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分镜头赏析
百花深处结尾评析

对于这样一个短篇,陈凯歌很清楚,他必须在十分钟里就要给观众一次完整而完美的体验。
为了制造一个足够刺激的高潮,在隐身奋战了近十分钟后,这个“上帝”迫不及待地出马,用百花——雪花这浅白的意境动画了一个冯先生脑海中的四合院,以弥补观众的想象力,人为的强迫这个故事以及每个观众到达高潮。
不幸的是,这种最后阶段的冲刺却暴露了导演驾驭这次体验的生疏和胆怯。
将脑海中的四合院写实无疑是画蛇添足,用现代化的电脑动画来表现更是匪夷所思。
用搬家工人的视角来想象这一变迁则透露出明显的说教意味,这大大冲淡了本来十分沉重的主题。
由此一来,一部艺术电影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公益广告。
于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次大师的完美创作,而是一个年轻人初识人事的慌乱。
与许多美好的人生体验一样,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作者与受众两
者共同完成的。
对艺术家而言,对受众是否具备足够的尊重严重影响到作品的质量。
世界级的大师对受众的智力都给予了相当的尊敬,而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电影创作者往往欠缺这一美德。
《百花深处》影视视听语言

七、拍摄角度
1.仰拍
主体建筑物的面积 和高度被夸张放大,省 去了其他陪体,使得大 楼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 ,同时也给人一种压抑 感。表现出现代化大都 市的气息。
2、俯拍
俯拍的角度会使画 面中人物显得渺小,强 调环境、空间和人物在 其中的位置,表现出冯 先生孤立无援的境地, 营造出一种荒凉、困窘 的氛围。
影视视听语言期中作业
王勇俊 学号:你猜 班级:10级戏文四班 TEL:你接着猜 指导老师:高冠林
注:本幻灯片须全屏观看
《百花深处》
——视听语言分析
一、故事名称、导演、内容
二、景别运用特点
三、镜头运动特点
四、光线运用特点
五、色彩运用特点 六、构图特点 七、拍摄角度 八、调度手段
一、故事名称.导演.内容
导演:
• 陈凯歌:中国著名导演,福建 长乐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导演系。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 表人物之一,执导过《黄土地 》、《霸王别姬》、《梅兰芳 》等多部经典作品。至今仍为 唯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的华人导演。在第47届希腊塞 萨洛尼基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 就奖。
影片内容:
表面上看,《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 滑稽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 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 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 上上演了。但陈凯歌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绝非一 种玩世不恭的“堕落”,实际上他是在用一种极具个人化 的思维表达着自己一贯的创作理念。而《百花深处》也在 短短的十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 、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
全景:
全景景别展现出人 物在画面中的动作 、又 能体现出人物所处的环 境,画面中叙述的信息 比较全面。图中主人公 身单影只站在一片荒芜 中,既强调了主人公和 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又表现出传统文明被破 坏后的一片荒芜。
逝去的北京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 影视分析

二、人物语言与形象
影片开头地道的京腔,虽未介绍,但却使观众主观上将故事的 发生地直接定位到了北京。以及人物对话之中最常用的“您”, “好嘞”、“瓶子脆了”等等。也都向观众展现了富有特色的北京 话,北京的语言文化。使得影片富有地方特色、真实、生动。然而 在片中,开车司机的一句话,“现在就是老北京人才不认识路”, 很耐人寻味。老北京人为何不认识北京路,是发展更新太快?还是 老北京人与北京的发展脱节?真是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而在剧中“冯先生”的形象,兰花指,女性化的声音,扶帽子 的动作,极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皇宫中的太监一职。同时,“冯先 生”这一人物的设计,也象征着被阉割的传统文化。
总结
或许,说简单一些,在影片里,导演运用许多象征性的比喻,来表明自己 的态度。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冯先生,实际上有一种回顾过去的暗喻,树 在一个矮小的土坡上艰难的存活,四周包围着的高大楼群,现代文明的即 将推进吞噬这仅存的旧有文明。坡的意义也是不可代替的,并非单纯的只 是拍摄的限制,冯先生所谓的家,旧的物件(旧有的文明)都存在这小小 的坡上,下坡的艰难,搬家工的小心翼翼,都是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旧文 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冲突的地方,从一种文明过度到另外一种 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既然有冲突,就必然会摩擦,花瓶 在下坡的途中被摔碎,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由此就更加印证了坡的象征 意义,半途中的花瓶摔碎,就是新旧文明相互碰撞的代价。难能可贵的是, 陈并没有过分强调旧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不好的认知,而是通过沟和铃 铛来揭露我们和过去不可磨灭的联系,新的代替旧有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旧有的东西依然有值得可取的地方,就像铛子和铃铛本身最后相合,终 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逝去的老北京
——浅析《百花深处》
目录
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音响与音乐表现音响与音乐这两个元素是电影视听体验中声音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影片的主题及叙事都起着重要的诠释作用。
陈凯歌导演在《百花深处》中对于音响和音乐的运用非常到位,声音与影像合二为一。
在影像流动中,通过对白、音响和音乐来强调和重现那片逝去的文化风景,给淡漠了记忆的人们一个重新寻找记忆的机会与深深思索的空间。
下面笔者将对影片中的音响与音乐所出现的位置以及使用情况做一个梳理,分析这些音响与音乐和影片主题之间的联系。
根据影片声音的使用特性,我们大致可将影片中出现的声音分为有源声音和无源声音。
有源声音是影片必不可少的,它是推动剧情发展、营造真实画面空间的重要元素。
无源声音除了烘托与渲染情绪之外,也参与叙事,表达主题。
从声音运用的角度来说,有源声音的构思相对客观,各种声音主要来自画面提供的视觉信息,而无源声音的构思则相对主观,是画面外的声音,所以导演设计的主观意图更强。
《百花深处》的场景共有四处,分别是新建的高层住宅小区,城市街道,充满废墟的胡同和空旷的百花深处胡同。
这四场戏中,导演独具匠心地逐渐引入无源音响和音乐,使影片的听觉世界不动声色地由客观渐渐步入主观,随着影片具体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情感情绪的深入,呈现出由写实走向戏剧化、写意化的发展轨迹,将影片的主题随着这条轨迹细腻地传达给观众。
( 一) 由写实向写意过渡的音响音乐空间影片第一场景中的声音主要以有源音响构成,呈现的动效和环境音响旨在为影片的情境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氛围。
搬家时的动效音响有脚步声、家具搬动的磕碰摩擦声及开关车门声等,环境音响有乔迁新禧的鞭炮声及车上的收音机广播等,这些伴随着动作烘托情境的各种音响,把一个乔迁新居的生活片段客观地呈现了出来。
随着卡车开动的引擎声,影片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场戏。
在这场戏中,导演在有源音响中添加上一笔无源音响,于是这场戏的听觉世界就有了一丝导演主观意念的闪现。
当搬家公司的伙计们载着冯先生途径北京平安大道时,此时的有源环境音响为机械沉闷的车轮摩擦声、此起彼伏的汽车鸣叫声及卡车收音机交通台的路况信息声,背景音乐为饭店里传出来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流行歌曲。
2009年艺术类考试四川大学编导考试影片分析试题 《百花深处》赏析 内容 ...

2009年艺术类考试四川大学编导考试影片分析试题《百花深处》赏析内容概要:现代都市,一派施工建设的忙碌景象。
某搬场公司接到一着装、言谈怪异男子的搬家业务,将信将疑之余,以G( 耿乐饰演 )带头的一行人跟着“疯人”几经周折来到了一块市郊荒芜的空地。
土坡成堆,人迹稀疏。
G等一行人理应因上当受骗而怒火中烧之感渐被消磨,甚至感同身受。
原来,从“疯人”的夸张举止和表情神态中他们知道了被夷平的土地上曾有他的美丽家园。
赏析一: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撞击该片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短片之一,表达了一位东方导演有别于其他导演的关于逝去年华的内涵理解和体悟。
从结构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本片中最基本的双元对立是“传统和现代”这两种文明的碰撞。
呈现给观众的一方面是一座到处是工地、到处搞建设的北京现代化大都市;而它的对立面则是“疯人”记忆中的温馨四合院。
两种文明的交汇和碰撞具体展现在了不同人物的交往过程中。
由耿乐等人饰演的搬家公司员工们显然是都市发展、文明演进下的产物,身上更多体现着现代的气息;而冯远征饰演的失去家园的“疯人”就不言而喻了。
仔细分析反映在这两方不同人物身上的各自传统和现代的因素,不难发现支撑这对最基本对立关系的是若干组对立因素形成。
一、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主题都说“电影是黄金,语言是白银”。
从语言结构分析,较能说明问题。
从双方打交道的对话中看,搬运工人明确表示需要预付款再搬运,并且强烈质疑“疯人”的经济偿付能力。
可见金钱因素已经深入了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物质利益和拜金现象成为了普遍。
整个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刷下人被渐渐地染上了一股铜钱味儿。
“疯人”的语音语调怪里怪气,反复唠叨,简单重复。
乍看给观众“痴人说梦”的印象。
作为传统文明的象征符号,他在现代文明面前包括语言在内的各个方面都是怪异的、“失态”的。
这类似于《欲望号街车》里费雯丽扮演的角色,她代表了南方没落的种植园式的奴隶制文明,但身居北方工业文明的环境中却又处处显得各个不入。
百花深处影片分析

《百花深处》影片分析(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百花深处》影片分析《十分钟年华老去》是英国一家公司斥资上亿元打造的一部短片集,这家公司邀请了全球着名的15位导演每人拍摄一个10分钟的短片,短片的主题就是流逝的时间。
《百花深处》是这部短片集的压轴作品,导演陈凯歌作为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一个中国导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他对年华老去的思考与理解。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老北京的故事,主角冯先生找搬家公司帮忙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空无一物的黄土坡上才知道这个冯先生是个疯子,为了拿到出车费他们就在什么都没有的空地上上演了一出搬家的荒诞剧,最后却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整个短片一共只有不到十分钟,却有着丰富的镜头语言和象征符号,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逐渐消逝的主题。
《百花深处》一共可以分为四个场景。
场景一也就是故事的开头,是以一个搬床垫的镜头开始,搬家工人的一个“起”字给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影片想要展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力量对比也由此展开。
接下来镜头里出现了一系列的符号语言,导演以一个仰拍的角度将一栋高楼纳入镜头中,虽然有喜庆的灯笼鞭炮,充满画面的高楼还是给人强烈的压抑感,现代化的生活标志充斥着画面,小孩大叫着“爸爸,我的电脑呢”冲进高楼中,然后我们看见了搬家公司的车,车上贴着“鼎力搬家”几个字,可以联想到成语“鼎力相助”,搬家公司的名字原来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生活中的一种残存。
这时,冯远征饰演的冯先生出场了,与耿乐饰演的搬家工人开始了一段对话,在这里导演让冯先生处于被俯视的角度,暗示了冯先生与搬家公司的力量强弱。
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对方回答“给钱的活都干”,体现了现代消费主义物质至上的观念。
整个场景一向人们展示的就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这之中出现过两次“慢点慢点”,却正暗示着现代化生活已经快的慢不下来,而与之相对的传统文化却在现代化、消费主义、工业文明的夹击中苟延残喘。
百花深处分析

百花深处分析《百花深处》分析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肇其端,《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继其后,都提出并探讨一些重大的人文主题。
这位执着于文化思考的大导演总是尖锐的目光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对于短片《百花深处》(2002)陈凯歌也是赋予其丰厚的主文思想,使其真实地表现出时光逝去这一主题。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他搬家。
可是当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后,却发现那儿只有一个小土坡和一棵大树。
但是为了要得报酬,于是就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工人们装模作样的按照冯先生的指示搬起了家,但是因为当做玩笑一个工友“摔坏”了一个前清的灯座,搬家就在冯先生的无线哀痛中结束了。
返回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冯先生以前挂在房檐上的风铃,转悲为喜的冯先生像个孩子似地边摇着手中的铃铛边跑回了“家”。
时光流逝——永恒的主题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人冯先生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化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
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搬家一事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当搬家公司的小伙问到他怎么称呼时,他不断地点着头,略略笑道:“我姓冯,大家都叫我冯先生”。
“先生”一词本源于西方(古时中国的“先生”作“老师”一意,与今意不同),是在国民时期随着西服、西餐一起流传到中国。
倘若按照中国式的方式,大可叫一声“老冯”或“冯师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志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搬家公司的几个小伙是典型的势利小人。
由于生活压迫和金钱利诱,他们便也干从配合冯先生在小土丘上上演了一出搬家的戏,“卖力”地表现出使劲的表情。
“十分钟年华老去”陈凯歌大概是这样解题的:用搬家的十分钟来见证世事变迁。
人物分析1、冯先生——似疯非疯宽大的西装衫配上一条红色运动裤,瘦削的体形,红色T恤,黄色帽子,灰色外套。
百花深处分镜头脚本

70
中景
仰拍
冯先生站在正在抬东西的工人前面
冯先生诧异的说:“大衣柜?我们家没有大衣柜。我们家用的是紫檀的衣橱。”
0:05:33-0:05:40
71
中景
固定镜头
两个搬家公司的工人还保持着搬着东西的姿势
原在驾驶座上的人笑着说:“那您说这是什么啊?”
0:05:41-0:05:45
0:03:06-0:03:08
45
空镜头
固定镜头(主观镜头)
司机的主观镜头,看见的全是写着拆字的平房
0:03:09-0:03:11
46
全景
摇镜头
车缓缓的驶入百花深处胡同
0:03:12-0:03:16
47
中景
固定镜头
冯先生高兴的望着前方,一只手扶在安全把手上,一只手指着前方
司机看着窗外
冯先生说:“到了!到了!前面就是”
0:03:17-0:03:21
48
空镜头 远景
摇镜头
车从远处向着冯先生所说的家行驶过去
无
0:03:22-0:03:24
49
远景
上摇镜头
远处是高楼大厦,近处却只有一棵大槐树
冯先生说:“停车!停车!就这!”
0:03:25-0:03:30
50
近景
平摇镜头
人们陆续下车
冯先生说:“到了,到了!这就是百花深处”
72
中景
仰拍
冯先生站在正在抬东西的工人前面
冯先生面带微笑说:“这个是我们家的金鱼缸”
0:05:46-0:05:47
73
全景
固定镜头
前跟镜头
摇镜头
两个搬家公司的工人缩小了原本抬大衣柜的距离变成了金鱼缸的距离冯先生站在抬东西工人的前面。搬家公司的人慢慢站起来向前走去冯先生绕到了他们两个的后面的中间位置。两个搬着金鱼缸的工人慢慢的走下缓坡,这时有个笑话他们的工友憋着笑走上缓坡去搬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百花深处》分镜头赏析
14140204 付诗琦
【镜头一】冯先生上了搬家公司的车之后左顾右盼,好奇地打量周围环境的画面中间或穿插了冯先生的主观镜头,即现代化的背景。
赏析:这一段主客观镜头交叉剪辑让观众极深地感受到了冯先生对现代化北京的陌生,与后面搬家工人说的:“如今只有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相呼应。
高大的建筑、中西结合的新餐馆、恢宏的立交桥、广场上川流不息的人和冯先生小心翼翼,略略有些惊慌失措的表情特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观众直观而深切地体会到冯先生对老胡同的怀念,对现代化新北京潜意识里的抵触,为影片后部的叙述做铺垫。
这一段中为突出冯先生对新北京的陌生,还设计了一个冯先生大半个身子探出车窗外张望的镜头,这样夸张的动作更是强化了冯先生与常人的不同,为影片后面揭示冯先生是疯子做铺垫。
【镜头二】搬家卡车开到“百花深处”胡同附近时,冯先生翘着兰花指欣喜地说:“诶,到这儿我就认识了。
”随后又翘着兰花指整了整自己的帽子,搬家工人在旁边用怪异的目光看着冯先生。
整个过程中穿插着搬家工人和冯先生的主观镜头,即车窗外被拆迁后一片废墟的百花深处胡同。
赏析:冯先生翘兰花指的动作是用仰视的特写镜头展现的,这样将冯先生怪异的动作放大在观众面前是为了为后部分冯先生更加荒诞怪异的要求做铺垫,为其之后看似疯癫的动作做出情感上的合理解释:一个疯子做出什么怪事都是正常的。
而后来搬家工人的怪异眼神特写以及车窗外一片废墟的百花深处胡同则给观众留下悬念,好奇影片接下来的发展。
【镜头三】卡车开到了冯先生所说的“百花深处”胡同——一片有一大棵槐树的空地。
伴随着冯先生停车的要求,车停了下来,搬家工人下车,奇怪地打量着高兴地向大槐树跑去的冯先生。
赏析:一开始用全景镜头展现了一大片空旷的土地上孤零零地立着一棵槐树,给人以一种荒凉的感觉。
但为什么要立一棵槐树在那儿而不直接是一片光秃秃的空旷土地呢?细想来,留一棵大槐树在土地中间显得更有韵味。
大槐树一方面是冯先生找到自己“家”的标志物,另一方面使画面构图显得不那么呆板。
同时大槐树的存在也能说明“百花深处”胡同存在的历史悠久。
大树往往是让人心安的形象,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这一片地方在拆迁之前是多么的热闹祥和,如此一来,对于传统文化消逝的申诉和痛斥便不言而喻了。
搬家工人下车以后用奇怪的目光打量行为荒诞的冯先生时用的是仰视镜头,这里显然不是冯先生的主观镜头(因为冯先生此刻在高处),特地用仰视的视角,是搬家工人这样一群“新北京”显得形象高大,与他们身后若隐若现的现代建筑相呼应。
他们高大的形象在这里隐喻了正常人看疯子怪诞行为的居高临下心态。
殊不知,到最后却是“疯子”冯先生给他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这里起到了极好的反衬作用。
【镜头四】搬家工人在卡车上接电话,工人从后视镜里看到冯先生一个人孤寂地站在大槐树下,同时声音是工人说:“疯子?我就说他怎么不知道平安大道呢?”电话那头的人说:“别忘了把账跟他结了。
”
赏析:后视镜里冯先生变成一个小点,孤零零地立在大槐树下,望着卡车驶走的方向。
这个镜头里慢慢的都是哀伤与孤寂,仿佛预示着传统文化看着现代文明渐行渐远,影片的焦点便开始逐步显示出来。
【镜头五】搬家工人回来了,站在低地上向冯先生讨要车费。
赏析:此处的搬家工人和冯先生的对话都是由主观镜头来表现的,冯先生在高处,因此用仰拍;搬家工人在地处,因此用俯拍。
视点的变化比平视贯穿全篇更有节奏,使观众不觉得过分枯燥。
此外,对冯先生的仰拍和对搬家工人的俯拍暗示了导演的心理倾向:疯子捍卫的是逝去的家园和传统文化,这是至高无上的;而搬家工人这样的“新北京”是注重金钱交易的丑陋渺小的形象。
【镜头六】搬家工人在帮冯先生“搬家”的时候,每抬起一样“家具”都配有相
应的音效。
抬起大衣柜时有旧木门的“嘎吱嘎吱”声,抬起金鱼缸时有金鱼在水里游动的声音。
赏析:这几个镜头的音效配的十分精彩,将搬家工人顺从冯先生的搬家表演和冯先生脑中的主观世界联系到了一起。
在冯先生的眼里,工人们手里搬着的都是他家实实在在的家具,而事实上工人们手里什么都没有。
通过声画关系将现实和冯先生的想象联系到一起,实在是很精妙。
【镜头七】冯先生见到他家檐下铃铛的铛子,开心地向工人们展示,但工人们都敷衍了事,并不理会他。
赏析:冯先生捡到铃铛铛子的画面一开始用的是特写镜头,他一边介绍以前铃铛挂在门檐上时有多么好听,一边开心的像个孩子。
特写镜头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冯先生找到旧物的快乐。
但镜头一转到冯先生背后,跟拍他向工人们展示铃铛铛子时工人们的表情就有了鲜明的对比感。
工人们对铃铛铛子的无视即内化为对传统文化的无视,对冯先生快乐的漠视即是对老一辈在胡同时快乐生活回忆的漠视。
【镜头八】一个工人手里拿着“花瓶”,另一个工人问他讨要打火机,拿“花瓶”的工人没多想,放下手里的假端着的“花瓶”去掏打火机,然后“哐叽”一声,一个瓷花瓶掉在地上。
赏析:这一组镜头之前配的是急鼓点的音乐和冯先生絮絮叨叨的叮嘱,在花瓶碎的一刹那,音乐和冯先生的说话声都停止了。
画屏碎了的画面是冯先生的主观镜头,之后接上冯先生伤心欲绝的脸和凄婉的笛声显得特别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观众在荒诞之中感受到冯先生失去爱物之痛。
【镜头九】工人从车陷入的沟里挖出冯先生家门口原来挂着的铃铛,然后悠扬的笛声响起,工人们仿佛在目光中看见了百花深处胡同原来的样子,伴随着铃铛声和悠远的唱腔,工人们陷入遐想中。
赏析:用水墨画的特效描绘出百花深处胡同原来的样子,既充满中国特色又显得意味深长。
工人们放佛受到冯先生精神洗礼一般,开始对胡同有了追忆和畅想,由此也延伸出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镜头十】在夕阳下,冯先生拿着铃铛快乐地跑向大槐树,嘴里不断喊着:“搬新家了!搬新家了!”
赏析:在暮光的照射下冯先生奔跑的只是剪影,柔和的光线让镜头显得意味深长,回味无穷,同时也引发深思。
因为逆光,所以土坡、大槐树都只是剪影,充斥在整个画面中使画面显得并不空旷,但偶尔响起的铃铛声和昏黄的夕阳依旧让人有种怅惘和忧伤的感觉。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 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 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