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爷与历史名人

合集下载

有感有应,城隍神的来历

有感有应,城隍神的来历

有感有应,城隍神的来历有感有应,城隍神的来历龙虎山道教2022-03-22 16:57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与土地爷、关公齐名的,大概就是城隍了,几乎有城的地方,就有城隍庙,可城隍是怎样的神呢?“城隍”二字,始见于《周易》,即:“城复于隍,勿用师。

”带有很强的哲学意味,推测文意,这里的“隍”大概是城基。

但到汉代时,人们多将隍理解为护城河,以后相延不改,但这显然不是《周易》中的意思。

祭祀城隍,古已有之,应是上古社祭的延续。

受佛教西来的影响,到三国时,城隍渐渐人格化,《搜神记》中便记载了南京城隍蒋子文的故事。

将祭城隍列入典制,始于南北朝,唐朝时,城隍信仰已相当普遍,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都写过祭城隍的诗文。

唐人心目中城隍乃紫衣朱冠,城隍庙中的塑像皆如此,按唐代服制,三品以上方可衣紫,因为紫色印染较难,故奉紫为上品,至宋元一直未变,明朝时大红色异军突起,所以明清城隍亦有着红袍者。

元代时,因道教风行,城隍信仰空前发展,元代韩从政《佑圣王灵应碑》称,至正年间,皇帝再次封城隍为王,并大修庙宇,“壮如王者之居”。

此前城隍的主要职责范围是管死人,到了元朝则明显扩大,开始“司分善恶,部领山川”,而且告别单身生活,有了城隍夫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崇信城隍,开国后第二年便大封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灵王”,不同城市的城隍开始论资排辈:京都等五大城的城隍都封王,是正一品,此外府州以下为正二品,州城隍为正三品,县城隍为正四品,与当地的主官平起平坐。

这套体系看似严谨,其实混乱,因为在百姓信仰中,城隍早已被人格化,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春申君、文天祥在世时的职位显然高过正二品。

结果是,这套荣衔制度并未得到民间认可,后明廷干脆将北京、南京的城隍封为“都城隍”,直接称帝,这个比较直观,都城隍压倒各地城隍,成为不易之论。

民间神灵城隍爷 水鬼升城隍的传说故事

民间神灵城隍爷 水鬼升城隍的传说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间神灵城隍爷水鬼升城隍的传说故事
导语:在国内许多地区都会设有城隍庙,而其中供奉的城隍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神袛之一,许多因为对地方民众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
在国内许多地区都会设有城隍庙,而其中供奉的城隍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神袛之一,许多因为对地方民众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会被充当为城隍爷,朱元璋曾经在土地庙中做过小和尚,在他成为皇帝之后,对城隍爷十分的推崇,所以将京城和一些城市中的城隍爷当做了神明,并且还赐予了正一品的官职,从此之后城隍爷开始成为民众供奉的主要神灵。

在古代时期城隍爷是人们心中认定的掌管阴间的官员,所以许多地区的城隍爷都是让已经去世的英雄或者贤臣来担任,主要是希望这些人可以像他们还活着一样保护地方的民众,为地方除暴安良。

比如说在北京地区的城隍爷就有文天祥和杨椒山等人,文天祥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在南宋时期为国为民做出许多贡献,而杨椒山则是明朝时期伟大的人物,后来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而被关到了牢狱之中,最后被昏君和奸臣害死。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民族英雄人物充当城隍爷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例如非常兴旺的上海城隍庙中所供奉的城隍爷就是秦裕伯,秦裕伯生活在1296到1373年间,在元代时期他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经担任过国子监学录、监税官等许多重要的职位,而他的文学水平也是非常崇高的,因此才被人们奉为城隍爷。

其实城隍爷是人们寄托心灵信仰的人物,人们对这个人物一直都是十分敬重和推崇的。

城隍爷是民间最为信任和推崇的神灵之一,从很早之前人们就有供奉城隍爷的习惯,许多地区都设置了城隍庙,而庙中供奉的城隍爷一
生活常识分享。

上海城隍庙三位城隍爷

上海城隍庙三位城隍爷

上海城隍庙三位城隍爷上海城隍庙最早建造于约六百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

当时的知县张守约,在各地纷纷建庙立祀之际,将金山神庙改建成了最初的城隍庙。

金山神庙民间俗称金山行祀,原先祭祀的是汉朝名人霍光。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吴王孙皓病入膏肓之际,有位天神附身于一位太监身上,说:“位于华亭县东南的咸水塘,经常发生风潮灾害,凡人难以防范。

我是汉朝的霍光,统率部下卓有成效。

如果能在咸水塘边建立一所供奉我的寺庙,我愿带领部属替大王镇守之。

”孙皓随即下令建立金山行祠,供奉霍光石像。

霍光是西汉时期大名鼎鼎的重臣,汉武帝手下大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

这个人身高马大,为人处事却谨慎沉稳。

他在宫内任职时,进进出出,总是循规蹈矩。

有人经过长期观察,惊讶地发现,他在宫内或走或停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不会出现一点点偏差,说明这个人做事认真到极点。

汉武帝经过长期考察,认为此人可以重用,临终时封他为博陆侯,并把太子托孤给他。

太子当上皇帝后,霍光把朝政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的亲家官位在霍光之上,想为自己人封官进爵,不料遭到霍光的反对,于是此人恶人先告状,上疏皇帝,告霍光专权谋反。

皇帝不信,而真正想谋反的恰恰是这一伙人。

霍光掌握真凭实据后,大义灭亲,经皇帝批准,对他们处以极刑。

经过此事,霍光威震海内。

以后他又辅佐了两位皇帝,成为四朝元老。

霍光主持朝政前后二十年,任职期间,百姓衣丰食足,四夷归顺服从。

金山神庙建立后,华亭县一带果然海患平息,民生安乐。

上海知县将金山神庙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后,因前殿已有霍光神像,就在后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形成了上海城隍庙“前霍(霍光)后秦(秦裕伯)”,主神供于后,与众不同的供奉格局,上海百姓习惯上称霍光为“坐殿城隍”。

这第二位城隍老爷秦裕伯是上海地区的名人,原籍河北大名府,元朝进士,是当地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他的母亲感叹说,只听说过金銮殿,却从未见过金銮殿是什么样,秦裕伯就专门建造了一座类似金銮殿的建筑。

不料此事被人告发,皇帝立即派员来查。

“城隍爷”是道教重要神祇之一,可你知道他原型是谁吗?

“城隍爷”是道教重要神祇之一,可你知道他原型是谁吗?

“城隍爷”是道教重要神祇之一,可你知道他原型是谁吗?“城隍爷”是道教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

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

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隍'。

据史书记载,城隍神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兴起,宋明时候,祭祀城隍神已经成了国家制度,也是从那时候起,城隍进入道教的神仙系统。

城隍位居阎王爷和东岳大帝之下,相当于一个高管。

在古代,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人们相信有“阳界”和“冥界”之分。

古人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道教吸收和神化,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负责管理人一生的福、禄、寿和恶、罚、明,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成为一方城市的保护神,相当于冥界的市长级别。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土地庙,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

所谓的“上行下效”,皇帝如此敬重城隍,于是,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修建了起来。

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

其主责是剪除凶逆,领治亡魂、保国护邦。

这就要求城隍爷必须刚正不阿,执剑秉公。

各地祭拜的城隍爷,其实都有生前的原型。

人们舍不得他们,为了纪念他们,给他们以新的职务任命,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

比较著名的有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按出生年月来说,这位城隍爷年纪算最大的。

乌鲁木齐城隍庙城隍纪永宁、澳门城隍庙城隍张之洞、北京城隍庙的文天祥、上海城隍庙的霍光、安徽青阳城城隍庙的海瑞、定远城隍庙的包拯、郾城城隍庙的岳飞等等,人们对勤政为民、公正廉洁的好官非常敬重,在这些好官逝后,人们便把他们奉为城隍神供奉。

城隍爷是神还是鬼

城隍爷是神还是鬼

城隍爷是神还是鬼
1、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阎王是管理阴间的神,掌管着十八层地狱,是冥界的总裁,是城隍爷的上级。

2、《左转》提到春秋时期祭祀“用马于四墉”而《礼记》则记载,周天子祭祀的“八神”中的水庸神,他们被认为是城隍的前身。

水是护城河,庸是城墙所,以城隍的本意就是城墙加护城河,城隍爷的职责就是保护城市。

3、到了隋唐时,城隍爷开始掌管生死簿,原因是像阎王爷这样的中央大员,实在无暇登记、管理千百个村镇中亿万黎明的生死。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作者:来源:《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第10期城隍廟,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拜与祭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城隍庙。

“城隍”一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周朝时,除夕祭祀八种神,其中就有水(即隍)和庸(即城)。

城隍作为神,就是从此而来。

这原是一种原始信仰的残留。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城市临近水边,水与城进一步结合,水神和庸神也合在一起了,它成为城池的城隍神。

城隍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能降雨,能止涝,还管领亡灵。

城隍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城隍神则是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或为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的廉吏贤哲,他们有的名垂青史,有的功勋卓著,是备受百姓推崇爱戴的历史人物。

城隍信仰,寄托了人们对英雄圣贤的纪念与崇拜,深入民心。

城隍既是人间正义的主持者,又是生死祸福的主宰者。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

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将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玉,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为王爵。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服制。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

明朝名将邓愈,为什么会成为和政的城隍爷呢?

明朝名将邓愈,为什么会成为和政的城隍爷呢?

明朝名将邓愈,为什么会成为和政的城隍爷呢?本文导读:距离兰州不远的和政,在古代被人们称之为宁河。

这里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也是通往临夏的咽喉要地。

和政的城隍庙就在县城边的山上。

在乡亲们的指点下,穿过村落,来到山顶的一处古建筑前。

和政的城隍庙便在里面。

严格说,这里不仅是有城隍庙还魁星阁等建筑群。

穿过大门,城隍庙就在前面。

城隍,自古被人们视为一个城市的守护神。

一方城隍,往往是一方大地走出的英豪,他们或救灾救难,或慷慨赴死,或教化百姓,由人而成神。

到明代以后,城隍有都城隍、府城隍和县城隍的区别。

和政城隍庙的大殿上方悬挂一块大匾,上书“武顺王”。

这就和政城隍庙的大殿了。

城隍庙修建在山顶上,我们将山下的县城一览无余。

大殿内供奉的城隍就是邓愈。

邓愈是明初的开国名将。

明初大封功臣时,他被封为卫国公,位置在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之后,却在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之前。

唐初的名将李靖,也被封为卫国公。

可见,在将星云集的明初,邓愈不弱于任何人。

邓愈是如何到甘肃的呢?洪武元年,徐达等人率军平地甘肃,先后攻占了兰州、临洮等地,洪武二年,常遇春病故,军中主将赶回南京。

就在这时,元军残余势力在王保保等人率领下,展开反攻,兰州城被围困达四月之久。

洪武三年,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人继续经略西北。

这样,邓愈来到了甘肃。

邓愈以左副将的身份参加,西北决定性大战役——沈儿峪之战。

后诸将分兵经略各地。

邓愈从临洮进克河州,招降了大批游牧部族。

率军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还。

也因此而受封为卫公国。

和政古城就是在邓愈率人开始修建的。

后,邓愈在回师途中,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病故,年仅41岁。

洪武皇帝亲自选墓,进行国葬。

追封宁河王,溢号“武顺”。

至今,邓氏家族祠堂号宁河堂,堂号是从邓愈的宁河王而来。

他为何被封为宁河王呢?一些邓氏后裔并不清楚,其中缘由。

《和政县志》载:“和政,太元二年(325年)设置金剑县,崇宁四年(1105年)置宁河县,金、元、明洪武时期仍为宁河县,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撤县,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县,定名和政。

小述城隍

小述城隍

小述城隍*导读:说到城隍二字,大多数人肯定不陌生;全国的多数城市一般都会有一座城隍庙,且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闹市地区。

但如果问起城隍……说到城隍二字,大多数人肯定不陌生;全国的多数城市一般都会有一座城隍庙,且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闹市地区。

但如果问起城隍是什么含义,恐怕有很多人都不能确切的回答完整了。

也许,有人会说,城隍不就是一座城市的守护神吗?应该说,这样的回答只能说答对了一半。

其实,最早城指的是城池,而隍则是城池前的沟壑。

如《宋史。

李重进传》就有重进缮城隍,治兵甲指的就是李重进修缮城池和沟壑,并置办兵器和甲胄的意思。

由于城池和沟壑是保卫一座城中安危的;所以,久而久之,城隍就被用来指代一座城市的守护神了。

而城隍的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

水庸为《周宫》八神之一。

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南北朝正式形成城隍祭祀,而道教最迟在唐代已奉祀城隍,故唐宋的城隍信仰十分兴旺。

到了明代,大封城隍后历经清代,民国,可以说这一信仰长盛不衰。

所以给个人以为,城隍信仰说是始于商周,兴唐宋而盛于明清。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明代不仅将城隍分为王(一品福明灵王)、公(二品威灵公)、侯(三品灵祐侯)、伯(四品显祐伯)四等,(一般京师及南直隶的城隍为王,省城的城隍为公,州、府的城隍为侯,县城的城隍为伯)且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城隍多数为明代册封,甚至不少城隍大神就是明朝人。

城隍,除了是保一方平安的地方守护神外,安道家的说法,兼是阴司冥界的地方官,并有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的功能。

据说人死之后,阴魂都要到城隍庙报道,而做了恶事的人被城隍爷下令绑在大殿的柱子上鞭挞。

故而旧时死者家属往往要在逝者亡故后三天去城隍庙用绳子在大殿的柱子上绕一绕,意为提被绑的亲人松绑。

城隍大神本身只要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都是或有大功德于世或为万民敬仰的忠臣良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隍爷与历史名人
白丁
写下这个题目,就想到一个歇后语:“城隍爷拉胡琴--鬼扯”。

且听我鬼扯吧。

大凡城市,都有城隍庙。

“隍”本来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在唐代即奉祀城隍,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

从而产生了城隍爷及其庙。

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对土地公公及其上级城隍爷极为推崇爱戴。

他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

各府、州、县城隍爷的神职分别为公、侯、伯,从而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等级别,使城隍庙兴旺起来。

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

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杨椒山。

杭州城隍爷是明朝永乐浙江按察使“冷面寒铁”周新。

南宁、桂林的城隍爷是苏缄,浙江绍兴的城隍爷是庞元。

郑州的城隍是扮刘邦救主的纪信。

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为东汉名将霍光、元末明初孝子秦裕伯和清代江南提督陈化成。

定西城隍是文天祥,有两个传说。

一个传说是1370年,明将徐达为扫清北元残余势力,与元将王保保在定西境内沈儿峪展开激战。

就在双方厮杀不分胜负之际,明军的侧翼忽然出现了一支生力军为其助战,战场上升起淡淡的暮霭,隐约可见大宋丞相文天祥的旗帜,元军四散奔逃。

文天祥祐定西一说由此产生。

另外一个传说也很神奇。

康熙四年(1665)二月,福建省侯官(今闽侯)举人许铁堂,被朝廷任命为安定知县。

赴任途中先从福建省闽侯下海乘船,看见前面一条船上竖立一面安定城隍的旗帜,他们走,这船也走。

到河南孟津渡上岸换乘车马走陆路,又看见前面行进的车马竖着安定城隍的旗帜。

他风餐露宿,一直过西安,经平凉到定西青岚山,突然不见了前面的车马和旗帜。

他怀疑遇上赴任安定城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灵魂。

后来他在一客栈梦见文天祥相邀一道赴安定县,并告知他也已录为安定县城隍。

许铁堂到任后,将此梦广为宣传,并筹集银两扩建城隍庙。

据说靖远、会宁的城隍爷是郭虾蟆。

郭斌,金时会州人,因长相奇丑:嘴尖而下唇阔大,双眼暴突而细小,人们皆呼虾蟆。

当是时,他为会州地方保甲世袭大猎能手,与兄郭禄大皆以善射驰名会州,应招在军中效力,因军功赐皇族姓颜盏。

郭斌所处的年代,正是宋、金、夏、蒙古四朝并峙的时代,烽火连绵,战事频仍。

兴定初,夏兵攻陷会州,禄大、虾蟆兄弟都被擒获。

后郭禄大、虾蟆兄弟自拔胡须以改变面相出逃,郭禄大遇害,郭虾蟆只身逃回。

金帝眷念禄大忠心,遥授虾蟆巩州辖,同知兰州军州事。

元光二年,夏军步骑数十万人攻凤翔,郭虾蟆统帅军队拒守。

以军功遥授靖难节度使,寻改通远军节度使,授山东四路斡可必刺谋克。

正大初,田瑞据巩州叛变,郭虾蟆率兵弹压,斩首五千余级,以军功迁升遥授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元帅左都监、兼行兰、会、洮、河元帅府事。

天兴二年,金哀宗迁都蔡州。

三年春正月,蔡州破,帝亡。

甲午年春,蒙古军灭金国。

西州无不归顺蒙古者,独郭虾蟆坚守孤城。

丙申岁冬十月,蒙古大兵并力攻城。

郭虾蟆集会州所有金银铜铁,混合铸为炮以轰击蒙古军,杀牛马以充士兵军粮,又将兵营、军资全部烧毁,日与蒙古兵血战,蒙古军亦不能立即攻下州城。

久之,军士死伤殆尽,乃命军士抱柴禾堆积于州衙门前,将家中妻小及城中将士妻子全部集中到一处,将举火自焚。

城被攻破,会州士卒有弓尽矢绝者,遂挺身跳入火中,无一人投降。

虾蟆独上一大草堆上,以门扇作掩护,连射二三百箭,无不射中敌兵,矢尽,投弓剑于火中而自焚,年四十五。

明洪武二年,朝廷旨封显右伯,香火于靖远城隍庙。

有趣的是,会宁县土门岘乡也有个城隍爷。

土门岘有个宋代古城武举城。

城遗址呈“富”字形,外有瓮城。

现仅存东城残垣246米,墙基厚15米,墙高6米。

1981年收集到宋代剔花瓷花1个,推断为宋代驿城。

土门岘城隍爷的传说很诙谐。

大体上讲,就是他对去哪里守护比较挑剔,挑来挑去都不愿意,后来听说有个土门县(岘),觉着好,就决定去那儿。

可一到土门岘才明白,这儿不是县城,是个土豁岘。

不管怎么样,他还是守护在那儿了,这也是土门子民的福分。

有人说阎王爷就是城隍爷,实际上不是。

阎王爷属于佛教,城隍爷属于道教。

明清以来,十殿阎王之说盛行。

但是民间少有专门奉祀十殿阎王的庙观(除了四川酆都)。

一般均在当地城隍庙内设阎王殿,奉祀十殿阎王。

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

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

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

此说应属于道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