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观沧海》一. 导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朗读整体感知: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

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4行,除开头结尾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

”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启发阅读兴趣,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诵读、品析古代诗歌。

2.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借助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优美意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观沧海》(一)新课导入我们学习过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一首乐府诗——《观沧海》,进一步领略诗歌的魅力。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正音解词,教师范读。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幸甚至哉【教学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准备阅读赏析】(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与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与气势。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他看到海水、山岛与草木。

海水荡漾,山岛耸峙,草木丰茂。

(3)诗人在想象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描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一: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2、理解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主要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和《观沧海》。

2、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预习检查:1、请学生试背这两首诗。

2、关于白居易和曹操的简介。

3、关于这两首诗歌的体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者。

可是袁绍的儿子与强盛的乌桓互相勾结,于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九月胜利会师,途经碣石山。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借《步出夏门行》这一旧题,写下了历代传诵的壮丽的诗篇。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一般无标题,而结尾一句有时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多大的联系。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

15 古代诗歌四首
复习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复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学法指导:自主、朗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之前学习了四首诗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历程。

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已经有诗这种文学体裁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 ǒng zh ì(竦)(峙) ji é(碣 )石 澹澹..(d àn )(d àn )萧瑟..
(xi āo )(s è ) 没.马蹄(m ò ) 白沙堤.
(d ī )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哉 咏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悬 )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雁 )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中展现2、《次北固山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低。

绿杨阴里白沙堤。

1、2、这首诗选自《白氏3、“最爱湖东行不足答:体现出游春时欢
4、歌咏西湖的古诗词者:苏轼)。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重点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准确背诵并默写难点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板书设计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观沧海虚景:日月星汉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唐诗、宋词、元曲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2)作品简介2.朗读指导与训练(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3.整体感知课文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补充内容: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②难点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作者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诗歌格律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重点字词沧海(cāng)碣石(jiã)竦峙(sǒngzhì)浅草(qiǎn)潮平(cháo)归雁(yàn)沙堤(dī)啄(zhuó)春泥萧瑟(sâ)枯藤(tãng)澹澹(dàn)一、导读《观沧海》(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歌。

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临:碣石:何:澹澹:竦峙:萧瑟:行:若:星汉:灿烂:幸:至:以:咏:(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主旨:(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1、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4、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3.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Ⅰ.《观沧海》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译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

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Ⅱ.《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时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7.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Ⅲ.《钱塘湖春行》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2.《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七言诗句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