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

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

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二、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2分,共12分)三、计算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共28分)一、单项选择题:1、GDP与GNP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其中:GDP=GNP+外国人在本国创造的价值-本国人在国外创造的价值。

例: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GNP,和日本的GDP。

2、能计入GDP的是一辆新汽车的价值,而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政府转移支付、购买普通股票、购买一块地产、古董坏了又修好进入市场都不能计入GDP。

3、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计算(P407)4、对利率变动反应最敏感的是:投机动机5、如果边际储蓄倾向MPS=0.3,投资增加60亿美元,求yK=1/1-MPC=1/MPS=10/3 i=60 y=i*k=60*10/3=2006、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这是在利率很低的状态下,及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是没有用的。

)7、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C )。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8、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B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9、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C )。

A.右移10亿美元;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

《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

《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重要概念:市场出清,内生变量,外生变量,通货紧缩复习重点:(1)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

其关键特征是假设价格是有伸缩性的还是黏性的。

(2)市场出清模型:市场出清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价格有伸缩性,但只适用于描述长期经济,而价格黏性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短期经济。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重要概念:奥肯定律,存量与流量,CPI,GDP平减指数,劳动力参与率,国民收核算恒等式复习重点:(1)GDP同时衡量①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②对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从整个宏观经济体系看,两个量必然相等,收入必定等于支出(2)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名义GDP是用现期价格估价产品与服务,实际GDP是用不变价格估价产品与服务。

只有产品与服务量增加时,实际GDP才增加。

而名义GDP的增加既可能是由于产出增加,也可能是由于价格上蓄)与可贷资金的需求(投资)均衡。

(4)能运用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解释政府购买、税收变动及技术进步对消费、投资、储蓄和利率的影响,并进行计算。

第四章货币与通货膨胀重要概念:古典二分法,货币数量论,费雪方程式和费雪效应,货币中性,鞋底成本,市场公开业务,法定货币,金本位,恶性通货膨胀复习重点:(1)货币的三种主要职能: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2)货币类型:法定货币和商品货币(3)货币量的控制: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被称为货币政策,一般由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操作。

美国的央行是美联储,其控制货币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公共市场业务——买卖政府债券。

(4)货币量的衡量:四种口径或四个层次C=通货M1=通货+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可支取存款M2=M1+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M3=M2+大额定期存款+回购协定+欧洲美元+只为机构服务的货币市场的共同基金余额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3为根据金融衍生工具创造的货币供应量(5)货币数量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结论:名义GDP与货币量成比例的。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

宏观经济学一总产出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DP与GNP的关系是: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GNP或GDP减折旧;等于——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1. 收入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而不是个别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如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和经济模型。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通货膨胀率衡量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3.宏观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经济学的供给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等;-宏观经济学的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等。

4.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不断波动和循环;-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5.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6.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社会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存储和价值尺度的作用;-金融市场通过提供资金的融通,促进经济的发展。

7.宏观经济学的政府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总量;-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总量;-结构政策通过改善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

8.宏观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有重要影响;-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9.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通过研究政策的影响和效果来提供政策建议;-经济政策评估需要考虑不同的经济群体和宏观经济目标的权衡。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总复习要点,包括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供给与需求、经济周期、经济增长、货币和金融、政府政策、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政策评估等内容。

通过熟悉这些要点,可以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应对相关的考试或研究。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各章复习大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 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你3、名义GDP与实际GDP(1)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4、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的计算遵循国民原则。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1、生产法:又叫增值法,采用对每个生产过程新增价值加总的方法计算GDP。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各章知识点分析第12章国民收⼊核算⼀、了解与识记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法:即均衡国民收⼊理论和总量分析⽅法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计⼊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3、核算国民收⼊的三种⽅法(⽀出法、收⼊法、增殖法需要了解)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5、GDP折算数⼆、理解与分析1、国民收⼊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第13章简单国民收⼊核算理论⼀、了解与识记1、简单国民收⼊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3、凯恩斯的绝对收⼊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4、其他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的决定及变动(重点)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般均衡(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2、IS曲线的含义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5、LM曲线的含义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解与分析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的政策效应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2、财政政策、政策⼯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事”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级市场,⼆级市场,主板市场,⼆板市场)(可以略看)⼆、理解与分析1、经济政策的⽬标及相互关系⽬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平衡关系:四个⽬标是⽭盾统⼀的。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课件整理-17页文档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课件整理-17页文档资料

MACROECONOMICS00I.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曼昆: 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是从整体经济的各大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来研究经济的整体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Ragnar Frisch,1933=>宏观的定义是相对微观的概念而言, 是挪威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宏观经济学是分析和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工具.=>从市场学讲,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而不能主动影响. 唯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公关介入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 II.宏观经济学的学说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muelson],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宏观经济学,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 362p.弗朗索瓦·魁奈François Quesnay1694 –1774法国经济学家,重农主义的领袖、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先驱。

1758年写出著名的《T ableau Economique经济表》,用图表来说明社会各经济阶级和部门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它们之间支付的流通。

并提出了经济平衡的假说。

他提倡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纯产品学说亚当·斯密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相对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Thomas Robert Malthus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 -1834):英国经济人口学家.1798《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人口学原理》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

简单的凯恩斯 13
AD决定 扩大的凯恩斯 14
封闭条件下
政策运用
17
GDP决定
13-15,17
理论
AD和AS决定
15
开放条件下
18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
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 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
--解决:资源充分利用
2.货币总需求函数
L = ky-hr
L 0
(二)Ms
1.区分M和m:
M、m、P分别表示名义货币量、实际货币量和价格水平。
m M P
2.图形: r
M/P=m
0
m
3.货币供求与利率决定
(1)利率决定与形成(静态分析):
r(%) L
M/P=m
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的过程:
r1 E
r0 r2
m L, BD , BD BS, BP , r , L2 , m L
货币需求是利率决定的主要因素(内生变量)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14章38
(一)Md
1.流动性偏好
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
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交易动机 L1:取决于收入(y)
预防动机 L1:取决于收入(y) 投机动机 L2:取决于利率(r)
3.图形:
注意:流动性偏好陷阱相关内容 r L=L1+L2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包括: 家庭消费支出:C 企业投资支出:I 政府购买支出:G 净出口: X-M
GDP=C﹢I﹢G﹢(X-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C+I+G+X≡Y≡C+S+T+M
I+G+X≡S+T+M
得I≡S+(T-G)+(M-X)(四部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名义GDP和实际GDP
实际GDP=名义GDP/GDP隐含折算指数
第十三章
边际消费倾向MPC:在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C/▽Y或dC/dY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

C+S=Y
2、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3、APC+APS=1,MPC+MPS=1
乘数的概念:总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

即指在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定的情况下,总投资的增加将引起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即:K=▽Y/▽I=1/(1- β)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
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KG= ▽Y/▽G =1/(1- β)
2、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KT= ▽Y/▽T=-β /(1- β)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KTR= ▽Y/▽TR=β /(1- β)
4、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Kb=1
第十四章(注意课后计算题)
IS曲线:是指产品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或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情况下)利率与国民收入间关系的曲线。

S曲线的经济含义(作为一般了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当利率上时,投资需求减少,总需求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减少。

因此,要使产品市场保持均衡,即储蓄等于投资,则均
衡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应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IS曲线的斜率
1.两部门r=[(a+e)/d]-[(1- β)/d]Y
2.三部门r= [(a -βT+βTR+e+ G0 )/d]-(1-β)Y/ d (固定税制下)
货币需求动机和流动性偏好陷阱
(一)货币需求动机
(1)交易性需求:个人或企业正常交易的需要。

对货币的需要量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量越大。

(2)预防性需求:为预防意外支出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失业、疾病、意外事故)。

其需求量与收入成正比。

L1=L1(Y)=kY (k=dL1/dY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 L1→交易和预防动机需要的货币,Y→收入
(3)投机性需求: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

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

(二)货币的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1)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2)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不管
手中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而不愿购买有价证券。

原因:货币是流动性或灵活性最大的资产,可随时交易,用于应付不测之需;可随时用于投资。

LM曲线:是指反映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LM曲线的三个区域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效果
1.LM曲线的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变化
(1)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的效果越明显;(2)IS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的效果不明显。

2.IS曲线的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变化
(1)LM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的效果不明显;(2)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的效果越明显。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线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
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的大小。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大。

(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即K的大小。

K越大即LM越陡峭,则挤出效应越大。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h 的大小。

H越大,LM平缓,则挤出效应越小。

(4)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d的大小。

d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大。

总之,挤出效应与KG 、K、d正相关,与h 负相关。

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货币政策效果(1)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的斜率变化
IS曲线越平坦,移动LM曲线,货币政策的效果大;IS曲线越陡峭,移动LM曲线,货币政策的效果小。

(2)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的斜率变化LM曲线越平坦,称动LM曲线,货币政策的效果小;LM曲线越陡峭,移动LM曲线,货币政
策的效果大。

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水平的IS曲线与垂直的LM曲线相交,则称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第十六章(课后计算题)
自然失业:由于经济中某些无法避免的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包括:摩擦性,季节性,结构性1、摩擦性失业:由于正常的劳动力的流动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季节性失业: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

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引起的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或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产生的失业。

非自然失业:包括效率工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效率工资失业:由于实施效率工资而造成的失业。

效率工资:高于劳动供求均衡的工资。

2.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
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奥肯定律:GDP每增加2% 。

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

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是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即时地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即时地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包括政府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公开市场业务(或公开市场操作):是目前央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