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导学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分析。
(3)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
(2)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
(3)如何评价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影视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突出《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互相借鉴。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
(3)分析李煜的词风特点,了解婉约词派的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困境中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
(3)李煜词风特点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
(2)对婉约词派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背景。
3. 选读其他李煜的词作,分析其词风特点。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探讨、分析诗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隐含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2. 诗歌背景与诗歌内容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3. 利用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2)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交流欣赏心得。
(2)教师推荐其他李煜的诗作,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心得体会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反馈等方面,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诗歌的朗读、背诵以及理解能力。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注释。
高二语文《浪淘沙令》学案

浪淘沙令【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令》,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2.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潺潺.阑.珊罗衾.一饷.2.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
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
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熟读课文(含课下注释),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加以解决。
【学习过程】一、展示“预习1、2”,扫清阅读障碍。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说说它所传达出来的神韵2.梦境与现实:“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3.倒叙的手法: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作用如何。
4.“莫”与“暮”的选用(品读与探讨第3题)学生自由阐发。
5.本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五、课堂总结读背全词【作业布置】完成本专题的《课时跟踪训练卷》【学习反思】。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意境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诗词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简介李煜及《浪淘沙令》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翻译和赏析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诗歌背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诗歌的朗读、理解和分析,第二课时进行诗歌的翻译、赏析和背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和朗读音频,营造适合诗歌氛围的学习情境。
2. 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诗歌。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资源:古典音乐、朗读音频、相关图片等。
3. 网络资源:关于李煜及《浪淘沙令》的背景资料。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 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3. 诗词的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
2. 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词所表现的意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词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交流各自的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意境、情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词,加深学生对《浪淘沙令》的理解。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7.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 学生能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概括诗人的情感。
4. 学生能够比较其他类似诗词,识别其艺术特点。
5.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及相关诗词选编。
2. 参考资料:关于李煜的生平介绍、诗词鉴赏指导书籍。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提供在线诗词鉴赏、相关论文和评论。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守。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意象的解析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难点:(1)诗歌背景的理解。
(2)古典诗词基本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等。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拓展学习范围。
四、作业布置:(1)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3)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作者李煜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人在亡国之后的悲愤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
2. 诗歌主题思想的剖析。
3. 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在亡国之后的悲愤之情。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煜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作者、背景、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2)指导学生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进行情感共鸣,感受诗人在亡国之后的悲愤之情。
6. 小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 结合诗歌的背景,分析诗人的创作动机。
3.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睢宁县李集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浪淘沙令》少教多学五步问题导学案
1
《浪淘沙令》
主备:庙诗仙 审核:王超 课型:新课
学习目标
: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词风转变。
2、掌握本文通过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3、在反复诵读中分析意象把握词人的凄切哀婉的悲情、真情和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李煜内心的痛楚情感。
学法指导:
通过反复诵读找出本文的词眼,围绕此词眼把握本文表现的作者内心世界。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作者: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
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
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
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
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
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
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2、
其词: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
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
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
《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阵子》等,皆
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凉,主要抒发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
情,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眷恋。故有人说:李煜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好的词人。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
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
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3、后人评价:
沈谦(徐釚《词苑丛谈》引语):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周之琦《词评》: 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
可谓颠倒黑白矣。
江苏省睢宁县李集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浪淘沙令》少教多学五步问题导学案
2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
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南唐杂咏》 郭磨
我思昧昧最神伤, 予季归来更断肠. 作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二、新知导学
(一) 朗读并思考
1、 找出本文的词眼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2、 李煜字词,字字泣血,句句含泪,请你说说你最喜欢那一句?如何体现这本词的词眼的?
3、找出本文描写梦境的句子,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想象一下他在梦中会梦到哪些特定的情
景?
4、梦醒之后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先写梦醒后写梦中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5、“独自莫凭阑”中的“莫”有两解:一读入声,解为勿;一读去声,同暮,解为黄昏。你
赞成哪一种读音,哪一种理解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6、“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和前文哪句相照应?“天上人间”作何理解?全词抒发了
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我的疑惑或新解:
江苏省睢宁县李集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浪淘沙令》少教多学五步问题导学案
3
(三)、拓展延伸:《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思考:赏析本词:从上下片中分别找出一个点睛之字,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四)展示反馈
1、小展示(学习小组内部展示)
2、大展示(小组长指定好发言人发言)
三、当堂背诵并默写:(检查)
四、总结:通过( )等意象的描写,运用了
( )的手法,刻画了
( )词人形象,寄寓了作者
( )的情怀。
五、课外预留:以我想对你(李煜)说为开头,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
附:板书设计:
浪
淘
沙
令
梦醒:悲:永久之长:昔:天上:对 实 倒
梦境:欢:一时之短:今:人间:比 虚 叙
寒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