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养胃度炎夏
治疗脾胃湿热的药方

治疗脾胃湿热的药方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
“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
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
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
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
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
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
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
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
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
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
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
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
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
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立秋养生之道和注意事项

立秋养生之道和注意事项立秋养生之道和注意事项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
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立秋养生之道和注意事项,希望有所帮助!一、立秋的养生之道1、起居调养所谓“早立秋冷飕飕”、“秋前秋后一场雨”。
立秋首先带来天气变化,天气将由热转凉,日夜湿差逐渐加大。
此时,要注意适时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间睡觉时腰腹要盖被子,以防受凉。
此外,还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2、忌越贵越补“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3、精神调养立秋是秋天的天始,人体代谢与自然界一样进入阳消阴长的状态。
此时,精神调养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
4、药膳百合莲子莲藕汤:粉莲藕250克,鲜莲子50克,鲜百合30克,冰糖适量。
将莲藕洗净,切小粒,鲜莲子洗净(不去莲子心),鲜百合洗净,三者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莲藕、莲子酥软即成,调入冰糖,即可食用。
具有健脾益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二、立秋养生注意事项1、不要暴饮暴食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
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
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2、少吃刺激食品秋天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等。
另外,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
3、饮食不要过于生冷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
肝胆脾胃湿热药方

肝胆脾胃湿热药方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
“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肝胆脾胃湿热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肝胆脾胃湿热药方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
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
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
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
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
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
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
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
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
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
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
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
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
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芡实和薏米可以同时吃吗

芡实和薏米可以同时吃吗关于《芡实和薏米可以同时吃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许多盆友询问道:“伏苓和薏仁米是不是能够另外吃?”回答是毫无疑问的。
伏苓和薏仁米另外吃的功效是十分显著的,不但能够健脾养胃还能够补气补血,二者另外吃,是沒有副作用的,能够安心配搭服用,但是关键留意的是,害冷比较严重、肠胃特别是在阴虚内热和身体过多郁气的人不太合适服用。
伏苓有益气、健脾养胃、滋润健壮的功效,它与莲籽一些类似,但其收敛性镇定的功效比莲籽强,适用漫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女性带多腰酸等。
除此之外,伏苓还能够推动血液循环系统,让人皮肤白皙、嫩白。
“薏米仁最善利湿,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半身者,最合适用之”薏仁米性繁花落尽,假如肠胃过度阴虚内热,四肢畏冷较重的人,還是不太合适的。
薏仁米关键作用取决于健脾胃祛湿,健脾胃能够润肺,去湿气能够止咳化痰。
伏苓和薏仁米同食:健脾胃益胃;淮山药薏仁米芡实粥补气补血、健脾养胃的作用是认可的。
去湿气利湿,健脾胃润肺;薏仁米关键作用取决于健脾胃祛湿,健脾胃能够润肺,去湿气能够止咳化痰。
因此薏仁米,也可以用以治疗肺热肺痈肺痿之病。
和伏苓同用,也是相辅相成,相辅相成缺少。
薏仁米(Coix chinensis Tod. )又叫:薏米仁、苡仁、六稻谷,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其性凉,味甘、淡,入脾、肺、脾经,具备利湿、健脾胃、除痹、清热解毒放脓的作用。
薏仁米生在溫暖湿冷的十边地和峡谷溪沟,海拔高度2000米下列较广泛。
因为薏仁米的营养成分很高,被称作“全球禾本科植物之首”;在欧州,它被称作“生命健康之禾”;去日本,近期又被列入抗癌食品,因而身价倍增。
薏仁米具备非常容易被消化的特性,无论用以滋补养生還是用以诊疗,功效都很缓解。
薏仁米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薏苡属多年生植物,茎站立,叶披针形,它的子实卵型,乳白色或灰白。
薏仁米的营养成分很高,被称作“全球禾本科植物之首”,在欧州,它被称作“性命健康之友”。
健康养生祝福语

健康养生祝福语健康养生祝福语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祝福语吧,祝福语有助于促进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怎么去写祝福语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健康养生祝福语,欢迎阅读与收藏。
健康养生祝福语1一、中秋过后夜夜凉,寒露需防燥邪伤。
润肺生津脾胃养,防寒保暖记心上。
健康加码别逞强,工作减负别硬扛。
心理调节亦重要,风起叶落莫感伤。
二、能吃能喝不健康,大吃大喝损胃肠,胡吃海喝更遭殃,会吃会喝才健康。
阴阳交替子午觉,修整美肤自然妙,枕软足暖面微笑,有卧心静万事消。
三、夏季养生,秘籍分享,晚睡早起,午睡解疲,随时补水,少量多饮,适度锻炼,清晨傍晚,散步慢跑,气血畅通,黄瓜西瓜,消暑高招,关怀送上,快乐安康!四、葛爷说:夏天,蚊虫多发季节,要想睡的好,必须用夜舒静,半斤煤渣一团棉花,床下一点,嘿!蚊虫全熏没拉!这东西便宜又实惠,而且家家都有,方便,自制就能用,我看行!五、春色令人醉,养生莫荒废。
让灿烂阳光晒晒背,让快乐心情消疲惫,营养均衡多饮水,锻炼身体人不累。
健康最为珍贵,愿你笑容明媚。
六、夏季防暑巧喝茶,秘诀给你道一道,上午最宜喝绿茶,振奋精神效率佳,下午最好饮,加入枸杞抗疲乏,晚间喝点决明子,补脑安神就靠它。
愿快乐安康!七、生存三宝:阳光、空气、水;健身三宝:跑步、跳绳、爬楼梯;延寿三宝:放屁、出汗、打喷嚏!开心三宝:笑容,朋友,短消息。
八、枸杞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A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平补肝脏,有明目作用。
常用电脑的人,每天泡点枸杞喝,对保护眼睛很有好处。
记得和朋友分享哦!九、炎夏养生有道,分享给你可好?切忌大悲大喜,愉悦才最给力,饮食养心为要,小枣莲子安神,鸭肉蘑菇银耳,清补健脾良方。
温馨关怀送上,愿你快乐安康!十、告诉你长寿的秘诀,就是“九多九少”:少肉多豆,少盐多醋,少食多嚼,少衣多浴,少药多练,少车多步,少虑多笑,少欲多施,少言多行,你做到了吗?十一、秋风阵阵凉意袭,秋季养生勿忽视,一早一晚温差大,注重来把关节护,锻炼之后来杯水,及时补充身体需,吟吟诗来唱唱歌,胸襟开阔心情好,不重名誉不重利,欢欢乐乐享人生。
夏季养生的唯美句子_写作素材

夏季养生的唯美句子最恨相思难消,一年犹有四季时。
不管你是如何心情,夏至到了,记得晚点睡,早点起,小编收集了夏季养生的唯美句子,欢迎阅读。
1. 四季最热数炎夏,新陈代谢快激发,脾胃功能都低下,莲子健脾能湿化,清热解暑用菊花,补养肺肾百合花,多吃蔬菜和黄瓜,补充水分补充钾,2. 夏至到,细菌多,肠道容易闹疾病,勤洗手,讲卫生,果蔬一定洗干净,饭菜烧至十分熟,常吃大蒜有好处,愿你健康过一夏。
3. 春走夏至,夜卧早起。
饮食宜淡,生冷莫贪。
固表补心,清热益脾。
运动适当,防暑调息。
灭却心头火,心静自然凉。
4. 夏至到防暑忙,外出记得防太阳,多吃清淡多喝汤,莫贪凉莫油腻,注意休息很重要,多吃瓜果和蔬菜,清清爽爽一夏季。
5. 夏天来了温度高,防暑解渴有妙招,半杯西瓜打成汁,再兑半杯咸白水,又解渴又营养,开开心心把温降。
6. 夏至防暑可多喝一些绿豆汤有祛暑利湿、清热解毒的功效,由于出汗较多还应多补充一些盐份。
多吃新鲜食品,过夜食品不要吃,保持健康好心情,清清凉凉过一夏。
7. 夏季饮食宜清淡,切忌粘腻与过饥,肠胃工作很卖力,不要给它添负担。
多笑多唱心情好,烦恼忧愁绕着走。
饭后提倡百步走,心情舒爽最重要。
一条短信值几何,觉得有理就转转,身体健康最重要。
8. 夏季最热大小暑,雨水最多湿侵入;暑气逼人心气亏,导致盛夏易中暑;乏力头昏又胸闷,恶心口渴还麻木;通风休息可用药,绿豆汤也可来解暑。
9. 夏季漫长又难熬,高温酷暑沙尘暴,洪水泛滥把灾闹,天气反常惹人恼,做好防备要记牢,安全第一最重要。
10. 夏季学养生,民间有妙招:若要皮肤好,粥里放红枣;润肺生津数草莓,能助消化通肠道;夏吃鲜桃正当时,营养均衡价值高;消暑生津是西瓜,心烦意乱能除掉;苦瓜最宜夏季时,驱除邪热解乏劳;大家试一试,看看妙不妙。
11. 夏至到,防中暑,防高温,防细菌,勤通风,勤洗澡,少油腻,多果蔬,多休息,莫贪凉。
清清爽爽一夏天。
12. 夏季运动很重要,清晨傍晚时段好;湖边公园空气鲜,散步慢跑广播操;淡盐开水绿豆汤,补盐消暑不可少;冲头淋浴忌冷水,寒湿疾病会困扰;只要用心锻炼好,酷暑炎夏都吓跑。
2023三伏天晒背要天天晒吗

2023三伏天晒背要天天晒吗三伏天晒背要晒多少天才好看个人体质,可以晒两三天,也可以晒一个月,也可以每天都晒。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一个好时机,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注意保健养生,有些人会在三伏天晒背,这样可以祛除寒湿、增强体质。
三伏天晒背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可以每天晒,也可以只晒一两天,主要看个人需求和体质。
可以晒一个月,也可以晒一天。
建议三伏天晴天上午最好。
由于夏季炎热,人们就容易贪凉,例如长时间吹空调或者吃冷饮,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寒湿之气进入体内,此时每天适当的晒一下被能给机体补充阳气,从而起到较好的排湿驱寒作用。
但是每天晒背的时间不宜过久,不然容易发生中暑的情况,另外晒背的时间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上午八点或者是下午4点以后,此时太阳没那么强烈,能减少晒伤和中暑的情况。
伏天的伏是什么意思“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
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
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
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
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
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
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
养生必须从当下做起。
三伏天养生的秘诀身体祛湿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
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
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
日常健脾胃的八个方法

秋风扫落叶 |3377个满意答案 2010-01-12 向TA提问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用于治疗感冒的药物有许多种。
由于中成药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好的特点,故很受人们青睐。
但临床实践证明,如果中成药选用不当,也可延误病情。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四种类型。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感冒应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一、风寒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
这种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
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原则。
病人可选用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冲剂、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午时茶颗粒等药物治疗。
若病人兼有内热便秘的症状,可服用防风通圣丸治疗。
风寒型感冒病人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药物。
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等等。
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汤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
总结: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二、风热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痰液粘稠呈黄色、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便秘等特点。
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
病人可选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丸、羚羊解毒丸等药物治疗。
风热型感冒病人忌用九味羌活丸、理肺丸等药物。
三、暑湿型感冒: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
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
病人可选用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丸等药物治疗。
如果病人胃肠道症状较重,不宜选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养胃丸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