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实录《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实录之一
语文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语文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的文学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说有几要素?生:三要素。
师:哪三要素?生:人物、环境、情节。
师:哪个要素是核心?生:情节。
(这是备课时我没预想到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我在上新课前先和他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小说的相关知识,以备以后上课用。
我备课时,预想的是学生异口同声会答“人物”。
)师: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是为了塑造?生:人物。
师:对,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又叫“典型人物”。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典型人物是谁?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今天,我们就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学习这篇课文。
首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默读全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朗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名学生朗读,这名学生带动了全班齐读,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拿出纸和笔,一分钟时间。
(ppt出示预习检测:课文是_______国作家_____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________,后被________占领。
____来了命令,_______的学校只许教____语,今天是最后一堂_____语课。
)(找一两名学生回答)(ppt出示:课文是__法___国作家__都德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__法国___,后被__普鲁士__占领。
_柏林_来了命令,__阿尔萨斯__的学校只许教_德_语,今天是最后一堂_法_语课。
)师:很好,预习很全面。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题外话:灵感于曹刚老师的课堂导入,觉得甚是巧妙。
以填空的形式把本文的写作背景交待得一清二楚,同时,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1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1第一课时〔预备铃后,师、生齐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渡荆门送别》。
〕〔上课铃响〕师:我们前一阶段呢,读了几篇外国的短篇小说──我们读了小林多喜二的《母亲》,我们又读了契诃夫的《凡卡》。
现在大家把课文打开来,翻到47页,今天要学习法国的短篇小说──都德写的《最后一课》,〔板书:最后一课〕我们昨天听了一遍录音,今天我们早读又读了一遍。
现在我们看看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而是最后的一课呢?现在我简单地把当时的背景介绍一下。
〔挂中学地理教学挂图《法国》〕《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上说,反映了1870到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的情况。
〔板书:1870~1871普法战争〕我们看看注解,关于“普鲁士”──看看注解(5)。
哪个同学把注解(5)读一下看?〔学生举手〕好,×××。
生1:“〔普鲁士〕当时德意志境内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1870~1871)中战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教师指地图上的法国、德国〕师:好,那么我们知道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
在普法战争中,起先呢,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就出兵向普鲁士挑战,结果呢,普鲁士军队已经有了准备了,所以他去打的时候,非但没有把人家打败,相反呢,人家把他打败了。
结果就把阿尔萨斯,还有洛林东部两个地方作为割地,割给了普鲁士。
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
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现在,我们同学已经知道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人物、情节,是比较集中的。
那么按照地点来分,大概分几段?怎么分法呢?〔学生举手〕×××说。
《最后一课》语文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语文课堂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大家来读一读投影上的诗歌,读完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教师出示投影1。
学生自由读,取名。
)学生:题目可以叫“最后一课”。
学生:我取的名字是“最后的晚餐”。
教师:两位同学取的名字都很不错。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名为《最后一课》的小说。
请大家打开书本。
(教师出示投影2)二、背景介绍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最后一课的呢?请大家看投影上的背景介绍。
(教师出示投影3。
学生自读投影内容。
)三、初读感知教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
现在请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然后来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投影5。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学生:我觉得这篇课文表示了法国人民在失去国土后的悲愤心情,以和对法国的无比热爱。
学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他们竟连学习自身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和的。
四、感受、理解小弗郎士教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谈得很好。
我们都看出了这篇的主题是表示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现在,我们就来感受文中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表示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选择一两个最能反映小弗郎士心情的语句,揣测小弗郎士当时的心理,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身的感受,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师出示投影5。
学生阅读、搜寻、朗读、书写感受)教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谈自身的发现和收获。
可以仿照投影上“示例”的说法,也可以自身选择句式来谈。
学生:我选择的是第10段的“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因为自身没有受到老师责骂时的庆幸。
学生:我选的是第15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悔恨!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繁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教学资源利用情况
评估教学资源(如教材、 课件、多媒体等)的利用 情况,是否充分、有效。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01
02
03
04
教学内容反思
回顾教学内容,思考是否全面 、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需求。
教学方法反思
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 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 掌握。
教学互动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情况,是否充分、有 效。
情节梳理与赏析
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分 析小说中的关键事件和场景, 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细节描 写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探讨
80%
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 展,探讨爱国主义情感的内涵和 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 义情感对于个人和民族的意义。
100%
语言与文化的传承
分析小说中法语教学的情节,探 讨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 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 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最后一课》作为一篇具有浓厚文 化背景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学生自主创作与分享
01
创作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爱国”为主题创作诗歌或散文,表
改进建议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调 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互动等。
05
课程延伸与拓展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写 父子之间的深情,引导学 生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荷塘月色》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实录师:刚才我们的教室虽然是静静静的,但每一位同学都在用心读书,静心思索,并且用笔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收获。
能把你们的阅读收获拿出来与大家一道共享吗?生:我读懂了“惊愕”这个词语的意思,“惊”和“愕”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所以,“惊愕”的意思是与心情有关系的,惊愕,就是惊异,惊异的意思。
师:“惊愕”的“愕”虽然是个生字,但你能从它的字形推想出它的意思,特别好。
生:我想来补充一下弟子们为什么会感到惊愕,由于他们没有想到,一贯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末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约的问题。
师:补充得特别好!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对“惊愕”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
生:我在读到“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这句话的时候,联想到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野草的生命力很强,火是烧不尽的,所以,我认为用火烧的方法除草是治标不治本。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就应当要这样学会旁征博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通过阅读文章的第4自然段,我知道了哲学家是探讨人生奥妙的人。
从这篇文章中,我还看出哲学家很有聪慧,他能通过一些看似简约的问题,让同学去领悟深刻的人生道理。
所以,我很佩服哲学家。
师:谁不佩服有聪慧的人呢?生:我也佩服这位哲学家,我觉得他教育同学的方法很独特。
他不是把道理死教硬灌给同学,而是把他们带到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这样学到的是鲜活的知识,掌控得就坚固。
他带同学十年游历,个个都成为了饱学之士,如今,他又把同学带到旷野里,为他们上最末一课,教他们怎样做人。
师:你的这番话触动了我的心弦,我也要像这位哲学家学习,应当不失时机地把你们带到生活中去获得一些鲜活的知识。
生:当我读到文章的最末一个自然段时,可以说是心潮澎湃,我把这一自然段读了又读,感到这几句话的份量很重,值得我一辈子去玩味。
人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但美德远比知识重要。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也就是说,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是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的。
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也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二) 抓住心理,走近小弗朗士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小弗朗士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表现了他一种怎样的心理。
一号组员:1段“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我想就别上学了”写出了小弗朗士怕老师,而且贪玩不爱学习。
(师板书怕老师、贪玩不爱学习) 二号组员:3段“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有意思多了”看到敌军在操练觉得有意思,我觉得他很幼稚。
(师板书:幼稚)三号组员:12段“我听了心里万分难过。
啊,哪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导航的,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坏家伙“三字看出此刻的小弗朗士对敌人满了恨。
(师板书:恨敌人) “坏家伙”三字重读,表达出小弗朗士的恨。
四号组员: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
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这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感到万分懊悔,可以看出他现在非常想好好地学习。
而且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
(师板书:懊悔、同情老师) 请你把这一段再朗读一遍,把小弗郎士当时的懊悔、惋惜等复杂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本单元的话题——祖国导入,王开岭(《发现》栏目的开创者)的讲座,提到“祖国”和“国家”是不一样的。
祖国——褒义、温暖的词汇/国家——中性的词汇,推荐学生看王开岭的书。
二、检查预习三、朗读课文,把关字词师提示:坐好、吸一口气,开始读,读出你们的爱国激情生朗读师板书字词并注音四、合作探究、发现问题探究前:师简单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小说的相关常识。
探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长组织组员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疑问,问题提出来,自己组内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留着。
由组长写出本组一个最有价值的语文问题和备用问题。
生开始讨论……五、布置作业1、字词抄写3遍2、科代表收集各个小组的问题清单第二课时一、问题展示,评析互动1、文章是如何设置悬念,有何作用?(这个问题抽象空洞,问问题的孩子本身就预设课文有悬念,那你首先自己找出课文哪里设置了悬念)2、小弗郞士心里活动变化过程?(这个问题,小组内部完全可以自己解决)3、文章结尾“然后他呆在那儿……”这里为什么要用“呆”而不要“站”或“立”等字?师:这个问题问得有语文味,这孩子会读书。
师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用声音传达课文的情感。
追问:为什么“呆”在那儿?生:绝望/伤心/痛苦……师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肯定:我想,用“站”或“立”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用“站”,那读不出韩麦尔先生木然的表情,他是不是也可以站在那里笑或者做其他的事情……生笑。
师:“呆”字背后传达的韩麦尔先生的悲伤之至,痛苦之至(师生一起回答出来的)。
问题扩展:“放学了,你们走吧”文章为什么写到这里就没了,为什么这样设计结尾?全篇有没有一个字提到爱国,没有,那你们读到“爱国”的情感了吗?我们孩子写文章总喜欢留一个光明的尾巴。
多么苍白无力!小说的高明之处结尾留白,既传达了思想感情,又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小结:这个问题很好,但还是注意问题的表述和加工。
4、(24)…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六年级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之一

六年级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之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课文理解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
4、领会哲学家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艺术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流程]一、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去听一位哲学家的课。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给他的一群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想来一定是不同寻常的。
这篇课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由练习朗读,大约在5分钟左右。
)2、请同学提出生字,并自行认读理解,但要告诉大家自学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学愕惊愕铲铲子3、还有哪些生词需要共同讨论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斩草除根旷野归结自学生字的方法:查生词中不理解的那个字,比如惊愕一词就查愕;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
如斩草除根旷野;请教老师、同学,如哲学家。
5、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教师要提醒同学朗读时注意体会声音的强弱顿挫,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每个同学读完某一部分,都要说说有关小节的主要内容。
6、请学生上黑板上书写上述生词,请大家评说字型是否美观,以及改进书写的意见。
7、练习临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体会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哲学思想和教学艺术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历和拜访的十年经历(3)作者说他们个个满腹经纶,你觉得他们将是怎样的?2、精读第二九自然段。
(1)在读课文之前,请你结合课题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问题?请自由提问,并找到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2)从大家的提问中删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并且哲学家都说他们是饱学之士了,哲学家还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课?结合课文,说说,哲学家心里的杂草和学生心里的杂草有什么不同?结合生活,想想,学生和哲学家的回答的回答对还是错?区别?请你对哲学家上最后一课的地点和内容、方法和艺术谈谈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实录《哲学家的最后一
课》教学实录之一
生:因为是中国留学生。
师:你的意思是说德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留学生。
生:可能是工资太低。
生:也可能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生:我好象读过这个故事,好象是说他乘公交车逃了2次票。
师:握个手,叫什么名字,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所以见多识广。
其实原因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
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教师板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哲是个生字,翘舌音,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上了什么内容?(教师打一个小问号)
生:通过最后一课,哲学家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打大问号)
生:哲学家是个怎样的人?(哲学家是干什么的?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哲学家?教师又打一问号)
师:听说大家已经把课文预习了几遍,那老师直接请大家来展示你们熟练的朗读了。
边听边想,读完后看大家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开火车朗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
)
师:课文中的那位哲学家是干什么的?
生:一直在探讨人生的奥妙。
师:是啊,在我们看来哲学家苦苦探讨的人生奥妙,肯定是非常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可今天,却让他的弟子们,(板书)惊愕不已,为什么?
生: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如何铲除田野里的杂草?
师:这个问题简单的不可思议,连小孩子都能回答。
老师昨天在备课时,一直为这个幼稚的问题摇头好笑,真有点怀疑哲学家的智商了。
(学生好笑)
师:好笑归好笑,课还是要上,对于如何铲除旷野里的杂草,答案还是要有的。
请同学们默读第410自然段,看看弟子们是如何做的,哲学家又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看法?你倾向于谁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
)
师:先不急,把你的观点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先小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显得很活跃。
)
生:我比较赞同哲学家的做法。
因为,他不像弟子们,杂草是铲除了地还是荒着,现在哲学家种上了谷子,提供了粮食,发挥了作用。
生:我除了赞同哲学家的做法外,还比较赞同斩草除根的弟子的做法,他彻底清除了杂草,圆满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师:也许你没有真正种过田,听农民伯伯说,斩草除根了,看似彻底铲除了杂草,但(板书草籽)却落进了泥土,来年,草籽还会生根发芽。
懂了吗?
生:我赞同用石灰除草的方法,我看过石灰被水冲洗后,那些杂草被干死了。
生:你们两位都没有哲学家的好,光除草却没有用。
生:哲学家种庄稼,也要先除草,然后种上庄稼。
生:庄稼地里,不可能全部是谷子,肯定也有杂草。
师:同学们争论很激烈,看来,我得请最后一位同学来总结了。
生:你们都有点偏题,现在不是要讨论如何种庄稼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铲除旷野里的杂草。
弟子们的做法都不能彻底清除杂草,而只有哲学家的做法彻底铲除了杂草。
师:谢谢你的总结。
刚才大家议论的弟子们的做法包括那位用石灰的方法,虽然地表上的草死了,但根还在。
(显然教师这个补充滞后了),都不能彻底根除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因为杂草仍然有生存的空间。
而哲学家呢?用事实来说明一切。
一年后,弟子们如约而至,不过他们所看到的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
生:杂草丛生。
师:而是
生:变成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师:请大家注意两个字长满,为什么?
生:说明,全部是谷子。
师:对,杂草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
我想此时此刻,那些弟子们看到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一定也会惊愕不已,当然不是对当初那个简单幼稚的问题而惊愕,而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起先有点迟疑,显然这是老师的问题。
但学生还是举手了。
)
生:因为弟子们觉得自己的方法没有彻底铲除杂草。
而哲学家的方法真是太高明了。
师:所以,弟子一个个由惊愕转为敬佩。
你们认为哲学家是个怎样的人?我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生:我觉得哲学家是个具有良苦用心的人。
他通过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
生:我觉得哲学家是个重实践的人。
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更好,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会。
师:对,哲学家是充满睿智而高明的,他的学生也不愧为是
生:满腹经纶、饱学之士。
师:他们对如何铲除杂草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齐读第11段。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杂草,各表示什么意思?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第一个杂草指旷野里的杂草,第二个杂草是指人头脑中的不好的思想。
生:灵魂里的杂草指丑陋的东西。
生:指私心杂念。
师:对,灵魂里的杂草是指人性中丑陋的东西,头脑中的不良思想,那么,具体指哪些呢?
生:懒惰
生:自私
生:欺骗
生:凶残
师:对,要铲除这些灵魂里大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美德来占据它。
例如,要铲除懒惰这棵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勤劳来占据;或者说,用勤劳来驱除懒惰。
你想用什么来驱除什么?
生:我要用大公无私来驱除自私自利。
生:我要用善良来驱除凶残。
生:我要用诚实来驱赶欺骗。
师:很好,只有这样,那些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杂草才会彻彻底底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人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纯洁。
只要我们从小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真的种子,就能开出善的花朵,就能结出美的果实。
(学生不住地点头)
师: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
那就是
生:朗读要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师:这就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弟子们,通过实践、观察、比较、亲身体会到的人生哲理。
那就是
生:再次齐读要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师:那些学生把这条人生哲理,写进了书籍之中,目的是什么?
生:让世世代代的人都要记住这个人生哲理。
师:对,要我们每个人都记住它,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践行这个人生哲理。
那就是
生:学生第三次齐读要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师:同学们,这一段从内容上讲,它是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但从写法上讲,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一点化腐朽为神奇,使原本平淡的文章,顿生光辉。
师:我们还是把目光回到那位博士生身上,他被几十家大公司落聘后,最后想屈尊就驾,找到一家小公司。
谁知,竟也遭到和前面相同的厄运。
他再也受不了了,质问公司老板究竟是什么原因。
老板说:我们从你的记录上,查到了你有三次在公交车上逃票的记录。
那位博士气愤地说:难道我的博士文凭比不过三张车票。
如果你就是那位老板你会怎么说。
生:比不过。
三次逃票可以看出你不诚实,诚实比什么都重要。
生:我还是不能录用你,因为虽然是三张车票,但可以看出你喜欢贪小便宜,我们公司一旦雇用了你,如果你为了贪便宜,肯定会损害我们公司的利益的。
生:对不起,虽然你的知识很丰富,学历很高,但三张车票像一面镜子,照出你心灵的污垢。
你的灵魂里长着杂草,请你除掉了杂草再来应聘吧。
师:是的,这位博士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是有一样东西比这些都重要,那就是人的美德,我们从小就要培养美德,用美德占据心灵,千万不要让杂草在你的灵魂里有生存的空间。
今天回家请每位同学制作一张书签,把这条人生哲理夹在自己的书里,时时处处督促自己用美德铲除灵魂里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