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导学案)
浪淘沙导学案

浪淘沙导学案浪淘沙,位于中国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蓝海之滨,是一片被誉为“广东的马尔代夫”的美丽海滩。
它以其细软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和迷人的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浪淘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休闲娱乐,更是一个富含学习和探索的宝藏。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浪淘沙及其所提供的导学案,带您领略浪淘沙的魅力。
一、浪淘沙的地理位置浪淘沙位于揭阳市的榕城区,地处东经116°15′,北纬23°35′,是广东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它被琼州海峡和雷州半岛夹持,毗邻港门和香港,交通便利。
浪淘沙的地理位置使其享受着温暖的气候、丰富的植被和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度假和探险的理想去处。
二、浪淘沙的自然景观1. 晶莹剔透的海水浪淘沙的海水晶莹剔透,清澈见底。
游客可以在海滩上尽情嬉戏,感受海水的清凉和湿润,享受阳光的沐浴。
此外,在浪淘沙的沙滩上还可以观赏美丽的海底世界,如五彩斑斓的珊瑚、灵动的热带鱼等。
2. 细腻柔软的沙滩浪淘沙的沙滩细腻柔软,洁白无瑕。
走在沙滩上,感受沙粒的触感,听海浪的声音,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3. 壮观的日出与日落每天清晨和傍晚,浪淘沙都会迎来壮观的日出和日落。
太阳的光芒洒在海面上,映照出一片金色的海洋,景象十分美丽。
游客们可选择在海滩上欣赏这壮丽的一刻,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三、浪淘沙的文化资源1. 海洋文化浪淘沙地处海滨,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
这里有丰富的渔民文化和海洋传统,游客们可以参观渔村,了解渔民的生活和渔业的发展历程。
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海洋主题的活动和节日,感受广东的海洋文化。
2. 潮州文化浪淘沙所属的揭阳市榕城区是著名的潮汕文化发源地,这里有深厚的潮汕文化底蕴。
游客们可以品尝地道的潮汕菜,欣赏潮剧、歌仔戏等传统表演,体验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浪淘沙的导学案为了提供更加便捷和有效的学习体验,浪淘沙景区特供导学案给到访的中小学生。
导学案覆盖了自然科学、地理知识、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玩乐的同时也能丰富知识,增长见识。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学案(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学案(精品)《浪淘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搜索和筛选材料,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情怀。
2、学习过程
抄写古诗1遍,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我查找了题目的意思:
我查阅了作者和他的作品: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1.我会划分本诗的停顿节奏。
波浪冲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海浪和风从世界的尽头吹来。
现在直接去银河系,去牵牛花织女的家。
2.我会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仔细阅读,感受诗意的境界
1.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欣赏“现在直接去银河系,一起去牵牛花织女的家。
”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
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
3.合作探究: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导学案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导学案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二,读通读顺.请大家看着书,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多练读几遍,还可以同位互读.(板书:簸bǒ)谁来读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预设: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评:你第一个站起来朗读,就能把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都读正确,真了不起!不过,我想问一下,曲是多音字还读qǔ你为什么读qū师:对,你真会学习,根据字义来选择字音.谁还想读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哪个字音不正确师:你想再读读吗评:这一遍,进步真大,把字音都读准了,请坐!谁还想读评:你把平翘舌"直上"和鼻音"牛女"都读得正确.评:你读得很认真.字正腔圆,真好!还有谁想读来,我们一起读. 三,读懂诗意.1,同学们把字音都读准了,古诗的意思能读懂吗行,那就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自己说说诗意.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和同位交流.2,同学们,有哪些字词还不懂吗预设一:万里沙为什么理解沙多你想想"万里"还形容什么对,"万里沙"不仅告诉我们水里夹带着大量泥沙,其实还告诉我们黄河河流漫长.预设二:浪淘风簸谁知道形容浪怎样为什么浪大风大掀起巨浪,浪头很高,波涛汹涌.预设三:自天涯"自"什么意思,谁知道 "自"字典里有许多意思,其中有"自己" 也有" 来自".你选择哪一个 "自天涯"的意思呢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3,这些字义理解了,谁能说出诗意呢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整首诗.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好像来自天涯.我想沿着黄河巨浪,直上银河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四,品读想象.(过渡)诗人站在黄河边,望着滚滚的波涛,他浮想联翩写下这千古佳作.(课件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别急同学们,自己再细细地读诗,想想你眼前会浮现哪些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在这些字词下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同学们,诗人用短短四行描绘出生动的画面,你最欣赏其中哪一行诗所描绘的画面呢你想象到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浪淘沙 北戴河 导学案

班级:姓名:《浪淘沙北戴河》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弄清重要词语的含义并熟读成诵。
2.过程方法:探究词句,培养其鉴赏诗歌的能力;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一、自学导航:(1)作者简介:毛泽东,字(),笔名子任。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2)写作背景: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 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3)运用各种形式朗读诗歌。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二、诗文内容理解:(1)标拼音:幽燕()碣石()萧瑟()(2)释词义:幽燕:碣石:都不见:魏武:人间:萧瑟秋风:(3)小组合作感知词的大意三、合作探究。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哪一部分写了景?写了什么景?展示出一幅怎样的景象?2.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3.“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里的“遗篇”指什么?写的是什么?4.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5.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赏析文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背诵全词。
五、达标检测:(1)《浪淘沙北戴河》中写虚景的句子是(2)《浪淘沙北戴河》点明主旨的句子是(3)“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是()写得《》一诗。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7-《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导学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一、词人名片李煜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确实可悲可叹,但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泣血词章。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等“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词的最大特点是纯真、直抒胸臆,尤其在亡国之后,他毫不掩饰地倾吐自己内心难解难排的悔恨和巨大悲痛,如泣如诉。
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他是我国诗歌文学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二、诗词故事宋太宗鸩杀李后主李煜被俘来到汴京后,其词一经写成,很快便在其住所传开。
宋太祖赵匡胤一时不知该怎么处理他。
后来,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后,准备对他下毒手。
一年的七夕时分,探子密报:李煜带着他的大臣们一起在屋中唱着一首悲凉的曲子,君臣都在流泪不止。
赵匡义赶忙去听他们在唱什么。
一去,就听见南唐君臣正在唱《虞美人》。
词作一唱三叹,曲折反复地表现了被俘虏的南唐君臣们的愁苦心情。
赵匡义听后,知道再也不能让南唐君臣们继续这么颓废下去影响民心了。
第二天,他就暗地里下了一道命令,把李煜给毒死了。
三、文题背景这首词,一般编集的人都认为是李煜的绝笔之作。
李煜不堪被俘之后囚徒生活的一腔悲怨之情,在这首小令里得到了尽情的抒发。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
《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三、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习出示导读纲要: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1、指名读。
(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2、男、女分读。
3、齐读。
五、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点:1、借助注释、插图,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银河2、先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说全诗的意思。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5、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小组汇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借用理解。
四、质疑探究1.【出示课件6】“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青菱学校语文学科教学案主编:袁晓玲审核:编号
《浪淘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
1、会认“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诗的意境。
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养成课外积累名家名篇的好习惯【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
【自主学习】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刘禹锡的哪些诗呢?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诗。
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
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指名说图意,释题。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读古诗,读中正音。
5、同桌互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图理解诗意
【整理学案】、细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
1、指名读第一行。
(1)说说“九曲”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2、指名读第二行。
(1)说说“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3、指名读第三行。
(1)说说“上、银河”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4、指名读第四行。
(1)说说:“同”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5、学生自读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6、分组读、男女生读诗。
7、说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哪句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8、学生各自背诵古诗
【整理学案】
四、拓展。
请学生回家后再查找刘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浪淘沙
景: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