%-80%2°边周蛋白:与运动有关③糖类:在细胞膜表面起保护过滤作用9.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体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球形的膜蛋白质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镶”附于膜的内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

执业医师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执业医师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执业医师医学生物学知识点医学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它研究人体的生命过程、结构与功能,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作为执业医师,深入理解和掌握医学生物学的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医学生物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展开阐述。

一、细胞生物学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医学生物学的基石。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机体正常生理和病理过程至关重要。

细胞主要由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组成,其中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中心,负责DNA的复制和转录。

细胞的功能包括新陈代谢、分泌、吸收、排泄等。

此外,细胞还通过细胞间连接和细胞信号传导相互联系。

二、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也是医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的组织主要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主要覆盖于器官的表面,起到保护和分泌的作用。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基质组成,具有支持和连接组织器官的功能。

肌肉组织可以收缩产生力量和运动。

神经组织主要负责传递神经冲动。

三、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规律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学科。

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和基因遗传规律。

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和生殖细胞的形成中通过DNA的复制和重组进行传递。

遗传学的研究对于了解遗传病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功能和调节的学科。

免疫系统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免疫两个方面。

天然免疫由皮肤、黏膜、巨噬细胞等组成,具有非特异性的防御功能。

获得免疫是指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肿瘤等具有重要意义。

五、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

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包括物质的合成和降解两个方面。

生物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六、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生物学”重点、难点指导一、绪论(一)重点:掌握医学生物学的概念,准确理解医学生物学与医学的相互关系。

医学生物学和生物学的区别及联系的学习有助于掌握医学生物学概念,理解其内涵。

而学习医学生物学的目的性、重要性则体现在其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性上。

(二)难点:医学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医学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较为复杂,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老师对若干个重大而常见的临床医学问题的介绍来理解其与本学科基础理论的密切联系,值得注意到是,对于大一新生,在例如肿瘤、贵重药品生产、遗传病诊断和治疗等临床案例学习时应注意深度适当。

二、细胞的基本概念、细胞膜(一)重点:掌握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细胞膜的特性和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对于膜分子结构的学习,应重点掌握“液态镶嵌模型”和“脂筏模型”的内容。

细胞膜功能复杂多样,可着重理解其重要的物质交换功能,对于穿膜运输和膜泡运输的各种具体运输方式,学生要准确掌握概念,正确理解转运机制,熟悉所装运物质种类。

(二)难点:主动运输机制、膜受体与信号传递。

1. 主动运输是细胞膜重要的运送物资方式之一,其中的Na+-K+泵、协同运输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

Na+-K+泵——实际上就是Na+-K+ATP酶,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质膜上,它有大小两个亚基,大亚基催化ATP水解,小亚基是一个糖蛋白。

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

大亚基以亲Na+态结合Na+后,触发水解ATP。

每水解一个A TP释放的能量输送3个Na+到胞外,同时摄取2个K+入胞,造成跨膜梯度和电位差,这对神经冲动传导尤其重要,Na+-K+泵造成的膜电位差约占整个神经膜电压的80%。

若将纯化的Na+-K+泵装配在红细胞膜囊泡(血影)上,人为地增大膜两边的Na+、K+梯度到一定程度,当梯度所持有的能量大于ATP水解的化学能时,Na+、K+会反向顺浓差流过Na+-K+泵,同时合成ATP。

协同运输——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浓度梯度,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的是钠钾泵或质子泵。

动物细胞中常常利用膜两侧Na+浓度梯度来驱动。

二者的重要区别就是:离子泵--ATP直接供能,协同运输--A TP间接供能。

2. 膜受体与信号传递是诸多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故学生在掌握受体结构基础上去理解信号传递功能。

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一)重点:内质网的类型及主要功能;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1.内质网可分成糙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两类,对比它们的形态、分布、表面是否附着核糖体来掌握各自特点。

2.掌握高尔基复合体形态功能特点的关键在于理解其极性特征,同学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大学里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描述与中学生物学有所不同。

高尔基复合体有多个重要功能,其中分泌功能大家要重点掌握,蛋白质分泌过程是与多种细胞结构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从RER上核糖体里合成,沿RER、小囊泡、顺面高尔基网、中间高尔基网、反面高尔基网、分泌泡到细胞外完成分泌过程。

(二)难点:蛋白质糖基化;信号肽假说。

1.糖基化:蛋白质糖基化是指单糖或寡糖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糖蛋白的过程。

在RER 腔中进行的是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

2.信号肽假说:编码分泌蛋白的mRNA在翻译时首先合成的是N 末端带有疏水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它被内质网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与之相结合。

信号肽经由膜中蛋白质形成的孔道到达内质网内腔,随即被位于腔表面的信号肽酶水解,由于它的引导,新生的多肽就能够通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最终被分泌到胞外。

翻译结束后,核糖体亚基解聚、孔道消失,内质网膜又恢复原先的脂双层结构。

四、溶酶体线粒体(一)重点:溶酶体的超微结构、种类及功能;线粒体的亚微结构及功能定位。

1. 溶酶体(lysosomes)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为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直径约0.025~0.8微米;内含多种水解酶,专司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

溶酶体的酶有3个特点:(1)溶酶体膜蛋白多为糖蛋白,溶酶体膜内表面带负电荷。

所以有助于溶酶体中的酶保持游离状态。

这对行使正常功能和防止细胞自身被消化有着重要意义;(2)所有水解酶在pH值=5时左右活性最佳,但其周围胞质中pH值为7.2。

溶酶体膜内含有一种特殊的转运蛋白,可以利用ATP水解的能量将胞质中的H+(氢离子)泵入溶酶体,以维持其pH5;(3)只有当被水解的物质进入溶酶体内时,溶酶体内的酶类才行使其分解作用。

一旦溶酶体膜破损,水解酶逸出,导致细胞自溶。

根据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和残体(residual body)。

2.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

(1)外膜(out membrane)含40%的脂类和60%的蛋白质,具有孔蛋白(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分子量为5kDa以下的分子通过,1kDa以下的分子可自由通过。

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

(2)内膜(inner membrane)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于3:1。

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

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

如:丙酮酸和焦磷酸是利用H+ 梯度协同运输。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因此从能量转换角度来说,内膜起主要的作用。

内膜的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3)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延伸至嵴的轴心部,腔隙宽约6-8nm。

由于外膜具有大量亲水孔道与细胞质相通,因此膜间隙的pH值与细胞质的相似。

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4)基质(matrix)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

除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外,其他的生物氧化过程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均位于基质中,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基质具有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

包括线粒体DNA (mtDNA),70S型核糖体,tRNA 、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

基质中还含有纤维丝和电子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内含Ca2+、Mg2+、Zn2+等离子(二)难点: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电子传递链偶联氧化磷酸化。

1.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

(1)矽肺:二氧化硅尘粒(矽尘)吸入肺泡后被巨噬细内吞噬,含有矽尘的吞噬小体与溶酶体合并成为次级溶酶体。

二氧化硅的羟基与溶酶体膜的磷脂或蛋白形成氢键,导致吞噬细胞溶酶体崩解,细胞本身也被破坏,矽尘释出,后又被其他巨噬细内吞噬,如此反复进行。

受损或已破坏的巨噬细胞释放“致纤维化因子”,并激活成纤维细胞,导致胶原纤维沉积,肺组织纤维化。

(2)溶酶体贮积症:溶酶体贮积症(Lysosome Storage Diseases 简称:LSDs)是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的,由于溶酶体的酶发生变异,功能丧失,导致底物在溶酶体中大量贮积,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II型糖原累积病(Pompe病或称庞贝氏病):溶酶体缺乏α-1,4-葡萄糖苷酶,糖原在溶酶体中积累,导致心、肝、舌肿大和骨骼肌无力。

属常染色体缺陷性遗传病,患者多为小孩,常在两周岁以前死亡。

(3)肿瘤:溶酶体与肿瘤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1)致癌物质引起细胞分裂调节机能的障阻及染色体畸变,可能与溶酶体释放水解酶的作用有关;2)某些影响溶酶体膜通透性的物质,如巴豆油,某些去垢剂、高压氧等,是促进致癌作用的辅助因子,也能引发细胞的异常分裂;3)在核膜残缺的情况下,核膜对核的保护丧失,溶酶体可以溶解染色质,而引起细胞突变;4)溶酶体代谢过程中的某些产物是肿瘤细胞增殖的物质基础;5)致癌物质进入细胞,在与染色体整合之前,总是先贮存在溶酶体中,这已为放射自显影所证实。

总之,溶酶体与肿瘤发生是否有直接关系,尚待进一步探索。

2.电子传递链偶联氧化磷酸化。

1961年,英国学者Peter Mitchell提出化学渗透假说(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说明了电子传递释出的能量用于形成一种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H+梯度),这种梯度驱动ATP 的合成。

这一过程概括如下:(1)NADH的氧化,其电子沿呼吸链的传递,造成H+被3个H+泵,即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泵入膜间隙。

(2).H+泵出,在膜间隙产生一高的H+ 浓度,这不仅使膜外侧的pH较内侧低(形成pH梯度),而且使原有的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增高,由此形成的电化学质子梯度成为质子动力,是H+的化学梯度和膜电势的总和。

(3)H+通过A TP合酶流回到线粒体基质,质子动力驱动A TP合酶合成ATP。

五、核糖体、细胞骨架(一)重点:掌握核糖体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类型及功能;细胞骨架概念;中心体概念。

核糖体是一种非膜相结构的细胞器,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普遍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

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为核糖核蛋白颗粒。

原核细胞核糖体为70S,由3种rRNA(5S、16S、23S)和约52种蛋白质组成。

真核细胞核糖体为80S,由4种rRNA (5S、5.8S、18S、28S)和约82种蛋白质组成。

核糖体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以游离形式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主要功能是合成内源性蛋白质。

附着在内质网膜和核外膜上的核糖体,主要功能是合成外输性蛋白质。

但在蛋白质合成时核糖体往往以多核糖体的形式存在。

多核糖体是由mRNA将数个核糖体串联起来所形成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单位。

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非膜相结构,是位于细胞内外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

狭义细胞骨架是指细胞质中的蛋白纤维系统,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

广义细胞骨架是指细胞的蛋白质纤维一体化网络结构体系。

包括细胞膜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及细胞外基质。

光镜下见到的是中心体,由中央成对的中心粒及周围的中心球组成。

电镜下见的中心粒由成对彼此相互垂直排列的圆筒状小体组成,每个筒状小体又由9组三联微管成风车状排列围成,在中心粒附近,常有中心粒卫星分布。

中心粒参与细胞分裂和细胞运动。

(二)难点:核糖体大小亚基结构及功能;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的结构、组装及功能。

核糖体的大小亚基上有一系列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结合位点与催化位点:供体部位(P 位)、受体部位(A位)、mRNA结合位点、tRNA结合位点及肽酰基转移酶位点等。

微管由13根原纤维围成管壁,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微管蛋白。

微管可分为单管、二联管和三联管三种。

微丝是一种实心的纤维状结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球形的肌动蛋白,包括α肌动蛋白、β肌动蛋白和γ肌动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