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权分裂而大大缩小,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 通。魏蜀吴三国使用各自铸币;十六国时,凉州地区流 通汉魏五铢,河北流通丰货钱,四川流通汉兴钱,其他 地区流通各种古钱;南北朝时,南朝铸币仅限南方流通, 而北朝铸币只在北方流通。
2.缺乏连贯性:政权更替频繁,铸币短命,缺乏长期
稳定的流通手段,并随着王朝的频繁更迭就被废止,或 是改换其他货币。
(四)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1.价值尺度:表示商品交易额、财产等的多少,并用于赏赐、悬赏、
信贷、赎身、施舍、赋税和俸禄。官府和民间均以布帛、谷粟来计价 量值,绢布与铸币有一定兑换比例,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尺度。
2.流通手段:交换媒介
3.贮藏手段: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国库与富贵人家私库均有
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
(一)形状种类:方孔圆形钱、圆饼状、铤形 (二)金银货币职能的发挥 流通量大大减少,多用于贮藏,其货币职能并未减弱, 特别是白银的货币职能甚至更加明显。
刘备赏赐诸葛亮、张飞、关羽各金五百斤,银千万等。 西晋末年有地方用银计价
在某些对外贸易的特殊地区,金银是唯一的通货,具备 购买支付手段:一是南方的海上贸易中心:广州和交趾; 二是北方的陆地贸易中心:河西。流通有拜占庭金币和 波斯隐蔽及南海诸国的金银。
(四)北朝时期的铸币流通(431-589年) 以谷帛为主要流通手段,各朝虽铸造货币但未能流通全境
1.北魏
(1)495年“太和五铢”(铜精炼,民久不用钱专用谷帛,只在京城附近流通) (2)510年“永平五铢”(目的:统一币制)
(3)529年“永安五铢”(目的:平抑物价;为配合铸钱,低价抛售绢帛
(二)谷帛等实物再次充当货币的原因 1.历朝历代始终没有一个全面系统、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 2.铸币形制变动频繁,币值波动不已,铸币不再适合充当 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而谷帛等实物货币的价值更为稳定
2.缺乏连贯性:政权更替频繁,铸币短命,缺乏长期
稳定的流通手段,并随着王朝的频繁更迭就被废止,或 是改换其他货币。
(四)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1.价值尺度:表示商品交易额、财产等的多少,并用于赏赐、悬赏、
信贷、赎身、施舍、赋税和俸禄。官府和民间均以布帛、谷粟来计价 量值,绢布与铸币有一定兑换比例,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尺度。
2.流通手段:交换媒介
3.贮藏手段: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国库与富贵人家私库均有
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
(一)形状种类:方孔圆形钱、圆饼状、铤形 (二)金银货币职能的发挥 流通量大大减少,多用于贮藏,其货币职能并未减弱, 特别是白银的货币职能甚至更加明显。
刘备赏赐诸葛亮、张飞、关羽各金五百斤,银千万等。 西晋末年有地方用银计价
在某些对外贸易的特殊地区,金银是唯一的通货,具备 购买支付手段:一是南方的海上贸易中心:广州和交趾; 二是北方的陆地贸易中心:河西。流通有拜占庭金币和 波斯隐蔽及南海诸国的金银。
(四)北朝时期的铸币流通(431-589年) 以谷帛为主要流通手段,各朝虽铸造货币但未能流通全境
1.北魏
(1)495年“太和五铢”(铜精炼,民久不用钱专用谷帛,只在京城附近流通) (2)510年“永平五铢”(目的:统一币制)
(3)529年“永安五铢”(目的:平抑物价;为配合铸钱,低价抛售绢帛
(二)谷帛等实物再次充当货币的原因 1.历朝历代始终没有一个全面系统、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 2.铸币形制变动频繁,币值波动不已,铸币不再适合充当 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而谷帛等实物货币的价值更为稳定
魏晋南北朝文学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3
《蒿里行》的特点
万民之主的忧生叹世之心 舍我其谁的胸襟气魄 开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情感 以叙事为主的表现方式
24
曹操《存恤令》
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 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 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 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 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25
《苦寒行》(237)
• 越名教而任自然
11
文学的独立:文笔之分
《文心雕龙》:“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也。”——形式 《典论·论文》:“诗赋欲丽”——风格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功能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之道 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 荡。”——审美
12
文学的自觉:文学批评的成熟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6
人情的张扬
对人生的善感 —— “仆本恨人”
忧生叹世:对社会 叹逝哀残:对生命 恨别怀远:对人生
真情而率性 清醒的理性态度
7
人生之善感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 流。……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陶渊明《饮酒》 :“一生能复几?倏如流电 惊。”“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 鬓边早已白。” 张华《七哀诗》:“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江淹《恨赋》:“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记叙汉末史实和个人经历。如《蒿里行》 (选234)《苦寒行》(237) 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 行》第一章《观沧海》(238);《短歌行》 (235) 游仙诗。清醒理性的积极态度
22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的特点
万民之主的忧生叹世之心 舍我其谁的胸襟气魄 开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情感 以叙事为主的表现方式
24
曹操《存恤令》
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 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 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 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 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25
《苦寒行》(237)
• 越名教而任自然
11
文学的独立:文笔之分
《文心雕龙》:“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也。”——形式 《典论·论文》:“诗赋欲丽”——风格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功能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之道 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 荡。”——审美
12
文学的自觉:文学批评的成熟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6
人情的张扬
对人生的善感 —— “仆本恨人”
忧生叹世:对社会 叹逝哀残:对生命 恨别怀远:对人生
真情而率性 清醒的理性态度
7
人生之善感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 流。……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陶渊明《饮酒》 :“一生能复几?倏如流电 惊。”“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 鬓边早已白。” 张华《七哀诗》:“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江淹《恨赋》:“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记叙汉末史实和个人经历。如《蒿里行》 (选234)《苦寒行》(237) 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 行》第一章《观沧海》(238);《短歌行》 (235) 游仙诗。清醒理性的积极态度
22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国两晋南北朝》课件

总结和评价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地位
政治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经济文化: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文化繁荣 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教训和启示
政治动荡:频繁的政权更迭和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经济衰退: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导致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苦 思想解放:思想文化的繁荣,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Part Six
南北朝时期
南朝的政治和经济概况
政治制度:实行门阀政治,士族势力强大 政治特点:皇权与士族势力相互制衡 经济状况: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经济政策: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北朝的政治和经济概况
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皇帝拥有最高权力 官僚制度:设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政策:实行均田制,鼓励农业生产 商业发展: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发达 民族融合:北方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Part Five
西晋和东晋时期
政治和军事概况
西晋时期:统 一全国,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
东晋时期:偏 安江南,实行
门阀政治
西晋军事:统 一全国,建立
强大的军队
东晋军事:抵 抗北方少数:魏晋时期, 士族门阀制度逐 渐形成
特点:士族门阀 拥有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特 权
Part Four
三国时期
魏、蜀、吴的政治概况
魏国: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蜀国: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定都成都 吴国: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政治制度:魏国实行九品中正制,蜀国实行丞相制,吴国实行世袭制 军事实力:魏国最强,蜀国次之,吴国最弱 外交关系:魏国与蜀国、吴国均有战争,蜀国与吴国曾结盟对抗魏国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地位
政治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经济文化: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文化繁荣 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教训和启示
政治动荡:频繁的政权更迭和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经济衰退: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导致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苦 思想解放:思想文化的繁荣,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Part Six
南北朝时期
南朝的政治和经济概况
政治制度:实行门阀政治,士族势力强大 政治特点:皇权与士族势力相互制衡 经济状况: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经济政策: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北朝的政治和经济概况
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皇帝拥有最高权力 官僚制度:设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政策:实行均田制,鼓励农业生产 商业发展: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发达 民族融合:北方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Part Five
西晋和东晋时期
政治和军事概况
西晋时期:统 一全国,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
东晋时期:偏 安江南,实行
门阀政治
西晋军事:统 一全国,建立
强大的军队
东晋军事:抵 抗北方少数:魏晋时期, 士族门阀制度逐 渐形成
特点:士族门阀 拥有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特 权
Part Four
三国时期
魏、蜀、吴的政治概况
魏国: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蜀国: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定都成都 吴国: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政治制度:魏国实行九品中正制,蜀国实行丞相制,吴国实行世袭制 军事实力:魏国最强,蜀国次之,吴国最弱 外交关系:魏国与蜀国、吴国均有战争,蜀国与吴国曾结盟对抗魏国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好看

体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繁荣。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ppt课件

科学技术
二
三
哲Hale Waihona Puke 和宗教史学和文学四
五
艺术和体育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 治经济概况
三国:(229年——265年) (曹)魏:220年,曹丕称帝; 蜀(汉):221年,刘备称帝;(263年) (东)吴:229年,孙权称帝。(280年)
• 两晋: • 西晋:265年——
316年; • 东晋:317年——
西 晋 : 短 暂 统 一
280
族会
元
融生
•
• • •
的十东朝百民该
东
催六晋代姓族时
晋
化国政更流加期 剂是治替离剧的 。民之之失融特
十 六
族特过所合点
国
从点程、、:
分:。战社王
裂门
争会朝
: 群
走阀 向制 融度
接经更 连济替 不疲频
雄 逐
合。
断敝繁
鹿
。、、
• •
派婚与主历封于于成大
生姻任要史建南东于体
汉致
侨北;刘
化力
置齐北宋
北 朝
运于
郡、朝、
:
动收 。复 (中
县北:南 ;周北齐 北五魏、
并 立
孝原 文; 帝北
朝朝、南
:。东梁
胡
魏、
政 权
改朝
汉
、南
:
• • • • •
明北北战春
朝宋魏国秋
中
张王孝时时 居安文期期 正石帝秦齐
国 古
改变改国国
代
革法革商管 鞅仲 变改
社 会
法革
改
革
社会概况
• 三世纪至六世纪,是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 期。该时期有两大特点:国家大分裂大动 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概
况
1、江南农业的开发
A 主要表现
范围扩大: 江东 长江流域 岭南、闽江流域
技术进步: 耕作技术、农田水利、作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 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成都平原是 地区分布: 重要产粮区
B 原因
⑴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 劳动力与技术条件 ⑵南方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⑶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手工业的发展表现 3 、3手工业的发展表现 类 别 表 现
曹魏—专业织造机构 吴国—八辈之蚕 蜀国—蜀锦
特点
丝织业
品种丰富
冶炼业
百炼钢、灌钢法 产量增加
石油开采业 制瓷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开采利用石油、天然气 南方青瓷、北方白瓷 技术进步
造纸业
纸张质量好、产量大 造纸中心:洛阳、长安 建业、扬州
请把下列冶炼技术的发明与朝代连线
反 映 了 南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 , 敯。
朝 一 个 什 么 社 会 现 象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社 会 经 济
北方: 恢复发展
农 业
南方: 迅速发展
手工业
北方: 萎缩——恢复
商 业
南方: 较 活
跃
社会生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 特点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3 .下列统治者曾对开发江南作出突出贡献的有⑴秦始皇 ⑵汉武帝 ⑶孙权 ⑷刘禅 ⑸曹操 A⑴⑵⑶ B⑵⑶ C⑴⑷⑸ D⑴⑵⑶⑷⑸
4.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实 质是少数民族 A 内迁过程 C 汉化过程 B 农业化过程 D 封建化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平城不能适应 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控制
.
34
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 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其后高车(北方少 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徙,逼近平城, 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19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
2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
5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耕耙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
59
南北朝的灌钢法
生铁 熟铁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 定的比例配合,加 热后再锻打,成为 质地优良的钢。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
21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 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促使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工程的兴修、良田的开垦 C、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入
• 6、(04广东3)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 迅速发展,其主要•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1、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 其中成为产粮区的( )
①洞庭湖流域;②鄱阳湖流域; ③成都平原; 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 朝时期北方的发展状况,总的趋势 是( )
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
D、环境破坏加剧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商业一
1、特点:
反复的破坏和 恢复,总体上 在恢复和发展
东汉末年——破坏 曹操统一北方——恢复 八王之乱——破坏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恢复
2、表现
新农具; 新技术;
• 曹魏-马钧-翻车 • 水碓(dui ),水磨 • 西北嘉峪关二牛一人 • 一牛一人
兴修水利; • 曹魏--兴复渠堰堤塘
• 北魏孝文帝—通渠灌溉
•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7、(05江苏3)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 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 B.寺院经济衰落 •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唐宋在城市中
替别人保管银钱的商户 )
•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 8、(06年天津)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 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 • 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 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 9、(07江苏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 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 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 包括
•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一、农业的发展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江南农业的开发:
1)区域:江东——整个长江流域——岭南、闽江
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 2)表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
位面积产量提高;
3)特点: 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
最发达
三吴地区
重要产粮区 洞庭、鄱阳湖流域、成都平原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 10、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最 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
• B.统治者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C.大规模兴修水利
• D.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三国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两晋
(前秦)
十六国
(265—316)
(304—439)
统一(280—316)
(317—420)
北朝
建立:386
北魏
统一:439
宋420
齐
北齐 北周 梁
隋 589 陈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社会经济
知识目标: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 点; 2、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原因、 影响?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4、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
4)政治环重境:要南因方素比有北哪方些相?对安定;
5)自然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宜于发展农业生 产;
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 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二)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统一准备了 条件;
2)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 了 基础;
3)南北经济交流进一步加强,使隋大运河 的开辟成为可能。 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劳动力: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劳动力、技术)
(根本原因)
2)民族融合: 南方民族融合,加速发展;
3)统治政策: 有利思于考经济:发展的政策;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开发边疆; • 十六国北朝开发河西走廊
辽东地区
归纳总结: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
1、土地资源; 2、优越的自然环境; 3、充足的劳动力; 4、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5、有利、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 6、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
吴国八辈蚕、蜀锦
南 制瓷
青瓷
方 造纸 建业、扬州
纺织 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北 冶铁 方 制瓷
相州军刀;百炼钢;灌钢法 白瓷
造纸
洛阳、长安
特点:承秦汉;品种多;产量增加; 技术有所进步;手工业多以官营为主;
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技术有所发展, 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特点的( )
①吴培育出八辈之蚕,蜀盛产蜀锦;②北 方盛产青瓷,南方创制白瓷;③已经开始 利用石油、天然气;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 写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 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南方相对较安定; 北方战乱频繁;
2、士族庄园经济和 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士族制度盛行 士族享有特权; 佛教盛行;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自给自足;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民族大融合 的加强
本节内容回顾
1、江南农业迅速发展表现、特点、原因 2、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特点; 3、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4、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度萎缩的直接原因是(
)
A、少数民族内迁
B、城市遭战争破坏
C、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低
D、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 江南出现重要产粮区,这突出表明( ) A.战争对经济的兴衰具有决定性影响 B.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超过北方 C.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四、商业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萎缩,商品 经济发展缓慢;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方商品经济 有所恢复; 3、但南方商业比北方要发达一些;
例:下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情况的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B.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C.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D.由于战乱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